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3-2024學年人教版八年級物理高效課堂培優講義第4節 測量平均速度實驗原理 ,根據公式,用刻度尺測出物體運動的路程,用停表測出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t,就可以算出物體在這段時間內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器材 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車、金屬片、木塊實驗裝置 如圖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塊墊起,使它保持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屬片實驗步驟 1.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坡度,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垂直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 2.用停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所用的時間t1,將小車通過的路程S1和所用的時間t1填入表格中 3.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和所用的時間t2 ,將數據填入表格中對應的位置. 4.利用公式,分別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即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實驗結論 小車在斜面上做變速直線運動,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車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同.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斜面底端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本實驗需要注意的點:1.斜面的長度要足夠長、坡度要小,但是坡度也不能過小,否則測出的各段平均速度大小會過于接近,且測量過程中不能改變斜面的坡度。2.要測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測量其對應的路程及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3.若多次測量,則每次都要使小車從同一位置自由滑下。4.若小車到達終點之后沒有及時停止計時,所測平均速度偏小;若小車開始運動之后沒有及時開始計時,所測平均速度偏大。【典型例題】如圖,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實驗原理是 ;(2)實驗時,為了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長些,便于測量時間,應 (選填“增大”或“減小”)斜面的傾斜角度;(3)小車從A點運動判C點所用時間tAC= s;從A點到C點的路程sAC= m;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4)實驗前,必須學會熟練使用電子表,如果在小車到達C點前就停表,則會導致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vAC會 (填“偏大”或“偏小”)。【答案】(1)(2)減小(3)5;0.8;0.16(4)偏大【解析】(1)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需要測量路程和時間,利用速度公式計算出平均速度,所以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 。(2)斜面越陡,小車下滑得越快,在斜面運動的時間越短,要使小車在斜面運動的時間長些,方便測量時間,應減小斜面的傾斜角度。(3)小車從A點運動判C點所用時間為 ,刻度尺上一大格為10cm,一大格又分為10小格,所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為1cm,A點對應的刻度為80.0cm,C點對應的刻度為0.0cm,則A點到C點的路程為 ,由 得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為(4)小車從A點開始運動,如果在小車到達C點前就停表,造成測量時間偏小,運動的路程一定,由 得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題型一: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小明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開始下滑,用電子停表記錄小車滑行的時間,當小車到達A、B、C三處時電子停表顯示的數字分別如圖中所示。已知電子停表顯示時間的方式為“小時:分:秒”,AC之間的距離x=80cm,B為AC的中點。(1)小車從A運動到C所用時間為 s。(2)小車從A運動到C的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為 cm/s。(3)小車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和BC段的平均速度vBC的大小關系是vAB vBC。(4)如果小車還未到達C點小明就按下了停表,那么他測得的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將比真實值 (選填“大”或“小”)。(5)為了減小測量的誤差,請你對本實驗提出一條改進措施。 【答案】(1)5(2)16(3)<(4)大(5)減小斜面的傾角【解析】 (1)由圖知道,小車從A運動到C所用時間是5s。(2) AC之間的距離sAC=80cm,時間tAC=5s,由 知道,小車從A運動到C的過程中的平均速度(3)由圖知道,小車在AB段的所用時間tAB=3s, 在BC段的所用時間tBC=2s, AB之間的距離等于BC段的的距離,即由 知道,AB段的平均速度vAB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vBC。