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科學2023-2024學年上學期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十一):物質的轉化(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科學2023-2024學年上學期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十一):物質的轉化(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一、物質的轉化規律
1、非金屬單質——化合物
S+ O2SO2 (刺激性,有毒,污染空氣)4P+5O22P2O5 (除去空氣中少量氧氣)
C+O2CO2 (氧氣充足) 2C+ O22CO (氧氣不充足)
2、某些非金屬氧化物+H2O——酸
CO2+H2O=H2CO3 (CO2通入紫色石蕊實驗變紅色,加熱又變紫色)
SO2+ H2O=H2SO3 SO3+ H2O=H2SO4
3、金屬單質——化合物
2Mg+O22MgO (發出耀眼強光,生成白色固體)
2Cu+O22CuO (紅色的銅在空氣中加熱變黑色)
2Fe+2O2Fe3O4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4、某些金屬氧化物+H2O——堿
CaO+ H2O=Ca(OH)2 K2O+ H2O=2KOH CuO、Fe2O3不能,因為對應的堿不溶
5、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鹽或金屬氧化物
Fe+SFeS 2Fe+3Cl22FeCl3
6、化合物間相互轉化規律:
*任何酸和堿都能發生中和反應 *任何碳酸鹽和酸都能反應生成CO2↑
*鹽+鹽、鹽+堿的反應中,反應物必須可溶,且要滿足復分解反應的條件(生成物種有氣體,水或沉淀)
*鹽+金屬的反應中,反應的鹽必須是可溶的。因此一些非常活潑能夠跟水發生發應的金屬(K、Ca、Na等)不符合要求
二、金屬的冶煉
常見還原劑:C、CO、H2
C+2CuO2Cu+CO2↑ H2+CuOCu+H2O 3CO+Fe2O32Fe+3CO2
C:黑色固體逐漸變為紅色,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H2:試管內黑色粉末變紅色,試管口出現水珠步驟:實驗開始時先通入H2, 一段時間后再加熱(防止氫氣與空氣混合加熱時試管爆裂);實驗結束后,先熄滅酒精燈,繼續通入H2, 直到試管冷卻為止(防止灼熱的銅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氧化銅)提示:試管口要略低于試管底,防止反應生成的水倒流。導管貼試管上壁伸入試管底部
CO:最好在通風櫥中進行。實驗時應該先通一會CO,以排除試管中的空氣,防止CO與空氣混合加熱時引起爆炸。多余的CO不能直接排到空氣中,應對著火焰燒掉(實驗裝置末端設置點燃的酒精燈燃燒尾氣)
三、化合物之間的轉化
例1、利用化學反應合成新物質是化學對人類的巨大貢獻。如圖是Mg(OH)2、MgCl2、Mg(NO3)2三種物質間的轉化關系,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通過一步反應無法實現②的轉化
B.欲實現①的轉化,加入稀鹽酸即可
C.只有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才能實現③的轉化
D.通過一步反應可實現Mg(NO3)2向MgCl2的轉化
例2、下列物質不能夠一步轉化的是(  )
A.NaOH→NaCl B.Ba(OH)2→NaOH
C.Ca(OH)2→CaCO3 D.Mg(OH)2→Cu(OH)2
例3、如圖,甲和乙分別是氫氣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實驗試管口向下傾斜可防止氫氣逸出
B.乙實驗只能通過澄清石灰水是否變渾濁判斷反應是否發生
C.甲、乙兩實驗中,都應先通入氣體,再用酒精燈加熱試管、玻璃管,以防止發生爆炸
D.甲、乙兩實驗中,氫氣和一氧化碳都將氧化銅變成游離態的銅,都發生了置換反應
例4、某固體物質可能含有Na2SO4、Na2CO3、CaCl2、KCl、CuSO4、KOH中的一種或幾種.為探究其組成,進行如下實驗,流程和現象記錄如下:(CaCl2、BaCl2、KCl三種溶液均呈中性)固體物質中一定含有 ,為進一步確定可能含有的物質,采用的方法是
(寫出實驗操作)。
