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三國鼎立》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依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努力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念,掌握正確的歷史思維分析方法,擁有唯物史觀。通過解讀史料素材,提煉有關信息,掌握史料實證能力。通過觀看地圖,制作時間軸,將歷史發展帶入時間空間之中,形成時空觀念。根據相關材料,掌握準確的歷史分析方法,擁有歷史解釋能力。通過對中國古代史的學習,古今對照,產生家國情懷。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課程標準要求:知道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學活動建議閱讀《三國演義》的片段,講述史實與《三國演義》描述的區別。 本課課標要求限于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相關知識,了解史實與小說《三國演義》之間的區別,不僅需要引導學生理清魏國、蜀漢、吳國三方勢力崛起的原因,更要更深層次使學生對于戰爭成敗、事業發展等有較為明確的認知理解。 本課屬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離與民族交融”的第一課,是整本書的第16課。前接東漢,下啟魏晉南北朝,屬于中國歷史科目學習的中期階段。有必要在講授內容的過程當中前后串接,使學生對兩漢三國的發展有更為準確的認識。 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在小學期間已閱讀大量《三國演義》故事,對三國史興趣濃厚,擁有零星的歷史知識儲備,但對于史實和虛構成分區分不清,也缺乏系統化的認識。該階段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但缺乏一定的紀律自制力,在課堂教學中需要留出部分時間供其消化吸收。 同時,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剛剛入校,對于新奇事物還很有興趣,且多愿意與同學進行交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運用ppt、圖片多種媒體進行教學,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也可提起其興趣,促進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加強課堂教學效果。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史實與小說《三國演義》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初步培養學生學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史由證來”的方法;培養其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觀察地圖、閱讀材料等方法,在教師引導之下,通過同學討論與自身思考,能夠概括歷史概貌,針對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漢末三國歷史內容的學習,體會中國歷史的興衰變遷,了解事業的成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有正確的戰略戰術導向,不斷的堅持努力,方能達成目標。要求學生不能以現代視角片面地去評判曹操等歷史人物,要以辯證的角度看待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全面正確評價。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實。 教學難點:全面、正確地評價曹操等歷史人物,準確區別正史與小說的記載偏差。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視頻剪輯 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圖片展示、圖表填寫、問題探究以及史料使用等方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與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對《三國志》《三國演義》進行對比,思考二者之間的區別聯系,播放東漢三國歷史年表視頻,引入本課。 引起學生興趣,初步了解 學生本課的學習要點一、曹操崛起與官渡之戰 (一)曹操崛起 教師講授引導學生回顧此前所學東漢末的社會形態,得出“漢室衰微”“群雄割據”的社會形態。 展示曹操詩歌《蒿里行》分析曹操成就事業應當具備哪些條件,從而引向政治正統、人才基礎、經濟實力等內容。 展示《三國志·荀彧傳》、曹操《求賢令》等內容,分析說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唯才是舉與屯田政策的具體內容。 (二)官渡之戰 通過曹操《述志令》內容分析曹操與袁紹的戰前實力對比,并通過《曹瞞傳》許攸提供的計策說明官渡之戰曹軍勝利的過程。 結合諸葛亮《隆中對》對官渡之戰的分析,分析曹操勝利的根本原因。 回顧此前所學 扎實內容掌握 閱讀史料分析 培養歷史解釋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對曹操形象進行再解讀 左圖右史 分析歷史發展進程 與語文所學結合 多學科綜合二、赤壁之戰 (一)赤壁之戰 通過魯肅為孫權所做的《榻上對》內容,分析孫權勢力的具體發展方向,思考孫權與曹操的矛盾點。 展示圖表,說明曹操官渡戰后基本統一北方的格局及劉表病逝后荊州地區的變故,說明赤壁之戰的背景和曹操的目的。 通過閱讀《資治通鑒》記載諸葛亮、周瑜的發言,分析曹軍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史料說明戰爭經過。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曹操失敗的原因,并思考能從其中獲得什么樣的啟示。 通過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做出的謀劃,分析劉備入蜀的戰略成功點,根據史料說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礎。 (二)曹操病逝 說明曹操病逝的史實,根據曹操《述志令》與《魏氏春秋》的材料,以及許劭、陳壽等對曹操的評價,結合所學,對曹操做出客觀辯證的評價。 對比正史演義魯肅的形象 分析孫吳勢力的發展方向進程 分析史料 對比演義 區分二者區別 根據史料所學 培養學生歷史思維 歷史地理學科結合 思考蜀地地理優勢 兩面性思考 辯證評價歷史人物三、三國鼎立 根據地圖史料,說明曹魏、蜀漢、孫吳政權的建立過程,并說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時間。尤其強調蜀漢國號為“漢”的史實。 展示圖片和材料,根據魏蜀吳三個政權的地理優勢、政策傳統,說明三國經濟發展的史實。 根據材料與所學思考,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有什么歷史意義,得出局部性統一的經濟發展優勢,為后來的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掌握三國建立的史實 分析經濟發展與 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分析短暫分裂時期的歷史價值課堂小結 展示《三國演義》的詩歌與時間軸,總結本課,引出下節課西晉的內容,要求預習,結束本課。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