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6課 三國鼎立一、官渡之戰1、時間:200年。2、對手:曹操和袁紹。3、地點:官渡。4、意義:為以后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二、赤壁之戰1、時間:208年。2、對手:曹軍同孫權和劉備聯軍3、地點:赤壁。4、意義: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三國鼎立1、形成過程:①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國號魏。②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③222年,孫權稱吳王,后在229年于建業(即今南京)稱帝,國號吳。2、與臺灣關系: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臺灣),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1.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合稱漢朝。其滅亡的標志是( ?。?br/>A.劉秀建漢,定都洛陽 B.宦官與外戚交替專權C.官渡之戰,曹操取勝 D.曹丕建魏,定都洛陽2.“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世之雄也。”這一場景出自蘇軾的名篇,它描述了( )A.巨鹿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3.下列屬于研究三國時期歷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出土的三國吳簡 B.手抄本《史記》C.譯注本《齊民要術》 D.白話本《三國演義》4.公元207年,曹操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詩中的“壯心指的是( ?。?br/>A.攻滅袁紹 B.統一全國 C.鎮壓張角 D.興復漢室5.“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杜甫詩中所言之事與下列哪位人物直接相關:( )A.袁紹 B.曹操 C.諸葛亮 D.周瑜6.“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痹娭袘鹨郏ā 。?br/>A.推動了曹操統一北方 B.推翻秦朝殘暴統治C.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D.促進了民族大交融7.小明在學習三國的歷史時看到了以下有趣的題目,請你和他一起完成:(1)歷史謎語鑿壁偷光(猜一歷史人物) 紅墻(打古代地名一) 曹操與曹丕(打一外國名著) (2)連連看:三國諺語知多少?賠了夫人又折兵 一時疏忽造成重大損失司馬昭之心 人所共知的陰謀野心大意失荊州 不但沒有占到便宜,反而吃了大虧(3)請你來找岔:下面的地圖上有錯嗎?如果有,請你至少找出3處錯誤并在原處訂正。8.東漢末年群雄并起,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圖符合公元229年三國局勢的是( ?。?br/>A. B.C. D.9.《三國志》記載“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威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边@段材料記載的是( ?。?br/>A.巨鹿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10.歌曲《曹操》:“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歌詞中的“分三國”是指歷史上的三國鼎立,其形成的標志是( )A.208年,赤壁之戰 B.220年,曹丕稱帝C.221年,劉備稱帝 D.229年,孫權稱帝11.“曹操墓在安陽”這一新聞引發了一系列質疑風波:從“魏武王”謚號的真偽,到曹操墓中的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團,再到曹操墓DNA鑒定引來的網友認親……從史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判斷“曹操墓真偽”的正確依據應是( )A.正史文獻資料的記載 B.文獻與考古發現相結合C.DNA鑒定的結果 D.歷史學家的主觀判斷12.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勝枚舉,下表描述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是( ?。?br/>A.牧野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13.下列對三國鼎立局面的評價,正確的是( ?。?br/>A.實現了局部統一,有利于全國統一B.國家分裂,不利于統一C.破壞了民族關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戰亂頻繁,破壞經濟14.相傳,舜說“詩言志(表達人的思想情感)”?!遁锢镄小酚洝鞍坠锹队谝?,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北磉_了曹操什么思想( ?。?br/>A.急于挾天子號令天下 B.對老百姓處境同情悲憫C.急于打敗袁紹統一北方 D.對人才急切渴求又多疑防范15.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此戰( ?。?br/>A.袁紹以少勝多打敗了曹操 B.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C.戰后形成了三國鼎立局面 D.為西晉統一全國奠定基礎16.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回答問題。(1)圖中的A、B代表三國時期哪兩個政權?(2)A、B的建立者分別是誰?(3)請寫出B國與今臺灣地區加強聯系的一項史實。17.閱讀下列引文,并回答問題。材料一:公元前202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紹的大軍作戰,打敗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帥大軍南下同孫權、劉備的聯軍決戰,孫權的大將周瑜,利用曹軍不習水性的弱點,指揮聯軍用火攻的辦法,大敗曹軍。材料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br/>請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說的是哪兩次戰役?這兩次戰役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時期的社會現象?(2)材料三中的這首詩抒發了曹操遠大抱負和雄心壯志,想一想,他當時的雄心壯志是什么?他的抱負實現了嗎?(3)曹操在兩次戰役中的結局如何?(4)材料二反映的戰爭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三國鼎立【解析】【分析】東漢末年桓靈在位時期,荒淫無道、橫征暴斂、買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將民變基本平定,190年,董卓之亂又起,自此漢廷大權旁落,而地方豪強擁兵自重,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東漢政府名存實亡,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三國時期,故其滅亡的標志是曹丕建魏,定都洛陽,故D項正確,AB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教材基礎知識,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與運用 能力。2.