例5、過氧化鈣晶體(化學式為CaO2 xH2O,其中x待實驗中測定)常溫下為白色,能溶于酸,難溶于水、乙醇,且溫度越低,其溶解度越小,是一種溫和的氧化劑,常用于魚類長途運輸的增氧劑等。
(1)過氧化鈣晶體可用下列方法制備:CaCl2+H2O2+NH3+H2O→CaO2 xH2O↓+NH4Cl
用如圖制取裝置可制備過氧化鈣晶體;
①裝置A中生成的氣體應為 ;儀器X的名稱為 。
②裝置C采用冰水浴控制溫度在0℃左右,可能的原因主要有: 。
I.該反應是放熱反應,而溫度低的條件有利于 。
Ⅱ.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溫度低可避免過氧化氫受熱分解變質而影響晶體的生成。
(2)為確定過氧化鈣晶體的組成,某化學興趣小組查資料發現:過氧化鈣晶體受熱時會先失去結晶水,然后再發生分解生成氧化鈣和氧氣,于是他們稱取21.6克過氧化鈣晶體用熱分析儀對其進行熱分解實驗,并繪制了體質量與溫度的關系圖(如上曲線圖),由此計算可得x= 。
1.能實現下列物質類別間直接轉化的單質是(  )
A.氫氣 B.銅 C.鐵 D.鈣
2.鑭(La)是一種活動性比鋅更強的元素,它的氧化物的化學式為La2O3,La(OH)3是不溶于水的堿,而LaCl3、La(NO3)3都可溶于水。由此判斷下列幾組物質,不能直接反應制取LaCl3的是(  )
A.La(OH)3和HCl B.La2O3和HCl
C.La和HCl D.NaCl和La(OH)3
3.在實驗室中,小明同學為了探究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規律,將一定質量的某種金屬M的粉末放入AgNO3與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實驗過程及現象如圖所示,結合實際現象判斷,小明同學得出的以下結論中,錯誤的是(  )
A.加入的金屬M可能是單質鐵
B.濾渣中一定含有金屬單質M
C.濾渣中一定含有單質銅
D.濾液中一定沒有銀離子
4.某電廠的粉煤灰含有Al2O3,還有少量的FeO、Fe2O3和其它成分,其它成分不溶于水、不與酸反應。以該粉煤灰為原料制備Al2O3,流程如下:
(1)“酸浸”過程中,稀硫酸與Fe2O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流程圖中,操作Ⅰ的名稱是 。
(3)“氧化”過程發生的反應為2FeSO4+H2SO4+H2O2→Fe2(SO4)3+2H2O,其中H2O2中氧元素化合價為﹣1價。該化學反應中化合價升高的元素是 。
5.定性和定量結合既是化學的重要思想,也是研究物質組成的重要方法。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為檢測實驗室用H2還原CuO所得紅色固體Cu中是否含有Cu2O(紅色),進行了認真的探究。請你一起踏上探究之路,回答下列問題。
【查閱資料】
①無水CuSO4遇水變藍;
②高溫灼燒CuO生成Cu2O和O2;
③Cu2O與稀H2SO4反應:Cu2O+H2SO4=Cu+CuSO4+H2O。
【設計實驗方案】
方案1 取該紅色固體加入適量稀H2SO4,實驗現象___________,結論為紅色固體中含有Cu2O。
方案2裝置如圖所示,擬通過干燥管中CuSO4變藍來判斷紅色固體是否含有Cu2O。
(1)為確保探究的科學、合理、安全。實驗中還應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填序號)
①加熱前先排盡裝置中的空氣;
②在氫氣發生器與硬質玻璃管之間加一個干燥裝置;
③在盛有CuSO4的干燥管后再連接一個裝有濃H2SO4的洗氣瓶。
(2)由方案2實驗后得出結論:紅色固體中含有Cu2O。寫出紅色固體Cu2O與H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
方案3 稱得干燥坩堝(常用于固體加熱的容器)的質量為ag,取紅色固體置于坩堝中稱得總質量為bg,在空氣中高溫灼燒至質量恒定,稱得最后坩堝與固體總質量為cg。
(1)該實驗方案最少得進行___________次稱量;
(2)若確認紅色固體中含有Cu2O,則c與a,b應符合的數學關系式為___________。
1.比較歸納是科學學習中的常用方法。若以下的物質轉化都由一步反應完成,則(  )
①Mg(OH) 2 →MgCl2 ②MgCO3 → MgCl2 ③ Mg → MgCl2
A.三種轉化都必須加入鹽酸才能進行 B.三種轉化中元素化合價都沒有改變
C.只有①發生了中和反應 D.三種轉化的生成物中都有水
2.下列物質轉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一步實現的是(  )
A.C→CO2→Na2CO3 B.Cu→CuO→Cu (OH)2
