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導學案【思維導圖】【新課標要求】知道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知道秦朝的滅亡【學習目標】記住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理解秦朝滅亡的原因【學習重難點】重點:大澤鄉起義,秦朝滅亡的原因難點:秦的暴政與農民起義的關系【素養導學】唯物史觀: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歷史解釋:掌握兩次農民起義和秦朝滅亡的歷史事實,并了解楚漢之爭的情況家國情懷:通過分析認識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學生自主研習】一、秦的暴政1.理解:秦朝的滅亡是因為2.表現:二.秦末農民大起義1.陳勝、吳廣起義原因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爆發口號地位結果2.項羽、劉邦起義(1)巨鹿之戰:(2)秦朝滅亡:【思維導引】秦的暴政是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和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三.楚漢之爭1.性質:2.交戰雙方:3.結果:【板書設計】【課堂總結】本課學習了秦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其中秦的暴政是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正因為秦的統治殘暴,人民才起來反抗推翻殘暴統治。陳勝、吳廣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之后的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結束了秦的暴政。秦亡后,此時農民起義的性質轉變了,戰爭由推翻暴政轉變為爭奪帝位,最終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取勝【教學反思】本課通過圖片及提問的方式導入,激起學生對秦朝滅亡學習的欲望。對于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原因,通過對材料的探究,得到結論,這樣更能讓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引導學生思考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比較歸納的能力。設計了小組討論的環節,培養學生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利用地圖等直觀教具,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整節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課堂達標測試】一、單項選擇1.“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西漢賈誼《過秦論》)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兩千多年來留給后人無盡的思考。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不包括( )A.嚴苛的法律 B.繁重的徭役C.沉重的賦稅 D.推行郡縣制2.秦簡記載:“五人行盜,贓物在一錢以上,斷去左足,并在臉上刺刻涂墨,判為刑徒。”這一記載說明了( )A.秦朝的賦稅很沉重 B.秦朝的刑罰很殘酷C.秦朝的偷盜很猖獗 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3.下圖描述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它爆發于( )A.公元前2世紀前期 B.公元前2世紀末C.公元前3世紀前期 D.公元前3世紀末4.“伐無道,誅暴秦”,秦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最后率兵攻取咸陽,推翻秦朝的是( )A.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軍B.項羽領導的農民軍C.劉邦領導的農民軍D.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軍5.某同學搜集了“鴻門謝罪、四面楚歌、霸王別姬”三個成語,請你確定一個主題,應選擇的是( )A.春秋爭霸 B.戰國稱雄C.秦滅六國 D.楚漢之爭6.李清照曾這樣稱贊項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下列事件與項羽有關的是( )①大澤鄉起義 ②巨鹿之戰 ③楚漢之爭④建立“張楚”政權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7.四面楚歌,形容四面受敵,處于孤立危急的困境。與該成語相關的戰役是( )A.涿鹿之戰 B.牧野之戰C.巨鹿之戰 D.垓下之戰8.下列不屬于楚漢之爭中劉邦取得勝利的原因的是( )A.項羽剛愎自用 B.劉邦注重收攬民心C.劉邦勢力強大 D.劉邦善用人才二、組合列舉9.請根據下列提示寫出相關的內容。(1)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們領導貧苦農民舉行起義,后在陳縣建立了“________”政權。(2)公元前207年,項羽在________之戰中以少勝多,將秦軍的主力殲滅。(3)楚漢之爭指的是項羽和劉邦為爭奪________而展開的爭戰。三、材料解析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據估計,當時全國人口約2000萬,秦始皇北筑長城征派了40萬人,南戍五嶺調發了50萬人,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又役使了70多萬人,加上修馳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調服役的不下300萬人。材料二 公元前209年夏,有900多個農民被征發去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時,遇上大雨,道路泥濘,無法前行,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律,戍守誤期要被處死。他們當中的領隊人……殺死押隊的軍官……舉起反抗的旗幟。材料三 秦朝是由戰國后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遙想當年“秦王掃六合”是何等的威風,可短短歷經二世十幾年即亡……(1)材料一中秦朝人口與每年征調服役人數的數據說明了什么?這造成了什么惡劣影響?(3分)(2)材料二中的“領隊人”是哪兩個人?材料二描寫的這次農民起義有什么突出的歷史地位?(2分)(3)有人說:“如果他們沒有遇到大雨,就不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對此你怎么看?(4分)(4)材料三中秦朝滅亡發生在哪一年?秦朝二世而亡,對此,你有何感想?(3分)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材料二 秦朝的賦稅很重,農民要將三分之二的收獲物上繳國家。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萬,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材料三 秦朝的刑罰殘酷,單是死刑就有10多種,而且一人犯法,親族和鄰里都要受到牽連。結合材料,客觀評價秦始皇。(4分)參考答案【學生自主研習】一、秦的暴政1.秦的暴政2.(1)沉重的賦稅(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法律嚴苛,刑法殘酷(4)焚書坑儒(5)秦二世更加殘暴二.秦末農民大起義1.陳勝吳廣起義原因 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直接原因 遇雨誤期,按照秦律,戍守誤期要被處死爆發 公元前209年,在大澤鄉領導起義,攻占陳縣,建立“張楚”政權口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地位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結果 起義失敗,陳勝吳廣被部下殺害2.(1)公元前207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殲滅秦軍主力(2)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直抵咸陽,秦朝統治者投降,秦朝滅亡三.楚漢之爭1.統治階級為爭奪帝位展開的爭戰2.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3.劉邦注重收攬人心,善用人心,最終將項羽及部下包圍在垓下,項羽兵敗自刎,劉邦取得最終勝利一、選擇題1.D2.B [解析] 題干描述的是秦朝對犯偷盜罪的人懲罰非常殘酷,B項符合題意。題干中沒有涉及賦稅和徭役,A項和D項排除。題干中雖涉及偷盜,但說的是對于偷盜者的懲罰,沒有提及偷盜猖獗,C項排除。3.D [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爆發于公元前209年,即公元前3世紀末。4.C 5.D6.C [解析] ①大澤鄉起義是陳勝、吳廣領導的,②巨鹿之戰是項羽打敗秦軍主力的戰役,③楚漢之爭是項羽和劉邦爭奪帝位的戰爭,④建立“張楚”政權的是陳勝。故答案為C。7.D [解析] 涿鹿之戰是炎黃部落打敗蚩尤的戰役,A不符合題意。牧野之戰是周武王滅商的戰役,B不符合題意。巨鹿之戰是項羽打敗秦軍主力的戰役,C不符合題意。楚漢之爭中,劉邦將項羽包圍在垓下,讓軍士唱楚歌,瓦解楚軍軍心,最后導致項羽失敗,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8.C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滅亡后,擁有重兵的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雙方為爭奪帝位,展開楚漢之爭。項羽勢力強大,但是剛愎自用;而劉邦注重收攬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漸由弱變強,最終取得勝利。因此只有選項C符合題意。9.(1)張楚(2)巨鹿(3)帝位10.(1)秦朝徭役和兵役繁重。影響: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背井離鄉,脫離農業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2)陳勝、吳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3)不同意這一觀點。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遇雨誤期只是起義爆發的直接原因。即使沒有這一事件,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會爆發。(4)時間:公元前207年 。感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11.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統一了六國,有利于國家的發展,符合人民的愿望;政治上,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經濟文化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有利于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國家的鞏固。但他焚書坑儒,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統治過于殘暴,賦稅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罰殘酷,引起了人民的不滿,導致秦朝滅亡。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