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知識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知識提綱】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選必三
第一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課標要求
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本節重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本節難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知識概要
一 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1. 多元起源。約一萬年前,五地先后起源,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區域。
2. 春秋戰國,奠基時期
(1)出現華夏認同,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2)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闡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百家爭鳴”局面出現,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
3. 漢朝,董仲舒創立新儒學,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影響: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封建統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
4. 魏晉玄學盛行,唐朝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
5. 宋代,三教合一,形成理學,以朱熹為代表。
評價: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
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了積極作用;但它宣揚的封建禮教,三綱五常,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6. 明朝中后期,心學形成,以王陽明為代表
評價:標志著人的主體意識逐漸覺醒。
7. 明清之際,個性解放的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出現
表現:李贄批判理學,黃宗羲抨擊君主專制,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等。
8. 鴉片戰爭后,向西方學習成為潮流。如林則徐開眼看世界、魏源編寫《海國圖志》等。
9. 新文化運動,抨擊封建思想(徹底否定儒學),科學與民主成為價值目標。
10.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逐漸成為主流。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共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
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1. 重視以人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
(2)孔子提倡“仁”,主張“仁者愛人”的人本思想。
(3)孟子提出“仁政”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2.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認為“道法自然”,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2)荀子以樸素的唯物史觀解釋自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3. 推崇天下為公,崇德尚賢。
(1)孔子主張以德治國,墨子主張“尚賢”。
(2)影響:在當時各國掀起了選用人才革古鼎新的大變革,也對后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人才使用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4. 主張和而不同。
太史伯認為“和則生物,同則不繼”,等。
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 特點: (1)本土性,本國風情,地域特征。
(2)多樣性,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
(3)包容性,博采眾長,兼收并蓄。
(4)凝聚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
(5)連續性,綿延不絕,傳承至今。
2. 價值:(1)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2)體現價值標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3)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行,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第二講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課標要求
從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本節重點
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本節難點
中華文化對世界發展的意義
知識概要
一 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1.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
(1)魏晉南北朝,佛教盛行,逐漸同儒學和道教相融合。
(2)隋唐時期,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中國化。
(3)兩宋時期,佛教由盛轉衰,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2. 影響:(1)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文學藝術、繪畫建筑、音樂和禮儀習俗等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2)對中國人的傳統思維具有啟迪作用。
(3)中國的建塔造像藝術就是佛教藝術的體現。
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結晶。
2. 明朝末年,利瑪竇等帶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1)徐光啟、李之藻、方以智等人主張會通中西文化。
(2)《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譯著相繼介紹到中國。
(3)17世紀,清政府采用太陽歷,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主持欽天監工作。
3. 鴉片戰爭后,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空前沖擊。
(1)洋務運動時期 1862年,設立京師同文館;選派留學生,如嚴復、詹天佑等)。
(2)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創辦的西書翻譯機構。
(3)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提倡“經世致用”,御侮強國。
(4)康有為、梁啟超等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推動了戊戌變法的展開。
(5)新文化運動,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宣傳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后來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力求解決中國問題。
二 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
對亞洲的影響
1. 前4世紀至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
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
2. 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朝鮮、日本等國的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