【答案】C【知識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解析】【分析】 根據材料“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可知,材料出自蘇軾的名篇《前赤壁賦》,它描述了孫劉聯軍與曹操展開的赤壁之戰情景,C符合題意;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軍主力在巨鹿(現屬邢臺地區 )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與材料不符,A不符合題意;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展開的戰略決戰,與材料不符,B不符合題意;淝水之戰是公元383年東晉和前秦之間發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壽縣)的一場戰爭,最終東晉大勝前秦軍,與材料不符,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赤壁之戰,難度一般,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3.【答案】A【知識點】三國鼎立【解析】【分析】第一手史料指的是最原始的史料,沒有任何添加,原原本本的資料實物,考古發掘出土的三國吳簡符合第一手史料的定義,A正確;《史記》記載的歷史截止于漢武帝時期,無法用于研究三國,B錯誤;《齊民要術》是創作于南北朝時期的農書,《三國演義》是創作于明朝的歷史小說,且譯注本《齊民要術》和白話本《三國演義》不符合第一手史料的定義,C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三國鼎立和第一手史料的定義,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在學習中掌握第一手史料的定義,知道三國鼎立中的三國是魏蜀吳即可。4.【答案】B【知識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解析】【分析】根據“公元207年,曹操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及所學知識可知,曹操的“壯心”指的是統一全國,B選項正確;打敗袁紹是在200年的官渡之戰,A選項錯誤;黃巾起義發生于184年,與題干時間不符,C選項錯誤;復興漢室不符合史實,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曹操的相關史實。需要理解詩句并掌握與三國鼎立有關的詩句。5.【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解析】【分析】根據材料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及所學知識可知,詩句中評價的歷史人物是諸葛亮,他在《隆中對》中以三分天下之策和行軍中的八陣圖聞名于世。C選項正確;袁紹是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A選項錯誤;曹操是東漢權臣,也是曹魏的奠基人,B選項錯誤;周瑜漢末名將,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諸葛亮的相關史實。需要理解并掌握諸葛亮的主要事跡。6.【答案】C【知識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奔八鶎W知識可知, 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最終孫劉聯軍獲勝。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選項正確;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A選項錯誤;赤壁之戰與推翻秦朝殘暴統治無關,B選項錯誤;赤壁之戰與促進民族大交融無關,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赤壁之戰的相關史實。需要理解詩句并掌握赤壁之戰的影響。7.【答案】(1)孔明;赤壁;父與子(2)(3)曹操稱帝改曹丕稱帝;長安改洛陽;221年改220年。諸葛亮稱王改劉備稱帝;220年改221年。孫權稱帝改孫權稱王;赤壁改建業。【知識點】三國鼎立【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三國時期的典故。結合所學可知, “鑿壁偷光”反映的歷史人物是孔明;“紅墻”反映的地名是赤壁;“曹操與曹丕”反映的世界名著是《父與子》。(2)本題考查三國時期的諺語。 “賠了夫人又折兵 ”的含義是不但沒有占到便宜,反而吃了大虧 ;“ 司馬昭之心 ”的含義是人所共知的陰謀野心; “大意失荊州”的含義是一時疏忽造成重大損失。(3)本題考查三國的知識。結合所學可知,曹丕在220年于洛陽稱帝;221年,劉備稱帝;222年孫權在建業稱王。因此, 曹操稱帝改曹丕稱帝;長安改洛陽;221年改220年。諸葛亮稱王改劉備稱帝;220年改221年。孫權稱帝改孫權稱王;赤壁改建業。故答案為:(1)孔明;赤壁;父與子(2)(3) 曹操稱帝改曹丕稱帝;長安改洛陽;221年改220年。諸葛亮稱王改劉備稱帝;220年改221年。孫權稱帝改孫權稱王;赤壁改建業。【點評】本題考查三國時期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同時要掌握三國時期的典故、諺語等課外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8.【答案】B【知識點】三國鼎立【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229年,孫權稱帝,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三國分別是曹丕建立的曹魏,劉備建立的蜀漢和孫權建立的東吳,B正確;公元229年,曹操已經去世,A錯誤;官渡之戰后,失敗的袁紹就去世了,C錯誤;司馬炎是西晉的建立者,266年建立西晉,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三國鼎立,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識圖能力,難度適中,在學習中記住魏蜀吳三國的建立者和方位即可。9.【答案】C【知識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威猛,悉延燒岸上營落。傾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記載的是赤壁之戰,208年曹操為乘勝消滅孫權和依附荊州勢力的劉備,統一全國發動赤壁之戰。劉備采用了諸葛亮的建議,聯合江東的孫權,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C項正確;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 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排除A項;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在官渡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排除B項;淝水之戰發生于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赤壁之戰。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赤壁之戰中曹操以多敗少被孫劉聯軍打敗及影響。10.【答案】D【知識點】三國鼎立【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不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題干歌詞中的“分三國”是指歷史上的三國鼎立,其形成的標志是229年,孫權稱帝,D符合題意;其它三項不是三國形成的標志,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史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讓學生正確認識三國,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11.