C.NaCl→KCl→AgCl D.Fe→Fe2O3→FeSO4
3.某爐渣中主要含氧化亞鐵、氧化鐵,還含不溶于水、不與酸反應的雜質少量;現按如圖所示工藝流程、用爐渣制備綠礬(FeSO4 7H2O)。
查閱資料:已知氧化亞鐵與稀硫酸、鐵與硫酸鐵反應均可生成硫酸亞鐵。
濾液Ⅰ中含有的溶質是稀硫酸、 。
加入過量鐵粉后發生了多個反應,寫出其中一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實驗測量兩種濾液的pH,結果是濾液Ⅱ的pH比濾液Ⅰ的大,造成該結果的原因是 。
4.為減少汽車尾氣的污染,我國宣布將推廣“車用乙醇汽油”。乙醇(C2H5OH)完全燃燒生成CO2和H2O,若燃燒時氧氣不足,可能還有CO生成,為檢驗乙醇的燃燒產物,設計如下實驗:
(1)按氣流從左至右順序連接裝置(填裝置序號)___________→①。
(2)C裝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 。
(3)若實驗中觀察到A裝置內澄清石灰水變渾濁,③內黑色固體變紅色,①②共增重4.4克,則參加反應的乙醇中碳元素的質量為___________克。
(4)為處理尾氣,可選用下圖所示裝置中的___________代替①。
答案及解析
例1、B
【解答】解:A、氯化鎂能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鎂,通過一步反應能實現②的轉化,故A說法錯誤。
B、氫氧化鎂難溶于水,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水,故B說法正確。
C、氫氧化鈉能與硝酸鎂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硝酸鈉,氫氧化鈣也能與硝酸鎂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硝酸鈣,故C說法錯誤。
D、Mg(NO3)2轉化為MgCl2,假設能行,對應的生成物是硝酸鹽和氯化鎂,硝酸鹽和氯化鎂均易溶于水,不能發生復分解反應,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B。
例2、D
【詳解】A.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故A不合題意。
B.氫氧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故B不合題意。
C.氫氧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故C不合題意。
D.氫氧化鎂和氫氧化銅都不溶于水,無法通過一步轉化生成,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例3、C
【解答】解:A.氫氣還原氧化銅生成水,為了防止冷水倒流回試管底部將試管炸裂,所以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故錯誤;
B.乙實驗中還會觀察到黑色的粉末慢慢變成紅色,來判斷反應的發生,故錯誤;
C.兩實驗都先通入一段時間的氣體,以排凈裝置內的空氣,再進行加熱,以免發生爆炸,故正確;
D.一氧化碳與氧化銅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反應物是兩種化合物,不屬于置換反應,故錯誤。
故選:C。
例4、解:硫酸銅在溶液中顯藍色,硫酸鈉和氯化鋇會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會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氫氧化鉀、碳酸鈉在溶液中顯堿性.
固體物質加水溶解,得到無色溶液,所以固體物質中一定不含硫酸銅,無色溶液A中加入氯化鋇會生成白色沉淀和pH>7的溶液B,所以固體物質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鉀,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得到無色溶液,所以固體物質中一定含有碳酸鈉,一定不含硫酸鈉,固體中一定含有碳酸鈉,由于第一步固體全部溶解,因此固體不含氯化鈣,所以固體物質中一定含有Na2CO3、KOH,可能含有KCl,為進一步確定可能含有的物質,采用的方法是:取少量無色溶液A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然后滴加硝酸銀溶液.
