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版新教材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第一編中國古代史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課題11從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統治(課件+學生用書)(2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版新教材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第一編中國古代史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課題11從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統治(課件+學生用書)(2份)

資源簡介

(共58張PPT)
課題11 從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統治
【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2.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必備知識·自主排查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命題溯源·聚焦高考
必備知識·自主排查
知識點一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1.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
(2)政治變化
廢除宰 相制度 ①目的:加強皇權
②影響: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設立 內閣 ①原因:廢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 ②設立:明成祖選拔一些文官到皇宮內的文淵閣值班,充當秘書 ③職責:a.大學士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________” b.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
宦官 專權 ①機構:內廷宦官機構________.②權力:獲得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
票擬
司禮監
2.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
鄭和下西洋 (1)概況: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________.
(2)影響: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
紅海沿岸
戚繼光抗倭 (1)背景: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明朝前期,朝廷嚴厲禁止海外貿易,東南沿海地區的一些海盜、奸商等與倭寇勾結,進行走私活動,造成巨大破壞
(2)概況: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重創倭寇
(3)影響:
東南沿海的形勢穩定下來,朝廷放松了對_____________的限制
私人海外貿易
葡萄牙、荷蘭占據澳門、臺灣 (1)背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
(2)過程: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獲得了在濠鏡澳(今澳門)的租住權。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
3.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
(1)內陸邊疆
明朝:蒙古族 ①筑長城防御:為防御韃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長城
②戰爭:明中期,瓦剌和韃靼不斷威脅明朝北部邊防
③和議與冊封:1571年韃靼首領________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
④貿易交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
明朝:藏族 ①封授稱號: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
②機構管轄: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
明朝:女真族 ①機構管轄:明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_____________
②封授官號: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
俺答汗
奴兒干都司
(2)明清易代
女真族 建金 首領努爾哈赤于1616年稱汗,國號大金
清朝 建立 皇太極于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明朝 的滅亡 1644年,________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
清軍 入關 1644年,清軍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北京
李自成
知識點二 清朝前中期統治
1.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奏折 制度 (1)形成: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
(2)作用: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中樞秘 書機構 變化 軍機處:雍正時,在皇帝寢宮旁邊設立軍機處。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
內閣:只負責處理一般文書
文字獄 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
2.疆域的奠定
(1)清朝前期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東南 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
東北 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____________》,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北部 和西 北部 清朝入關前,打敗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進貢
①1757年,清朝將準噶爾部徹底擊敗
②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發動的叛亂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
④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________,總領軍政事務
尼布楚條約
伊犁將軍
西南 ①清初,清政府冊封五世達賴以“達賴喇嘛”尊號,康熙時,賜予五世班禪以“班禪額爾德尼”尊號。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經由中央政府冊封。
②從1727年起,清朝開始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
(2)邊疆統治的特點
專職機構 清朝政府專設________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
靈活政策 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行政管轄 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
理藩院
3.統治危機的初顯
(1)內部危機——農民起義
①背景:清朝人口急劇增長使資源危機日益顯露;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亂象逐漸萌生。
②表現:從乾隆后期起,農民起義屢屢爆發。
(2)外部危機——閉關鎖國
①背景: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
②概況: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________一處,并規定由官府特許的“________”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嚴厲禁止民間船只出海貿易。
③評價: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廣州
十三行
1.知識延伸——中國古代宰相制的興廢歷程
(1)秦統一全國后,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皇帝裁決前,一般由三公九卿進行朝議,宰相制度形成。
(2)漢武帝時啟用布衣為相,同時形成中朝決策機構來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3)隋唐時確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權一分為三,并相互制約和監督。
(4)北宋時期由中書主政,樞密掌軍,三司理財,進一步分割相權。
(5)明太祖時期,罷中書省,廢丞相,宰相制度遂廢。
2.學術情境——明太祖加強皇權
皇帝與宰相的關系可以用拔河來形容。皇帝和宰相分別在繩子的一頭,向著自己的方向拉,這項運動并沒有裁判,卻有一項不成文的規則。這個規則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實踐劃定的……而朱元璋不守規則,改變了這一切。
思考:怎樣看待朱元璋的“不守規則”行為?
提示:朱元璋的“不守規則”是指廢除宰相制度,以強化皇權,雖從制度上排除了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在皇帝勤政有為的情況下,有利于提高中央決策和行政效率;但在皇帝昏聵、怠政時,容易導致高官傾軋、行政低效、政治腐敗(暴政)等。
3.圖說歷史——明朝內閣地位的演變
4.概念闡釋——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就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官方的朝貢和賞賜關系。其特點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間組織禁止參與;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政府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5.社會情境——明朝與蒙古互市
《明史》:“九邊(明朝中央政府與蒙古族的交界地區)生齒日繁,守備日周,田野日辟,商賈日通。”
思考:結合材料分析明朝與蒙古的互市開設后起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提示:加強了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有利于雙方和平相處,促進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6.生活情境——清代民族政策
清康熙、乾隆年間,陸續在承德避暑山莊外建了12座大型寺廟……融合了漢、藏、蒙古、維吾爾等族的建筑風格……清乾隆皇帝稱贊那些寺廟時,寫下了“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的詩句。
思考: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提示:清朝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避免矛盾,維持和平,這種做法勝過儲備千軍萬馬。
7.體系構建——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8.思維拓展——軍機處的特點
“簡”:機構簡單,有官無吏;“勤”:地近宮廷,便于宣召;“速”:辦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
9.學術情境——盟旗制度
清朝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層貴族而實行的政治制度。旗是基本行政單位,合若干旗為一盟。
思考:盟旗制度的實施有何作用?
