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物質的檢驗1.原理:根據物質具有不同的特性,利用這種特性上的差異,選擇適當的、實際的方法,將物質檢驗出來,要求現象明顯。2.檢驗方法(1)物理方法:根據物質的特殊物理性質,如顏色、氣味、水溶性等,通過觀察、分析、判斷、得出結論。(2)化學方法:利用物質的特殊化學性質,反應時產生的特征現象,對所給物質進行檢驗。3.物理方法(1)常見有特殊顏色的物質(離子代表含有這種離子的溶液)①固體物質:Cu:紅(或紫紅)色;CuSO4·5H2O:藍色;S:淡黃色。②沉淀:Cu(OH)2:藍色;Fe(OH)3:紅褐色。③溶液:Fe2+:淺綠色;Fe3+:黃色;Cu2+:藍色;MnO4-:紫紅色。(2)常見有特殊氣味的物質氨氣:刺激性的氨味氣體;SO2:刺激性氣味氣體。4.化學方法(1)常見氣體的檢驗氣體 檢驗方法 實驗現象O2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 木條復燃CO2 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H2 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燒杯 燒杯內壁有水霧(或水珠)生成CH4 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燒杯;一段時間后,迅速倒轉燒杯,向燒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蕩 燒杯內壁有水霧(或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O 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NH3 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試管口 紅色石蕊試紙變為藍色水蒸氣 通過無水硫酸銅 無水硫酸銅由白色變成藍色HCl 先通入硝酸銀溶液,再滴加稀HNO3 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沉淀不溶解(2)常見離子的檢驗離子 檢驗方法 實驗現象H+ ①取少量試劑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石蕊溶液變紅②用玻璃棒蘸取少量試劑滴在pH試紙上 與標準比色卡對照pH<7③取少量試劑加入Zn粒 有氣泡產生④取少量試劑加入碳酸鈉 有氣泡產生OH- ①取少量試劑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石蕊溶液變藍②取少量試劑滴加無色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變紅③用玻璃棒蘸取少量試劑滴在pH試紙上 與標準比色卡對照pH>7④取少量試劑加入可溶性銅鹽 有藍色絮狀沉淀生成Cl- 取少量試劑滴加少量AgNO3溶液和稀HNO3 產生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消失SO42- 取少量試劑滴加少量Ba(NO3)2溶液和稀HNO3 產生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消失CO32- 取少量試劑滴加稀鹽酸,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產生氣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u2+ 取少量試劑滴加可溶性堿 有藍色絮狀沉淀生成Fe3+ 取少量試劑滴加可溶性堿 有紅褐色沉淀生成NH4+ 取少量試劑滴加可溶性堿,加熱,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試管口 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紅色石蕊試紙變藍Ag+ 取少量試劑滴加少量NaCl溶液和稀HNO3 產生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消失Ba2+ 取少量試劑滴加少量Na2SO4和稀HNO3 產生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消失Ca2+ 取少量試劑滴加可溶性碳酸鹽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二、物質的鑒別1.物質的鑒別原則:操作簡單、試劑種類少、現象明顯。2.物質鑒別的方法:應先簡后繁,先用物理方法后用化學方法。(1)物理方法:依據物質特殊的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溶解時的吸放熱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判斷,得出結論。