(4)如果小車還未到C點就停止計時,會導致時間的測量結果偏小,由 知道平均速度會偏大。(5)若要計時方便,應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可以減小小車運動的速度,使小車在斜面上通過的時間更長,這樣可以減小測量時間時造成的誤差。題型二:頻閃法測量平均速度如圖甲所示,是一個小球運動時的頻閃照片,頻閃時間間隔為0.02s,閃亮時間千分之一秒可忽略不計。根據照片記錄的小球位置,分析解決下列問題:(1)小球從位置A運動到位置D所用的時間是 s;(2)小球所做的運動是 直線運動,在圖乙中,能正確表示小球從位置A運動到位置D的運動關系圖像是圖 。小球從位置A運動到位置D的各時間段內平均速度之比vAB:vBC:vCD= ;(3)小球從位置A運動到位置D的平均速度有多大?【答案】(1)0.06(2)加速;D;1:3:5(3)解:小球從位置A運動到位置D的路程為s=4.50cm=0.045m所以小球從位置A運動到位置D的平均速度為【解析】(1)根據圖示可知,小球從位置A運動到位置D時,頻閃3次,故小球從位置A運動到位置D所用的時間為t=0.02s×3=0.06s(2)由于小球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逐漸變大,所以小球所做的運動是加速直線運動,A圖所示圖像顯示物體靜止,B圖所示圖像顯示物體做勻速運動,C圖所示圖像顯示物體做勻速運動,D圖所示圖像顯示物體做加速運動,故答案為:D。小球從位置A運動到位置D的各時間段內所用的時間相同,由 可知,平均速度之比等于路程之比,故可得vAB:vBC:vCD=sAB:sBC:sCD=0.5cm:1.5cm:2.5cm=1:3:5題型三:區間測速為了保障學生安全,交警在育才中學校門前的街道,設置了限速30km/h的標志牌。有家長反映,經常有車輛超速。在沒有安裝測速儀的情況下,請你設計實驗方案,測量校門前行駛車輛的平均速度是否超速。(1)實驗器材: ;(2)實驗步驟;(3)實驗結論: 。【答案】(1)停表、刻度尺(2)①在校門口前的街道邊標識 、 兩點,用刻度尺測出兩點間的路程 ;②讓一名同學站在 點,另一名同學站在 點;③汽車車頭行駛至 點時, 點處的同學舉手示意,同時 點處的同學用停表開始計時,汽車車頭行駛至 點時, 點處同學停止計時,記錄汽車從 點到 點行駛的時間 ;④算出汽車的平均速度 ;(3)若 則超速,若 則不超速【解析】 (1)根據 知,要測量平均速度需要用停表測量時間,用刻度尺測量路程,所以需要停表和刻度尺;(2)實驗步驟:①在校門口前的街道邊標識 、 兩點,用刻度尺測出兩點間的路程 ;②讓一名同學站在 點,另一名同學站在 點;③汽車車頭行駛至 點時, 點處的同學舉手示意,同時 點處的同學用停表開始計時,汽車車頭行駛至 點時, 點處同學停止計時,記錄汽車從 點到 點行駛的時間 ;④算出汽車的平均速度 ;(3)實驗結論:若 則超速,若 則不超速。1.如圖是小亮在測量物體的運動速度時,拍攝的小球從A點沿直線運動到F點的頻閃照片,每隔0.2s閃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B.小球從B點運動到D點通過的路程為4.50cmC.小球從C點運動到E點的平均速度為0.15m/sD.小華在測量AF之間距離時,連續測量三次是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規律【答案】C【解析】A.由圖可知:刻度尺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1個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A不符合題意;B.由圖可知,從B點到D點小球運動的路程sBD=4.50cm﹣0.50cm=4.00cm,B不符合題意;C.由圖可知,從C點到E點小球運動的路程sCE=8.0cm﹣2.00cm=6.00cm=0.0600m,從C點到E點小球運動的時間tCE=2×0.2s=0.4s,從C點到E點小球運動的平均速度 ,C符合題意;D.小華在測量AF之間距離時,連續測量三次是為了求平均值、減小誤差,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2.(雙選)如圖為“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圖中停表的示意圖分別表示小車通過斜面A、B、C三點的時刻,B點是全程AC的中點。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的過程中,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中應使斜面保持較大的坡度,便于測量時間B.小車AB段運動所用時間大于BC段運動所用時間C.小車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D.若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則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偏大【答案】B,C【解析】【解答】A.為了方便測量時間,斜面傾角應該小一些,小車運動時間較長,便于時間的測量,A不符合題意;B.由圖中秒表指針轉過的角度可知,小車AB段運動所用時間大于BC段運動所用時間,B符合題意;C.B點是全程AC的中點,AC段路程是BC段的2倍,由圖可知AC段所用時間大于2倍BC段的時間,則根據公式 可知,小車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C符合題意;D.若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時間偏大,則根據公式 可知,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將偏小,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C。3.小霞和小梅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小車的平均速度”,讓小車在斜面頂端從靜止自由下滑。s2為小車自由下滑s1過程中的第一段路程;(1)本實驗原理是 。要完成本實驗,需要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2)測量平均速度的誤差主要來源于時間的測量,為了能較方便、準確測量出小車運動的時間,實驗裝置中安裝了 。