提示:削弱了蒙古貴族的權力,加強了清政府對草原的管理,使統一多民族國家更為鞏固。
10.概念闡釋——金瓶掣簽制度
金瓶掣簽制度又稱為金瓶鑒別,是藏族認定藏傳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轉世靈童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設立。該制度用掣簽與金瓶以確定活佛轉世人選,最終經皇帝批準。這一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對西藏的管轄。
11.易誤辨析——海禁與閉關鎖國  
海禁 閉關鎖國
區別 允許外國商人來華貿易,只是要求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屬于積極防內 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屬于消極防外
聯系 閉關鎖國政策是海禁政策的發展和延續 12.體系構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探究點一 高度集權,日趨衰落——明清的政治制度和鼎盛與危機
史料實證——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史料一 明朝大學士葉向高言:“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臣備員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斷,分毫不敢欺負,部務盡聽主者,分毫不敢與聞。”
——摘編自《明神宗實錄》
史料二 一次大學士宋濂上朝,朱元璋問他:“昨天在家請客沒有,請的哪幾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實一一回答。朱元璋高興地說:“說的全對,沒有騙我。”說著拿出一張圖,上面畫著宋濂請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見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探究】 
(1)根據史料一,歸納葉向高評論內閣的觀點。
                                   
                                    
(2)根據史料二,分析明朝皇帝通過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卻知天下事”的。
[提示] 閣臣只是顧問,不是宰相;一旦閣臣與君權、部權發生沖突,往往是閣臣落敗;內閣對君權、部權都很尊重,一切都聽命于皇帝。
[提示] 設置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監視臣民。
【通法悟道】
歷史解釋——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突出特點
(1)以強化君主權力為核心,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制度,既繼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礎上實行了新的舉措。
(2)內容詳盡而全面,特別是清代,致力于維護滿洲貴族在政權中的核心地位。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監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個方面。
(3)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務統治的加強、八股取士的推行、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的嚴酷等方面。
(4)體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表明封建制度僅靠正常的統治措施已無法維持地主階級的統治秩序,只得靠強權,皇權的絕對化、特務統治等加強對人民的鎮壓和控制。
開放探究——康乾盛世后期統治危機的初顯,社會矛盾的引發
史料 清代中葉的人口和耕地面積
【史料導讀】 表格的表層信息:人口數量增長,人均耕地面積下降。深層信息:清朝中葉的人地矛盾。
年份 人口數量(億) 耕地面積(萬頃) 人均耕地面積(畝)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探究】 
史料反映了什么現象?其引發了怎樣的社會問題?
[提示] 
現象:人口增長速度超過生產力速度,人地矛盾突出。
社會問題:人口增多,土地分割愈碎,生產和再生產能力削弱;土地兼并加速,農民生活貧困,社會矛盾尖銳;部分人脫離土地成為游民,是會黨勢力的主要來源。
唯物史觀——明清時期的社會轉型
明清時期是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時期。但明清時期的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日趨封閉和僵化,“盛世”背后隱含著巨大的危機。
舊傳統 新因素
經濟 重農抑商,小農經濟仍占主導 農耕經濟高度發展,商品化、專業化程度加深;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展
文化 理學主導,束縛人性,文化專制空前強化;傳統科技取得輝煌成就 西學東漸開始;產生早期啟蒙思想;文藝大眾化、世俗化趨勢加強
對外 由開放逐漸走向封閉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歐洲國家與中國貿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西學東漸局面開始出現
宏觀 中國的綜合國力居于世界首位 中國在世界大潮沖擊下,緩慢向近代轉型
探究點二 因地制宜,禁海鎖國——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時空觀念——清朝疆域的奠定
核心結論:清朝疆域奠定的意義
對內 (1)國家疆域的奠定有利于促進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加強邊疆與內陸地區的交流與聯系,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國家疆域的奠定意味著清王朝對其疆域、邊界具備了有意識的自我認定、法律確定。
對外 國家疆域的奠定意味著清王朝的疆域邊界取得了國際法意義上的國家承認。
史料實證——明朝的對外關系
史料一 實行海禁,濱海人民被“斷其生路”。嘉靖年間,東南沿海一帶出現頗有實力的海寇、海商集團,走私貿易興盛,“海禁愈嚴,賊伙愈盛”。有識之士認識到“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
史料二 隆慶年間,因福建巡撫涂澤民之請,明廷“準販東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興起,“農賈雜半,走洋如適市”“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或移居于呂宋者甚眾。學者估計,隆慶開禁后輸入中國的白銀至少1億兩左右,促成了稅收等政策的改變。
——以上史料均摘編自晁中辰《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
【探究】 
(1)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調整的原因。
                                    
                                    
(2)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朝開禁的影響。
[提示] 原因:倭寇基本被平定;海禁影響沿海百姓生計。
[提示] 影響:開禁促成了海上貿易發展;有利于改善沿海百姓的生計,促成海外移民;加速白銀內流,促成制度變革。
【通法悟道】