故答案為:Na2CO3、KOH;取少量無色溶液A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然后滴加硝酸銀溶液.
例5、解:(1)①制備過氧化鈣晶體需要氨氣,故裝置A屬于加熱固體制取氣體的裝置,所以A中生成的氣體為氨氣,由圖示可知,儀器X是分液漏斗。
②溫度高時,過氧化氫容易分解,故裝置C采用冰水浴控制溫度在0℃左右,還能防止過氧化氫分解。
I.該反應是放熱反應,而溫度低的條件有利于提高CaO2 xH2O產率;
(2)過氧化鈣晶體受熱時會先失去結晶水,故失去的水的質量為:21.6g﹣7.2g=14.4g,故過氧化鈣和水的分子個數比為:1:8,故x=8。
故答案為:(1)①氨氣,分液漏斗;②防止過氧化氫分解;I.提高CaO2 xH2O產率;
(2)8。
1.D
【詳解】A、氫氣與氧氣反應生成水,加水無法生成酸或堿,不符合題意。
B、銅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氧化銅不與水反應,不符合題意。
C、鐵與氧氣反應生成四氧化三鐵,四氧化三鐵與水不反應,不符合題意。
D、鈣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鈣,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與酸反應生成鹽,符合題意。
故選D。
2.D
【解答】解:A、La(OH)3和HCl能直接反應生成LaCl3和水,故A正確;
B、La2O3和HCl能直接反應生成LaCl3和水,故B正確;
C、La和HCl能直接反應生成LaCl3和氫氣,故C正確;
D、La(OH)3是不溶于水的物質,不能與氯化鈉反應,故D錯誤。
故選:D。
3.A
解:根據題意向濾渣中加入稀鹽酸產生了無色氣體,而銀和銅都不能和稀鹽酸反應,說明在濾渣存在著活潑金屬,進而可以判斷加入的M比銅和銀都活潑,且排在順序表中氫的前面,從而可以判斷濾液中的銀離子和銅離子已被完全置換出來:
A、鐵在發生置換反應時生成的是淺綠色的亞鐵鹽溶液,而題中得到的是無色溶液,所以不可能為鐵,故A錯誤;
B、加入稀鹽酸產生氣體,所以可以判斷在濾渣中一定含有金屬M,選項B正確;
C、根據B的解答可以知道,活潑金屬是過量的,所以濾渣中一定含有金屬銅,選項C正確;
D、由于活潑金屬是過量的,所以濾液中一定沒有銀離子,選項D正確;
故選:A。
4.解:(1)“酸浸”過程中,稀硫酸與Fe2O3反應生成硫酸鐵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H2SO4+Fe2O3=Fe2(SO4)3+3H2O。
(2)流程圖中,操作Ⅰ將固體和液體分離,則操作Ⅰ的名稱是過濾。
(3)“氧化”過程發生的反應為2FeSO4+H2SO4+H2O2→Fe2(SO4)3+2H2O,其中H2O2中氧元素化合價為﹣1價。該化學反應中,反應前FeSO4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反應后Fe2(SO4)3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3,則化合價升高的元素是鐵元素。
故答案為:(1)3H2SO4+Fe2O3=Fe2(SO4)3+3H2O;(2)過濾;(3)鐵元素。
5. 溶液變為藍色 ①②③ 4
【詳解】設計實驗方案:
方案1:
結論為紅色固體中含有Cu2O,已知:,硫酸銅溶液呈藍色,所以取該紅色固體加入適量稀H2SO4,實驗現象為溶液變為藍色,結論為紅色固體中含有Cu2O。
方案2:
(1)根據硫酸銅是否變藍判斷是否含有氧化亞銅時,要注意水的干擾因素,所以制取的氫氣要干燥,可以在氫氣發生器與硬質玻璃管之間加一個干燥裝置,并且要將空氣中的水的干擾排除,可以在盛有硫酸銅的干燥管后再連接一個裝有堿石灰的干燥管,實驗前要將裝置中的空氣排凈,防止干擾;故答案為①②③;
(2)氫氣和氧化亞銅在加熱條件下生成銅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方案3:
(1)根據在空氣中高溫灼燒至質量恒定,這一步驟至少需稱量2次,加上前面的2次稱量,故該實驗方案最少得進行4次稱量。
(2)單質銅加熱生成氧化銅,氧化銅高溫灼燒生成Cu2O和O2,故坩堝中最后剩下的紅色固體是Cu2O;其質量為:(c-a)g;則銅元素的質量為:,所取紅色固體的質量為(b-a)g;若紅色固體中含有Cu2O,則銅元素的質量小于(b-a)g,即,故。
1.C
【詳解】A、鎂與氯化銅可反應生成氯化鎂,不需加入鹽酸,故錯誤。
B、Mg → MgCl2過程中,鎂元素由零價變為+2價,故錯誤。
