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名詞解釋】一、工業革命的背景1.概念:工業革命是由一系列技術變革引起的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首先發生在英國。2.背景政治前提 “光榮革命”后,國內政局穩定,政府積極鼓勵經濟發展;條件 勞動力 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工業提供了充裕的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市場 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技術 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勞動分工細致,生產工具日趨專門化,工人的生產技術日益純熟。直接原因 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提高生產力成為當務之急。[圖解歷史] 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二、工業革命的進程(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第一階段:機器發明與工廠出現第二階段:動力與交通運輸革命完成與擴展階段1.棉紡織業革新:一工開始(1)原因(了解):英國公眾對棉紡織品的喜愛,促使棉紡織品價格上漲,棉紡織業獲利豐厚。市場的需求刺激了棉紡織業的發展,也催生了新的技術發明。(2)成就:生產手段 手工操作→機器生產 凱伊的“飛梭”(18C 30);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紡紗機(18C 60 “珍妮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水力紡紗機、騾機、水力織布機等一系列發明創造,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生產組織 手工工場→工廠 1771年,阿克萊特在曼徹斯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2.動力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機(1)概況:1782年,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制出“復動式蒸汽機”。1785年開始在棉紡織工廠使用;(2)意義:蒸汽機是英國工業革命中偉大的技術發明,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也是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它能產生巨大的動力,還解決了生產動力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問題。3.交通運輸革新:19世紀初,汽船(美國富爾敦)、火車(英國史蒂芬孫)先后問世,人類進入“蒸汽時代”。4完成:19世紀中期,英國的機器制造業也實現了機械化,大機器生產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機器制造業的機械化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5.擴展: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拓展:手工工場不等同于工廠它們都是屬于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但二者也有明顯的區別,在手工工場里,生產仍以手工技術和手工勞動進行,而在工廠里使用機器進行生產。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引發了紡織生產領域一系列的發明創造;1785年,瓦特研制成改良蒸汽機,大大推動了機器的發明和使用,工業革命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中后期—20世紀初)1.條件: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為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2.成就(1)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2)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帶來更便捷的動力,汽車、飛機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應運而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具深遠影響的成就。(3)化學工業的興起令人矚目,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4)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產業部門,如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也煥發出新的活力。3.特點①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有近代科學理論指導,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②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進展更迅速,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都有重要的發明創造,美國與德國最為突出。③部分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如日、俄)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拓展:第二次工業革命新機器和新技術發明領域 主要成就 歷史意義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 ⑴1866年,德國西門子研制發電機成功;⑵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和電動機被制造出來;⑶19世紀80、90年代,美國愛迪生等人發明的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等電器產品涌現 電力成為補充、取代蒸汽的新動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 ⑴19世紀七八十年代,內燃機相繼在德國問世;⑵1885年,戴姆勒、本茨各自獨立制成以汽油內燃機為引擎的三輪汽車;⑶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以內燃機為動力,發明了飛機 內燃機創制帶來的新式快速交通工具的誕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具深遠影響的成就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⑴1876年,美國貝爾發明電話;⑵1899年,意大利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成功 電報和電話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商業信息的交流與傳播化學工業的興起 ⑴人們不僅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⑵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 化學工業的發展,大大豐富了人類的生活改造舊產業部門 通過新技術改造舊產業部門,如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 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產業部門,也煥發出新的活力[學思之窗](教材P61) 請思考: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科技創新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第二次科技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出現了許多科技創新成果,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三)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兩次工業革命的對比)比較角度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標志(動力來源) 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以電力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標志,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發明者身份 工匠和技師(科學技術與生產尚未真正結合) 掌握了專門知識的科學家、工程師充當主要角色(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開展范圍和規模 ⑴局限于個別國家(以英國為主);⑵規模小 ⑴幾乎同時在各資本主義國家展開(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都有重要發明創造),美國和德國最為突出; ⑵規模大主要領域 局限于輕工業領域 以重工業部門為主體三、工業革命的影響1.生產力的大發展:工業成為社會經濟的先導,給工業化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也帶動了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的提高,農業變革也在歐美地區全面展開。2.生產組織形式(1)工廠:建立了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科學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視;(2)壟斷組織:技術的日益復雜、投資的不斷擴大、競爭的日趨激烈,推動了生產的集中,出現了適應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壟斷組織。(特點:資本家通過建立壟斷組織獲取了高額利潤,同時也阻礙了競爭,導致某些停滯和腐敗)拓展:資本主義生產組織形式的三次變化(1)資本主義的生產形式經歷了手工工場、工廠、壟斷組織三個階段。(2)手工工場是最早以雇傭的方式進行的手工生產,是向大機器生產的過渡形式;工廠是以蒸汽機為主要動力的機械化生產;壟斷組織則是以科技為先導、以競爭聯合為手段的電氣化生產。3.階級結構的重大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中間階層的力量也開始發展。4.社會生活巨大變化:城市化進程加快,購物、休閑娛樂、體育、教育發展迅速。①以工廠為中心形成的城市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②現代工業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③休閑娛樂、體育運動逐漸興起,報刊書籍大量發行,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女性也獲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④人口增加明顯。5.社會問題:工業革命也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城市居住條件惡劣、環境嚴重、疾病與犯罪等問題,在工人運動的推動下,歐美各國開始社會立法。6.世界格局: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繼續大肆擴張,逐漸形成了東方從屬于西方的世界格局。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2.第三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在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它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3.第四次工業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人類的又一次科技革命。它是以石墨烯,基因,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基于網絡物理系統的出現。網絡物理系統將通信的數字技術與軟件、傳感器和納米技術相結合。與此同時,生物、物理和數字技術的融合將改變我們今天所知的世界。4.以歐美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