歷史解釋——明朝對外交往的特點
發展 趨勢 整體上看,明朝初期,官方對外交往相對開放,最典型地體現在鄭和下西洋上;明朝初期對私人出海貿易管理極為嚴厲,明中后期,沿海形勢穩定后,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
新舊 交替 明朝統治時期,中國傳統的朝貢體系依然存在,同時,西方列強已經開始侵擾中國,西學開始傳入中國,明朝對外交往出現了新的特點
和平 外交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友好往來、和平相處的對外交往理念,與西方殖民者的燒殺搶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政治 優先 鄭和下西洋和朝貢貿易更多地體現了宣揚國威的政治目的,缺乏深層的經濟動力是明朝對外交往的顯著特點
優勢 明顯 明朝在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中,仍然占據著絕對的優勢,處于出超地位,瓷器、絲綢、茶葉等大量商品輸往世界,大量白銀流入中國
唯物史觀——清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和影響
特點 (1)中央集權與地方部分自治相結合;尊重少數民族傳統;借助宗教強化管理。
(2)中央專管與派出管理相結合;中央監管與地方部分自治相結合;傳承歷史與時代更新相結合;行政管理與宗教管理相結合。
影響 (1)密切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促進了各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2)鞏固了邊防,有利于國家的穩定;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家國情懷——感悟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1)清政府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同分裂和叛亂勢力進行斗爭,加強了對蒙古、新疆、西藏、西南地區、臺灣地區的管轄。
(2)清朝的疆域,是我國各族人民在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斗爭中逐漸形成的;在統一政權下,各族人民在經濟、文化方面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共同創造了祖國的歷史。
(3)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明清時期一個顯著的階段特征。
命題溯源·聚焦高考
?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
[示例] [2022·山東卷]明朝時期,朝廷除對各地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外,還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時據實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有無鋪張浪費以勞州縣等情況。這些規定旨在(  )
A.保證監察規范有效
B.限制監察御史權力
C.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D.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
答案:A
[解題流程] 
[演練1] 命題點: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的社會現象
[2022·湖北卷]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正德年間,官員徐文溥上奏:“近時時文流布四方,書肆資之以賈利,士子假此以僥幸,宜加痛革……其書坊刊刻一應時文,悉宜燒毀,不得鬻販。”該奏疏主要針對的現象是(  )
A.士子應考投機取巧 B.書商刊刻時文牟利
C.儒學正統地位動搖 D.八股文體日益僵化
答案:A
解析:據材料“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士子假以僥幸”可知,該奏疏主要針對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投機取巧,故選A項;“書肆資之以賈利”是“士子記誦時文范文應試”的結果,不是主要針對對象,排除B項;明代儒學仍居于正統地位,“動搖”說法錯誤,排除C項;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八股文章就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演練2] 命題點:明朝科舉中“優養”措施
[2021·湖北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明朝政府在科舉中普遍采取“優養”措施,生員、舉人參加鄉試、會試,歲貢生員入京,皆給予盤纏補助。這體現出(  )
A.民眾貧富差距的消弭 B.官員文化素質的提高
C.科舉考試程序的優化 D.政權社會基礎的擴大
答案:C
解析:根據“生員、舉人參加鄉試、會試,歲貢生員入京,皆給予盤纏補助”可以看出,明朝進一步優化的考生應考的流程,不讓考生因盤纏問題,而耽誤考試,C正確;材料只涉及考生,而不是民眾,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考試過程,而不是官員素質,排除B;材料中所涉及的人員并沒有擴大,還是“生員、舉人”等人,因此基礎并沒有擴大,排除D。
[演練3] 命題點:明朝中央集權舉措
[2021·遼寧省適應性測試]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禮部主事盧洪春上疏勸諫皇帝勤政。皇帝大怒,傳諭內閣,命擬旨治其罪。閣臣擬奪其官,“帝不從,廷杖六十,斥為民”。諸給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諸御史疏繼之,帝怒,奪俸有差。”這一過程中(  )
A.禮部削弱了內閣權力 B.內閣行使了決策的權力
C.御史制約了皇帝權力 D.給事中行使了言諫權力
答案:D
解析:對于皇帝的決策,給事中“忤逆帝意”,不遵從皇帝的旨意,結合史實,給事中直接對皇帝負責,輔助皇帝處理奏章,及時制止糾正皇帝的失德失政行為,故選D;內閣本身沒有權力,是皇帝的秘書咨詢機構,排除A、B;御史和給事中一樣都屬于言官,并不能制約皇帝權力,排除C。
[演練4] 命題點:城隍是古代中國城市保護神
[2021·廣東省學業水平選擇考適應性測試]城隍是古代中國城市保護神,各地城隍多是歷史上的忠良賢達。明朝統治者按照行政級別把城隍分為都、府、縣三級,要求新官祭祀城隍才能上任。明朝統治者的主要目的是(  )
A.鞏固儒學正統地位 B.整頓官場風氣
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繁榮市鎮經濟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各地城隍多是歷史上的忠良賢達”“把城隍分為都、府、縣三級,要求新官祭祀城隍才能上任”可得出,明朝統治者通過樹立忠良賢達的榜樣來整頓官場的風氣,故B項正確;明代儒學并沒有受到沖擊,其正統地位在不斷強化,不存在需要鞏固的問題,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地方的控制,排除C項;繁榮市鎮經濟不是主觀目的,排除D項。
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能力
1.命題點:明代的內閣制度
[2023·婁底市高三模擬]明代宗景泰年,形成了六部職權歸于內閣。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間,從內閣大學士中選拔一個資歷和威望最高的閣臣稱之為首輔(之前內閣成員一般5~8個之間,是相互平等的),總領內閣。這反映出首輔(  )