C、①中氫氧化鎂與稀鹽酸反應可生成氯化鎂,屬于酸和堿的反應,是中和反應;②中發生的反應是碳酸鎂與稀鹽酸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③中發生的反應是置換反應,故正確。
D、鎂與稀鹽酸生成氫氣和氯化鎂,與氯化銅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鎂和銅,沒有水生成,故錯誤。
故選C。
2.A
解:A、碳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故選項符合題意。
B、銅和氧氣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氧化銅,氧化銅無法一步轉化成氫氧化銅,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C、鈉鹽、鉀鹽都能溶于水,氯化鈉無法一步轉化成氯化鉀,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D、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鐵可以與氧氣反應一步轉化為氧化鐵,氧化鐵與硫酸反應不能生成硫酸亞鐵,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3.解:由于過量的稀硫酸能與氧化鐵反應生成了硫酸鐵和水,與氧化亞鐵反應生成了硫酸亞鐵和水,所以
濾液Ⅰ中含有的溶質是稀硫酸、硫酸亞鐵、硫酸鐵。
加入過量鐵粉后發生了多個反應,其中鐵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等,化學方程式:Fe+H2SO4=FeSO4+H2↑ 等。
實驗測量兩種濾液的pH,結果是濾液Ⅱ的pH比濾液Ⅰ的大,造成該結果的原因是:濾液I中稀硫酸過量,而濾液II中稀硫酸已轉化為硫酸亞鐵(合理即可)。
故答案為:(1)硫酸亞鐵、硫酸鐵;
(2)Fe+H2SO4=FeSO4+H2↑(合理即可);
(3)濾液I中稀硫酸過量,而濾液II中稀硫酸已轉化為硫酸亞鐵(合理即可)。
4. ④ →②→ ③ 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 1.2 A
【詳解】(1)檢驗乙醇燃燒產物中有CO、CO2和H2O,CO可用熱的氧化銅,根據固體顏色的變化;檢驗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石灰水,看是否變渾濁;檢驗水用無水硫酸銅,看是否變藍色;三者都有時,應先檢驗水蒸氣的存在,因為在驗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存在時都需通過溶液,可帶出水蒸氣;再檢驗二氧化碳,最后除去二氧化碳后,再根據固體顏色變化和產物檢驗一氧化碳,所以順序為④②③①。
(2)C中瓶的石灰水是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
(3)若實驗中觀察到A裝置內澄清石灰水變渾濁,③內黑色固體變紅色,則說明乙醇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①裝置吸收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①②裝置增重量為二氧化碳的質量,即4.4g,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則乙醇中碳元素的質量為。
(4)一氧化碳有毒,需要進行尾氣處理,所以代替①裝置的儀器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能收集一氧化碳,則A符合題意。
2023-2024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十一)
物質的轉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个旧市| 泗水县| 凤台县| 玛多县| 金塔县| 灵璧县| 临沂市| 浦县| 龙海市| 永济市| 皋兰县| 罗定市| 敖汉旗| 色达县| 湖口县| 大庆市| 安乡县| 高雄市| 镇巴县| 云林县| 临汾市| 苏尼特右旗| 邯郸县| 沙河市| 墨竹工卡县| 府谷县| 河南省| 法库县| 历史| 长乐市| 合作市| 泰安市| 新竹市| 祁东县| 陇西县| 昌江| 武威市| 遵义市| 县级市| 隆尧县| 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