(2)化學方法:依據物質間反應時所產生的特殊反應現象(如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放熱等)進行鑒別。3.物質鑒別的形式(1)一種試劑鑒別:選擇一種試劑,分別加入待測物質中,觀察實驗現象。(2)多種試劑鑒別:選擇多種試劑,依次加入待測物質中,會出現明顯不同現象。(3)無試劑鑒別:先利用物質物理性質不同或物質間的相互反應(包括與生成物反應)而產生不同現象把物質鑒別出來。4.常見物質的鑒別常見物質 所選試劑或方法 現象軟水、硬水 肥皂水 泡沫較多、浮渣較少的是軟水;泡沫較少、浮渣較多的是硬水棉花、羊毛和合成纖維 灼燒 有燒焦羽毛氣味的是羊毛;有燒紙氣味、燃燒后有灰燼的是棉花;有氣味,趁熱可以拉成絲,灰燼為灰褐色玻璃球狀,不易破碎的是合成纖維常見化肥 看外觀或加水 灰白色或難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的是磷肥加熟石灰研磨 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產生的是銨態氮肥(銨鹽)黃金、假黃金(銅鋅合金) 鹽酸 有氣泡產生的是假黃金,反之為黃金灼燒 有黑色物質生成的是假黃金,反之為黃金例1、下列依據實驗目的所進行的操作,正確的是( )選項 實驗目的 操作A 測定碳酸鈉溶液的pH值的大小 用鑷子夾取pH試紙,蘸取待測液,待顯色后與比色卡比較B 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檢驗氧氣是否收集滿 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觀察木條是否復燃C 比較鋅和鋁的化學活動性順序 將兩種金屬與等質量且同濃度的硫酸反應,觀察是否產生氣泡D 鑒別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鋇 取樣后滴加稀硫酸溶液,觀察是否變渾濁例2、鑒別下表中的物質,所用試劑、產生現象和得出結論有錯誤的一項是( )選項 被檢物質 所用試劑 現象與結論A NaSO4溶液和Na2CO3溶液 BaCl2溶液 產生沉淀的是Na2SO4溶液,無明顯現象的是Na2CO3溶液B NaOH溶液和Ca(OH)2溶液 Na2CO3溶液 產生沉淀的是Ca(OH)2溶液,無明顯現象的是NaOH溶液C 硝酸銨和食鹽固體 水 溶液溫度降低的是硝酸銨,溶液溫度無明顯變化的食鹽D CO2和CO氣體 Ca(OH)2溶液 產生沉淀的是CO2氣體,無明顯現象的是CO氣體例3、實驗員配制好下列溶液后忘記貼標簽,只知道它們是:①稀鹽酸、②硫酸銅、③NaOH溶液、④Na2SO4溶液、⑤稀硫酸,于是分別對五種溶液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結果如下表:甲 乙 丙 丁 戊觀察顏色 無色 無色 藍色 無色 無色加入無色酚酞溶液 不變色 變紅 不變色 不變色 不變色加入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無明顯現象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 無明顯現象加入Na2CO3溶液 無明顯現象 無明顯現象 無明顯現象 產生無色氣體 產生無色氣體則對應甲、乙、丙、丁、戊順序的五種物質是( )A.⑤①②④③ B.④③②①⑤ C.⑤③②④① D.④③②⑤①例4、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離中的若干種:Na+、NH4+、Ba2+、Cl﹣、CO32﹣、SO42﹣,現取兩份200毫升的溶液進行如下實驗:1、第一份加足量氫氧化鈉溶液,加熱,收集到氣體0.17g.2、第二份加足量氯化鋇溶液后,得干燥沉淀2.33g,經足量鹽酸洗滌、干燥后,沉淀質量不變.根據以上實驗,以下推測錯誤的是( )A.一定有銨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B.一定有鈉離子C.一定有氯離子D.一定沒有鋇離子例5、某混合氣體X由CO2、CO、H2O(水蒸氣)、H2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組成,X氣體依次通過如圖1裝置(假定每步反應均完全),現象分別為:A中溶液變渾濁;B中固體變為紅色;C中粉末變為藍色;D中溶液變渾濁。完成下列問題:(1)該實驗能得出CO氣體一定存在的證據是 ;(2)只要在圖1中加裝一個圖2裝置,就能確定原混合氣體X中是否含有H2。①寫出圖2裝置中試劑名稱 ;②該裝置連接在圖1中哪兩個裝置之間 (用字母表示)。例6、小金在學習甲烷的性質時,發現甲烷與氫氣在性質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密度比空氣小,難溶于水,具有可燃性等。氫氣具有還原性,那么甲烷是否也具有還原性呢?