A.有效制約皇權 B.成為法定官職
C.行使宰相之職 D.擁有決策大權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六部職權歸于內閣”“首輔(之前內閣成員一般5~8個之間是相互平等的),總領內閣”可知首輔總領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雖無宰相之名,但行宰相之權,故選C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是皇權專制的產物,排除A項;內閣首輔取決于皇帝的信任,不是法定官職,排除B項;內閣首輔是皇權專制的產物,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機構,沒有決策權,排除D項。
2.命題點: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
[2023·東北三省四市高三一模]隆慶五年(1571年),蒙古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封貢互市。互市時,明朝必派遣僧人賜以經像,并講解經義,蒙古各部貴族“傾聽贊嘆,臨行哀戀不忍別,厚加饋贈而返”。這反映了(  )
A.蒙漢之間交流方式多元
B.佛教成為蒙漢文化紐帶
C.商業活動突破空間限制
D.明朝實現邊境長治久安
答案:A
解析:題干提到了和議、封貢、互市、賜以經像、講解經義、饋贈等,由此可以看出蒙漢之間的交流存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多種方式,所以說交流方式多元,故選A項;佛教只是題干中提到的多種交流方式中的一種,而并沒有提到其紐帶作用,排除B項;城市中商業活動突破空間限制是在宋代,且與蒙漢之間的交流無關,排除C項;明朝時,蒙古族的瓦剌經常威脅邊境安全,所以明朝實現邊境長治久安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3.命題點:元明時期對澎湖地區的管理
[2023·山東師大附中月考]對下表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
A.政府重視對異族的管理 B.荷蘭在亞洲擴張被遏制
C.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加強 D.中國領土主權意識增強
時間 事件 事件后續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設置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襲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廢澎湖巡檢司 1563年,考慮沿海治安等,復設
1622年(明熹宗天啟二年) 荷蘭人占領澎湖 1624年,明軍收復澎湖
答案:D
解析:材料對于澎湖地區的管理和收復反映了國家在維護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即中國領土主權意識增強,故D項正確;澎湖很早就納入中國管轄范圍,不是異族,排除A;“1624年,明軍收復澎湖”是荷蘭在中國的擴張被遏制,但無法說明荷蘭在亞洲的擴張被遏制,排除B;C項與材料無必然聯系,排除。
4.命題點:清代皇權的加強
[2023·廣東汕頭質量監測]清順治皇帝曾敕諭:“中官(太監)之設,雖自古不廢,然任使失宜,遂貽禍亂”“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竊權納賄,囑托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否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特立鐵牌,世世遵守”。這一舉措(  )
A.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規范了中官的權力運行
C.有利于防止皇帝權力旁落 D.使皇帝掌握了軍政大權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舉措吸取明后期宦官干政的教訓,嚴懲宦官干政,以防止皇權旁落,故選C項;單純針對宦官的舉措,無法體現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排除A;材料是嚴禁宦官干政,不涉及宦官權力如何運行,排除B;皇帝本身就掌握軍政大權,不是依靠這一舉措獲得的,排除D。課題11 從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統治
【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2.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必備知識·自主排查
知識點一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1.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
(2)政治變化
廢除宰 相制度 ①目的:加強皇權 ②影響: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設立 內閣 ①原因:廢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 ②設立:明成祖選拔一些文官到皇宮內的文淵閣值班,充當秘書 ③職責:a.大學士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________” b.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
宦官 專權 ①機構:內廷宦官機構________. ②權力:獲得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
2.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
鄭和下西洋 (1)概況: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________. (2)影響: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
戚繼光抗倭 (1)背景: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明朝前期,朝廷嚴厲禁止海外貿易,東南沿海地區的一些海盜、奸商等與倭寇勾結,進行走私活動,造成巨大破壞 (2)概況: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重創倭寇 (3)影響:東南沿海的形勢穩定下來,朝廷放松了對________的限制
葡萄牙、荷蘭占據澳門、臺灣 (1)背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 (2)過程: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獲得了在濠鏡澳(今澳門)的租住權。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
3.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
(1)內陸邊疆
明朝:蒙古族 ①筑長城防御:為防御韃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長城 ②戰爭:明中期,瓦剌和韃靼不斷威脅明朝北部邊防 ③和議與冊封:1571年韃靼首領________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 ④貿易交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
明朝:藏族 ①封授稱號: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 ②機構管轄: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
