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 淝水之戰1、時間:383年。2、人物:苻堅。3、交戰雙方:前秦和東晉。4、結果:晉軍大敗前秦。5、影響:北方重新陷入割據狀態。6、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統一北方:①民族:鮮卑族拓跋部。②時間:439年。③意義: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①遷都漢腹地:494年遷都中原的洛陽。②說漢語:規定官員在朝廷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③穿漢服:以漢服代替鮮卑服。④改漢姓:改鮮卑姓為漢姓。⑤聯漢姻: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3、孝文帝改革的影響: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4、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改革家。他順應歷史潮流,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堅持改革,促進民族融合,促進了社會發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三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1.魏晉以來民族交融主要表現在:①生產技術的交流。②生活習俗的交流。③文化的交流等;2.民族融合的歷史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1.北魏新都洛陽城的設計采用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舊都)和建康城(今南京,南方六朝都城)的樣式。該設計體現的歷史現象是( )A.民族交融 B.經濟繁榮 C.國家統一 D.江南開發2.“使用漢語,改穿漢服,改用漢姓”,與這些促進民族交融措施有關的是( )A.吳起變法 B.商鞅變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3.公元383年,哪一場戰爭之后,前秦的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 )A.官渡之戰 B.淝水之戰 C.赤壁之戰 D.巨鹿之戰4.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都產生了深刻的社會影響.兩次改革的相同點是( )A.都實行了漢化措施 B.都促進了社會發展C.都進行了遷都 D.都增強了軍隊戰斗力5.清朝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寫到:“蓋(孝文)帝優于文學,惡本俗之陋,欲以華風變之,故不憚為此舉也。然國勢之衰,實始于此。”此話屬于( )A.歷史事實 B.一手史料 C.史料解釋 D.歷史評價6.“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孝文卓爾不群,遷都……衣冠號令,華夏同風”。材料所述兩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都改變了社會生產關系 B.都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C.都加快了封建化的進程 D.都促進了北方民族大交融7.古代的北方,少數民族眾多,政權林立,割據現象嚴重,戰亂頻繁。結合所學,完成下列問題。(1)列舉東漢末年為曹操統一北方和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的兩場戰役。(2)說出十六國時期,先后統一黃河流域的兩個少數民族政權。(3)列舉東晉十六國時期發生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一例。戰亂、統一、改革促進了民族大交融,請舉出我國北方出現民族大交融的一個典型歷史事件。8.“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下列與《三字經》中的這段話所概括的歷史不相符的是( )A.東晉結束后,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統稱“南朝”B.北魏曾經統一黃河流域,后分裂為東魏和西魏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D.這一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時期9.在歷史學習中,我們應學會區分歷史史實和歷史結論。下列各項中,屬于歷史結論的是( )A.秦始皇統一了貨幣、度量衡B.秦朝修建的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C.東漢末年,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張陵創立了五斗米道,道教開始傳播D.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0.有位同學通過對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的學習,得出了以下幾點看法。其中表述正確的是( )①戰后都使我國北方陷入分裂狀態②它們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③這兩次戰役間隔了一個多世紀④兩次戰役告訴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驕傲使人失敗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姓拓跋的人穿鮮卑的衣服,說鮮卑話,曾擔任‘白鷺官’……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漢人的‘元’姓,擔任的官職是太尉,有規定的俸祿可以領取,穿漢人的衣服,說漢話,還與朝中的一個漢人官員結成了親家。”文中記載的相關歷史事件是( )A.“國人暴動” B.商鞅變法C.張騫出使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12.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替圖中,方框中的兩個政權分別是( )A.南朝、北朝 B.明、北魏 C.吳、北魏 D.吳、隋13.有人給電視臺一檔節目送來如下四道題,其中最可能符合史實的一項是( )A.游客在新疆境內看到秦朝時期生產的古代絲綢B.古董玩家在古玩市場上淘到一尊西漢初年的佛像C.考古學家發現北魏鮮卑貴族墓碑中的刻有漢字的墓碑D.有人在古籍書店找到戰國《孫子兵法》原作者的紙質手稿14.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到:“公元383年,這流亡政府的弱勢軍隊出人意外地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軍。”這講述的是 ( )A.牧野之戰 B.官渡之戰 C.馬陵之戰 D.淝水之戰15.對歷史發展階段特征的把握是學習歷史的重要內容,下圖反映的歷史階段特征是: ( )A.國家統一 B.政權并立 C.改革創新 D.繁榮開放16.改革是興利除弊振興國家的重要手段。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 ,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漢書·食貨志上》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言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降職罷免) ,各宜深戒。“——《資治通鑒》(1)材料一中“衛鞅”指誰?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2)根據材料二,歸納商君改革的三項措施。(3)結合課本所學并根據材料三,孝文帝改革政策對民族關系的發展有何歷史作用?孝文帝改革除了材料中措施以外,還有哪些內容?(4)結合材料,說明兩次改革的歷史作用有何共同之處?17.下列是我國古代改革的相關內容,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齊國)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通過改革,齊國富國強兵。材料二:法令規定: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材料三:鮮卑姓氏改為漢姓鮮卑姓 拓跋 拔拔 步六孤 賀賴 獨孤漢 姓 元 長孫 陸 賀 劉——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請回答:(1)材料一是哪場改革的內容?這場改革成就了誰的霸業?(2)材料二所述改革發生在什么時期哪一國?法令內容中最能觸動大貴族利益的一項是什么?對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影響深遠的一項內容是什么?(3)材料三是南北朝時期的什么改革?改革有何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及問題,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答案解析1.