【建立假設】小金猜測甲烷有還原性,并對甲烷還原氧化銅的產物提出了下列假設:假設1:Cu、CO2、H2O;假設2:Cu、CO、H2O;假設3:Cu、CO、CO2、H2O【設計實驗】為了確定產物,小金設計了如下裝置:已知裝置B、C、D、E中分別盛有濃硫酸、無水硫酸銅、堿石灰、澄清石灰水①分別稱量裝置A、B、D的質量;②持續通入CH4;③加熱裝置A,使其充分反應;④停止加熱,繼續通入CH4至冷卻到室溫;⑤再次分別稱量裝置A、B、D的質量。實驗過程中通入甲烷的作用各不相同,停止加熱后繼續通入甲烷的作用是 。老師提醒小金該實驗還缺少 裝置,存在安全隱患,小金隨即修改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小金按照正確的步驟進行實驗,并記錄了實驗現象和數據。①裝置A中的黑色粉末變紅;裝置C中白色粉末不變色;裝置E中石灰水不變渾濁。②稱量數據如表所示:A中玻璃管(含藥品)質量 裝置B的質量 裝置D的質量反應前 150.0g 156.6g 256.8g反應后 146.8g 158.4g 259.0g【實驗結論】甲烷 (選填“具有”或“不具有”)還原性,CH4與CuO充分反應后的產物是 。1.下列對各組成分的鑒別,根據現象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 )鑒別 方法 現象 結論A 鑒別固體中的成分(含有BaCl2、Na2SO4、Na2CO3中的一種或幾種) 取部分樣品溶于水中 產生白色沉淀 一定有BaCl2、Na2SO4,可能有Na2CO3B 鑒別溶液中的溶質(含有Na2SO4、Na2CO3、NaNO3中的一種或幾種) 取部分溶液,先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再加入氯化鋇溶液 產生氣泡;產生白色沉淀 一定有Na2SO4、Na2CO3,可能有NaNO3C 鑒別氣體的成分(含有CO、H2、H2O中的一種或幾種) 將氣體先后通入裝有氧化銅的玻璃管中,再對玻璃管加熱→無水硫酸銅→澄清石灰水 黑色的氧化銅變紅;無水硫酸銅變藍;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一定有CO、H2、H2OD 鑒別生成的沉淀(含有Mg(OH)2、BaCO3、AgCl中的一種或幾種) 過濾得到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 沉淀部分溶解,產生氣泡 一定有Mg(OH)2、BaCO3、AgCl2.為鑒別稀鹽酸和稀硫酸,小科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四種實驗方案,下列能達到目的的是( )A. B.C. D.3.市售的運動飲料是根據運動時生理消耗的特點而配制的,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無機鹽和維生素,通常呈酸性。小金買了一瓶藍色的運動飲料進行實驗,以下實驗結果合理的是( )A.滴加紫色石蕊試液后飲料顏色不變B.用pH試紙測得其pH大于7C.加入過量氫氧化鈉溶液未見渾濁,說明飲料不是因為含銅離子而呈藍色D.加入適量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渾濁,則飲料中一定含氯化鈉4.某固體由 Ba2+、Cu2+、Na+、Cl﹣、、中的幾種離子構成,取一定質量的該固體樣品,進行如下實驗:①將固體溶于水得無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過濾,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濾液。②在白色沉淀中加入過量稀硝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并產生氣泡。③在無色濾液中滴加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由此推斷該固體中一定含有的離子是( )A.Na+、、B.Na+、、、Cl﹣C.Ba2+、、、Cl﹣D.Cu2+、Ba2+、、5.對于某純凈物溶液中離子的檢驗及結論正確的是( )A.加入紫色石蕊溶液,石蕊溶液變藍色,該溶液是堿溶液B.加入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再加鹽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C.加入足量稀鹽酸無現象,再加入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且加稀硝酸不溶,一定有SO42﹣D.加入碳酸鈉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再加鹽酸沉淀消失,一定有Ba2+6.無土栽培是利用營養液栽培作物的一種方法。現有一種無色的營養液,可能由KNO3、Ca(NO3)2、K2CO3和KCl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組成,為探究其成分,某同學設計并完成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根據以上實驗,請你進行有關推斷。