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十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1.背景(1)成就二戰后,取得恢復發展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分別在1949年和1953年);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問題: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沒有變化,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2.赫魯曉夫改革(1)措施①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②加大農業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③改革工業管理體制 (擴大企業的自主經營權);④1956年蘇共二十大作了《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2)影響積極:①注入某些市場經濟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②推進了農業發展,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有所增加;③1957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消極:①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② 打破斯大林個人崇拜,但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出全面分析,造成嚴重的后遺癥。3.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結果:①改革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②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熱衷于樹立個人迷信,專斷作風日趨嚴重;③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④使國民經濟更加畸形發展。4.戈爾巴喬夫改革(1)措施:①經濟: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②政治: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③意識形態: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嚴重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實行“多元化”。(2)結果:經濟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離主義隨之興起。5.蘇聯解體(1)1990年,立陶宛率先獨立。隨后,俄羅斯發表主權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國也紛紛效仿。(2)1991年8月19日,幾位蘇聯領導人發動政變,試圖阻止蘇聯分裂,很快失敗。12月26日,蘇聯解體。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1.東歐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建立:二戰勝利前后,東歐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2)恢復:東歐著手恢復經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3)問題: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2.東歐社會主義改革 照搬別國模式,埋下了隱患(1)南斯拉夫改革措施:建立了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權力下放 沒有從根本上沖破蘇聯模式影響:①調動地方、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②導致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后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隱患。(2)其他國家改革波蘭: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迅速發展;匈牙利:國民收入、人民消費水平迅速提高,人民滿意;民主德國:經濟穩步增長,居東歐國家之首。3.東歐劇變(1)原因①各國改革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20世紀80年代,一些東歐國家經濟陷入嚴重困境,政局劇烈動蕩。導致劇變的主要原因③蘇聯鼓勵東歐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④東歐共產黨或工人黨領導人迷失了社會主義方向,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2)含義:1989-1922,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實行政治多元化,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演變為資本主義制度。(2)概況類型 主要表現變化相對平穩 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發生流血沖突 羅馬尼亞國家實現統一 民主德國并入了聯邦德國國家陷入解體 捷克斯洛伐克分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獨立國家;南斯拉夫經過激烈內戰,最終解體[易錯提醒]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著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只能說明蘇聯模式的失敗,而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社會主義制度建立: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到1956年底,中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制度。2.社會主義發展探索: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3.偉大轉折: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主要成就①經濟體制改革: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 ,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②綜合國力提升: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世界第二;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達9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③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突進。 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④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2)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激勵中國人民沿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地走下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4.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拓展】二戰后蘇聯針對“蘇聯模式”弊端的改革存在弊端 改革措施管理體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下放權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經濟管理產業結構 重點發展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落后 赫魯曉夫將改革的重點放在農業上;勃列日涅夫將改革的重點放在工業方面;戈爾巴喬夫先進行經濟改革,后進行政治改革勞動者態度 地方、企業和個人的生產積極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地方、企業和個人的生產積極性分配制度 “大鍋飯現象”嚴重 實行物質獎勵和多勞多得政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