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德國分裂、“北約”與“華約”的建立,認識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通過了解美國和日本經濟的發展,歐洲聯合趨勢的發展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了解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知道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和蘇聯的改革,了解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意義;通過萬隆會議、“非洲年”、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等史事,知道戰后殖民體系的崩潰和亞非拉國家為捍衛國家主權、發展經濟所進行的斗爭。單元導讀:第16課 冷戰課前預習知識點 在教材上標出 結論(思考)冷戰的發生 1.標出冷戰的含義。2.歸納美、蘇冷戰的原因。3.說出冷戰開始的標志和冷戰在經濟領域的表現及其目的。 思考二戰后美蘇采取冷戰方式對峙的原因:美蘇冷戰對峙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德國的分裂 指出德國分裂的背景、表現和影響。北約與華約對峙 1.說明北約形成的原因和表現。2.說明華約形成的表現。3.說明北約與華約對峙的影響。課堂互動探究探究一 冷戰的發生材料一:1943年4月,羅斯福發表《羅斯福的世界藍圖》一文,透露了其對戰后世界安排的設想:從世界主義出發,建立一個由美國領導的、符合美國利益的世界政治與經濟秩序。他相信,由于戰爭中英、蘇、中等國家都仰仗美國的經濟、軍事援助,憑著美國的實力,他可以利用戰時的“大國合作”來實現其“藍圖”。材料二:1945年上任的杜魯門,在追求世界霸權的戰略目標上與羅斯福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他加緊把羅斯福紙上的“藍圖”轉變為全面展開的稱霸活動,把羅斯福同蘇聯戰時的“合作”關系轉變為二戰后以蘇聯為主要敵手的敵對關系;把通過國際組織建立世界霸權變為主要運用直接經濟、政治、軍事手段向外擴張。(1)材料一中戰時的“大國合作”得以實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據材料一概括羅斯福的“世界藍圖”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指出杜魯門為實現羅斯福的“世界藍圖”在對外政策上進行了怎樣的轉變。分析發生上述轉變的主要原因。(3)杜魯門針對蘇聯等國家分別運用了哪些“經濟、政治、軍事手段”對外擴張?探究二 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材料一: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公開宣稱:“美國今天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它更強大了……這意味著,我們擁有這樣的力量,就得挑起領導的擔子并承擔責任。”材料二: INCLUDEPICTURE"第16課課堂互動材料二圖一.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第16課課堂互動材料二圖一.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第16課課堂互動材料二圖一.tif" \* MERGEFORMATINET圖1 圖2材料三:美國憑借極度膨脹的經濟軍事實力,積極謀求全球霸權。蘇聯的強大及共產主義影響的擴大,阻礙了美國全球霸權的實現。美國采取非戰非和的一切手段,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1)根據材料一,指出二戰后初期美國的戰略意圖,以及美國提出這一戰略意圖的歷史條件。(2)美國為實現上述戰略意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請說明材料二中圖1、圖2分別體現了什么措施。(3)根據材料一、三和所學知識回答,何為冷戰?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有何影響?知識結構INCLUDEPICTURE"結構圖16.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結構圖1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結構圖16.tif" \* MERGEFORMATINET4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6課 冷戰INCLUDEPICTURE"答案圖.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專版\\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專版\\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專版\\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課前預習原因:①美蘇軍事力量相對均衡,誰也不敢貿然發動戰爭;②戰后的世界要求和平,反對戰爭。影響:①世界分為兩大陣營,形成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導致世界長期不得安寧;②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INCLUDEPICTURE"答案圖.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課堂互動探究探究一:(1)主要原因:二戰期間,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激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憤怒。“世界藍圖”:建立一個由美國領導的、符合美國利益的世界政治與經濟秩序(或美國稱霸世界)。(2)轉變:由紙上理論變為實踐行動;同蘇聯由同盟轉為敵對關系;由通過國際組織建立世界霸權變為主要運用直接經濟、政治、軍事手段向外擴張。主要原因:二戰后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妨礙了美國的稱霸計劃。(3)經濟:實施馬歇爾計劃。政治:提出杜魯門主義。軍事:成立北約。探究二:(1)戰略意圖:領導世界,謀求世界霸權。歷史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為世界上軍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2)圖1:馬歇爾計劃。圖2:對臺軍售。(3)冷戰: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影響: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1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9課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課前預習知識點 在教材上標出 結論(思考)萬隆會議 1.標出萬隆會議召開的背景、時間、地點、參加成員。2.指出萬隆會議的內容,概括其影響。 分析萬隆會議的特點:“非洲年” 概括歸納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過程。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標出古巴獨立運動的領導者、斗爭的過程和結果。2.指出巴拿馬維權斗爭的內容、結果。課堂互動探究探究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亞、非、拉美一系列殖民地和附屬國取得政治獨立,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獨立后的民族國家在維護國家主權,振興民族經濟,促進社會發展和改變舊的、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方面進行著不懈的努力。1955年召開的亞非會議,體現了亞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精神。(1)根據材料,指出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有利因素。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的標志事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55年亞非會議召開的原因有哪些。(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在1955年召開的亞非會議上發揮的積極作用,并分析這次會議召開的積極影響。