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概況:①時間:距今約6000年;②地點:陜西西安半坡村;③區域:黃河流域。2、生產生活情況:①房屋:半地穴式圓形房屋②生產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③生產活動:開墾土地,種植粟和蔬菜,飼養豬狗等家畜,進行漁獵,采集野果;④生活用具:彩陶;⑤生活技術:半坡原始居民已會紡織、制衣。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概況:①時間:距今約7000年;②地點:浙江余姚河姆渡;③區域:長江流域。2、生產生活情況:①房屋:使用干欄式建筑,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會挖掘水井,其木結構水井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木構水井;②生產活動:農作物種植水稻,農業工具骨耜,家畜以豬、狗、水牛為主;⑤生活技術:制作陶器(黑陶)和玉器,還有簡單的樂器骨哨,會運用雕刻技術和使用天然漆,會制作藝術品。四、原始農業的發展1、長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黃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2、原始農業起源于中國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3、原始農業耕種方式:由“刀耕火種”到耒耜翻土。4、原始農業的重要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聚落、磨制工具的發展。5、意義: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1.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可以佐證半坡人掌握簡單紡織、制衣技術的是( )A.石鏟 B.骨耜C.骨針、骨錐、紡輪 D.漁叉、漁鉤、漁網2.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發現了我國早期栽培的農作物遺存。這種農作物最有可能是( )A.粟 B.黍 C.玉米 D.稻3.某班同學進行主題研究,根據下圖提供的三個關鍵詞可以判斷,橫線上應填入( )A.山頂洞人 B.元謀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4.促使原始人過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環境的優劣 B.原始農業的發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學會建造房屋技5.郭沫若曾詠嘆某遺址為“彩陶形制美,畫紋亦多殊。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奈何遺址中,獨不見文書。”其詠嘆的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6.《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中說“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這里的“活動”是指( )A.采集漁獵 B.打制石器 C.栽培谷物 D.建造房屋7.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結合所學知識探究我國遠古農耕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比較看進步】(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列舉3個)(2)觀察下面陶器上的動物圖案,你能說出這些動物和當時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嗎?(3)想像一下,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有哪些的勞動分工?(4)結合所學知識,你能指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一項世界性貢獻嗎?8.神農教民種粟、黃帝“蒸谷為飯”的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已經( )A.出現原始農業 B.進入青銅時代C.開始部落生活 D.掌握冶鐵技術9.《孟子·滕文公下》中說:“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可見,當時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建筑房屋,除自然條件影響外,人們還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有( )A.人身安全 B.居住舒適 C.外觀美觀 D.出入方便10.下列三幅圖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國先民的( )陜西寶雞出土的小口尖底陶瓶(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河南陜縣出土的陶釜、陶灶(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山東泰安出土的白陶鬻(約公元前4200—前2500年)A.農耕工具豐富多樣 B.商品貿易較為活躍C.陶器文化歷史悠久 D.彩陶藝術絢麗多彩11.俗話說:“農業穩,天下安。”農業是國之根本,下列哪些現象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①農作物種植②家畜飼養的出現③聚落的發展④磨制石器的發展⑤城市的出現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12.下列三幅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 翻土工具耒耜 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A.早期國家的產生 B.原始農業的發展C.打制石器的使用 D.生產工具的改進13.許倬云提到: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生產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許倬云認為劃分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是( )A.天然火的運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C.群居生活出現 D.原始農業的興起14.學習歷史的方法多種多樣,運用不同的方法“追尋歷史的足跡”,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65年5月,考古學家在云南元謀縣發現兩顆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還發現炭屑和燒骨。材料二 1952年發現的半坡遺址中,先后發現粟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同時發現粗沙罐等各種彩陶,紅底黑紋,紋飾簡練樸素。材料三 1973年發現的河姆渡遺址中,發現豐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積木建筑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骨骸等。(1)根據下面材料一示例,完成有關推論。材料一發現:一些粗糙石器,炭屑和燒骨推論:元謀人已經能夠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材料二發現:( )推論:( )材料三發現:( )推論:( )(2)根據這一結論,你得出了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什么重要方法?15.古為今用: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人類發展的追求之一。根據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學習。材料一:距今約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經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時候人們已經懂得種植水稻、粟和蔬菜,飼養家畜和家禽,有穩定的食物來源,人們再也不必像過去那樣四處奔波,開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材料二:黃河流域一帶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數帶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臺階的窄長門斗,室內中央均設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材料三: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兩層,特點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間,上層住人,下層喂養牲畜和堆放雜物。請回答:(1)材料一中水稻和粟分別是由我國哪一原始居民種植的?(2)從材料二及所學可知,黃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樣式的?圖片幾反映了該住房的結構特點?(3)從材料三及所學可知,長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樣式的?圖片幾反映了該住房的結構特點?答案解析1.【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半坡遺址中出土了骨針、骨錐以及陶制和石制的紡輪,由此可知,半坡人已經會簡單的紡織和制衣技術,故C項正確;AB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教材基礎知識,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2.【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人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文明的代表,他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未粘耕地,主要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故這種農作物最有可能是稻,故D項正確;AB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教材基礎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與運用能力。3.