3. 佛教經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促進了各國佛教的發展。
4. 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效仿唐朝。
(1)朝鮮的政治體制基本模仿中國。
(2)646年,日本開始大化改新,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調制以及中央集權制,都以唐制為藍本。
(3)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其科舉制跟中國基本相同。
5. 15世紀,華僑下南洋,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
6. 鄭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國文化對亞非各國的影響。
對歐洲的影響
1. 四大發明,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歐洲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1)造紙術推動了歐洲書寫材料的變革,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2)火藥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主義創造了條件。
(3)指南針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4)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歐洲的思想解放。
2. 16一18世紀,孔子思想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在歐洲出現了“中國熱”。
3. 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
第三講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世界各主要區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認識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對人類文化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本節重點
古代西亞文化
本節難點
阿拉伯文化及其特點
知識概要
一 古代西亞文化
1. 文字 蘇美爾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和波斯人都使用這種文字。
2. 文學 《吉爾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詩。
3. 建筑和藝術 有蘇美爾人的泥偶雕像,亞述帝國的王宮,波斯王宮等。
4. 法典 古巴比倫王國編撰《漢謨拉比法典》
作用: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的各種情況,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的重要資料。
5. 科技 星期制度起源于古代西亞。
二 古代埃及文化
1. 文字 使用象形文字,約形成于前4世紀末,使用到4世紀。它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
2. 文學 有神話、詩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3. 建筑藝術 金字塔,獅身人面像以及卡爾納克神廟。
4. 科技
(1)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是目前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的基礎。
(2)醫學發達,防腐技術高超,“木乃伊”的制作。波斯帝國宮廷中有埃及醫生。
三 阿拉伯文化
1. 背景:(1)7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興起,到8世紀已經征服從西班牙到印度北部的地區。
(2)阿拉伯人繼承和融合了古代埃及、西亞、希臘、羅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遺產,創造了阿拉伯文化。
2. 文學 “懸詩”盛行,散文故事集《天方夜譚》。
影響:在中國廣為流傳;對西歐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終成眷屬》等都有影響。
3. 科學 (1)數學 伊本 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把代數學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2)天文學 白塔尼證明了發生日環食的可能性,他的《薩比天文歷表》對歐洲天文學產生很大影響,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
(3)醫學 伊本 西那的《醫典》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傳入歐洲后長期被作為醫學的教科書。
(4)傳播 古印度的數字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第四講 歐洲文化的形成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世界各主要區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認識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對人類文化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本節重點
古代希臘、羅馬文化
本節難點
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與中古時期歐洲文化的聯系與區別
知識概要
一 古代希臘文化
1. 概況:以巴爾干半島為中心區域;前五世紀至前四世紀上半葉被稱為“古典時代”,文化高度發展。
2. 哲學 (1)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被稱為“三大哲人”,他們創立了古代的系統哲學。
(2)柏拉圖,發展了幾何學,為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奠定了基礎。
(3)亞歷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對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2. 文學
(1)《荷馬史詩》(即《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成為后世西方文學創作的源泉。
(2)戲劇,是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
埃斯庫羅斯被稱為“悲劇之父”,代表作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阿里斯托芬被稱為“喜劇之父”,代表作是《鳥》。
索福克勒斯,代表作是《俄底浦斯王》。
3. 雕塑和建筑藝術 米隆的《擲鐵餅者》,帕特農神廟。
4. 史學
(1)希羅多德的《歷史》開創了敘事體的撰史體裁,被稱為“史學之父”。
(2)修昔底德,著有《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二 古羅馬文化
1. 法侓
(1)成就:約前450年,《十二銅表法》制定,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
(2)評價: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契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為后來公民法的基礎。
2. 文學 盧克萊修、西塞羅和維吉爾是三大代表。維吉爾寫有史詩《伊尼特》。
3. 史學 李維《羅馬史》,塔西佗《編年史》。
4. 建筑 有萬神殿、大競技場(圓形劇場)等。
5. 歷法 凱撒時期制定的儒略歷后來成為世界通用的公歷。
三 中古西歐文化
1. 背景:(1)481年,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法蘭克王國等封建國家。
(2)496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皈依基督教,賦予基督教會多項特權。
(3)756年,國王丕平把羅馬周圍地區交給教皇統治,“教皇國”建立。
(4)歐洲逐漸形成了王權與教權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2. 特點: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的文化符號,基督教會控制著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