(1)由實驗1可確定原營養液中一定沒有的物質是 。(2)由實驗1和實驗2可推測原營養液 (填“一定有”或“可能有”)KCl。(3)若測得原營養液中K+和Cl﹣的數目之比為3:2,則原營養液的組成中的溶質是 。7.實驗室通常利用濃鹽酸與二氧化錳固體反應制取氯氣,實驗裝置提供如圖。資料一:實驗原理4HCl(濃)+MnO2Cl2↑+MnCl2+2H2O。生成物MnCl2是一種可溶性鹽,性質與NaCl相似。資料二:通常情況下,氯氣是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黃綠色有毒氣體,密度比空氣大,不僅能溶于水(1體積水約能溶解2體積氯氣)。還能與水、堿溶液等發生反應。請根據資料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開始時,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接下來的操作步驟依次是 。a.點燃酒精燈b.往燒瓶中加入二氧化錳粉末c.分液漏斗中加濃鹽酸,旋開活塞往燒瓶中加入濃鹽酸(2)收集氯氣時,可選用圖中哪個裝置,并說明理由 。(3)制取反應會因鹽酸濃度下降而停止,為測定反應殘余液中鹽酸的濃度,甲同學提出:用足量AgNO3溶液反應,稱量生成的AgCl沉淀質量。乙同學認為此方案不可行,理由是 。1.下列關于物質的鑒別、除雜所選用的試劑或方法不正確的是( )選項 實驗目的 試劑或方法A 鑒別FeCl3、NaCl、NaOH、MgCl2四種溶液 不另加試劑B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氫氣體 將氣體通過堿石灰C 除去MgCl2溶液中少量的CuCl2 加入過量鎂粉、充分反應、過濾D 除去N2中的少量O2 將氣體緩緩通過灼熱的銅網2.某固體由 Ba2+、Cu2+、Na+、Cl﹣、CO32﹣、SO42﹣中的幾種離子構成,取一定質量的該固體樣品,進行如下實驗:①將固體溶于水得無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過濾,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濾液。②在白色沉淀中加入過量稀硝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并產生氣泡。③在無色濾液中滴加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由此推斷該固體中一定含有的離子是( )A.Na+、CO32﹣、SO42﹣B.Na+、CO32﹣、SO42﹣、Cl﹣C.Ba2+、CO32﹣、SO42﹣、Cl﹣D.Cu2+、Ba2+、CO32﹣、SO42﹣3.取少量鐵粉和硫粉混合均勻后加熱。小科對產物進行如下實驗(FeS+H2SO4=H2S↑+FeSO4,H2S氣體能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Fe3+遇硫氰化鉀KSCN溶液顯紅色,Fe2+遇KSCN溶液不顯紅色)。若溶液E不顯紅色,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刺激性氣體A為SO2B.黑色固體B為FeSC.溶液F中的溶質為Na2S、NaOHD.氣體G為H24.某固體混合物中可能含有氫氧化鈉、硝酸鈉、氯化鈉、硫酸鈉、碳酸鈉。為了研究該混合物的成分,某同學按下列流程進行了實驗(各步均恰好完全反應):根據流程圖回答問題:(1)寫出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 。(2)根據實驗現象推斷該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3)該同學為了進一步確定固體混合物的組成,取樣品20.9g(其中含鈉元素的質量為6.9g),按上述流程圖進行實驗,產生11.65g白色沉淀A,產生2.2g氣體W。通過計算,判斷并確定該混合物樣品中所含物質的成分及其質量。5.隨著人們對于清潔能源的需求日益上升,天然氣的使用越來越普及。氧氣較少時,天然氣燃燒后的氣體成分為CO2、CH4、CO、水蒸氣中的一種或幾種。查閱資料發現CH4也能與CuO反應生成Cu、CO2和H2O。為了確定燃燒后的氣體成分,某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裝置進行探究:(1)A裝置中盛放的液體是 。(2)老師告訴小明點燃酒精燈前,需要“待G裝置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線以下”,這樣做的原因是 。(3)小明在實際操作中發現無水硫酸銅粉末變為藍色,G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由此他認為該氣體中一定含有CH4和CO。你認為小明的結論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 。