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統編版綱要(上) 授課題目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教學背景分析 學情分析本次授課對象是福州市普通中學的高一學生。他們日常對于科普類的歷史節目感興趣,在初中已學過秦朝時期相關史事,對于秦統一六國、頒布統一措施、秦朝滅亡等基本知識較為熟悉。經過第二課的學習,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變化帶來的生產關系變化,以及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有所了解,因而能夠在本課學習中更好地理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含義。但高一學生知識零散,對于秦朝的統一措施多為死記硬背,對秦朝官僚政治形成及作用并不明晰。教材分析本課是第一單元的第三課,上承春秋戰國時期各方面大動蕩下孕育出統一趨勢,下啟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分為三個子目,按照事件發展順序依次講述秦的統一,秦的暴政以及秦的速亡。學好本課,有利于讓學生了解秦朝作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從而對之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發展的學習奠定基礎。教材設計立意 本課以“里耶秦簡背后的秦朝興衰”為立意,以對里耶秦簡的認識和解讀為主線,將本課進行有機整合,分為四部分:為何舊屬楚地的里耶能夠出土大量秦簡?——秦的統一與擴張里耶秦簡主要記載了些什么?——秦統一之制與秦政之嚴苛為何里耶秦簡被發現于井中?——秦的速亡流傳千年的里耶秦簡——秦建立之思里耶秦簡的內容為秦朝遷陵縣的政府公文和檔案。通過將本課內容與里耶秦簡部分內容及整體狀況相融合,挖掘歷史細節,讓課堂富有趣味性,使學生從中了解秦朝統一業績與秦政之苛,感受秦朝自上而下官僚政治的發展,理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意義及秦朝崩潰原因。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歷史實物史料與文獻材料,養成論從史出的學習思維。通過將東周與秦代的制度進行對比,理解秦代制度的進步性與秦政的局限性,加強唯物史觀。通過對“遷陵以郵行洞庭”一語的提問與相關材料的探析,對于秦代統一制度及措施有關聯性的理解,進而理解官僚政治的形成與作用,作出初步的歷史解釋。通過了解里耶秦簡形成的背景與發展近況,感受千年之前秦制的高度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智慧。教學重、難點 重點: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意義及秦朝崩潰的原因難點:統一措施頒布與官僚政治形成之間的關系課型 新授課教學方法、手段 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課本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教學方法史料研習法、問題探究法、故事講授法、合作學習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環節 教師行為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導入 用里耶秦簡中的《九九乘法表簡》進行導入,詢問學生是否見過兩千多年前的九九乘法表,并將圖片中的一小部分放大,讓學生辨別其中的內容。接著引出本課的主線——里耶秦簡,其被譽為“一個時代濃縮于一個城,一個城又濃縮于片片木簡”。展示2019年國家博物館里耶秦簡展覽的海報,并與學生一起分析海報信息,點明里耶現處湖南湘西,戰國時期為楚國屬地,而秦簡中記載著“郡”——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進而進入本課的第一部分:為什么如今相對偏遠的湘西里耶,又舊屬于楚地,能夠出土記載秦朝信息的秦簡? 課堂氣氛活躍,有同學表示知道,看過《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學生積極辨別圖中內容。觀察海報,思考。 用較簡單的內容讓學生辨別,增加其成就感以及提高學生興趣。