【答案】A【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北魏新都洛陽城的設計采用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舊都)和建康城(今南京,南方六朝都城)的樣式。”可得出北魏吸收了漢族的建筑風格,體現了民族交融,A符合題意;經濟繁榮與題干無關,排除B;北魏、南朝都未實現國家的統一,排除C;江南的開發與北魏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北魏和南朝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答案】C【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遷都洛陽,并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用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聯姻。這些措施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促進了民族交融,C符合題意;其它三項與材料無關,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史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讓學生正確認識孝文帝改革,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3.【答案】B【知識點】淝水之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又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B選項正確;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200年)的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A選項錯誤;赤壁之戰是208年孫劉聯軍與曹操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C選項錯誤;巨鹿之戰是秦末項羽領導的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淝水之戰的相關史實。需要識記并掌握淝水之戰的影響。4.【答案】B【知識點】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因而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都促進了社會發展,B項正確;都實行了漢化措施,不符合商鞅變法,排除A項;都進行了遷都,不是社會方面的影響,排除C項;都增強了軍隊戰斗力,不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相同點,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中等。5.【答案】D【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依據材料“蓋(文)帝優于文學,惡本俗之陋,欲以華風變之,故不憚為此舉也。然國勢之衰,實始于此。”體現的是對北魏孝文帝改革文的影響,屬于歷史評價,D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對歷史事件的評價,并非歷史史實,A排除;材料是歷史史料,屬于二手史料,B排除;材料并未對史料進行解釋,C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史料,理解史料所表達的含義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明確歷史事實、史料的分類、史料解釋、歷史評價的區別即可作答。6.【答案】C【知識點】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商相孝公,為秦開帝業”反映的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確立秦國新的經濟制度,推動秦國由奴隸社會項封建社會轉變;“孝文卓爾不群,遷都......冠號令,華夏同風。”是孝文帝改革,推行一系列措施,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兩次改革都加快了封建化進程,C符合題意;改變了社會生產關系的是商鞅變法,排除A;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排除B;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掌握兩次改革的影響是解答本題的關鍵。7.【答案】D【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三字經》中的這段話涉及的是南北朝時期,相關概括與歷史不相符的是這一時期全國大部分時間處于統一狀態。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這期間還出現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權分立、民族融合是當時的突出特點。420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此后,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它們的都城都在建康。4世紀后期,游牧在陰山地區的鮮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 北魏統一北方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后來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現東魏、西魏和北齊、北周四個王朝,北魏和四個王朝統稱為北朝。D符合題意;東晉結束后,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統稱“南朝”,與題干相符,排除A;北魏曾經統一黃河流域,后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與題干相符,排除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與題干相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掌握魏晉南北朝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8.【答案】D【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依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歷史史實即歷史事實,歷史事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結論即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對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進行評價,屬于歷史結論,D符合題意;秦始皇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對客觀歷史的陳述,排除A;秦朝修建的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對客觀歷史的陳述,排除B;東漢末年,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張陵創立了五斗米道,道教開始傳播,對客觀歷史的陳述,排除B;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歷史結論。難度適中,理解歷史結論的定義即可作答。9.【答案】D【知識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淝水之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赤壁之戰后,我國北方曹丕建立了魏國,沒有陷入分裂狀態,①表述不正確,排除①,②③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以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為背景,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10.【答案】D【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 結合課本所學知識可知,“白鷺官”后人生活習俗的變化,體現了“白鷺官”的后人與漢族交往更加密切,生活習俗朝著改革所引領的方向發展,主要歸功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選項D正確;選項ABC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紀后期,鮮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為了順應這一趨勢,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11.