答案及解析例1、D解:A、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時,正確的操作方法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試紙,用玻璃棒蘸取待測液滴到pH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讀出pH。不能用鑷子夾取pH試紙蘸取待測液,故選項依據實驗目的所進行的操作錯誤。B、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檢驗氧氣是否收集滿,無需用帶火星的木條,且不能伸入集氣瓶中,待氣泡從瓶口逸出時,說明已集滿,故選項依據實驗目的所進行的操作錯誤。C、將兩種金屬與等質量且同濃度的硫酸反應,均產生氣泡,不能應是否產生氣泡的方法比較鋅和鋁的化學活動性順序,故選項依據實驗目的所進行的操作錯誤。D、取樣后滴加稀硫酸溶液,變渾濁的是氫氧化鋇溶液,無明顯現象的是氫氧化鈉溶液,故選項依據實驗目的所進行的操作正確。故選:D。例2、A解:A、硫酸鈉溶液和碳酸鈉溶液都能和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沉淀,故結論錯誤,故A選項符合題意;B、氫氧化鈉和碳酸鈉不反應、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所以可用碳酸鈉鑒別氫氧化鈉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該選項所用試劑、產生現象和得出結論正確,故B選項不符合題意;C、硝酸銨固體溶于水時吸熱,使溶液溫度降低,食鹽固體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氯化鈉溶于水時溶液溫度變化不大,可用水鑒別硝酸銨和食鹽固體,該選項所用試劑、產生現象和得出結論正確,故C選項不符合題意;D、一氧化碳和氫氧化鈣不反應,氫氧化鈣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碳酸鈣沉淀和水,所以可用氫氧化鈣溶液鑒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該選項所用試劑、產生現象和得出結論正確,故D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例3、D解:硫酸銅溶液呈藍色,其它的為無色,所以丙是硫酸銅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色的溶液顯堿性,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其他溶液呈中性或酸性,不能使無色酚酞變色,所以乙是氫氧化鈉溶液。稀硫酸和硫酸鈉溶液、硫酸銅溶液都能和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稀硫酸和碳酸鈉溶液反應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因此既能產生氣體又能生成沉淀的是稀硫酸,所以丁是稀硫酸,則甲是硫酸鈉溶液,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則戊是鹽酸;故選:D。例4、C解:①能與足量NaOH溶液共熱產生氣體的物質應為銨鹽,因此溶液中應含有銨根離子;故一定存在NH4+;收集到氣體0.17g,即0.01mol,根據銨根和氫氧根1:1反應得到氨氣可知銨根的物質的量為0.01mol;②在溶液可能存在的六種離子中,能與氯化鋇溶液反應形成的沉淀只有碳酸鋇和硫酸鋇,因此沉淀有三種情況:可能是碳酸鋇;可能是硫酸鋇;可能是既有碳酸鋇又有硫酸鋇;其中硫酸鋇不溶于酸也不能與酸反應;而碳酸鋇與酸能反應而沉淀質量減少;根據(得干燥沉淀2.33 g,經足量鹽酸洗滌、干燥后,沉淀質量為不變)故沉淀為:只有硫酸鋇,沒有碳酸鋇;確定原溶液中存在SO42﹣;因為Ba2+與SO42﹣在溶液中不能共存,確定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Ba2+;Cl﹣對①②的現象,沒有影響,因此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第二份得到沉淀質量為2.33g,根據硫酸鋇的質量可求硫酸根的物質的量為0.01mol;則銨根帶有的正電荷的物質的量為0.01mol×1=0.01mol,硫酸根帶有的負電荷的物質的量為0.01mol×2=0.02mol,發現負電荷多,故還應該含有帶正電荷的離子,則還含有Na+;故原溶液中一定存在NH4+、SO42﹣、Na+,一定不存在Ba2+、CO32﹣,可能存在Cl﹣;故選:C。例5、解:(1)一氧化碳與氧化銅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在A中去除二氧化碳后,D中溶液變渾濁,說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從而說明氣體存在一氧化碳;故答案為:D中溶液變渾濁。