運用海報,讓學生有身邊的歷史感,留心身邊事務。通過設問進入本課第一部分。一、為何舊屬楚地的里耶能夠出土大量秦簡?——秦的統一與擴張新課講授 過渡:為何舊屬楚地的里耶能夠出土大量秦簡?展示學生熟悉的第二課的戰國形勢圖,并給出合縱連橫的相關材料,提問:“從親”指的是戰國時期的什么戰略?結合地圖中的動畫指出這是合縱戰略。對材料中的“一軍下武關,一軍下黔中”進行講解,指出里耶原為楚國的軍事堡壘,是秦軍連橫戰略中下黔中攻打楚國的必經之地。(星星處)接著再給出《戰國策》的材料,提問:能從中看出何種政治局勢?與學生一同分析,此材料表示出列國林立走向一國獨大的統一局勢,即在合縱連橫中不同戰略的成功會帶來不同的結果。過渡提問:為何在戰國末期形成統一局勢?展示本課導語部分的文獻材料,不同貨幣流通區域開始出現重合圖片以及諸子百家統一共識的表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統一的客觀條件。過渡提問:既然統一是趨勢,那為什么這個統一事業是由秦國來完成?給出課本P19問題探究的材料,以及P14學思之窗的材料,以及歷代秦國重臣身份的相關表格,讓學生回顧上一課的商鞅變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肯定并進一步帶領學生分析材料,講解秦國統一的基礎。展示課本地圖,讓學生觀察圖例,并結合課本講解秦國統一六國建立秦朝的功業。并且聯系主線,講解里耶從楚國的軍事堡壘變為秦帝國向南延伸的前沿軍事政治城池,講解秦朝疆域的擴張及影響。 閱讀材料,思考,看到來源是蘇秦列傳反應出是合縱戰略。閱讀課本,閱讀材料,回答戰爭帶來災難,人民開始有統一共識以及經濟交流的加強。翻閱課本,回顧前一課內容,對于大段材料的解讀有些吃力,但總體上能夠解讀出相關要點。觀察地圖,認真聽課。 一方面緊密聯系里耶秦簡,另一方面通過材料讓學生了解此時戰略的成果代表不同的結局,為之后為何能有統一之勢與為何是秦國來統一做鋪墊。由于在第二課已經較為深入地講解了春秋戰國經濟發展,以及動蕩中蘊含的統一趨勢,因而這里不對鐵器牛耕生產工具的發展等基礎知識進行重點講解。《荀子》的材料中不僅有吏治的內容,還有地理優勢以及四代秦王勤勉治國的信息,因而作為講述統一基礎的材料。讓學生閱讀材料,養成論從史出的思維,而不是直接從課本找出答案。多次使用課本地圖,讓學生養成常讀細讀課本地圖的習慣。里耶秦簡主要記載了些什么?——秦統一之制與秦政之嚴苛新課講授 過渡提問:里耶在秦朝時期是重要的城池,名為遷陵郡,那么里耶秦簡主要記載了些什么?給出里耶秦簡的兩張實物圖片并配上文字,點明據考古學家研究,里耶秦簡的內容為遷陵縣政府的公文檔案。而給出的兩張圖片則是遷陵縣郵行以上交公文的相關秦簡。讓學生觀察兩張圖片,并與學生一起分析和提問。過渡提問:統治者是否需要足夠的權力?怎么實現?讓學生對比周代與秦代的政治制度,并用思維導圖講解三公九卿,最后點明秦代皇帝制度和君主專制的特點。過渡提問:統治者擁有至高的權力,也就是專制,在戰國時期不少諸侯國也逐步建立君主專制的制度。但專制并不代表集權,那么又要如何建立中央集權呢?給出王綰和李斯關于秦國地方制度的爭論,并讓學生思考兩者的合理性。在學生回答基礎上,肯定其發現了郡縣制的合理性,指出對于此時設置分封制確實有弊端,但是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此點之后再進行講述)接著運用思維導圖講解郡縣制之下的官僚設置。給出兩則材料,讓學生再次對比周代制度,思考秦朝的“天下之治”有何不同。講解官僚政治是與貴族政治相對應的,也就是這些官員都是由中央任免,并不通過自身貴族的血緣和身份得到權力,因而受中央的管制。財富來源也不是供奉而是稅收。而且這些官員在職業才有權力,不在職位就沒有權利。從中央官制到鄉里都設置了官員進行管理,層層分布,各司其職,也就形成了官僚政治的形態。過渡:秦朝從上至下設置了官僚機構,而上下之間怎么交流呢?對,下發公文通知或者上傳文件。里耶秦簡的公文檔案在當時就屬于需要被送到上級審查的文件。給出里耶秦簡上計簡的實物圖片,并展示里耶秦簡博物館對此的解說詞。讓學生找出上交文件中包含什么,為什么需要記載這些,如果要傳遞文件又需要什么呢?(如文字需要統一,收取稅收度量衡要統一)最后點明秦朝形成了一個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官僚體系。過渡:這些文字,貨幣,度量衡確實是統一,但是全部都是按照秦的標準而設置的。其實回看剛才王綰是有一定合理性的,秦國快速地統一了六國,但是六國的習俗和文化都各不相同,直接用郡縣制進行管理的話,六國故地能夠“吃得消”嗎?秦朝是“統治”還是“壓制”呢?給出《荀子·強國篇》的后續(對字詞進行簡單的講解),以及商鞅的變法理念,讓學生思考兩者的差異及秦朝是否有做出改變。