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1.背景:19世紀末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引起帝國主義的恐慌。2.八國聯軍侵華的目的:①直接目的:鎮壓義和團運動 ②主要目的:保護和擴大在華利益3.過程(1)1900.6,俄日英法、美德意奧八國組成聯軍,由英國西摩爾率領,侵略我國。(2)清軍直隸提督聶士成在天津保衛戰中壯烈殉國。(3)義和團的抵抗:①義和團的口號:扶清滅洋(既有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時反映了義和團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②義和團和清軍在廊坊圍殲侵略軍。③在天津:義和團、清軍和八國聯軍激戰老龍頭車站。④義和團運動的性質:是一場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4.結果:中國戰敗,簽訂《辛丑條約》(賠款最多的條約)(1)內容:①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②清政府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危害最大的一款)③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設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在區內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2)影響:《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且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拓展總結:近代四次侵略戰爭對比】時間 戰爭 國際背景 重點史實 條約 影響1840-1842 鴉片戰爭 英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打開中國市場 虎門銷煙 《南京條約》 (五口通商、協定關稅)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史的開端1856-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火燒圓明園 沙俄割占領土最多 《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增開通商口岸) 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1894-1895 甲午中日戰爭 日本明治維新,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道路 黃海大戰 威海衛戰役 三國干涉還遼 《馬關條約》 (割臺灣、允許日本開工廠)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義和團運動 《辛丑條約》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這反映出義和團興起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政治腐敗,激起人民反抗 B.清政府加強了反帝斗爭C.帝國主義侵略加深,民族矛盾激化 D.百姓生活困難,進行反清斗爭2.“七天不梳頭,砍下洋人頭;七天不洗臉,能把洋人趕;七天不裹腳,天下洋人殺盡了”。順口溜反映了義和團( )A.具有科學理論的指導 B.以農民為運動主力C.把反帝作為主要目標 D.具有盲目排外特點3.相比較前幾次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1900年發生的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主要是為了( )A.侵占中國領土 B.獲得開辦工廠特權C.開放通商口岸 D.鎮壓人民反抗斗爭4.帝國主義國家組織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是( )A.鎮壓義和團運動 B.維護清王朝統治C.維護和擴大在華權益 D.迫使清政府妥協5.1902年,北京城一茶館里有四位漢人在聊天。張三說:“我家住在東交民巷?!崩钏恼f:“我參加過義和團。”王五說:“我讀過《萬國公報》?!壁w六說:“我看過譚嗣同赴法場?!彼麄冎锌隙ㄓ幸粋€人在說謊。他是( )A.張三 B.李四 C.王五 D.趙六6.某電視臺準備制作歷史紀錄片《1901年底的北京城》,片中不應該出現的畫面是( )A.義和團團民圍攻使館B.清政府用海關稅、鹽稅做擔保在籌備大量賠款C.鐵路沿線要地駐扎有外國軍隊D.世代居住在東交民巷的居民被迫搬離7.中國近代史世上涌現出了無數仁人志士,雖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是中國的抗爭從沒有停止過。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英國走私鴉片毒害中國,此時涌現出的禁煙英雄人物是誰 如何評價他的事跡(2)面對清朝的腐敗和外國列強的侵略,中國近代史上兩次大規模的農民運動是指 (3)面對西北新疆危機,清政府任命誰去解決危機?該人物在洋務運動中創辦的企業是?8.“義和團,……拆鐵路,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這表明義和團運動( )A.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 B.以推翻清朝統治為目標C.具有廣泛群眾性 D.是反清反帝組織9.八國聯軍侵華主帥瓦德西說:“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边@從側面說明了( )A.義和團運動取得反帝斗爭的勝利 B.西方列強放棄了滅亡中國的計劃C.清政府仍具備足夠實力抵御西方列強的入侵 D.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10.以下材料反映出義和團( )現在“實為一個千載難得之實行瓜分(中國)時機” ——德國將領瓦德西鎮壓義和周運動前寫給德國皇帝的信 要把“華人置諸德國官吏治理之下”,實在是“一種困難”,對中國實行瓜分實為下策。 ——德國將領瓦德西鎮壓義和團運動后寫給德國皇帝的信A.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 B.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C.徹底清除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D.對清政府本質認識不清11.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不遺余力。以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對應正確的是( )A.洪仁玕——《天朝田畝制度》 B.陳化成——戰死于虎門C.曾國藩——百日維新 D.聶士成——天津保衛戰12.李大釗在《圓明園故址》中寫道:“圓明兩度昆明劫,鶴化千年未忍歸。一曲悲笳吹不盡,殘灰猶共晚煙飛?!睂υ娭兴f解釋準確的是( )A.“兩劫”分別指的是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B.“一劫”所處階段喪失領土最多,“二劫”所處階段賠款最多C.說明列強侵華逐步深入中國D.列強侵華由商品輸出向資本輸出轉變13.一位老先生出生在19世紀30年代,他經歷了大清帝國像“一只羊羔”一樣,被列強任意宰割的過程,他的四個兒子也飽經滄桑。下面是他對四個兒子的描述不符合史實的是( )A.老大到北京去考試,參加了給光緒帝上書,請求和變法的大事B.老二參加了海軍,在山東與日本人打仗,為國捐軀C.老三在重慶日本開設的工廠里工作D.20世紀初,老四在北京東效民巷買了新房居住14.《辛丑條約》第十款規定:各省官員必須保證外國人的安全,否則立予革職,永不錄用。這一規定標志著清政府( )A.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B.破壞了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C.削弱了中國軍隊的整體實力 D.加強了對老百姓財富的搜刮15.某學習小組在研究中國近代史時,找到以下史實:1901年,清政府公布議和詔書上諭。表示愿意“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該史實可以用來說明(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中國地大物博,財政充裕C.義和團運動造成列強在華利益受損 D.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鴉片戰爭結束后,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中國被迫開放廣州等五處通商口岸。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清政府被迫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通商口岸。1860年,《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使之逐漸成為北方第一大通商口岸。1895年,《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其中重慶是長江上游的重要城市。——摘編自沈年耀《論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的特點》(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并概括近代通商口岸開放的特點。材料二 是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界,讓人們看到大清帝國真正的無能……清國政體是一個明顯失敗的政體……——摘編自《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2)根據材料二,分析得出以上結論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界”的主要表現。