【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未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會挖水井,故D項正確;AB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教材基礎知識,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的掌握情況。4.【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促使原始人過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即原始農耕出現,它使人類可以獲得比較穩定的食物,在某個固定地點長期生活,排除ACD,選項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解答本題需要靈活運用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與原始人過定居生活之間的關系。5.【答案】D【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半坡人是我國黃河流域農耕時代的代表,他們主要種植農作物是粟,為適應北方寒冷、干燥的環境,他們居住在半穴式房屋里,會燒制彩陶,人面魚紋彩套是其代表作品,D選項正確;元謀人、北京人還沒有彩陶文化,排除AB選項;河姆渡人種植水稻,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察學生會區分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文明生活方式.6.【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根據材料中的增殖天然的產品可知,這是對栽培谷物等農業種植方面的描述,C項正確;采集漁獵不能體現,排除A項;打制石器不能體現,排除B項;建造房屋不能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要通過中國早期農業起源來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7.【答案】(1)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會飼養家畜、制作陶器等。【讀圖識史實】(2)河姆渡原始居民會飼養豬等家畜;半坡原始居民會捕魚。【穿越玩分工】(3)農業、畜牧業、制陶業、紡織業等。【總結看貢獻】(4)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我國是世界上很早就種植蔬菜的國家。【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產生活上的進步表現在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會挖水井。(2)分析題干中圖片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陶器上的動物圖案是豬,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會飼養豬等家畜;半坡原始居民彩陶上的動物圖案是魚,表明半坡原始居民會捕魚。(3)我國原始農耕時期,有農業、畜牧業、制陶業、紡織業等。(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還用動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種植水稻,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距今約6000年,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在半坡遺址出土了蔬菜種子,證明我國是世界上很早就種植蔬菜的國家。【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原始居民生活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8.【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神農教民種粟、黃帝“蒸谷為飯”的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已經出現原始農業,“神農教民種粟”、“黃帝‘蒸谷為飯’”都是關于農耕文明的神話傳說。中華文明的核心是農耕文明,故A項正確,BC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教材基礎知識,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9.【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蛇龍居之 , 民無所定 , 下者為巢 , 上者為營窟 ”,可以看出, 當時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建筑房屋, 除自然條件影響外 , 人們還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有人身安全,故選項A符合題意;B.居住舒適,不符合題意;C.外觀美觀,不符合題意;D.出入方便,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緊貼題干信息分析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0.【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陜西、河南、山東都出土了我國先民的陶器,它們距今年代久遠,樣式多樣,這反映了我國先民的陶器文化歷史悠久 ,故選項C符合題意;A. 農耕工具豐富多樣 ,不符合題意;B. 商品貿易較為活躍 ,不符合題意;D. 彩陶藝術絢麗多彩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這些陶器的共同點進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回答。11.【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的發展、磨制石器的發展, 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課本所學知識的理解識記回答,這類知識點,要注意理解識記,不要死記硬背。12.【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體現了河姆渡人已經種植水稻;“ 翻土工具耒耜”體現了農業生產;“ 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體現了半坡人的農業生活。故題干材料主要體現的主題是 原始農業的發展,B項正確;早期國家的產生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打制石器的使用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生產工具的改進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農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3.【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許倬云在《萬古江河》中提到: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生產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許倬云認為劃分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是原始農業的發展,而不是傳統的使用生產工具的分界標準。D符合題意;選項ABC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的相關知識。14.【答案】(1)材料二發現:粟和蔬菜籽粒,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粗沙罐等各種彩陶;推論:半坡原始居民已經會種植農作物和蔬菜,會飼養家畜,會燒制彩陶。材料三發現:栽培稻谷和木建筑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骨骸等;推論:河姆渡原始居民會種植水稻,會建造木機構建筑,會飼養動物。(2)考古發現。【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二的“先后發現粟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同時發現粗沙罐等各種彩陶,紅底黑紋,紋飾簡練樸素。.”可知材料二的發現有:粟和蔬菜籽粒,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粗沙罐等各種彩陶,由此得出的推論是:半坡原始居民已經會種植農作物和蔬菜,會飼養家畜,會燒制彩陶。根據材料三的“發現豐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積木建筑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骨骸等。”可知材料三的發現有:栽培稻谷和木建筑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骨骸等。由此得出的推論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會種植水稻,會建造木機構建筑,會飼養動物。(2)根據三則材料的結論,得出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方法是考古發現。【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15.【答案】(1)水稻:河姆渡居民;粟:半坡居民。(2)半地穴式房屋;圖四。(3)干欄式房屋;圖一【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水稻和粟分別是由我國河姆渡人、半坡人種植的。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他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他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2)從材料二及所學可知,黃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圖四反映了該住房的結構特點。(3)從材料三及所學可知,長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干欄式房屋,圖一反映了該住房的結構特點。故答案為:(1)水稻:河姆渡人;粟:半坡人。(2)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圖四。(3)干欄式房屋;圖一。【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關史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