(2)①為了確定是否含有氫氣,需要通過氫氣與氧化銅反應生成水來確定氫氣是否存在,因此先將混合氣體干燥,所以需要去除水蒸氣,而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加入濃硫酸即可;故答案為:濃硫酸。②為了確保干燥氣體進入B中,所以在A和B之間加入圖2裝置,氫氣與氧化銅反應生成水,使C中無水硫酸銅變色,證明水的存在,由此可以驗證氫氣的存在;故答案為:A和B。例6、解:【設計實驗】反應后若直接停止加熱,內部溫度降低,造成壓強減小,外界大氣壓會將液體時間壓入導管,造成倒吸,而持續通入甲烷,可以避免該現象發生;實驗過程可能產生一氧化碳、還有未反應的甲烷,都屬于易燃易爆氣體,不能直接排空,需要增加尾氣處理裝置;故答案為:避免溫度降低,內部壓強減小后,防止發生倒吸;尾氣處理。【實驗結論】有紅色固體產生,說明氧化銅被還原生成了銅,因此說明甲烷具有還原性;A減小的質量為氧化銅中氧元素質量,所以此時氧化銅中氧元素質量=150.0g﹣146.8g=3.2g,B中增加質量為水的質量,D中增加質量為二氧化碳質量,而這兩種物質中氧元素都來自于氧化銅中的氧元素,所以反應后氧元素質量=(158.4g﹣156.6g)(259.0g﹣256.8g)100%=3.2g,與反應前氧元素質量相等,所以反應后氣體只有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所以反應后產物為銅、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為:具有;Cu、H2O、CO2。1.B解:A、由于氯化鋇能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氯化鋇能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因此取樣品溶于水后,產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鋇和硫酸鋇中的一種或兩種,只能說明該固體中一定含有氯化鋇,可能含有碳酸鈉和硫酸鈉中的一種或兩種,故選項錯誤;B、由于鹽酸能與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氯化鋇能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因此取溶液,先加入足量稀鹽酸,產生氣泡,說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鈉,再加入氯化鋇產生白色沉淀,說明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鈉,但無法確定是否含有硝酸鈉,故選項正確;C、由于氫氣、一氧化碳的還原性、水蒸氣能與無水硫酸銅變藍,將氣體先通入裝有氧化銅的玻璃管中,黑色氧化銅變紅,說明氣體中含有具有還原性的氣體,可能是氫氣和一氧化碳中的一種或兩種;再通入無水硫酸銅中,無水硫酸銅變藍,說明有水,但是水可能是氫氣還原氧化銅生成的,也可能是原混合氣體中的水蒸氣,因此無法確定混合氣體中是否有水蒸氣;再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氧化碳與氧化銅反應生成的,因此原氣體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故只能得出原氣體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氫氣和水蒸氣無法確定;故選項錯誤;D、由于氫氧化鎂沉淀能與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鎂和水、碳酸鋇能與稀硝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氯化銀沉淀不溶于硝酸,因此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并產生氣泡,說明沉淀中一定含有碳酸鋇和氯化銀,無法確定是否含有氫氧化鎂,故選項錯誤;故選:B。2.B解:A.鹽酸、硫酸都可以與氫氧化鈉反應,都沒有反應現象,沒法鑒別,故錯誤;B.硫酸與硝酸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鹽酸與硝酸鋇不反應,可以鑒別,故正確;C.鹽酸、硫酸都可以與碳酸鈉反應產生二氧化碳,不能鑒別;故錯誤;D.石蕊遇酸變紅色,鹽酸、硫酸都是酸,不能鑒別,故錯誤;故選:B。3.C解:A、市售的運動飲料通常呈酸性,滴加紫色石蕊試液后飲料顏色變紅色,故選項說法錯誤。B、市售的運動飲料通常呈酸性,用pH試紙測得其pH小于7,故選項說法錯誤。C、銅離子能與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加入過量氫氧化鈉溶液未見渾濁,說明飲料不是因為含銅離子而呈藍色,故選項說法正確。D、加入適量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渾濁,飲料中不一定含氯化鈉,也可能含有其它的氯化物,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C。