明朝:女真族 ①機構管轄:明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________ ②封授官號: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
(2)明清易代
女真族建金 首領努爾哈赤于1616年稱汗,國號大金
清朝建立 皇太極于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明朝的滅亡 1644年,________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
清軍入關 1644年,清軍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北京
知識點二清朝前中期統治
1.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奏折 制度 (1)形成: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 (2)作用: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中樞秘 書機構 變化 軍機處:雍正時,在皇帝寢宮旁邊設立軍機處。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 內閣:只負責處理一般文書
文字獄 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
2.疆域的奠定
(1)清朝前期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東南 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
東北 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____________》,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北部 和西 北部 清朝入關前,打敗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進貢
①1757年,清朝將準噶爾部徹底擊敗 ②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發動的叛亂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 ④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________,總領軍政事務
西南 ①清初,清政府冊封五世達賴以“達賴喇嘛”尊號,康熙時,賜予五世班禪以“班禪額爾德尼”尊號。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經由中央政府冊封。 ②從1727年起,清朝開始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
(2)邊疆統治的特點
專職機構 清朝政府專設________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
靈活政策 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行政管轄 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
3.統治危機的初顯
(1)內部危機——農民起義
①背景:清朝人口急劇增長使資源危機日益顯露;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亂象逐漸萌生。
②表現:從乾隆后期起,農民起義屢屢爆發。
(2)外部危機——閉關鎖國
①背景: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
②概況: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________一處,并規定由官府特許的“________”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嚴厲禁止民間船只出海貿易。
③評價: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1.知識延伸——中國古代宰相制的興廢歷程
(1)秦統一全國后,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皇帝裁決前,一般由三公九卿進行朝議,宰相制度形成。
(2)漢武帝時啟用布衣為相,同時形成中朝決策機構來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3)隋唐時確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權一分為三,并相互制約和監督。
(4)北宋時期由中書主政,樞密掌軍,三司理財,進一步分割相權。
(5)明太祖時期,罷中書省,廢丞相,宰相制度遂廢。
2.學術情境——明太祖加強皇權
皇帝與宰相的關系可以用拔河來形容。皇帝和宰相分別在繩子的一頭,向著自己的方向拉,這項運動并沒有裁判,卻有一項不成文的規則。這個規則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實踐劃定的……而朱元璋不守規則,改變了這一切。
思考:怎樣看待朱元璋的“不守規則”行為?
試答:                                    
                                    
3.圖說歷史——明朝內閣地位的演變
4.概念闡釋——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就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官方的朝貢和賞賜關系。其特點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間組織禁止參與;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政府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5.社會情境——明朝與蒙古互市
《明史》:“九邊(明朝中央政府與蒙古族的交界地區)生齒日繁,守備日周,田野日辟,商賈日通。”
思考:結合材料分析明朝與蒙古的互市開設后起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試答:                                    
                                    
6.生活情境——清代民族政策
清康熙、乾隆年間,陸續在承德避暑山莊外建了12座大型寺廟……融合了漢、藏、蒙古、維吾爾等族的建筑風格……清乾隆皇帝稱贊那些寺廟時,寫下了“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的詩句。
思考: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試答:                                    
                                    
7.體系構建——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8.思維拓展——軍機處的特點
“簡”:機構簡單,有官無吏;“勤”:地近宮廷,便于宣召;“速”:辦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
9.學術情境——盟旗制度
清朝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層貴族而實行的政治制度。旗是基本行政單位,合若干旗為一盟。
思考:盟旗制度的實施有何作用?