3. 影響:(1)對西歐的文學藝術有重要影響。如宗教神話、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
(2)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準備了思想文化基礎。
四 拜占庭、俄羅斯文化
1.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
2. 1054年,基督教會正式分裂為兩派:天主教和東正教(正教)。
東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國教,君士坦丁堡是東正教的中心。
3. 特點:繼承吸收,融匯貫通。(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了基督教文化和西亞北非的東方文化)
4. 表現:(1)法律 查士丁尼在位時編撰《羅馬民法大全》,使羅馬法形成完整體系。
(2)建筑 圣索菲亞大教堂及其“穹窿頂”。
5. 三個年代:9世紀,古羅斯國家建立。13世紀,基輔羅斯被蒙古征服,后莫斯科公國興起。16世紀初,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建立。
6. 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的統治者皈依基督教,進入基督教文化圈。
7. 拜占庭帝國滅亡后,東正教的中心轉移到俄羅斯。東正教逐漸成為專制君主統治國家的工具,對俄羅斯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五講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世界各主要區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認識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對人類文化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本節重點
古代印度文化
本節難點
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點及認識
知識概要
一 古代印度文化
1. 范圍:包括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地。
2. 背景:約前1500年,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逐漸建立一系列國家。
3. 思想:(1)出現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嚴格規定社會等級制度。
(2)前6世紀,佛教形成,提倡“眾生平等”和忍耐順從。
(3)4世紀時,印度教開始興起,后發展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4. 文學 有《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
5. 藝術 佛塔、石柱、石窟都是佛教藝術。如阿旃陀石窟。
6. 數學 發明“阿拉伯數字”和十進位計算法。
7. 傳播 (1)公元前后,開始傳播到東南亞,對東南亞產生廣泛影響。
(2)佛教文化、巴利文對東南亞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如緬甸的吳哥窟。
二 古代朝鮮和日本文化
1. 背景:約前五世紀,朝鮮出現了青銅器,稍后有了鐵器。676年,朝鮮半島初步實現統一。
2. 科技和文藝 (1)634年修建了瞻星臺;12世紀完成《三國史記》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正史;13世紀開始使用金屬活字印刷。
(2)創制了本民族文字“諺文”。音樂歌舞出名。
3. 中朝聯系
(1)佛教、道教和儒學都從中國傳入朝鮮,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2)漢字在朝鮮半島長期使用,朝鮮樂舞傳到中國中原地區。
4. 日本文化
(1)思想 約9000年前,日本神道逐漸發展。12世紀后,武士道逐漸形成。
(2)文學 詩歌集《萬葉集》和小說《源氏物語》享譽世界文壇。
(3)建筑和藝術 法隆寺;大和繪和浮世繪;茶道。
5. 中日交往 9世紀形成了“假名文字”;中國的制度、儒學、佛教等影響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三 美洲印第安文化
1. 印第安人培育出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煙草等農作物。
2. 三種代表文化: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
3. 宗教上,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瑪雅人創拜自然神,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太陽神。
4. 3—10世紀,瑪雅文明達到高度繁榮。表現:創造了象形文字,發明了“瑪雅歷”,創造出20進位法。
5. 12世紀后,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走向繁榮。
(1)阿茲特克人 使用圖畫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銀首飾。
(2)印加人 建造太陽廟,能使用麻醉劑,制定了太陽歷和太陰歷。
6. 16世紀后,印第安文化急劇衰亡。原因: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
第六講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
本節重點
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的影響
本節難點
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相互學習的表現
知識概要
一 印歐人的早期遷徙與區域文化的形成
印歐人可能起源于東歐平原,他們馴養了馬匹,制造了馬拉戰車。
2. 前2世紀初,印歐人等游牧部落陸續進入印度、巴爾干半島、西歐和北歐地區。
(1)印度河流域的印歐人被稱為雅利安人。后來推進到恒河流域,成為印度的主要居民。“吠陀”與《摩訶婆羅多》都記載了雅利安人的故事。
(2)小亞細亞和伊朗高原的印歐人后來分別發展為赫梯人和波斯人。
(3)巴爾干半島的印歐人與當地居民融合,演化為后世的希臘人。希臘神話與荷馬史詩隨之出現。
(4)最西邊的的印歐人占領了西歐北部地區,被稱為凱爾特人。
3. 影響: (1)農業社會居民學會了使用馬匹和戰車。前2世紀后期,在作戰中廣泛使用馬拉戰車。
(2)發明了騎兵。亞述帝國時期,騎兵已經成為重要兵種。
(3)約前1300年,赫梯人改進冶鐵技術,鍛造武器。冶鐵技術廣泛傳播。
(4)古代印度、西亞和希臘羅馬等幾個主要的文化區域形成。
二 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的影響
1. 第一輪遷徙 公元前后
(1)中國北方的匈奴不斷向西擴張。大月氏人被迫西遷中亞,于55年建立貴霜帝國,并統一印度北部。
貴霜帝國與漢朝、羅馬、安息并稱為當時“四大強國”。
(2)歐洲的日耳曼人不斷南遷。3世紀后,日耳曼人開始以雇傭兵身份移居羅馬帝國。
2. 第二輪遷徙 3—6世紀
(1)在中國,匈奴人逐步內遷。轉向定居生活,還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
304年,匈奴族首領劉淵稱王,建立漢國,史稱前趙。
(2)在歐洲,西哥特人進入羅馬帝國,攻占羅馬城,在西班牙和高盧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國(418年建立)。
(3)汪達爾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等進入西羅馬境內并建立國家。
481年,法蘭克人的首領克洛維建立了法蘭克王國。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了英吉利王國。
(4)7世紀,阿拉伯人開始擴張。8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 影響:
(1)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地圖,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
(2)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匯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表現:a. 中國和印度基本保持了各自的文化傳統,但部分吸收了游牧民族的因素。
b. 西歐封建社會,日耳曼因素、羅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相互結合,形成歐洲新文化。
特點:以神學、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為主要表現形式。
c. 拜占庭帝國保存并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部分文化遺產,并把基督教傳到東歐。
d. 阿拉伯文化以伊斯蘭教為底色,融合了希臘羅馬和西亞傳統文化。