4.A解:將固體溶于水得無色透明溶液,說明不含銅離子;加入足量BaCl2溶液,過濾后得到白色沉淀,說明固體中可能含有硫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等;在沉淀中加入過量稀硝酸,仍有白色沉淀,說明存在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即說明白色沉淀中含有硫酸鋇、碳酸鋇;濾液中含有過量的稀硝酸,在濾液中滴加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生成了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銀沉淀,說明固體中存在氯離子,由于加入足量BaCl2溶液,但無法確定原固體中是否含有氯離子;鋇離子和銅離子都不存在,故該固體中一定含有Na+、CO32﹣、SO42﹣,可能存在Cl﹣,一定不存在Ba2+、Cu2+。故選:A。5.C解:A、加入紫色石蕊溶液變為藍色,說明溶液顯堿性,但是不一定為堿溶液,選項A錯誤;B、加入氯化鋇產生白色沉淀,且不溶于鹽酸,則該沉淀可以為氯化銀或硫酸鋇,因此無法確定是否含有硫酸根,選項B錯誤;C、加入足量稀鹽酸無明顯現象,排除銀離子影響,加入氯化鋇生成白色沉淀沉淀,且不不溶于稀硝酸,說明沉淀為硫酸鋇,證明含有硫酸根,選項C正確;D、加入碳酸鈉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沉淀可以是碳酸鈣、碳酸鋇,加入鹽酸都可以溶解,因此無法確定含有鋇離子,選項D錯誤;故選:C。6.解:(1)由實驗1可知,加入碳酸鈉產生白色沉淀,是因為碳酸鈉和硝酸鈣反應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鈣,即溶液中含有硝酸鈣,又因為硝酸鈣和碳酸鉀不能共存,因此原營養液中一定沒有的物質是K2CO3。故填:K2CO3。(2)由實驗1和實驗2可知,溶液中不含有碳酸鉀,加入硝酸銀產生白色沉淀,是因為硝酸銀和氯化鉀反應生成了白色沉淀氯化銀,因此原營養液一定有KCl。故填:一定有。(3)氯化鉀中鉀離子和氯離子個數比是1:1,若測得原營養液中K+和Cl﹣的數目之比為3:2,則營養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鉀,因此原營養液的組成中的溶質是硝酸鉀、硝酸鈣和氯化鉀。故填:KNO3、Ca(NO3)2、KCl。7.解:(1)檢查完裝置氣密性,首先加入固體藥品,然后加入液體藥品,開始加熱制備氣體,所以順序為bca;故答案為:bca。(2)氯氣有刺激性氣味的黃色有毒氣體,不能直接敞口制備,可與水反應,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氣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所以可以用萬能瓶收集,故選D;故答案為:D,氯氣可與水、氫氧化鈉溶液反應,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且為有毒氣體,不能直接敞口收集,故選D收集氣體。(3)反應后溶液含有鹽酸和氯化鎂,都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無法判斷鹽酸的濃度;故答案為:溶液含有氯離子,來自于鹽酸與氯化錳,都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無法得出鹽酸的濃度。1.B解:A、FeCl3溶液是黃色的,能與FeCl3溶液反應產生紅褐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能與NaOH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是MgCl2溶液,無明顯現象的是氯化鈉溶液,不加其它試劑可以鑒別,故選項說法正確。B、二氧化碳、氯化氫氣體均能與堿石灰中的氫氧化鈉反應,不但能把雜質除去,也會把原物質除去,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說法錯誤。C、CuCl2溶液能與過量鎂粉反應生成氯化鎂溶液和銅,充分反應后過濾,故選項說法正確。D、氧氣通過灼熱的銅網時可與銅發生反應生成氧化銅,而氮氣不與銅反應,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B。2.A解:將固體溶于水得無色透明溶液,說明不含銅離子;加入足量BaCl2溶液,過濾后得到白色沉淀,說明固體中可能含有硫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等;在沉淀中加入過量稀硝酸,仍有白色沉淀,說明存在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即說明白色沉淀中含有硫酸鋇、碳酸鋇;濾液中含有過量的稀硝酸,在濾液中滴加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生成了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銀沉淀,說明固體中存在氯離子,由于加入足量BaCl2溶液,但無法確定原固體中是否含有氯離子;鋇離子和銅離子都不存在,故該固體中一定含有Na+、CO32﹣、SO42﹣,可能存在Cl﹣,一定不存在Ba2+、Cu2+。