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運動的描述前情回顧長度單位換算1千米=( )米 1米=( )分米 1米=( )厘米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厘米=( )納米10km= nm 10-4m= mm 104mm= m,106nm= km 106m= m 104cm= km104dm= km 104m= km下圖的讀數是_________。誤差和錯誤_______可以避免,_______不可以避免。減小誤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參照物考點1 參照物【例題】如圖是“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左半部分)與“天宮二號”(右半部分)組合體在軌道上運行的情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以地面為參照物,“天舟一號”是靜止的B.以地面為參照物,“天宮二號”是靜止的C.以“天宮二號”為參照物,“天舟一號”是靜止的D.以“天宮二號”為參照物,“天舟一號”是運動的總結:物體相對于參照物_______發生變化─運動的;如果沒有變化─靜止的。運動和靜止是____________。【練習1】在風馳電掣的列車上,媽媽對孩子說:“坐著別動”,其所選的參照物是( )A鐵軌 B路邊的樹木 C小孩的座位 D車廂里的流動服務車【練習2】關于運動和靜止,下列說法錯誤的( )A. 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以同樣的速度前進時,以拖拉機為參照物,聯合收割機是靜止的B. 站在正在上升的觀光電梯上的乘客認為電梯是靜止的,是因為他以身邊的乘客為參照物C. 站在地球上的人覺得地球同步通信衛星在空中靜止不動,是因為他以自己為參照物D. “烏云遮住月亮”、“月亮在云中穿行”這兩句話所選的參照物相同【練習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是指( )運動和靜止都取決于人的主觀感覺B. 同一物體不可以說它既是運動的,又是靜止的C. 選擇的參照物不同,描述運動的結果可能不同D. 選擇運動的物體作參照物,研究的對象就是靜止的【練習4】如圖所示是在國慶70周年閱兵分列式上,加受油機梯隊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時的情景。下列關于加油機和受油機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加油機相對于地面是靜止的B.受油機甲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C.受油機乙相對于地面是靜止的D.加油機相對于受油機是運動的*【練習5】某車站并列停放著甲、乙兩列火車,甲車上的乘客從一側的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樹木向北運動,另一側窗口看到乙車向北運動,但比樹木運動得慢,則( )A.甲、乙兩車同時向北運動,乙車比甲機車快B.甲車向南運動,乙車向北運動C.甲、乙兩車同時向南運動,但乙車比甲機車快D.若以乙車做參照物,甲車向南運動,樹木向北移動*【練習6】 甲、乙、丙三輛汽車同時在一條東西方向的大街上行駛,甲車上的人看到丙車相對于甲車向西運動,乙車上的人看到甲、丙兩輛車都相對乙車向東運動,而丙車上的人則看到路邊樹木向西運動,關于這三輛車行駛的方向,以下各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甲車必定向東行駛B.乙車必定向西行駛C.丙車可能向西行駛D.三輛車行駛的方向一定是相同的答案前情回顧1.長度的測量1000;10;100;10;10;107;1013;0.1;10;10-6;1;0.1;1;102. 2.50cm3. 錯誤;誤差;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更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2.1參照物考點1 參照物例題1 C 解析:作為參照物的物體視為靜止不動,被研究物體與參照物有位置變化時,是運動的,反之為靜止。總結 位置;相對的練習1 C 解析:孩子需要相對于參照物為靜止,孩子與鐵軌、樹木和流動服務車都有位置變化,所以以這三個為參照物時,孩子是運動的;只有和座位沒有位置變化練習2 D 解析:D項中,“烏云遮住了月亮”是以月亮為參照物,烏云相對于月亮位置發生了變化,烏云是運動的;“月亮在云中穿行”是以云做參照物,月亮與云層之間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月亮是運動的。它們所選參照物不同練習3 C 解析:運動和靜止取決于選取的參照物,與人的主觀感覺無關,參照物不同,物體可以說既運動又靜止,故AB錯;C正確。選擇運動的物體做參照物,研究對象不一定是靜止的,比如:反向運動的汽車練習4 B 解析:加油機和受油機之間沒有位置變化,所以加油機和受油機之間是靜止的,而加受油機飛過天安門廣場,相對于地面有了位置變化,所以相對于地面,加受油機是運動的。故選B。練習5 D 解析:甲車乘客看到樹木向北運動,則甲車向南運動;甲車乘客看到乙車向北運動但比樹木慢,說明乙車相對于樹木為向南運動;即甲乙兩車都是向南運動,但甲車運動較快,所以ABC錯誤;練習6 A 解析:丙車上的人看到樹木向西運動,可知丙車在向東運動;甲車上的人看到丙車向西運動,則甲車為向東運動,且速度比丙車快;乙車看甲車丙車都是向東運動,則乙車可能向東運動,速度最慢;也可能靜止或者向西運動。所以答案為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