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科學2023-2024學年上學期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十四):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科學2023-2024學年上學期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十四):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一、復分解反應的概念
由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做復分解反應。
二、要明確復分解反應的要點
①酸+金屬性氧化物鹽+水
條件:(1)酸一般為HCl、 H2SO4 、HNO3;(2)金屬氧化物是否可溶均可。
但須注意,不溶性金屬氧化物與H2SO4反應時較慢,一般需要加熱。如:
②酸+堿→鹽+水
條件:(1)酸和堿至少有一種可溶;(2)若酸是常見的三種強酸,無論堿是否可溶,反應均可進行。如:
③酸+鹽→新酸+新鹽
條件:(1)鹽除BaSO4和AgCl;(2)生成物中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如:
④堿+鹽→新堿+新鹽
條件:(1)堿和鹽兩者均要溶于水;(2)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生成。
⑤鹽+鹽→新鹽+新鹽
條件:(1)參加反應的兩種鹽都必須可溶;(2)新生成的兩種鹽中至少有一種是沉淀。
三、熟記部分酸、堿、鹽的溶解性表
鉀、鈉、銨、硝遇水溶;(含有的鹽都能溶于水)
氯化物不溶亞汞銀;(氯化物中和不溶于水,其它都能溶于水) 硫酸鹽不溶硫酸鋇;
微溶還有鈣和銀;(硫酸鹽中不溶、微溶,其余均可溶)
其它鹽類水下沉;(上面口訣中未包括的鹽大多水溶于水) 酸類不溶是硅酸;(在酸類中只有硅酸不溶于水);溶堿只有鉀、鈉、鋇、鈣、銨(除KOH、、,外其它堿都不溶于水)
四、復分解反應的實質
在溶液中發(fā)生的復分解反應大多是在酸、堿、鹽之間進行的,而酸、堿、鹽都是在溶液中能電離出離子的化合物。因此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是酸堿鹽在溶液中發(fā)生的離子間的交換反應。當溶液中某些離子能相互結合而使其濃度減小時,那么反應就向減小離子濃度的方向進行。如果幾種離子混合后,離子的濃度都不發(fā)生變化,那么反應也就沒有發(fā)生。
例1、下面是四種制取ZnSO4的化學反應:
①Zn+H2SO4═ZnSO4+H2↑ ②ZnO+H2SO4═ZnSO4+H2O
③Zn(OH)2+H2SO4═ZnSO4+2H2O ④ZnCO3+H2SO4═ZnSO4+H2O+CO2↑
對這四個化學反應,錯誤的是(  )
A.反應①中鋅元素由游離態(tài)變?yōu)榛蠎B(tài)
B.反應②中鋅元素的化合價不變
C.反應③實質是Zn2+和SO42﹣的反應
D.③④都是復分解反應
例2、興趣小組研究酸堿反應時利用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紫色石蕊指示劑進行實驗,實驗操作和溶液顏色變化如圖所示。
(1)從微觀角度分析,該反應的實質是 。
(2)根據(jù)乙圖顏色的變化,判斷圖甲中B溶液是 。(填寫溶液名稱)
(3)圖乙中M點時,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 。
例3、為了探究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實質,提高實驗探究能力,A、B、C三組同學根據(jù)三個特殊的復分解反應設計了實驗方案并開展了探究活動,請你參與他們的活動。
【A組】探究中和反應。
在燒杯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后,滴幾滴酚酞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鹽酸,最后溶液為無色。小金認為溶液顯中性,小東認為不對。小東同學按以下方案進行了實驗: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結論
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    有氣泡產(chǎn)生 稀鹽酸過量
【B組】探究兩種顯堿性的溶液是可以反應的。