第七講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的跨地域轉移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認識在遷徒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
本節重點
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
本節難點
華人對美國西部開發做出的貢獻
知識概要
一 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
1. 背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歐洲國家在美洲的殖民擴張和征服。
2. 印第安人數量銳減——變化之一
(1)直接原因:歐洲殖民者的屠殺、奴役;傳染病的流行。
(2)結果:造成美洲勞動力嚴重不足,導致了黑奴貿易的興起。
3. 大量非洲黑人進入美洲——變化之二
(1)概況:1502年,葡萄牙人把第一批黑奴運到美洲,三角貿易興起。黑奴被稱為“烏木”。
主要路線: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2)影響,有三個方面:
a. 對非洲,使非洲喪失了約一億人口,改變了非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發展。
b. 對美洲 為美洲的種植園和礦山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
c. 對歐洲 殖民者積累了大量財富,為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
4. 大量歐洲人來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數量大增——變化之三
5. 影響: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及其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
6. 現狀:美洲國家的人口結構不盡相同。區別如下:(1)美國、加拿大,白人占據了大多數。美國的印第安人被趕進保留地生活。
(2)海地等國,黑人人口占多數。
(3)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在秘魯等國,印第安人相對較多。
二 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西洋人口結構的改變
1. 殖民活動——三步曲
(1)18世紀中后期,英國人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澳大利亞最初被作為英國流放罪犯的場所。
(2)19世紀,英國人開始在澳大利亞建立牧場。
背景: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
(3)1851年,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采礦業迅速發展。
流放罪犯——建立牧場——開采金礦
2. 結果:(1)澳大利亞等地的土著居民人口數量減少。
(2)大量英國人及歐洲人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9世紀中葉,白人已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
三 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
1. 背景:19世紀初,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開始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
2. 開始:(1)19世紀中葉,大批印度、中國等國的勞工來到美洲。華工又被稱為“豬仔”。
(2)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條約》中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
3. 概況:(1)華工是美國加利福尼亞金礦和太平洋鐵路工地等地的主要勞動力。
(2)19世紀70年代,加利福尼亞的華工人數已接近50萬。
(3)19世紀中葉,大量亞洲勞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1858年,華工人數已超過4萬。
4. 影響:促進了美洲與大洋洲的開發;澳洲、美國等地都形成了“唐人街”,保存至今。
第八講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移民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認識遷徒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
本節重點
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移動
本節難點
難民問題的產生與解決
知識概要
一 經濟全球化與勞動力的全球流動
1. 背景: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促使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
2. 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 二戰后
表現:(1)西歐、北美和大洋州等地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美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
(2)20世紀70年代,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
(3)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和亞洲新興工業國(地區)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
(4)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
3. 改變了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
(1)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的工作是制造業部門的體力勞動和公共服務行業。
(2)20世紀80年代,出現“精英遷移”趨勢。在跨國公司表現突出。
如美國的“硅谷”是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
原因: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雇傭單位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難民”的困境和救助
1. 來源: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原因造成的移民。
2. 分類:戰爭難民、經濟難民、自然災害難民等。
3. 發展:(1)二戰前,主要產生于歐洲,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
(2)二戰后,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印度支那等地區。
4. 保護措施——國際社會的努力
(1)1950年,聯合國成立難民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
(2)1951年,聯合國制定《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了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
(3)1966年,聯合國制定《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
(4)2000年12月,聯大規定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
5. 現狀:國際社會在人道主義救助上做了很大努力,但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救助難民任重道遠。
三 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1. 背景:全球化時代,世界正在形成各類移民社會。移民社會里存在著本土居民與外來人口的文化認同問題。
2. 美國,典型的移民國家。
(1)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吸納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移民文化。
(2)影響:給美國社會帶來了創新的活力;同時多元文化傳統使文化認同存在著矛盾和沖突。
3. 中國上海 1843年開埠,城市居民來源廣泛
(1)形成了具有“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