試答:                                    
                                    
10.概念闡釋——金瓶掣簽制度
金瓶掣簽制度又稱為金瓶鑒別,是藏族認定藏傳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轉世靈童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設立。該制度用掣簽與金瓶以確定活佛轉世人選,最終經皇帝批準。這一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對西藏的管轄。
11.易誤辨析——海禁與閉關鎖國  
海禁 閉關鎖國
區別 允許外國商人來華貿易,只是要求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屬于積極防內 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屬于消極防外
聯系 閉關鎖國政策是海禁政策的發展和延續
12.體系構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探究點一 高度集權,日趨衰落——明清的政治制度和鼎盛與危機
史料實證——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史料一 明朝大學士葉向高言:“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臣備員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斷,分毫不敢欺負,部務盡聽主者,分毫不敢與聞。”
——摘編自《明神宗實錄》
史料二 一次大學士宋濂上朝,朱元璋問他:“昨天在家請客沒有,請的哪幾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實一一回答。朱元璋高興地說:“說的全對,沒有騙我。”說著拿出一張圖,上面畫著宋濂請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見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探究】 
(1)根據史料一,歸納葉向高評論內閣的觀點。
試答:                                    
                                    
(2)根據史料二,分析明朝皇帝通過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卻知天下事”的。
試答:                                    
                                    
【通法悟道】
歷史解釋——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突出特點
(1)以強化君主權力為核心,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制度,既繼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礎上實行了新的舉措。
(2)內容詳盡而全面,特別是清代,致力于維護滿洲貴族在政權中的核心地位。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監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個方面。
(3)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務統治的加強、八股取士的推行、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的嚴酷等方面。
(4)體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表明封建制度僅靠正常的統治措施已無法維持地主階級的統治秩序,只得靠強權,皇權的絕對化、特務統治等加強對人民的鎮壓和控制。
開放探究——康乾盛世后期統治危機的初顯,社會矛盾的引發
史料 清代中葉的人口和耕地面積
年份 人口數量(億) 耕地面積(萬頃) 人均耕地面積(畝)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史料導讀】 表格的表層信息:人口數量增長,人均耕地面積下降。深層信息:清朝中葉的人地矛盾。
【探究】 
史料反映了什么現象?其引發了怎樣的社會問題?
試答:                                    
                                    
唯物史觀——明清時期的社會轉型
明清時期是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時期。但明清時期的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日趨封閉和僵化,“盛世”背后隱含著巨大的危機。
舊傳統 新因素
經濟 重農抑商,小農經濟仍占主導 農耕經濟高度發展,商品化、專業化程度加深;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展
文化 理學主導,束縛人性,文化專制空前強化;傳統科技取得輝煌成就 西學東漸開始;產生早期啟蒙思想;文藝大眾化、世俗化趨勢加強
對外 由開放逐漸走向封閉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歐洲國家與中國貿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西學東漸局面開始出現
宏觀 中國的綜合國力居于世界首位 中國在世界大潮沖擊下,緩慢向近代轉型
探究點二 因地制宜,禁海鎖國——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時空觀念——清朝疆域的奠定
 
核心結論:清朝疆域奠定的意義
對內 (1)國家疆域的奠定有利于促進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加強邊疆與內陸地區的交流與聯系,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國家疆域的奠定意味著清王朝對其疆域、邊界具備了有意識的自我認定、法律確定。
對外 國家疆域的奠定意味著清王朝的疆域邊界取得了國際法意義上的國家承認。
史料實證——明朝的對外關系
史料一 實行海禁,濱海人民被“斷其生路”。嘉靖年間,東南沿海一帶出現頗有實力的海寇、海商集團,走私貿易興盛,“海禁愈嚴,賊伙愈盛”。有識之士認識到“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
史料二 隆慶年間,因福建巡撫涂澤民之請,明廷“準販東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興起,“農賈雜半,走洋如適市”“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或移居于呂宋者甚眾。學者估計,隆慶開禁后輸入中國的白銀至少1億兩左右,促成了稅收等政策的改變。——以上史料均摘編自晁中辰《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
【探究】 
(1)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調整的原因。
試答:                                    
                                    
(2)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朝開禁的影響。