在燒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再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鈉溶液后過濾。濾液中的溶質是什么?小方認為溶質是NaOH;小歡認為溶質是NaOH、Ca(OH)2;小華認為還有一種可能是  、  。小華同學思考后用以下方案驗證了他的猜想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結論
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    有氣泡產(chǎn)生 猜想正確
【C組】探究兩種鹽溶液是可以反應的。小迎在燒杯中加入硫酸鈉溶液,再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鋇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小迎得出結論:兩種鹽溶液是可以反應的。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延伸與拓展】最后,A、B、C三個小組的同學把三個實驗的廢液倒在一起,結果發(fā)現(xiàn):先有大量氣泡產(chǎn)生,后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過濾,最終得到無色澄清溶液。最終所得的濾液中一定含有的離子有  。
【反思與總結】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是兩種離子接觸后,生成了沉淀、氣體或水。
1.物質X和Ba(OH)2在溶液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X+Ba(OH)2═BaSO4↓+2Y,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X可能為氯化鐵 B.X只能為硫酸
C.Y可以為氫氧化銅 D.Y不一定是水
2.將甲物質加入乙、丙的混合液中,溶質種類數(shù)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符合題意的是( ?。?br/>A.甲:NaOH 乙、丙:HCl H2SO4
B.甲:HCl 乙、丙:Na2CO3 NaOH
C.甲:CuSO4 乙、丙:NaOH NaCl
D.甲:NaCl 乙、丙:AgNO3 NaNO3
3.現(xiàn)有7種物質:Fe粉、CuO、KOH溶液、CuCl2溶液、稀H2SO4溶液、CO2
(1)若兩兩混合,共能發(fā)生 個復分解反應。
(2)若兩兩混合,其中會出現(xiàn)溶液中由藍變淺綠的現(xiàn)象,它的化學方程式 。
4.某化學興趣小組對復分解反應進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主題】水溶液中復分解反應的實質。
【查閱資料】
Ⅰ.室溫下,各物質的電導率數(shù)值如下表(稀硫酸、Ba(OH)2溶液的濃度相同,設為c)。
物質 蒸餾水 稀硫酸 Ba(OH)2溶液 BaSO4懸濁液
電導率(μS/cm) 3 3921 3273 3
Ⅱ.離子濃度越大,溶液的導電性越強,電導率越大。
Ⅲ.Ba(OH)2與NaOH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BaCO3屬于難溶物,硫酸鈉溶液呈中性。
【實驗設計與操作】
實驗一:NaOH溶液與稀硫酸反應
往燒杯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滴入幾滴酚酞試劑,再逐滴滴入稀硫酸。測得溶液的pH變化曲線如圖所示。
(1)a點溶液呈    (填“酸性”、“堿性”或“中性”),c點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是   ?。ㄌ罨瘜W式)。
(2)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a、b、c三點所示溶液呈無色的是   ?。ㄌ钭帜感蛱枺?。
(4)從a點到b點溶液的導電性逐漸    (填“增強”,“減弱”或“不變”),其原因是   。
實驗二:Ba(OH)2溶液與稀硫酸反應
按如圖所示裝置連接好儀器,在燒杯中加入濃度為c的Ba(OH)2溶液。開啟磁力攪拌器,逐滴滴加相同濃度的稀硫酸,測得溶液的電導率變化曲線如圖。
(5)實驗開始前,測得Ba(OH)2溶液的電導率低于3273μS/cm的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解釋)。
(6)隨著稀硫酸的滴入,溶液電導率下降后又升高,其原因是    。
(7)反應過程中,電導率沒有下降到0,說明   。
(8)稀硫酸過量后,溶液導電性增強,但電導率沒有增加到3900μS/cm左右,其原因是    。
【實驗結論】
(9)結合已學知識可知,溶液中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是參與反應的離子結合生成了沉淀、氣體或水,導致其濃度  (填“增大”或“減小”)。
