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講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課標要求從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本節重點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本節難點中華文化對世界發展的意義知識概要一 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1.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1)魏晉南北朝,佛教盛行,逐漸同儒學和道教相融合。(2)隋唐時期,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中國化。(3)兩宋時期,佛教由盛轉衰,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2. 影響:(1)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文學藝術、繪畫建筑、音樂和禮儀習俗等都產生了深刻影響。(2)對中國人的傳統思維具有啟迪作用。(3)中國的建塔造像藝術就是佛教藝術的體現。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結晶。2. 明朝末年,利瑪竇等帶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1)徐光啟、李之藻、方以智等人主張會通中西文化。(2)《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譯著相繼介紹到中國。(3)17世紀,清政府采用太陽歷,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主持欽天監工作。3. 鴉片戰爭后,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空前沖擊。(1)洋務運動時期 1862年,設立京師同文館;選派留學生,如嚴復、詹天佑等)。(2)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創辦的西書翻譯機構。(3)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提倡“經世致用”,御侮強國。(4)康有為、梁啟超等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推動了戊戌變法的展開。(5)新文化運動,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宣傳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后來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力求解決中國問題。二 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對亞洲的影響1. 前4世紀至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2. 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朝鮮、日本等國的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3. 佛教經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促進了各國佛教的發展。4. 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效仿唐朝。(1)朝鮮的政治體制基本模仿中國。(2)646年,日本開始大化改新,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調制以及中央集權制,都以唐制為藍本。(3)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其科舉制跟中國基本相同。5. 15世紀,華僑下南洋,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6. 鄭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國文化對亞非各國的影響。對歐洲的影響1. 四大發明,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歐洲社會產生重大影響(1)造紙術推動了歐洲書寫材料的變革,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2)火藥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主義創造了條件。(3)指南針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4)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歐洲的思想解放。2. 16一18世紀,孔子思想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在歐洲出現了“中國熱”。3. 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