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十四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19C末到20C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奉行殖民擴張、建立龐大帝國的帝國主義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三對基本矛盾:英德、法德、俄奧。矛盾 表現英德 ①19C末20C初,英德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 ②后起而強大的德國把英國視為“日益衰落的國家”,開始尋求在歐洲的乃至在世界的領導地位。法德 ①普法戰爭后,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②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劍拔弩張。德俄 因不斷的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俄奧 矛盾集中在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火藥桶”3.、20世紀初,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國際局勢日趨緊張;(“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4、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奧國吞并的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并訪問其首府薩拉熱窩。這次演習是以塞爾維亞做為假想敵人的,引起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極大憤怒,他們組織暗殺小組。6月28日皇儲車隊經過薩拉熱窩街頭時,19歲的青年普林西普沖出人群射殺了斐迪南夫婦,這就是震驚世界的“薩拉熱窩事件”,它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二、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1、爆發:1914.7.28,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2、性質: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3、戰線西線:英法軍隊 對戰德軍 決定性戰場;東線:德奧聯軍 對戰俄軍南線:奧軍 對戰俄、塞爾維亞軍隊階段 時間 戰況第一階段 1914 ①1914年德軍根據“施里芬計劃”進攻法國;②9月,馬恩河戰役,德軍戰敗,標志其“速決戰”破產;③同年,日本對德國宣戰,占領其在中國的租借地山東半島,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第二階段 1915-1916 ①意大利在英法拉攏下,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②德奧軍隊在東線和南線取勝,但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③1916西線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雙方均傷亡慘重,兩大戰役分別被稱為“絞肉機”和“地獄”;④1916年,英德日德蘭海戰,德國未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第三階段 1917-1918 ①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②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于1918年退出戰爭③1918.11.11,德、奧(匈)投降。4.進程“施利芬計劃”:施利芬,德帝國陸軍前總參謀長。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該計劃。目標是:避免兩線作戰,要先發制人,迅速決戰,各個擊破(6個月內擊敗法國。隨后調頭去打敗俄國),力爭2—3個月結束戰爭。“索姆河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也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短短數月,英軍損失40萬人,法軍損失20萬人,德軍損失約55萬人,雙方傷亡人數大大超過凡爾登戰役。“日德蘭海戰”:德國為打敗英國的海上封鎖發動日德蘭海戰(1916.5.31--6.1),日德蘭海戰是一戰期間規模最大的海戰。雙方參戰兵力:英艦151艘,德艦110艘。戰斗中雙方主力并未進行決戰。英國損失較大,被擊毀戰艦14艘,15.5萬噸,傷亡6800人。德國損失戰艦11艘,6.1萬噸,傷亡近3100人。但德國未能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英國仍牢牢的控制著制海權。“凡爾登戰役”:我們的方針就是以猛烈的火力進攻凡爾登,把法軍的精銳部隊全部吸引過來,這樣方能給他們以殲滅性的打擊。我要使凡爾登成為碾碎法軍的磨盤,這樣才能爭取西線的勝利。——德國總參謀長法漢金凡爾登戰役中一位戰地記者寫道:“整個樹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蓋物彈痕累累……到處都是殘骸、擊破的戰車、碎成一塊一塊的尸體、擊毀的大炮,幾個月都是如此。”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建立:“一戰”后,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1919)、華盛頓會議(1921—1922),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建立了全球范圍內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內容:①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②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③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④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⑤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⑥成立國際聯盟。2、國際聯盟(1)性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2)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3)實質:英、法操縱下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4)評價:①國聯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戰后的國際政治秩序;②它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四、一戰影響:(1)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2)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3)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拓展】一、一戰爆發的原因1.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19 世紀末,資本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整個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畢。同時,出現了英、法、美、德等幾個世界性大國。3.19 世紀下半期,美、德、日三國跳躍式發展,實力直逼或超過老牌殖民帝國,由于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從而引發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戰爭。4.在對殖民地的爭奪中,英德矛盾最為尖銳,德國首先構筑同盟體系對付英法,從而出現了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軍事對峙的局面。5.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應用于軍事領域,為世界大戰提供了技術基礎。二、一戰的影響1 .經濟方面:促使政府機構改變了職能一戰中,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將整個國家經濟納入了戰爭的軌道,戰爭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專門機構對經濟進行干預,促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萌芽。2.政治方面:改變了世界格局(1)促使一個新型的社會主義國家出現,改變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2)歐洲在國際上的統治地位發生了動搖,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戰敗瓦解,英法等國受到重創。(3)美日等國乘機迅速崛起。(4)戰后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3.科技方面:一戰成為新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催化劑(1)一戰前,發明不久的飛艇、飛機等在戰爭中受到重視,一戰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廣。一戰中汽車的機動性被人們重視,逐漸代替馬車成為陸上主要交通工具。(2)戰爭還推動了化工技術的發展及生產流程和管理的不斷改進.4.思想觀念:使和平主義思潮盛行一戰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對戰爭情緒的高漲,同時也使和平主義思潮盛行一時。三、國聯的歷史作用1.積極作用(1)盟約包含許多積極規定,以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和平為宗旨。(2)開創了國際合作的新形式,順應了世界整體發展趨勢。(3)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了經驗教訓。2.消極作用(1)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不能制止戰爭,后來成為執行綏靖政策的工具。(2)實質是英法帝國主義控制下用來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持霸權的工具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