【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 依據題干圖示結合所學可知,東漢滅亡后進入了三國鼎立時期,三國是指魏蜀吳,因而1中應該是吳,北魏結束了十六國的割據局面,后來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因而2處應該是北魏,故 C 正確;ABD 錯誤,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12.【答案】C【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開通是在漢朝時期,A表述錯誤;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在東漢時期,B項錯誤;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包括學漢語、改漢姓、穿戴漢族服飾、鼓勵與漢族聯姻,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鮮卑貴族墓碑中的刻有漢字的墓碑,C項正確;造紙術發明是在東漢時期,D項錯誤。故答案為: C。【點評】 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3.【答案】D【知識點】淝水之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堅征集了八十多萬兵力,打算一舉滅亡東晉。但由于驕傲自大,指揮失誤再加上秦軍中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斗士不愿為前秦賣命導致前秦大軍被東晉軍隊8萬人在淝水之戰中打敗,選項D符合題意;牧野之戰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排除A;官渡之戰是三國是曹操軍與袁紹之間的戰役,排除B;馬陵之戰是春秋戰國時期齊軍在馬陵殲滅魏軍的著名伏擊戰,排除C。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了淝水之戰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還要掌握淝水之戰發生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和意義。14.【答案】B【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圖片反映的歷史階段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其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題干圖片體現的是政權分立,故B符合題意;國家統一、改革創新、繁榮開放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ACD。故答案為: B。【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特征。15.【答案】(1)官渡之戰;赤壁之戰。(2)前秦;北魏。(3)淝水之戰。(4)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識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可知東漢末年為曹操統一北方的戰役是官渡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的為赤壁之戰;(2)根據所學可知十六國時期統一黃河流域的少數民族政權有氐族建立的前秦、鮮卑族建立的北魏;(3)根據所學可知東晉十六國時期發生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為383年東晉戰勝前秦的淝水之戰;(4)根據所學可知經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出現民族大交融;故答案為:(1)官渡之戰;赤壁之戰;(2)前秦;北魏;(3)淝水之戰;(4)北魏孝文帝改革【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沒有什么技巧。16.【答案】(1)商鞅。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正確。(2)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獎勵軍功。(3)促進了民族交融。其他措施:遷都洛陽;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4)都為實現國家統一奠定基礎(都順應了歷史潮流的發展等)。【知識點】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可知,“衛鞅”指的是商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根據材料“及秦孝公用商君 ,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及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的三項措施是廢除井田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按軍功授爵。(3)根據材料三“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言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降職罷免) ,各宜深戒。“”及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他力排眾議,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他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采用兩漢、曹魏的官制、法律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4)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與孝文帝改革都為實現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都順應了歷史潮流的發展。故答案為:(1)商鞅。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正確。(2)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獎勵軍功。(3)促進了民族交融。其他措施:遷都洛陽;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4)都為實現國家統一奠定基礎(都順應了歷史潮流的發展等)。【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等相關史實。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等相關知識。17.【答案】(1)管仲改革;齊桓公。(2)戰國時期秦國;取消貴族特權,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4)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只有符合本國國情的改革,國家才能富強;我們要順應歷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創新。【知識點】春秋爭霸;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 (1)材料一是管仲改革的內容,齊桓公時期,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管仲改革使齊國國富兵強,為齊桓公首霸中原奠定了基礎,管仲改革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2)材料二所述改革是商鞅變法,發生在戰國時期的秦國,法令內容中最能觸動大貴族利益的一項是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對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影響深遠的一項內容是建立縣制。(3)材料三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4)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應符合本國國情等。故答案為:管仲改革;齊桓公。) 戰國時期秦國;取消貴族特權,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只有符合本國國情的改革,國家才能富強;我們要順應歷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創新。【點評】 本題考查管仲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