1.某溶液中溶質可能是HCl、Na2CO3、H2SO4、CuCl2中的一種或多種,為探究溶質的成分,興趣小組的同學向盛有一定量樣品的燒杯中逐滴加入Ba(OH)2稀溶液,產(chǎn)生沉淀的質量與加入Ba(OH)2溶液質量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原溶液中一定沒有Na2CO3和H2SO4
B.b點對應燒杯內(nèi)溶液中只有一種溶質
C.c點對應燒杯內(nèi)溶液中的陰離子只有OH﹣
D.沉淀出現(xiàn)前燒杯內(nèi)溶液的pH不斷增大
2.“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堿法”的重要反應,反應生成的NaHCO3(一種鹽)達到一定濃度時會從溶液中先結晶出來.下面是4位同學對該反應涉及的有關知識發(fā)表的部分見解,其中正確的是(  )
A.這個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B.NaHCO3一定是難溶于水的物質
C.反應后的溶液中存在NH4+
D.結晶出NaHCO3后的溶液中沒有Na+
3.甲、乙兩工廠的生產(chǎn)污水中各含有下列五種離子中的三種(兩廠含有一種相同的離子):H+、Cu2+、K+、NO3-、OH﹣。若兩廠單獨排放都會造成嚴重的污染,若將兩廠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沉淀后污水會變成只含一種溶質的無色澄清溶液,此溶質可做化肥。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br/>A.H+和Cu2+來自不同工廠 B.Cu2+和K+來自同一工廠
C.K+和OH﹣來自同一工廠 D.H+和K+來自同一工廠
4.從HCl、NaCl、NaOH、Na2CO3、Ca(OH)2幾種溶液中,每次取出兩種混合.
(1)若混合后溶液質量減小,則全部可能的組合為:  ?。?br/>(2)若混合后溶液質量不變,但發(fā)生了化學反應,有關的化學方程式為:
   、  .
(3)若混合后無明顯現(xiàn)象,但滴入稀硫酸后,產(chǎn)生的氣體與加入稀硫酸的量有如圖所示的關系,則這樣的組合是   .
5.學習復分解反應發(fā)生條件時,小紅同學做了如下表中的四個實驗。
試管編號 ① ② ③ ④
試管內(nèi)試劑 NaOH溶液 MgCl2溶液 Na2CO3溶液 Ba(NO3)2溶液
加入稀硫酸后的現(xiàn)象 無明顯現(xiàn)象 無明顯現(xiàn)象 產(chǎn)生氣泡 白色沉淀生成
為了驗證試管②中是否發(fā)生復分解反應,小明同學進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試管②中沒有發(fā)生復分解反應,溶液中有MgCl2,即Mg2+和Cl﹣同時存在溶液中。
猜想2:試管②中發(fā)生了復分解反應,溶液中無MgCl2。
老師提示SO42﹣會對Cl﹣的檢驗有干擾,需要先除去,小明根據(jù)老師的提示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如圖實驗方案。
[設計方案]
沉淀A的化學式是 。老師評價該方案時指出:設計思路正確,但試劑選擇有誤,你認為應該將所選的試劑改成 。
小明按照修改后的方案進行了實驗,最后得出的結論是猜想1正確,則步驟Ⅱ、步驟Ⅲ中必然會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
[實驗反思]小明反思進行步驟Ⅲ時,加NaOH溶液采用了滴加的方式,但沒有立即觀察到任何現(xiàn)象,你認為其中的原因是 。
答案及解析
例1、C
解:A.單質中元素以游離態(tài)存在,化合物中元素以化合態(tài)存在,反應①中,鋅單質變?yōu)殇\元素的化合物,故鋅元素由游離態(tài)變?yōu)榛蠎B(tài),說法正確;
B.氧化鋅、硫酸鋅中,鋅元素都顯+2價,反應②中鋅元素的化合價不變,說法正確;
C.Zn(OH)不溶于水,說法錯誤;
D.復分解反應指的是兩種化合物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③④都是由兩種化合物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④中的二氧化碳、水由碳酸分解生成),故③④都是復分解反應,說法正確;
故選:C。
例2、解:(1)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屬于中和反應,從微觀角度分析,該反應的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分子。