(3)作用:引領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也走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前列。
第九講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課標要求
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節重點
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盛衰
本節難點
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表現
知識概要
一 絲綢之路
1. 概念:是古代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商道,是古代東西方物質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 事件——張騫通西域 “鑿空”
(1)時間:前138年(漢武帝時期)
(2)目的: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同夾擊匈奴
(3)歷史作用:張騫獲得大量的西域資料,推動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
3. 路線
(1)漢朝: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大秦
(2)在新疆、中亞地區比較復雜;西出陽關或玉門關后,分為南道、北道和中道。
(2)南道和中道大體上形成于漢朝,北道是在隋唐時期新開辟的。
4. 衰落——宋朝
原因有二:割據、戰亂的影響;海路聯系日益活躍的沖擊。
二 歐亞大陸其他東西交通線
1. 草原絲綢之路
(1)路線:漠北草原、南西伯利亞——咸海、里海以北——歐洲、小亞細亞
(2)事例:匈奴、突厥等民族的西遷
2. 西南絲綢之路
(1)路線: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橫斷山麓——瀾滄江、怒江——緬甸、印度——中亞、西亞等地。
(2)事例:唐宋時起,中原與青藏高原形成茶馬互市。
3. 海上絲綢之路 后來居上
(1)西漢,中國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路線:廣東——印支半島——馬來半島——孟加拉國——印度半島南部
(2)宋元時期,能制造出巨舟,采用帆索和指南浮針,出洋航海十分頻繁。
(3)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
(4)廣州、泉州、明州(今寧波)等口岸成為重要交通樞紐。鄭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交通的巔峰。
4. 四條絲綢之路
興起時期 鼎盛時期 衰落時期 主要貿易商品
陸上絲綢之路 西漢 隋唐 明清 絲綢
草原絲綢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民族遷徙)
西南絲綢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茶葉、馬匹
海上絲綢之路 春秋戰國 鄭和下西洋 鴉片戰爭之后 瓷器
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 傳出: (1)絲綢、鐵器和瓷器向西出口;養蠶和繅絲技術、制瓷技術、治鐵技術經過西亞向西傳播。
(2)瓷器、茶葉主要經過海路外銷,瓷器上的傳統紋飾傳入西亞和北非。青花瓷器世界著名。
(3)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
2. 傳入: (1)西漢征服中亞的大宛國,獲得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苜蓿、葡萄、石榴等作物。(“胡”類物種)
從西域傳入中原的物種有:胡桃(核桃)、蒲桃(葡萄)、石榴、苜蓿、胡瓜(黃瓜)、胡豆(蠶豆)、胡麻(芝麻)、胡蘿卜、胡蔥、西瓜等。
(2)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如唐朝絲織品吸收了波斯的織法與圖案風格。
(3)宋元時期,棉花傳入內地,后成為最重要的經濟作物。
(4)香料、珠寶、金銀器血等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朝起基本來自海路。
3. 精神文化方面
(1)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絲綢之路沿線留下的石窟,如敦煌莫高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
(2)西亞的襖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歐洲的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
(3)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朝與唐朝廣受歡迎。
(4)中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
特點:文明的交流具有雙向性、競爭性、互惠性。
第十講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課標要求
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提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節重點
全球貿易網形成的過程與表現
本節難點
文化交流的國際化
知識概要
一 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 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背景:a. 15世紀之前,主要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
b. 新航路開辟和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洲際貿易得到擴展。
(2)表現:a. 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如歐美兩洲商品流通的加強;
b. 股份公司出現和發展,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與西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與法國西印度公司等。
(3)影響:客觀上推動了洲際貿易,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基本形成)。
2. 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經濟整體
(1)原因:工業革命后,工業化的批量生產的推動
(2)表現:a. 形成了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他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
b. 世界貿易額劇增 自1870年到一戰前,世界貿易增長了近2.6倍。
3. 生產的國際分工深度發展,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
(1)影響因素: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的阻礙。
(2)促進因素:1947年關貿總協定的簽署,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兩極格局瓦解及“冷戰”的結束,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
(3)發展表現:1950—2000年,全球貿易(出口)總值增長了近100倍。
二 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與文化交流的國際化
1. 原因:國際貿易的開展,買賣雙方的接觸,商品對文化習俗的傳播。
2. 茶的外傳——表現之一
(1)16世紀之前,中國茶主要在亞洲大陸傳播。
(2)近代以來,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西洋等地區。
(3)影響:中俄之間形成“萬里茶道”,荷蘭的家庭設有“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國形成了“下午茶”。
3. 服飾的變化——表現之二
(1)17世紀末,中國服裝隨著傳教士傳到法國。
(2)20世紀初,法國設計家波烈設計的女裝采用了東方女裝的樣式。
(3)中華民國建立后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飾的特點。
4. 鐘表的傳入——表現之三
(1)鐘表誕生于歐洲,約16世紀中期由傳教士傳入中國內地。
(2)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大。鐘表在社會中下層中逐漸流行。
第十一講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古代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
本節重點