材料三 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獨立主權國家極少數的屬性的地步。——摘編自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01年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并列舉這一條約的主要內容。試卷第1頁,共3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參考答案:1.C【詳解】依據題干“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甲午戰爭后,中國陷入了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境地,各帝國主義加強對中國的政治與經濟侵略,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使廣大的中國人民深受其害,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由此可知,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是義和團興起的主要原因,C項正確;“清政府政治腐敗,激起人民反抗”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清政府加強了反帝斗爭不是義和團興起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百姓生活困難,排除D項。故選C項。2.C【詳解】根據材料“‘七天不梳頭,砍下洋人頭;七天不洗臉,能把洋人趕;七天不裹腳,天下洋人殺盡了’”可知,義和團運動具有明顯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特征,把反帝作為主要目標,C項正確;義和團運動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以農民為運動主力,但材料沒有反映,排除B項;義和團運動具有盲目排外的特點,但材料沒有反映,排除D項。故選C項。3.D【詳解】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的猖獗,這些組織逐漸由反清的秘密結社或單純的習武團體,轉變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反帝斗爭組織。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引起了外國侵略者的密切關注。1900年5月底,英、俄等國調遣軍隊300余人,進駐北京使館。6月,為鎮壓義和團運動,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在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向北京進犯。結合題干內容可知,1900年發生的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主要是為了鎮壓人民反抗斗爭,D項正確;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都有割地和開放通商口岸的內容,排除AC項;甲午中日戰爭,使帝國主義獲得在中國開辦工廠的特權,排除B項。故選D項。4.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0年,為鎮壓義和團的反帝愛國運動,維護和擴大在華權益,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2000多人,由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率領從大沽到天津,乘火車進犯北京。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擴大在華權益,C項正確;鎮壓義和團運動是直接目的,排除A項;八國聯軍不可能“維護清王朝統治”,排除B項;“迫使清政府妥協”也不是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5.A【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1901年清政府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被迫簽訂《辛丑條約》,其中規定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不許中國人居住,故1902年,張三說”“我家住在東交民巷”是不能的,A項符合題意,選擇A項;19世紀末,義和團運動在北方興起并進入京津地區,故1902年,李四說“我參加過義和團?!笔强赡馨l生的,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萬國公報》創辦于維新變法運動時期,故1902年,王五說:“我讀過《萬國公報》?!笔强赡艿?,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故1902年,趙六說“我看過譚嗣同赴法場。”是可能的,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6.A【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根據“《1901年底的北京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1年我國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戰敗,與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而義和團團民圍攻使館是在1900年,A項符合題意,選擇A項;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要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9.8億兩,清政府用海關稅、鹽稅做擔保在籌備大量賠款,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辛丑條約》規定允許列強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辛丑條約》規定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所以世代居住在東交民巷的居民被迫搬離,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7.(1)人物:林則徐評價: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2)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3)人物:左宗棠企業:福州船政局【詳解】(1)人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國走私鴉片毒害中國,此時涌現出的禁煙英雄人物是林則徐。評價: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他的事跡評價為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2)農民運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面對清朝的腐敗和外國列強的侵略,中國近代史上兩次大規模的農民運動是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3)人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面對西北新疆危機,清政府任命左宗棠去解決危機。企業:左宗棠在洋務運動中創辦的企業是福州船政局。8.A【詳解】根據題干“義和團,……拆鐵路,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為利用義和團,以“招撫”代替“剿滅”,并承認其合法地位。于是,義和團紛紛進入天津、北京。他們沿途張貼文告,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通過搗毀教堂、拆毀鐵道、砍斷電線等方式,表達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怒。義和團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統統排斥,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A項正確;義和團曾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且從題干材料中也無法說明義和團以推翻清朝統治為目標,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義和團運動具有廣泛群眾性,排除C項;在義和團興起的過程中,曾提出“扶清滅洋”口號,材料無法體現義和團是反清反帝組織,且和義和團運動的口號相違背,排除D項。故選A項。9.D【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在民族危機空前加重,清政府腐敗無能,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之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由民間組織的義和團發動反對外來勢力,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運動時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以保家衛國。1898年10月,山東義和拳首領趙三多、閻書勤在冠縣發動起義,揭開了義和團運動的序幕,到1900年春夏間在京津地區形成高潮。