【答案】B【知識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于歷史遺跡的真假,應把文獻上的記載和考古相結合,去假存真,這樣才能找到歷史真相,B項正確;“正史文獻資料的記載”屬于二手資料,不能作為判斷“曹操墓真偽”的正確依據,排除A;DNA鑒定可作為參考,排除C;歷史學家的主觀判斷是第二手資料, 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研究歷史的方法。難度適中,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判斷歷史的真假應將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相結合,有助于提高史實的真實度。12.【答案】C【知識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解析】【分析】 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曹操,曹操無力南下,劉備攻占四川,并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地區,有了立足之地,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進一步穩固,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C 符合題意;選項ABD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為 C 。【點評】 該題考查學生對赤壁之戰的理解,根據題意對應選項進行選擇,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選項較容易理解,難度適中。13.【答案】A【知識點】三國鼎立【解析】【分析】聯系已學知識可知,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是局部的統一,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過渡階段,為西晉的短暫統一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A項正確;BCD不符合實際,排除BC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國鼎立的有關內容。解題的關鍵在于對三國鼎立作出正確評價。14.【答案】B【知識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解析】【分析】分析題干“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笨芍懿僭娭兴鶎懙氖菓馉幹?,中原一帶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不少地方百里無人煙,這表達了曹操對老百姓處境同情悲憫。B項正確;ACD都不是材料詩句體現的思想,排除AC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解題的關鍵在于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相關知識??疾榱藢W生對材料的理解能力。15.【答案】B【知識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戰勝了袁紹,從而為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B符合題意;袁紹以少勝多打敗了曹操,與史實不符,排除A;為三國鼎立奠定基礎的是赤壁之戰,排除C;官渡之戰與西晉的統一全國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官渡之戰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官渡之戰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16.【答案】(1)政權:A:魏;B:吳。(2)建立者:A:曹丕;B:孫權。(3)史實: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知識點】三國鼎立【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三國鼎立的知識。赤壁之戰后,曹操轉而經營關中,掃平關中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劉備占領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發展,占取四川、云貴地區。孫權一邊把他的統治范圍延伸到福建、廣東,一邊又搶奪了劉備在湖北、湖南的勢力范圍。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國號魏。221年, 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次年,孫權稱吳王。229年,孫權稱帝,吳國建立①,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根據所學知識并識別圖片可知,A處是魏國,B處是吳國。(2)本題考查三國的建立者。根據所學知識,赤壁之戰后,曹操轉而經營關中,掃平關中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劉備占領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發展,占取四川、云貴地區。孫權一邊把他的統治范圍延伸到福建、廣東,一邊又搶奪了劉備在湖北、湖南的勢力范圍。220年, 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次年,孫權稱吳王。229年, 孫權稱帝,吳國建立,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即A、B的建立者分貝時曹丕孫權。(3)本題考查三國時期與臺灣的往來。根據所學知識,230年, 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故答案為:(1) 政權:A:魏;B:吳。(2)建立者:A:曹丕;B:孫權。(3)史實: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點評】本題考查三國鼎立的知識。難度適中,掌握三國鼎立的基本史實,能夠識讀圖片,綜合運用所學即可作答。17.【答案】(1)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以少勝多;東漢末年軍閥混戰。(2)統一中國;沒有。(3)官渡之戰,勝利;赤壁之戰,失敗。(4)三國鼎立形成【知識點】三國鼎立;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三國鼎立相關知識,從材料一二中所給時間和戰爭雙方可判斷材料一說的是官渡之戰,材料二說的是赤壁之戰,兩次戰役的共同特點為以少勝多;兩次戰爭都出現在東漢末年,結合當時的社會狀況可知,兩次戰爭反映的社會現象的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社會現象。(2)本題考查三國鼎立中有關曹操的知識,結合材料,“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聯系當時南北分裂的社會狀況,可知,詩中“志在千里”反映了曹操的雄心壯志是統一全國,他的抱負沒有實現。(3)本題考查三國鼎立相關知識,本題答案可直接從材料一、二中找出,官渡之戰中曹操“打敗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 利用曹軍不習水性的弱點,指揮聯軍用火攻的辦法,大敗曹軍”。(4)本題考查三國鼎立形成的相關知識,結合材料二,孫權、劉備的聯軍大敗曹軍,此后曹軍退回北方,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故答案為:(1)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以少勝多;東漢末年軍閥混戰。(2)統一中國;沒有。(3)官渡之戰,勝利;赤壁之戰,失敗。(4)三國鼎立形成【點評】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屬于??贾R點,學生要重點掌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