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
本節難點
元朝中歐交流的成就和局限性
知識概要
一 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
1. 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東征,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地區。
2. 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3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
3. 希臘化時代,指從亞歷山大遠征到前30年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的大約300年的時期。
4. 希臘化的表現:
(1)亞歷山大試圖以希臘文化(歐洲文化起源)為主導,融合埃及文化(非洲)和西亞文化(主要指波斯帝國)。
(2)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他們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
4. 希臘化的影響:促進了希臘文化的研究與傳播。
(1)文化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中心。
(2)托勒密王朝時期,亞歷山大城的繆斯宮收藏了大量的文化典籍。
(3)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的發展。表現:
a. 卡利馬庫斯等人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和古典希臘的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
b. 歐幾里德編寫的《幾何原本》流傳后世。
c. 阿基米德提出了浮力定律和杠桿定律等定律。
d. 埃拉托斯提尼精確地計算出了地球的周長。
e. 醫生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進行了基礎研究。
(4)西亞、北非的文化在希臘化世界保持了長期的影響,甚至存在至今。
二 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
三次西征 1.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親征,1218—1225年
(1)起因:花剌子模國扣押蒙古商隊,殺害蒙古使臣。
(2)結果:滅掉花剌子模國,打到黑海北岸。
2. 第二次西征,1235—1242年,又稱長子西征或拔都西征
概況: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一帶。
3. 第三次西征,1251—1259年,旭烈兀西征
概況:以西亞、中東地區為目標,攻占巴格達,滅亡阿拉伯帝國
四大帝國 4. 形成了四個相對獨立的政權:欽察汗國(即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利汗國。
三大影響 5. 嚴重破壞了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
6. 推動了東西方的相互了解。事例如下:
(1)第二次西征后,兩位歐洲傳教士從法國到達漠北,與蒙古進行交涉。
(2)馬可 波羅約于1275年由陸路來華,在元朝留居17年,留有《馬可 波羅行紀》。
(3)畏兀兒人列班 掃馬經過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到達英法等國。
7. 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徒。
(1)由東向西遷移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
(2)大批移民自西向東,進入中國中原地區,被稱為“色目人”。
(3)使歐亞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
第十二講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近代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
本節重點
獨立戰爭后的美洲文化;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
本節難點
歐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表現形式及其作用
知識概要
一 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
1. 背景:獨立戰爭前,英國等歐洲移民、非洲黑人、印第安人各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
2. 特征:在種族、血統和宗教上具有多元性和多樣性。表現:使用的英語發展為美式英語;飲食文化、藝術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英國文化居于主導地位。
3. 形成:(1)獨立戰爭前,“美利堅人”已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
(2)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文化的形成。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美利堅民族的正式誕生。
(3)1787年聯邦憲法,北美大陸建立聯邦制共和國。
4. 內容:(1)進步性: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權,權力制衡原則。自由女神像成為重要文化符號。
(2)局限性:發展種植園經濟和保留奴隸制。
二 拉丁美洲文化
1. 背景:(1)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著拉丁美洲。
(2)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非常普遍,形成“混血社會”。
2. 特征: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亡,西、葡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主要宗教。拉丁舞成為文化符號之一。偏遠內陸地區,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得以保留。
3. 形成:拉美獨立運動中,土生白人成為革命的主要領導者。西屬拉美獨立后,大多建立了共和國。
4. 評價 (1)積極性:取消了奴隸貿易和奴隸制,取消了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
(2)局限性:對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戰后形成了考迪羅獨裁權力。
三 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
1.背景:(1) 1805—1815年,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歐洲建立了一個大帝國:大西洋沿岸到波蘭,波羅的海到地中海。
(2)法軍在所到地區,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了自由、平等、法治、共和等思想。但其壓迫與掠奪,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
(3)在抗法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戰爭后,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
2. 俄國,“十二月黨人”于1825年12月發動武裝起義,很快失敗,但是傳播了民主、自由、革命的主張。
3. 波蘭,1830年11月,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了反對俄國的起義,激發了民族解放斗爭。
4. 德國,(1)普魯士進行了廢除農奴制的改革,德意志要求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
(2)1848年,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
四 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 歐洲國家向被侵略地區輸出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等,進行文化侵略。但同時也把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帶到被侵略地區,激發了這些地區的民族民主意識。
2. 中國,(1)鴉片戰爭后,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魏源著有《海國圖志》,鄭觀應于1894年完成著作《盛世危言》。
(2)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
