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沙俄 1547-1917; 蘇俄 1917-1922; 蘇聯 1922-1991; 俄羅斯 1991至今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背景(1)經濟:19C末20C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2)政治: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思想;(3)階級:工業革命造就俄國第一代產業工人;1898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有組織的工人運動;(4)個人:列寧的革命實踐。1900 年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為建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2、誕生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即列寧主義。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3.內容(1)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2)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3)“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4)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4.意義(1)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在20 世紀俄國和世界革命進程中發揮了巨大而深遠的指導作用;(2)列寧深刻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列寧主義,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過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流血拋幻想、十月革命現曙光(1)二月革命1917.3.8(俄歷2月23日)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 沙皇專制,形成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接管政權,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沒有滿足人民群眾對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鎮壓人民的反抗。 二月革命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四月提綱》 和平奪權1917年4月列寧回到彼得格勒,提出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3)七月流血:結束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和平道路行不通,布爾什維克黨確立了武裝起義的方針。(4)十月革命:11 月 7 日,(俄歷10 月 25 日),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十月革命性質: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沒有人剝削人的現象、體現社會公正和平等的社會制度為目的,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2、蘇維埃政權正式建立:過程: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成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列寧當選人民委員會主席。意義:這次大會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3、意義:(1)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2)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代;(3)十月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4)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0 列寧)(1)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蘇俄陷入內戰;(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3)內容:①余糧收集制(最重要政策)內容: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作用: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但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了戰后經濟政治危機。②實行工業國有化,將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等。2.“新經濟政策”(1921.3—1927列寧)(1)內容:①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②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2)作用: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3.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20世紀30年代確立)(1)概況:1922.12“蘇聯成立”;1924年1月,列寧逝世;在斯大林領導下,蘇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2)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3)內容:經濟上表現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政治上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4)結果:經過兩個“五年計劃”,1937 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成為世界工業強國。(5)評價①積極:蘇聯模式使蘇聯在短時間內實現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②消極:蘇聯的發展模式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這些問題影響了蘇聯的發展。【拓展】1、列寧,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是蘇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即蘇聯總理)。列寧是他參加共產主義運動后的化名 ,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并與俄國革命相結合形成列寧主義,被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普遍認同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同時他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和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2、俄國是通過一條什么道路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中國的革命道路?啟示?俄國: “城市中心論”——勝利首先是在城市取得的,再由城市擴展廣大農村到乃至全國。中國:“農村包圍城市”。啟示:符合本國的國情,不能照搬別國經驗。3、巴黎公社和俄國十月革命比較4、重點理解新經濟政策并不是資本主義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內通過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一種政策。它堅持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和蘇維埃的領導,不會恢復到資本主義時代。蘇俄(聯)時期的商業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排斥商品市場和價值規律的作用,日益阻礙經濟的發展;新經濟政策則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的作用,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