故選:A。3.B解:溶液E不顯紅色,所以溶液C中不含鐵離子,C是硫酸亞鐵,D和氫氧化鈉反應得到溶液F和氣體G,所以G是氫氣,F是硫化鈉,所以D是氫氣和硫化氫的混合物,所以B是鐵和硫化亞鐵的混合物,硫和氧氣點燃生成二氧化硫,所以A是二氧化硫,經過驗證,推導正確。A、刺激性氣體A為SO2,故A正確;B、黑色固體B為FeS和Fe,故B錯誤;C、加入的氫氧化鈉是足量,所以溶液F中的溶質為Na2S、NaOH,故C正確;D、氣體G為H2,故D正確。故選:B。4.解:硫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碳酸鈉和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氯離子和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的碳酸鈣沉淀,固體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溶解,溶液中加入稀鹽酸,生成的氣體W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所以W是二氧化碳,樣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鈉,溶液中加入硝酸和氯化鋇,生成的白色沉淀,所以樣品中一定含有硫酸鈉,溶液中加入硝酸銀會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的氯化鋇會引入氯離子,所以樣品中可能含有氯化鈉。(1)反應③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化學方程式為:CO2+Ca(OH)2=CaCO3↓+H2O。(2)根據實驗現象推斷該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Na2SO4、Na2CO3。(3)該同學為了進一步確定固體混合物的組成,取樣品20.9g(其中含鈉元素質量為6.9g),按上述流程圖進行實驗,產生11.65g白色沉淀A,產生2.2g氣體W。設碳酸鈉的質量為x,硫酸鈉的質量為y,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44x 2.2gx=5.3gNa2SO4+BaCl2=BaSO4↓+2NaCl142 233y 11.65gy=7.1g設混合物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Mr,2.3g8.5gMr=85,由于氫氧化鈉的相對分子質量為40,氯化鈉的相對分子質量為58.5,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的相對分子質量都小于85,且硝酸鈉的相對分子質量剛好為85,所以混合物中還含有的物質只可能且僅有硝酸鈉。通過計算,確定該混合物中還含有的物質是NaNO3,其質量為20.9g﹣7.1g﹣5.3g=8.5g。故答案為:(1)CO2+Ca(OH)2=CaCO3↓+H2O;(2)Na2SO4、Na2CO3;(3)NaNO3,8.55.解:(1)氧氣較少時,天然氣燃燒后的氣體成分為CO2、CH4、CO、水蒸氣中的一種或幾種,檢驗水要放在最前面,所以A裝置中盛放的液體是濃硫酸;(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空氣混合,加熱時可能發生爆炸,所以點燃酒精燈前,需要“待G裝置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線以下”,這樣做的原因是:排盡裝置內的空氣,防止點燃酒精燈進行加熱時發生爆炸;(3)小明在實際操作中發現無水硫酸銅粉末變為藍色,G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由此他認為該氣體中一定含有CH4和CO。小明的結論是不正確,理由是:甲烷和氧化銅加熱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氣體中不一定含有一氧化碳。故答案為:(1)濃硫酸;(2)排盡裝置內的空氣,防止點燃酒精燈進行加熱時發生爆炸;(3)不正確,甲烷和氧化銅加熱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氣體中不一定含有一氧化碳。2023-2024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十六)物質的檢驗與鑒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