木塊在裝置中的作用是 ,調節木塊的時機是在 (選填“小車下滑之前”、“小車下滑之后”或“小車下滑過程中”);(3)她們通過實驗收集的數據如表,綜合分析表中數據可知:路程(cm) 運動時間(s)s1=61.6 t1=5.6s2=26.4 t2=2.5①小車自由下滑路程s1的平均速度v1= ;②小車下滑路程s1和路程s2兩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因此在描述小車的平均速度時必須指明 ;(4)實驗過程中,小車在路程s1和路程s2的中點處的速度分別為v1、v2,則v1 v2(選填“>”、“<”或“=”)。【答案】(1);秒表(2)金屬片;構造斜面,使斜面上的小車獲得動力;小車下滑之前(3)11cm/s;某段路程上或某段時間內(4)>【解析】(1)根據速度定義知,在測平均速度的實驗中,實驗原理是 ,由 可知,要完成本實驗,需要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2)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屬片,使小車在同一位置停下,聽到撞擊金屬片的聲音,是為了能較方便、準確測量出小車運動的時間。該實驗需要讓小車從靜止開始運動,因此將木板在小車下滑之前一端墊高,構造斜面,使斜面上的小車獲得動力。(3)①由表中數據可知②小車下滑路程s1和路程s2兩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物理學里說某一物體的平均速度多大時,必須指明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4)由表中數據可知 ,綜上分析知4.如圖甲所示是“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氣泡的運動規律”實驗裝置。(1)為觀察氣泡的運動規律,需要測量氣泡運動的路程和時間。為便于測量,應使氣泡在管內運動得較 (選填“快”或“慢”);(2)小明記錄氣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在圖乙的坐標系橫坐標上標注合理值并畫出氣泡運動的s—t圖象;從O點開始的距離s/cm 0 10 20 30 40 50從O點開始計時的時間t/s 0 8 16 24 32 40(3)根據實驗數據和所畫的圖象,可歸納出:氣泡上升一段路程后,它的運動可近似看做勻速直線運動,判斷的依據是 ;(4)如圖丙已知氣泡在AB間做勻速直線運動,該氣泡的長度為2cm,A、B兩條刻度線的距離為33cm,測得氣泡完全通過A、B兩刻度線的時間為7s,氣泡全部在兩條刻度線內的時間是 s。【答案】(1)慢(2)(3)在相同時間內,氣泡通過的路程近似相同(4)6.2【解析】(1)物體運動的越慢,越易于測量時間,故應使氣泡在管內運動得較慢。(2)將表中的數據在s﹣t坐標系中逐一描出,連接各點即為氣泡運動的s﹣t圖象,如下圖:(3)根據實驗數據和所畫的圖象知,氣泡上升一段路程后,在相同時間內,氣泡通過的路程近似相同,所以它的運動可近似看做勻速直線運動。(4)氣泡完全通過兩條刻度線的路程 ,則氣泡的速度 ,氣泡全部在兩條刻度線內的路程 ,則氣泡全部在兩條刻度線內的時間5.在“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路程(m) 時間(s) 平均速度(m/s)sAB=0.6 tAB=1.5 vAB=0.4sAC=1.2 tAC=2.0 vAC=0.6sBC=0.6 tBC═ vBC=(1)如圖,讓小球從A處沿斜面頂端由靜止開始滾下,B為斜面的中點。實驗數據如表,則小球經BC段的時間tBC= s,平均速度vBC= m/s。(2)選擇坡度較小的斜面,主要目的是為了便于測量 ,小球運動1s時的速度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運動到B點時的速度。(3)若第二次實驗中小球還沒到達C點就停止計時,則測得小球在AC間的平均速度偏 。(4)下列與小球下滑過程中所做運動相符合的是 。【答案】(1)0.5;1.2(2)時間;小于(3)大(4)C【解析】解:(1)已知tAB=1.5s,tAC=2.0s,B點為AC的中點,則tBC=tAC﹣tAB=2.0s﹣1.5s=0.5s,又已知sBC=0.6m,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vBC= = =1.2m/s;(2)坡度很小,小車下滑速度就較小,所用時間較長,這樣就比較方便準確的測量時間;已知AB段用時1.5s,則1s時小球在B點的上方某一位置,根據各段平均速度的大小,可知小球在滾下過程中做加速運動,因此,小球運動1s時的速度小于小球運動到B點時的速度;(3)若小球還沒到達C點就停止計時,測量的時間偏小,根據速度公式v= ,可知測得小球在AC間的平均速度偏大;(4)A、表示物體做勻速運動;B、表示物體先加速運動后勻速運動;C、表示物體做加速運動;D、表示物體做減速運動;因為小球做加速運動,故答案為:C。6.小李同學利用圖中的裝置研究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他將小車從坡頂A處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從A滑到坡底C處的時間t1=2.5s;再次將小車從A處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從A滑到中點B處的時間t2=1.8s。(1)通過小李的測量數據可以判斷,小車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選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2)小李想測量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應該將小車從 (選填“A”或“B”)處靜止釋放,并在B處開始計時,在C處停止計時;(3)物體運動的情況還可以通過另一種辦法即時測定、顯現出來。位置傳感器利用超聲波測出不同時刻小車與它的距離,計算機就可以算出小車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圖乙)。屏幕圖像如圖丙所示,橫軸為時間,縱軸為速度,通過圖像可以看出小車在斜面上滑下時是 (選填“勻速”或“加速”)運動的;小車到達坡底時的速度為 m/s;(4)實驗中選用的斜面坡度較小,這是為了方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 。