3. 印度,(1)英國把英語、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但印度上層精英反抗英國統治,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
(2)印度的傳統文化得以保留,表現: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還是主要宗教,基督教沒有全面流行,種姓制度仍有重要影響。
4. 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伊斯蘭教仍然是主要宗教,傳統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第十三講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現代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
本節重點
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
本節難點
戰爭影響文化碰撞、交流與發展的表現
知識概要
一 一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1. 背景:(1)一戰前,東歐和東南歐已經有民族獨立的愿望和行動。
(2)一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傳播到歐洲和西亞北非各地。
(3)戰爭后期,四大帝國解體,誕生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
一戰后期,解體的四大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2. 表現:英國將印度土兵,法國將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戰場。同時也在殖民地傳播了民族自決的原則,成為指導民族獨立斗爭的武器。
3. 事例:(1)中國,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主權的失敗,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接收馬列主義,成為中共領導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
(2)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國參加共產黨,成為越南第一個共產黨人,轉向領導民族解放斗爭。
(3)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0—1922年)持續開展。
(4)在非洲,埃及爆發華夫脫運動;在拉美,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現民族民主運動。
3. 作用:殖民主義勢力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
二 二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1. 背景:(1)二戰期間,反法西斯聯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獨立要求。
(2)二戰后,亞非拉地區經濟發展,民族民主意識廣泛傳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高漲。
2. 表現:(1)朝鮮獲得獨立,中國收回臺灣。(2)印度獨立,印巴分治;英帝國迅速解體。
(3)1962年,法國總統戴高樂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
3. 歷史意義: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徹底終結 (最終瓦解的標志:1990年,納米比亞獲得獨立)
三 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藝復興
1. 概述: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
2. 印度,(1)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基本價值取向。
(2)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宗教與政治分離,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
(3)注重發揚傳統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種姓因素影響較深。
3. 新加坡、韓國既發揚儒家文化的精粹,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出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
4. 現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表現:
(1)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2)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也被廣泛使用。
(3)古埃及留下的名勝古跡,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等有很大影響。
第十四講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
課標要求
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
本節重點
學校教育的發展
本節難點
博物館的的成長
知識概要
一 學校教育的發展
1. 古代教育 (1)先秦時期,“學在官府”。官學與私學成為古代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西漢設立的太學、西晉設立的國子監,代表了古代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漢代開始設立地方官學。
(3)私學產生于春秋時期,是孔子首創。唐代以后得到發展,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教育的重要形式。
(4)書院制度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宋代,書院形成與迅速發展。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朱熹編纂學規《白鹿洞書院揭示》影響后世。
(5)作用:保存與傳播了古代文化,使儒家經典得以傳承,為科舉考試的推行提供了教育基礎。
2. 近代大學 (1)現代大學的起源,一般認為是歐洲的中世紀大學。法國拿破侖建立“大學區”制度,奠定了國民教育制度。
(2)德國人洪堡創辦柏林大學,實現了“教學與研究合一”的精神。
(3)美國大學逐漸傾向于世俗化和商業化,還致力于服務社會。
(4)京師大學堂,興辦于戊戌變法時期,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和綜合大學。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1916年蔡元培任校長后,發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
(5)清華學堂,1912年創辦,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組建為國立清華大學。1931—1948年,梅貽琦任校長期間,發展成為全國最高水平的大學。
(6)作用:在傳承文化、發揚科學、培養人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 留學教育 (1)古代史上,日本向中國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同時帶來留學生。
(2)洋務運動時期,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赴美留學生。如詹天佑、嚴復等。
(3)甲午戰爭后,中國出現了留學日本的熱潮,如孫中山、陳天華等。
(4)新文化運動時期,興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如周恩來、陳毅等。
二 印刷書的誕生
1. 產生:
(1)約前30世紀,古埃及出現紙草書卷,一般認為這是書籍的雛形。
(2)約前五世紀出現的簡策,是中國最早的書籍。后來又出現帛書。
(3)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制出“蔡侯紙”,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
(4)11世紀中葉,北宋畢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15世紀中葉,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
作用:直接催生了印刷書,并推動了報紙、雜志的出版。