(2)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變紅,遇中性溶液不變色,遇堿性溶液變藍。由乙圖顏色的變化,滴入B溶液前,溶液顯藍色,最終溶液顯紅色,則A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B溶液是稀硫酸。
(3)圖乙中M點時,溶液顯紅色,說明溶液顯酸性,稀硫酸過量,則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硫酸、硫酸鈉。
故答案為:(1)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分子;(2)稀硫酸;(3)硫酸、硫酸鈉。
例3、解:【A組】酚酞的變色范圍為酸無色堿紅色,故最后溶液為無色,可能顯酸性,鹽酸和碳酸根反應有氣泡生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鹽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為:加入碳酸鈉溶液;
【B組】澄清石灰水,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鈉溶液后過濾,如果澄清石灰水與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則過濾后的溶質為NaOH;如果澄清石灰水過量,則溶質為NaOH、Ca(OH)2;如果碳酸鈉過量,則溶質為NaOH、Na2CO3;故答案為:NaOH、Na2CO3;
小華的猜想是有NaOH、Na2CO3,只要證明有Na2CO3存在就能證明猜想正確,而證明的Na2CO3存在,可用稀鹽酸檢驗,加入稀鹽酸,如有氣泡冒出,則證明猜想正確,
故答案為:加入稀鹽酸;
【C組】硫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的實質是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結合成難電離的硫酸鋇沉淀。他們的實驗中Ba(NO3)2過量;硝酸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了硫酸鋇沉淀和硝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Ba(NO3)2+Na2SO4═BaSO4↓+2NaNO3;
大量氣泡的產(chǎn)生是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的結果,所以肯定有氯化鈉,白色沉淀的產(chǎn)生是硝酸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了碳酸鋇沉淀和硝酸鈉,故一定有硝酸鈉,溶液中含有離子有Na+、Cl﹣、NO3﹣;
故答案為:Ba(NO3)2+Na2SO4═BaSO4↓+2NaNO3;Na+、Cl﹣、NO3﹣。
1.D
解:A、X不可能為氯化鐵,氯化鐵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鋇,不能生成硫酸鋇,故選項說法錯誤。
B、X不是只能為硫酸,也可能是硫酸鈉等,故選項說法錯誤。
C、Y不可以為氫氧化銅,因為氫氧化鋇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銅沉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Ba(OH)2+CuSO4=Cu(OH)2↓+BaSO4↓,不符合上述化學方程式,故選項說法錯誤。
D、硫酸鈉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Y不一定是水,也可能是氫氧化鈉等,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D。
2.D
解:A、由于氫氧化鈉與鹽酸和硫酸反應分別生成了氯化鈉和硫酸鈉,開始時溶質的種類是四種,恰好反應時溶質的種類是兩種,氫氧化鈉過量時是三種,故A不符合題意。
B、由于稀鹽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了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了氯化鈉和水,開始時,溶質的種類是三種,恰好反應時溶質的種類是一種,稀鹽酸過量時,溶質的種類是兩種,故B不符合題意;
C、由于硫酸銅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了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與氯化鈉不反應,反應開始時,溶質的種類是三種,恰好反應時,硫酸銅過量時溶質的種類是三種,故C不符合題意;