【答案】(1)小于(2)A(3)加速;0.8(4)時間的測量【解析】【解答】(1)小車通過全程的時間,即從A滑到坡底C處的時間t1=2.5s;前半程所用的的時間即從A滑到中點B處的時間t2=1.8s,則全程的平均速度為前半程的平均速度為故小車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2)測量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因為小車在B點有一定速度,故測量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應該將小車從 A處靜止釋放,并在B處開始計時,在C處停止計時。(3)由圖丙可知速度與時間成正比,小車的速度越來越大,即通過圖像可以看出小車在斜面上滑下時是加速運動的。已知小車從A滑到坡底C處的時間為2.5s,由圖可知,小車到達坡底時的速度為0.8m/s。(4)實驗中選用的斜面坡度較小,小車下滑時的速度較小,通過AC所用的時間較長,故這是為了方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的測量。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3-2024學年人教版八年級物理高效課堂培優講義第4節 測量平均速度實驗原理 ,根據公式用刻度尺測出物體運動的路程,用停表測出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t,就可以算出物體在這段時間內運動的 .實驗器材 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車、金屬片、木塊實驗裝置 如圖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塊墊起,使它保持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屬片實驗步驟 1.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坡度,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垂直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 2.用停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所用的時間t1,將小車通過的路程S1和所用的時間t1填入表格中 3.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和所用的時間t2 ,將數據填入表格中對應的位置. 4.利用公式,分別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即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實驗結論 小車在斜面上做變速直線運動,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車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同.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斜面底端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本實驗需要注意的點:1.斜面的長度要足夠 、坡度要 ,但是坡度也不能過小,否則測出的各段平均速度大小會過于接近,且測量過程中不能改變斜面的坡度。2.要測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測量其對應的路程及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3.若多次測量,則每次都要使小車從同一位置 。4.若小車到達終點之后沒有及時停止計時,所測平均速度偏小;若小車開始運動之后沒有及時開始計時,所測平均速度 。【典型例題】如圖,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實驗原理是 ;(2)實驗時,為了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長些,便于測量時間,應 (選填“增大”或“減小”)斜面的傾斜角度;(3)小車從A點運動判C點所用時間tAC= s;從A點到C點的路程sAC= m;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4)實驗前,必須學會熟練使用電子表,如果在小車到達C點前就停表,則會導致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vAC會 (填“偏大”或“偏小”)。題型一: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小明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開始下滑,用電子停表記錄小車滑行的時間,當小車到達A、B、C三處時電子停表顯示的數字分別如圖中所示。已知電子停表顯示時間的方式為“小時:分:秒”,AC之間的距離x=80cm,B為AC的中點。(1)小車從A運動到C所用時間為 s。(2)小車從A運動到C的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為 cm/s。(3)小車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和BC段的平均速度vBC的大小關系是vAB vBC。(4)如果小車還未到達C點小明就按下了停表,那么他測得的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將比真實值 (選填“大”或“小”)。(5)為了減小測量的誤差,請你對本實驗提出一條改進措施。 題型二:頻閃法測量平均速度如圖甲所示,是一個小球運動時的頻閃照片,頻閃時間間隔為0.02s,閃亮時間千分之一秒可忽略不計。根據照片記錄的小球位置,分析解決下列問題:(1)小球從位置A運動到位置D所用的時間是 s;(2)小球所做的運動是 直線運動,在圖乙中,能正確表示小球從位置A運動到位置D的運動關系圖像是圖 。