2. 意義:(1)堪稱具有革命性的改變,有利于文化的大眾化,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
(2)翻譯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擴大文化的影響力。
3. 文化的傳播
(1)佛經翻譯 從東晉到隋代,佛經翻譯得到官方支持。唐代譯經活動規模宏大,玄奘組織的譯場最為著名。
(2)明末清初 西學東漸
a. 利瑪竇制作并印行了《山海輿地全圖》(又名《坤輿萬國全圖》),這是中國人首次接觸到近代地理學知識。
b. 利瑪竇與徐光啟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德《幾何原本》的前六卷。
c. 耶穌會士把中國的優秀典籍介紹到西方,如孔子的思想和儒家經典。
三 圖書館、博物館的成長
1. 圖書館
(1)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亞述帝國巴尼拔王建立的。
(2)中國圖書文獻的保存,源于史官,以及所建立的“府”“閣”“堂”“室”等地。
(3)私藏圖書發展,明清兩代突出。明代中期范欽主持建造的天一閣,成為古代私家藏書的代表。
(4)在西方,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對保存文化遺產起了重要作用。圖書館兩大職能: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服務于公眾。
(5)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出現了近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
(6)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1916年起,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體現。
2. 博物館
(1)約前290年,托勒密 索托在埃及創建了亞歷山大博學園,其中的繆斯神廟后來被稱為“亞歷山大博物館”,一般認為這是最早的“博物館”。
(2)1683年,牛津大學建立阿什莫林博物館,被看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
(3)1868年,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是我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1874年,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
(4)1905年,張謇在南通建立的“博物苑”,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
(5)1912年,民國政府教育部決定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21年正式開館。
(6)1933年,蔡元培等倡議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1950年改為“國立南京博物院”,現為南京博物院。
第十五講 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課標要求
通過萬里長城、故宮、京劇等,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
本節重點
《世界遺產公約》的制定及內容
本節難點
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知識概要
一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1. 文化遺產受到威脅,原因有二:
(1)年久腐變,自然的破壞,如以下事例:
開封古城,由于黃河的泛濫,已被掩埋在地下;現在的開封城,建于 1843 年。79 年,古羅馬龐貝城被維蘇威火山灰掩埋。(自然危害)
(2)人為的破壞:如北京圓明園,1860 年為英法聯軍焚毀(戰爭破環);當今城市擴建的拆除。
2. 古代對文物的保護 從收藏藝術珍品開始
歐洲各國盛行收藏藝術珍品和宗教遺物。中國歷代皇帝重視收藏珍貴器物、字畫;還發展出金石學,專門對古代器物進行分類與著錄。
3. 現代,通過國家立法保護文物
(1)1834年,希臘制定了保護古跡的法律。
(2)20世紀60—70年代,世界上形成了保護文物古跡及其環境的高潮。
(3)1964年5月,通過《威尼斯憲章》,強調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以“真實性”為第一要義。
4. 近現代中國對文物古跡的保護
(1)開始:1906年,清政府頒布《保存古物推廣辦法》。
(2)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設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并于1930年公布了中國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律《古物保存法》。
(3)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并完成中國第一次全國性文物普查。
(4)1982年,通過并實施《文物保護法》,是第一部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
二 《世界遺產公約》的制定
1. 通過:1972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7 大,巴黎召開
2. 內容:
(1)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世價值”,國際社會負有保護責任;
(2)將部分遺產列入名錄,加以重點保護;
(3)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三種類型。
(4)設立世界遺產中心。
3. 非物質文化遺產
(1)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概念。
(2)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2大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歷史作用: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表明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具有重要意義。
4. 中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 “兩加入、兩通過”
(1)1985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遺產公約》,開始申報工作。
1987 年,我國擁有了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六項遺產:長城、故宮、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莫高窟、泰山。
(2)2004年8月,中國又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目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昆曲、古琴等。
(3)2006年,審議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強調16字方針,確保兩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確保其真實性與完整性)。
(4)2011年,我國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三 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
1. 古代文明的遺跡,例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與阿布辛拜勒神廟,希臘的雅典衛城,古羅馬城等。
2. 近代的文化遺產,佛羅倫薩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藝術之城。
3.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址,包括長城、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布達拉宮、明清故宮、頤和園、明十三陵、平遙古城、皖南古村落等。
5. 截止 2019年7月,我國已有 55項世界遺產,與意大利并列居世界第一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榕江县| 南平市| 平江县| 新田县| 苗栗县| 台中市| 开平市| 西乡县| 锡林浩特市| 黄骅市| 建湖县| 济南市| 嘉定区| 济源市| 汾西县| 林甸县| 衡水市| 宁海县| 万全县| 清涧县| 舞阳县| 丹江口市| 灵川县| 红安县| 永昌县| 乐山市| 深州市| 鹰潭市| 芒康县| 安仁县| 屯昌县| 甘肃省| 梨树县| 措美县| 石泉县| 阳东县| 调兵山市| 澳门| 竹溪县| 沂南县| 阿克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