D、由于氯化鈉與硝酸銀反應生成了氯化銀白色沉淀和硝酸鈉,開始時溶質的種類是兩種,恰好反應時溶質的種類是一種,氯化鈉過量時溶質的種類是兩種,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3.解:(1)在Fe粉、CuO、KOH溶液、CuCl2溶液、稀H2SO4溶液、CO2中,鐵能與氯化銅、稀硫酸發(fā)生置換反應,氧化銅能與稀硫酸、氫氧化鉀能與氯化銅、氫氧化鉀能與稀硫酸發(fā)生復分解反應,氫氧化鉀與二氧化碳反應但不屬于基本反應類型,所以共能發(fā)生3個復分解反應。
(2)銅離子在溶液中顯藍色,亞鐵離子在溶液中顯淺綠色,若兩兩混合,會出現(xiàn)溶液中由藍變淺綠的現(xiàn)象,則發(fā)生的反應是鐵和氯化銅反應會生成氯化亞鐵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Cl2=FeCl2+Cu。
故答案為:(1)3;(2)Fe+CuCl2=FeCl2+Cu。
4.解:(1)a點溶液的pH大于7,因此溶液呈堿性,c點溶液pH小于7,從稀硫酸過量,因此含有溶質是生成的硫酸鈉和過剩的硫酸,故答案為:堿性;Na2SO4、H2SO4;
(2)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2NaOH+H2SO4=Na2SO4+2H2O,故答案為:2NaOH+H2SO4=Na2SO4+2H2O;
(3)酚酞溶液只遇堿性溶液變紅色,因此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不變色,故溶液呈無色的是b、c,故答案為:b、c;
(4)從a點到b點溶液的導電性逐漸減弱,因為硫酸中的氫離子和氫氧化鈉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分子,導致溶液中離子濃度減小,故答案為:減弱;硫酸中的氫離子和氫氧化鈉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分子,導致溶液中離子濃度減?。?br/>(5)實驗開始前,測得Ba(OH)2溶液的電導率低于3273μS/cm的原因是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水,化學方程式為CO2+Ba(OH)2=BaCO3↓+H2O,故答案為:CO2+Ba(OH)2=BaCO3↓+H2O;
(6)隨著稀硫酸的滴入,溶液電導率下降后又升高,其原因是硫酸中的氫離子和氫氧化鈉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分子,導致溶液中離子濃度減小,當氫氧化鈉完全反應后,加入的稀硫酸電離出硫酸根離子和氫離子,溶液中自由自由移動的離子減少,導電率升高,故答案為:硫酸中的氫離子和氫氧化鈉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分子,導致溶液中離子濃度減小,當氫氧化鈉完全反應后,加入的稀硫酸電離出硫酸根離子和氫離子,溶液中自由自由移動的離子減少,導電率升高;
(7)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得,蒸餾水和硫酸鋇的電導率都不為零,說明溶液中還有自由移動的離子,故答案為:水可以解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
(8)稀硫酸過量后,溶液導電性增強,但電導率沒有增加到3900μS/cm左右,其原因是溶液中含有反應生成的水,導致溶液中離子濃度降低,故答案為:溶液中含有反應生成的水,導致溶液中離子濃度降低;
(9)結合已學知識可知,溶液中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是參與反應的離子結合生成了沉淀、氣體或水,導致其濃度減小,故答案為:減小。
1.C
解: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氫氧化鋇后才會生成沉淀,所以樣品中一定不含硫酸,一定含有鹽酸,鹽酸和碳酸鈉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而不能共存,所以樣品中一定不含碳酸鈉,加入一定量的氫氧化鋇后會出現(xiàn)沉淀,所以樣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銅,所以
A、原溶液中一定沒有Na2CO3和H2SO4,故A正確;
B、鹽酸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氯化銅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鋇,所以b點對應燒杯內(nèi)溶液中只有一種溶質氯化鋇,故B正確;
C、c點對應燒杯內(nèi)溶液中的陰離子有Cl﹣、OH﹣,故C錯誤;