(4)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民族解放運動影響的認識。知識結構INCLUDEPICTURE"結構圖19.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結構圖1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結構圖19.tif" \* MERGEFORMATINET2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7課 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INCLUDEPICTURE"答案圖.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專版\\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專版\\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專版\\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課前預習1.特點: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由經濟一體化向政治經濟一體化發展。性質:①歐共體:區域性的經濟組織。 ②歐盟:區域性的政治經濟組織。2.新特點:①經濟政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②社會政策:建立“福利國家”;③產業結構:第三產業興起; ④增長模式:美國“新經濟”出現。INCLUDEPICTURE"答案圖.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課堂互動探究探究一:(1)有共同的文化遺產;吸取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應對蘇聯的“勢力擴張”;發展經濟的需要;擺脫蘇聯的威脅和美國的控制等。(2)新發展:由經濟合作發展為政治及經濟合作。影響:推動了西歐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沖擊了兩極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等。探究二:(1)原因:積極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至少2點)特征:全球化和信息化。(2)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利用美國的扶持;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競爭。(3)【示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根據國內外形勢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勇于創新,善于學習;重視科技,重視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言之有理即可)探究三:(1)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有利影響: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環境。(2)局限性:沒有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或不能改變社會的貧富差距)。啟示:國家要切實做好社會保障制度,盡量縮小貧富之間的差距,這樣才能國泰民安;經濟政策注重效率和公平。1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9課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INCLUDEPICTURE"答案圖.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專版\\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專版\\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專版\\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課前預習特點:①成員廣泛;②第一次無帝國主義國家代表參加的國際會議。INCLUDEPICTURE"答案圖.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課堂互動探究探究:(1)有利因素:二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勢力,為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標志事件: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2)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殖民帝國紛紛瓦解,越來越多的亞非國家取得獨立;新獨立的國家都面臨鞏固政權、發展經濟的共同問題;亞非國家反對冷戰,不愿卷入大國之間的軍事沖突;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亞非國家普遍感到應增進相互之間的團結與合作。(3)積極作用: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積極影響: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4)一些國家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有力打破了原有的不公正的世界舊秩序與舊格局;推動了世界和平與民主的進程。1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課前預習知識點 在教材上標出 結論(思考)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概括社會主義陣營形成(蘇聯模式推廣)的表現。 思考蘇聯解體對社會主義運動、世界格局、俄羅斯分別有什么影響:蘇聯的發展與改革 分別標出蘇聯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時間、改革重心、具體內容和評價。東歐劇變 標出東歐劇變的原因、實質和表現。蘇聯解體 標出蘇聯解體的原因和影響。2.對蘇聯解體的認識。課堂互動探究探究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蘇聯模式的推動下,經濟獲得了一定發展,力量日益壯大。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弊端日益顯露,導致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問題。蘇聯及東歐各國紛紛改革,試圖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結果均以失敗告終,最終導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遭受了嚴重挫折。【強行納入模式】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力量逐漸壯大,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東歐一些國家在蘇聯的影響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東歐一些國家”在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受到了蘇聯哪些影響。【模式弊端凸顯】材料二: INCLUDEPICTURE"第18課課堂互動材料二圖一.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第18課課堂互動材料二圖一.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第18課課堂互動材料二圖一.tif" \* MERGEFORMATINET(2)材料二中的圖片反映了蘇聯經濟建設中哪一方面的問題?為改變上述問題,蘇聯曾進行了什么改革?【嘗試突破模式】材料三:有人評價赫魯曉夫“是徘徊在新舊時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腳跨進了新時代,而另一只腳又由于歷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舊時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3)材料三中的“舊時代”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三,評價赫魯曉夫改革。材料四:有學者這樣描寫蘇聯一位領導人:“他擺弄這個國家,就像家庭主婦擺弄卷心菜一樣,他以為只要把外面的爛葉子剝掉,里面就會有好心子,他不停地剝下去,一直到剝光為止。”