小球從位置A運動到位置D的各時間段內平均速度之比vAB:vBC:vCD= ;(3)小球從位置A運動到位置D的平均速度有多大?題型三:區間測速為了保障學生安全,交警在育才中學校門前的街道,設置了限速30km/h的標志牌。有家長反映,經常有車輛超速。在沒有安裝測速儀的情況下,請你設計實驗方案,測量校門前行駛車輛的平均速度是否超速。(1)實驗器材: ;(2)實驗步驟;(3)實驗結論: 。1.如圖是小亮在測量物體的運動速度時,拍攝的小球從A點沿直線運動到F點的頻閃照片,每隔0.2s閃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B.小球從B點運動到D點通過的路程為4.50cmC.小球從C點運動到E點的平均速度為0.15m/sD.小華在測量AF之間距離時,連續測量三次是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規律2.(雙選)如圖為“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圖中停表的示意圖分別表示小車通過斜面A、B、C三點的時刻,B點是全程AC的中點。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的過程中,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中應使斜面保持較大的坡度,便于測量時間B.小車AB段運動所用時間大于BC段運動所用時間C.小車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D.若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則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偏大3.小霞和小梅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小車的平均速度”,讓小車在斜面頂端從靜止自由下滑。s2為小車自由下滑s1過程中的第一段路程;(1)本實驗原理是 。要完成本實驗,需要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2)測量平均速度的誤差主要來源于時間的測量,為了能較方便、準確測量出小車運動的時間,實驗裝置中安裝了 。木塊在裝置中的作用是 ,調節木塊的時機是在 (選填“小車下滑之前”、“小車下滑之后”或“小車下滑過程中”);(3)她們通過實驗收集的數據如表,綜合分析表中數據可知:路程(cm) 運動時間(s)s1=61.6 t1=5.6s2=26.4 t2=2.5①小車自由下滑路程s1的平均速度v1= ;②小車下滑路程s1和路程s2兩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因此在描述小車的平均速度時必須指明 ;(4)實驗過程中,小車在路程s1和路程s2的中點處的速度分別為v1、v2,則v1 v2(選填“>”、“<”或“=”)。4.如圖甲所示是“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氣泡的運動規律”實驗裝置。(1)為觀察氣泡的運動規律,需要測量氣泡運動的路程和時間。為便于測量,應使氣泡在管內運動得較 (選填“快”或“慢”);(2)小明記錄氣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在圖乙的坐標系橫坐標上標注合理值并畫出氣泡運動的s—t圖象;從O點開始的距離s/cm 0 10 20 30 40 50從O點開始計時的時間t/s 0 8 16 24 32 40(3)根據實驗數據和所畫的圖象,可歸納出:氣泡上升一段路程后,它的運動可近似看做勻速直線運動,判斷的依據是 ;(4)如圖丙已知氣泡在AB間做勻速直線運動,該氣泡的長度為2cm,A、B兩條刻度線的距離為33cm,測得氣泡完全通過A、B兩刻度線的時間為7s,氣泡全部在兩條刻度線內的時間是 s。5.在“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路程(m) 時間(s) 平均速度(m/s)sAB=0.6 tAB=1.5 vAB=0.4sAC=1.2 tAC=2.0 vAC=0.6sBC=0.6 tBC═ vBC=(1)如圖,讓小球從A處沿斜面頂端由靜止開始滾下,B為斜面的中點。實驗數據如表,則小球經BC段的時間tBC= s,平均速度vBC= m/s。(2)選擇坡度較小的斜面,主要目的是為了便于測量 ,小球運動1s時的速度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運動到B點時的速度。(3)若第二次實驗中小球還沒到達C點就停止計時,則測得小球在AC間的平均速度偏 。(4)下列與小球下滑過程中所做運動相符合的是 。6.小李同學利用圖中的裝置研究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他將小車從坡頂A處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從A滑到坡底C處的時間t1=2.5s;再次將小車從A處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從A滑到中點B處的時間t2=1.8s。(1)通過小李的測量數據可以判斷,小車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選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2)小李想測量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應該將小車從 (選填“A”或“B”)處靜止釋放,并在B處開始計時,在C處停止計時;(3)物體運動的情況還可以通過另一種辦法即時測定、顯現出來。位置傳感器利用超聲波測出不同時刻小車與它的距離,計算機就可以算出小車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圖乙)。屏幕圖像如圖丙所示,橫軸為時間,縱軸為速度,通過圖像可以看出小車在斜面上滑下時是 (選填“勻速”或“加速”)運動的;小車到達坡底時的速度為 m/s;(4)實驗中選用的斜面坡度較小,這是為了方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章第四節測量平均速度(原卷版).docx 第一章第四節測量平均速度(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