試答:                                    
                                    
【通法悟道】
歷史解釋——明朝對外交往的特點
發展 趨勢 整體上看,明朝初期,官方對外交往相對開放,最典型地體現在鄭和下西洋上;明朝初期對私人出海貿易管理極為嚴厲,明中后期,沿海形勢穩定后,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
新舊 交替 明朝統治時期,中國傳統的朝貢體系依然存在,同時,西方列強已經開始侵擾中國,西學開始傳入中國,明朝對外交往出現了新的特點
和平 外交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友好往來、和平相處的對外交往理念,與西方殖民者的燒殺搶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政治 優先 鄭和下西洋和朝貢貿易更多地體現了宣揚國威的政治目的,缺乏深層的經濟動力是明朝對外交往的顯著特點
優勢 明顯 明朝在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中,仍然占據著絕對的優勢,處于出超地位,瓷器、絲綢、茶葉等大量商品輸往世界,大量白銀流入中國
唯物史觀——清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和影響
特點 (1)中央集權與地方部分自治相結合;尊重少數民族傳統;借助宗教強化管理。 (2)中央專管與派出管理相結合;中央監管與地方部分自治相結合;傳承歷史與時代更新相結合;行政管理與宗教管理相結合。
影響 (1)密切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促進了各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2)鞏固了邊防,有利于國家的穩定;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家國情懷——感悟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1)清政府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同分裂和叛亂勢力進行斗爭,加強了對蒙古、新疆、西藏、西南地區、臺灣地區的管轄。
(2)清朝的疆域,是我國各族人民在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斗爭中逐漸形成的;在統一政權下,各族人民在經濟、文化方面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共同創造了祖國的歷史。
(3)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明清時期一個顯著的階段特征。
命題溯源·聚焦高考
?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
[示例] [2022·山東卷]明朝時期,朝廷除對各地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外,還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時據實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有無鋪張浪費以勞州縣等情況。這些規定旨在(  )
A.保證監察規范有效
B.限制監察御史權力
C.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D.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
[解題流程] 
[答案]     
[演練1] 命題點: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的社會現象
[2022·湖北卷]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正德年間,官員徐文溥上奏:“近時時文流布四方,書肆資之以賈利,士子假此以僥幸,宜加痛革……其書坊刊刻一應時文,悉宜燒毀,不得鬻販。”該奏疏主要針對的現象是(  )
A.士子應考投機取巧 B.書商刊刻時文牟利
C.儒學正統地位動搖 D.八股文體日益僵化
[演練2] 命題點:明朝科舉中“優養”措施
[2021·湖北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明朝政府在科舉中普遍采取“優養”措施,生員、舉人參加鄉試、會試,歲貢生員入京,皆給予盤纏補助。這體現出(  )
A.民眾貧富差距的消弭
B.官員文化素質的提高
C.科舉考試程序的優化
D.政權社會基礎的擴大
[演練3] 命題點:明朝中央集權舉措
[2021·遼寧省適應性測試]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禮部主事盧洪春上疏勸諫皇帝勤政。皇帝大怒,傳諭內閣,命擬旨治其罪。閣臣擬奪其官,“帝不從,廷杖六十,斥為民”。諸給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諸御史疏繼之,帝怒,奪俸有差。”這一過程中(  )
A.禮部削弱了內閣權力
B.內閣行使了決策的權力
C.御史制約了皇帝權力
D.給事中行使了言諫權力
[演練4] 命題點:城隍是古代中國城市保護神
[2021·廣東省學業水平選擇考適應性測試]城隍是古代中國城市保護神,各地城隍多是歷史上的忠良賢達。明朝統治者按照行政級別把城隍分為都、府、縣三級,要求新官祭祀城隍才能上任。明朝統治者的主要目的是(  )
A.鞏固儒學正統地位 B.整頓官場風氣
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繁榮市鎮經濟
?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能力
1.命題點:明代的內閣制度
[2023·婁底市高三模擬]明代宗景泰年,形成了六部職權歸于內閣。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間,從內閣大學士中選拔一個資歷和威望最高的閣臣稱之為首輔(之前內閣成員一般5~8個之間,是相互平等的),總領內閣。這反映出首輔(  )
A.有效制約皇權 B.成為法定官職
C.行使宰相之職 D.擁有決策大權
2.命題點: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
[2023·東北三省四市高三一模]隆慶五年(1571年),蒙古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封貢互市。互市時,明朝必派遣僧人賜以經像,并講解經義,蒙古各部貴族“傾聽贊嘆,臨行哀戀不忍別,厚加饋贈而返”。這反映了(  )
A.蒙漢之間交流方式多元
B.佛教成為蒙漢文化紐帶
C.商業活動突破空間限制
D.明朝實現邊境長治久安
3.命題點:元明時期對澎湖地區的管理
[2023·山東師大附中月考]對下表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
時間 事件 事件后續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設置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襲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廢澎湖巡檢司 1563年,考慮沿海治安等,復設
1622年(明熹宗天啟二年) 荷蘭人占領澎湖 1624年,明軍收復澎湖
A.政府重視對異族的管理
B.荷蘭在亞洲擴張被遏制
C.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加強