過渡:我們來看看里耶秦簡中民眾的生活狀況。給出里耶秦簡中關于追債案的文字內容,將百姓鹽由于欠稅,家貧而不得不去做勞役的事件當成小故事來講,并且給出當時一日的工資,讓學生計算鹽什么時候才能還完。講述完秦朝日常部分法律的懲罰力度,以及 提出問題:這個是什么字?秦簡記載了什么?怎么郵行呢?統治者怎么管理遷陵縣?等等。回顧前一課內容,認真聽講。閱讀材料,思考,不少學生因為知道秦朝采用的是郡縣制,因為不認為王綰的建議有何合理性。回顧上一課階級關系與上層建筑的變化,能夠回答出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對于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有點不清楚。閱讀材料,小組討論,翻閱課本。思考,回答一個是注重用道德來治理百姓,另一個為了強國,主張弱民,秦朝依然沿用。聽講,進行計算,思考。 讓學生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在之后的講授中,結合課本進行講解和回答。進而讓學生理解秦統一措施之間的內在關系。通過對比,讓學生理解秦朝政治制度的進步之處,運用思維導入讓學生直觀了解三公九卿的設置。進一步通過對比,讓學生了解秦朝中央集權的進步之處,步步突破本課重點,為之后整體突破奠定基礎。以里耶秦簡上計簡為中心,一方面貼合主線,另一方面通過討論,與講解,讓學生理解課本中的鞏固統一的制度的實際功用,對此有關聯性的理解。在此前針對郵行簡提問的基礎上,對難點進行化解。將第一則的材料與之前荀子夸贊秦國遙相呼應。讓學生將戰國時期儒家與法家的思想進行對比,對秦國乃至秦朝的統治思想有更深刻的了解,進而理解秦國的暴政。聚焦于小事件,挖掘歷史細節,讓學生直觀感覺和理解“沉重賦稅,嚴苛刑罰,繁重徭役”是秦速亡的原因。百姓稅收與徭役、農耕之間的惡性循環后,講述同一秦簡記錄中的另一位叫小欬的人罰金為錢11211,按照當時人工作一天的報酬是8個錢計算,他要服役近三年零十一個月,讓學生直觀感受秦法的嚴酷性以及徭役、賦稅的繁重,初步理解秦速亡的原因。過渡提問:那么這種差異能在短時間消除嗎?秦朝如何“消除”?講述焚書坑儒的事件,讓學生閱讀材料,思考作為基層秦朝吏“三老”在陳勝起義中倒向了起義軍,以及展示課本P17的材料,分與學生一起分析材料,講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 學生回答:不行,結合課本回答進行焚書坑儒。學生對“三老”表示出驚訝。 通過進一步的追問,讓學生思考文化的差異,為接下來講授的秦朝滅亡原因奠定基礎。“三老”的出現,讓學生直觀體會秦朝官僚體系并非短時間能夠無縫銜接在六國故地。而秦直接且殘暴地“移植”制度,實施暴政,使得百姓忍無可忍,最終起義,也是秦朝走向滅亡的原因。在此對重點進行深入講解。三、為何里耶秦簡被發現于井中?——秦的速亡 過渡:秦的暴政也使里耶秦簡的命運發生轉折。1分鐘40秒左右的視頻,大意:秦的暴政使得各地起義,遷陵縣的官員們在遷陵縣被攻破前,將秦簡焚燒,未燒完的投入水井中。結合課本地圖講述陳勝吳廣起義,結合材料講述其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并且點明六國復國運動,呼應此前秦國殘暴消滅“差異”。最后簡單講述劉邦取得勝利的原因。 觀看視頻閱讀、思考。 串聯起整課,合理進入第三部分。通過地圖,材料讓學生知道農民起義以及楚漢戰爭的相關知識。四、流傳千年的里耶秦簡——秦建立之思新課講授 過渡:速亡的秦朝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和文字,正是里耶秦簡的出土讓我們能夠再次了解千年前的秦朝。展示國家博物館里耶秦簡展覽中的遷陵縣郵路示意圖,以及里耶秦簡中記錄蠻夷的相關材料。通過了解對地區交往交流和民族交往交融,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作用,里耶秦簡讓我們能夠感受千年前的秦朝社會。最后,讓學生翻看書本目錄尋找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字樣,并展示秦朝建立意義的材料,講述秦制的進步性以及秦政的局限性。 閱讀材料,思考。閱讀材料,思考,翻看課本。 通過了解里耶秦簡形成的背景與發展近況(進行展覽,讓更多人了解),感受千年之前秦制的高度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智慧。用最簡單的方式,結合材料讓學生理解秦朝建立的意義,再次對重點進行突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