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戰爭時,義和團取得廊坊大捷,北京失陷后,被中外反對勢力聯合絞殺。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勒生氣”,D項正確;義和團運動并未取得反帝斗爭的勝利,排除A項;西方列強放棄了滅亡中國的計劃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清政府不具備足夠實力抵御西方列強的入侵,排除C項。故選D項。10.A【詳解】據題干材料“要把‘華人置諸德國官吏治理之下’,實在是‘一種困難’,對中國實行瓜分實為下策。”可知,義和團運動使帝國主義國家認識到瓜分中國不是一件易事,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A項正確;“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和“對清政府本質認識不清”在題干材料中未有體現,排除BD項;徹底清除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A項。11.D【詳解】據所學可知,聶士成自小好行俠仗義,后投身軍旅,開始了四十年戎馬生涯。先后參與剿捻、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庚子之變,戰功卓著,于庚子之變的天津保衛戰中,中炮陣亡,D項正確;洪仁玕的著作是《資政新篇》,排除A項;陳化成在吳淞戰役中力竭犧牲,排除B項;百日維新與康有為、梁啟超有關,排除C項。故選D項。12.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一時期沙俄趁火打劫,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是我國喪失領土最多的一個時期,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再遭劫難,之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賠款數量最多,B項正確;圓明園的兩劫分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排除A項;能夠說明列強侵華逐步深入中國的是不平等條約中的通商口岸逐漸深入內地,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能夠反映列強侵華由商品輸出向資本輸出轉變的是《馬關條約》中允許列強在通商口岸設廠,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3.D【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結合所學可知,1901年的《辛丑條約》規定,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老四在北京東效民巷買了新房居住與史實不符,符合題意,選擇D項;A項符合戊戌變法是史實,B項符合甲午戰爭的史實,C項符合《馬關條約》的史實,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14.A【詳解】由“各省官員必須保證外國人的安全,否則立予革職,永不錄用”可知,材料出自《辛丑條約》。1900年到1901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其中規定清政府嚴禁保證人民參加各種形勢的反帝活動,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A項正確;材料反映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不是反映破壞了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排除B項;材料中說明列強對清政府政治控制,不是削弱了中國軍隊整體的實力,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清政府加強了對老百姓財富的搜刮,排排除D項。故選A項。15.D【詳解】依據題干“1901年”可知與《辛丑條約》有關,1901年,清政府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不僅要支付巨額賠款,而且保證此后嚴禁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等,至此,清政府完全淪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D項正確;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項;題干“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反映的的是清政府喪權辱國,百般討好列強,而不是中國地大物博,財政充裕,排除B項;題干沒有反映義和團運動對列強在華利益的沖擊,排除C項。故選D項。16.(1)通商口岸:天津;特點:被迫性;不平等性;數量多;由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2)原因:民族危機加深;民族意識不斷覺醒。表現: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大大加深。(3)條約:《辛丑條約》;內容:賠款4.5億兩白銀,39年還清,本息共9.8億兩白銀;禁止中國人民參加任何反帝性質的活動;將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等。【詳解】(1)通商口岸:根據材料“1860年,《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使之逐漸成為北方第一大通商口岸”可得出天津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特點:根據材料“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中國被迫開放廣州等五處通商口岸”等信息可知,近代中國所開放的通商口岸大部分是在西方列強的脅迫下被迫開放,即體現了其被迫性的特征,這決定了這些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性;根據材料“清政府被迫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通商口岸”等信息可知,中國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逐漸增多;根據材料“中國被迫開放廣州等五處通商口岸……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通商口岸……天津”等信息可得出近代中國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由南到北;根據材料“《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可知,重慶等地方被開放為通商口岸,體現了近代中國通商口岸的開放逐漸從沿海到內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大部分是在西方列強的脅迫下被迫開放,并且數量不斷增多,體現了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特點。(2)原因:根據材料“是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界,讓人們看到大清帝國真正的無能……清國政體是一個明顯失敗的政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并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西方列強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得我國民族危機空前加劇;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更多的有識之士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斗爭,促使;民族意識不斷覺醒。表現:根據材料“是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界,讓人們看到大清帝國真正的無能……清國政體是一個明顯失敗的政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戰敗甲午中日戰爭后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該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由商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并且甲午中日戰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大大加深。(3)條約:根據材料“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清政府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內容: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規定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39年還清,本息共9.8億兩白銀,這加劇了中國貧困和經濟衰?。灰幎ń怪袊嗣駞⒓尤魏畏吹坌再|的活動,清政府逐漸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將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實際成為“國中之國”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