D.中國領土主權意識增強
4.命題點:清代皇權的加強
[2023·廣東汕頭質量監測]清順治皇帝曾敕諭:“中官(太監)之設,雖自古不廢,然任使失宜,遂貽禍亂”“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竊權納賄,囑托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否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特立鐵牌,世世遵守”。這一舉措(  )
A.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規范了中官的權力運行
C.有利于防止皇帝權力旁落
D.使皇帝掌握了軍政大權
課題11 從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統治
必備知識·自主排查
2.提示:朱元璋的“不守規則”是指廢除宰相制度,以強化皇權,雖從制度上排除了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在皇帝勤政有為的情況下,有利于提高中央決策和行政效率;但在皇帝昏聵、怠政時,容易導致高官傾軋、行政低效、政治腐敗(暴政)等。
5.提示:加強了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有利于雙方和平相處,促進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6.提示:清朝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避免矛盾,維持和平,這種做法勝過儲備千軍萬馬。
9.提示:削弱了蒙古貴族的權力,加強了清政府對草原的管理,使統一多民族國家更為鞏固。
知識點一
1.(2)票擬 司禮監 
2.紅海沿岸 私人海外貿易 
3.(1)俺答汗 奴兒干都司 (2)李自成 
知識點二
2.(1)尼布楚條約 伊犁將軍 (2)理藩院 
3.(2)廣州 十三行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探究點一
1.[提示] (1)閣臣只是顧問,不是宰相;一旦閣臣與君權、部權發生沖突,往往是閣臣落敗;內閣對君權、部權都很尊重,一切都聽命于皇帝。
(2)設置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監視臣民。
3.[提示] 現象:人口增長速度超過生產力速度,人地矛盾突出。
社會問題:人口增多,土地分割愈碎,生產和再生產能力削弱;土地兼并加速,農民生活貧困,社會矛盾尖銳;部分人脫離土地成為游民,是會黨勢力的主要來源。
探究點二
2.[提示] (1)原因:倭寇基本被平定;海禁影響沿海百姓生計。
(2)影響:開禁促成了海上貿易發展;有利于改善沿海百姓的生計,促成海外移民;加速白銀內流,促成制度變革。
命題溯源·聚焦高考
?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
[示例] 答案:A
[演練1] 解析:據材料“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士子假以僥幸”可知,該奏疏主要針對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投機取巧,故選A項;“書肆資之以賈利”是“士子記誦時文范文應試”的結果,不是主要針對對象,排除B項;明代儒學仍居于正統地位,“動搖”說法錯誤,排除C項;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八股文章就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答案:A
[演練2] 解析:根據“生員、舉人參加鄉試、會試,歲貢生員入京,皆給予盤纏補助”可以看出,明朝進一步優化的考生應考的流程,不讓考生因盤纏問題,而耽誤考試,C正確;材料只涉及考生,而不是民眾,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考試過程,而不是官員素質,排除B;材料中所涉及的人員并沒有擴大,還是“生員、舉人”等人,因此基礎并沒有擴大,排除D。
答案:C
[演練3] 解析:對于皇帝的決策,給事中“忤逆帝意”,不遵從皇帝的旨意,結合史實,給事中直接對皇帝負責,輔助皇帝處理奏章,及時制止糾正皇帝的失德失政行為,故選D;內閣本身沒有權力,是皇帝的秘書咨詢機構,排除A、B;御史和給事中一樣都屬于言官,并不能制約皇帝權力,排除C。
答案:D
[演練4] 解析:根據材料“各地城隍多是歷史上的忠良賢達”“把城隍分為都、府、縣三級,要求新官祭祀城隍才能上任”可得出,明朝統治者通過樹立忠良賢達的榜樣來整頓官場的風氣,故B項正確;明代儒學并沒有受到沖擊,其正統地位在不斷強化,不存在需要鞏固的問題,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地方的控制,排除C項;繁榮市鎮經濟不是主觀目的,排除D項。
答案:B
?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能力
1.解析:由材料“六部職權歸于內閣”“首輔(之前內閣成員一般5~8個之間是相互平等的),總領內閣”可知首輔總領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雖無宰相之名,但行宰相之權,故選C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是皇權專制的產物,排除A項;內閣首輔取決于皇帝的信任,不是法定官職,排除B項;內閣首輔是皇權專制的產物,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機構,沒有決策權,排除D項。
答案:C
2.解析:題干提到了和議、封貢、互市、賜以經像、講解經義、饋贈等,由此可以看出蒙漢之間的交流存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多種方式,所以說交流方式多元,故選A項;佛教只是題干中提到的多種交流方式中的一種,而并沒有提到其紐帶作用,排除B項;城市中商業活動突破空間限制是在宋代,且與蒙漢之間的交流無關,排除C項;明朝時,蒙古族的瓦剌經常威脅邊境安全,所以明朝實現邊境長治久安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答案:A
3.解析:材料對于澎湖地區的管理和收復反映了國家在維護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即中國領土主權意識增強,故D項正確;澎湖很早就納入中國管轄范圍,不是異族,排除A;“1624年,明軍收復澎湖”是荷蘭在中國的擴張被遏制,但無法說明荷蘭在亞洲的擴張被遏制,排除B;C項與材料無必然聯系,排除。
答案:D
4.解析:材料中的舉措吸取明后期宦官干政的教訓,嚴懲宦官干政,以防止皇權旁落,故選C項;單純針對宦官的舉措,無法體現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排除A;材料是嚴禁宦官干政,不涉及宦官權力如何運行,排除B;皇帝本身就掌握軍政大權,不是依靠這一舉措獲得的,排除D。
答案: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冷水江市| 黔江区| 东明县| 张北县| 扶绥县| 江孜县| 江孜县| 周宁县| 大安市| 关岭| 新津县| 陵川县| 栖霞市| 桑植县| 天柱县| 犍为县| 桃源县| 宜阳县| 修水县| 通辽市| 五常市| 敦煌市| 三台县| 安顺市| 长兴县| 达尔| 金门县| 永胜县| 界首市| 凤冈县| 全椒县| 鹤山市| 恭城| 汾阳市| 文登市| 巨野县| 七台河市| 定襄县| 大荔县| 商城县| 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