D、沉淀出現(xiàn)前燒杯內(nèi)氫氧化鋇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所以溶液的pH不斷增大,故D正確。
故選:C。
2.C
解:
A、兩種化合物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該反應的反應物為四種化合物,不屬于復分解反應,A錯誤;
B、NaHCO3是一種能溶于水的白色粉末,B錯誤;
C、生成物中含有NH4Cl,電離時產(chǎn)生NH4+,C正確;
D、結晶析出NaHCO3后的溶液仍為NaHCO3的飽和溶液,溶液中含有Na+,D錯誤。
故選:C。
3.C
解:甲、乙兩工廠的生產(chǎn)污水中各含有下列五種離子中的三種(兩廠含有一種相同的離子),若將兩廠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沉淀后污水會變成只含有一種溶質的無色澄清溶液,此溶液可做化肥。因OH﹣與Cu2+、H+不能共存,則Cu2+、H+來自同一工廠,OH﹣來自另一工廠,則含Cu2+、H+的廢水中的陰離子是NO3-,另一工廠中含有OH﹣、NO3-、K+。
A、由上述分析,H+和Cu2+一定來自同一工廠,故選項說法錯誤。
B、由上述分析,Cu2+和K+不可能來自同一工廠,故選項說法錯誤。
C、由上述分析,K+和OH﹣一定來自同一工廠,故選項說法正確。
D、由上述分析,H+和K+不來自同一工廠,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4.解:(1)若混合后溶液質量減小,則應該是生成了氣體或是沉淀,分析所給的物質的性質可以知道,可能的組合為:HCl與Na2CO3; Na2CO3與Ca(OH)2;
(2)若混合后溶液質量不變,但發(fā)生了化學反應,則可以判斷沒有生成氣體和沉淀,分析所給的物質可以知道發(fā)生的化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Cl+NaOH═NaCl+H2O;2HCl+Ca(OH)2═CaCl2+2H2O;
(3)能夠和稀硫酸反應生成氣體的只有碳酸鈉,分析圖中的信息可以知道,開始加入稀硫酸時沒有發(fā)生反應,所以可以判斷碳酸鈉溶液中混有了氫氧化鈉溶液,故其組合為:NaOH與Na2CO3 .
故答案為:(1)HCl與Na2CO3; Na2CO3與Ca(OH)2;
(2)HCl+NaOH═NaCl+H2O;2HCl+Ca(OH)2═CaCl2+2H2O;
(3)NaOH與Na2CO3 .
5.解:[設計方案]過量氯化鋇溶液中由鋇離子可以和試管中的硫酸根離子結合成硫酸鋇沉淀,故沉淀A的化學式是BaSO4;因為氯化鎂與硫酸不反應,加入氯化鋇溶液時,氯化鋇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和鹽酸,因為加入的氯化鋇溶液是過量的,所以硫酸完全反應;但該實驗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加入的氯化鋇溶液中含有氯離子,對原溶液中的氯離子的檢驗產(chǎn)生了干擾,所以需要將氯化鋇溶液改為硝酸鋇溶液;則步驟Ⅱ、步驟Ⅲ中氯離子能與銀離子結合成氯化銀白色沉淀,鎂離子能與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氫氧化鎂白色沉淀;故必然會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產(chǎn)生白色沉淀;故答案為:BaSO4;硝酸鋇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
[實驗反思]經(jīng)過步驟Ⅰ后所得溶液中有硝酸,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先與硝酸發(fā)生中和反應,當硝酸被完全中和后,氫氧化鈉溶液再與氯化鎂溶液發(fā)生反應產(chǎn)生氫氧化鎂白色沉淀,故答案為:經(jīng)過步驟Ⅰ后溶液中有硝酸,會先和氫氧化鈉發(fā)生反應。
2023-2024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十四)
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江| 马关县| 兴业县| 武清区| 罗平县| 普兰县| 塘沽区| 会昌县| 开阳县| 新蔡县| 鸡泽县| 光泽县| 收藏| 新野县| 历史| 平顺县| 应城市| 景洪市| 长治县| 微博| 河池市| 仪陇县| 八宿县| 台湾省| 靖宇县| 顺义区| 稷山县| 疏勒县| 边坝县| 房山区| 永胜县| 南京市| 麻栗坡县| 惠州市| 依安县| 隆回县| 荔波县| 天津市| 太保市| 讷河市| 大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