(4)材料四中的“他”指誰?“他”是如何“擺弄這個國家”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模式導致挫折】材料五:由于經濟停滯,商品長期匱乏,供應緊張,當時的波蘭處于嚴重困境。……波蘭政局的動蕩在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造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緊隨其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先后發生動亂,并最后結束了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材料六: INCLUDEPICTURE"第17課課堂互動材料六圖.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第17課課堂互動材料六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第17課課堂互動材料六圖.tif" \* MERGEFORMATINET(5)材料五和材料六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其實質是什么?(6)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五、六所述事件發生的原因。你從中獲得的認識是什么?知識結構INCLUDEPICTURE"結構圖18.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結構圖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結構圖18.tif" \* MERGEFORMATINET4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7課 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課前預習知識點 在教材上標出 結論(思考)歐洲的聯合 1.標出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的原因。2.標出西歐聯合的目的、過程和作用。 1.思考歐洲走向聯合的特點,以及歐共體和歐盟的性質:2.思考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美國的發展 歸納二戰后美國發展三個階段的表現及其原因。日本的崛起 1.分別歸納日本崛起的外因和內因。2.標出日本崛起在經濟和政治上的表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1.標出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目的和發展過程。2.如何正確評價社會保障制度?課堂互動探究探究一 歐洲的聯合材料一:雖然歐洲各國有共同的文化遺產……經過了兩次毀滅性的世界戰爭之后,許多人終于感覺到激烈沖突的代價太大了。蘇聯的“勢力擴張”使某種形式的西歐統一具有誘惑力。——摘編自[美]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材料二:1992年,歐共體各國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正式簽訂了《歐洲聯盟條約》,目的是使歐洲一體化向縱深發展,成立歐洲政治及經濟貨幣聯盟。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隨著實力不斷增強,歐盟的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后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90年代歐洲聯合有何新發展,并分析其影響。探究二 美國的發展與日本的崛起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積極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出現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美國的經濟進一步發展。材料二:20世紀50—70年代,在確立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國長遠發展戰略”,引進國際尖端技術,選擇以計算機技術的開發、合成材料技術的開發為振興日本工業的突破口,并推行貿易外匯的自由。這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使日本的對外貿易呈迅速上升勢頭,國家綜合實力大幅增強。(1)根據材料一,指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原因,并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新經濟”的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50—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我國能從美國、日本的經濟發展中汲取哪些經驗?探究三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材料一: 瑞典的國家福利體系養老金 由普遍養老金和附和養老金兩部分組成。普遍養老金每人每年約為24100瑞典克朗;附加養老金金額以其一生收入的多少和納稅情況評算父母保險及兒童護理 新生嬰兒的父親有權9個月不上班,嬰兒的母親領全薪在家看管孩子,孩子年滿16周歲以前,父母均可獲得生活津貼醫療保險 瑞典公民都享受公費醫療,超出規定金額的部分還可再享受50%—90%補貼失業補貼 瑞典失業者都可以領取失業救濟,金額為原工資的75%材料二:據美國統計局調查報告,美國社會頂層的20%高收入者的收入在1993年占美國國民總收入的48.9%,到1998年,這一數字增長到49.2%。而居于底層的20%工人的總收入比重一直沒有改變,依然是3.6%。(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分析這一制度的有利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材料一制度的局限性。說一說這一制度的實施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有何啟示。知識結構INCLUDEPICTURE"結構圖17.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結構圖1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結構圖17.tif" \* MERGEFORMATINET4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INCLUDEPICTURE"答案圖.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專版\\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專版\\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專版\\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課前預習影響:①對社會主義運動:是國際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挫折,使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也給社會主義國家帶來巨大壓力。②對世界格局:標志著美蘇冷戰對峙的兩極格局終結,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加速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③對俄羅斯:在國際社會的威望下降;經濟倒退。INCLUDEPICTURE"答案圖.tif"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課件\\九歷史福建\\答案圖.tif" \* MERGEFORMATINET 課堂互動探究探究:(1)1949年,蘇聯同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建立了“經互會”,并利用這一組織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斯大林取消了東歐各國共產黨的自主權,按照蘇聯模式對這些國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內部改造。(2)方面:片面發展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長期落后,致使國民經濟畸形發展。改革: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3)“舊時代”:蘇聯模式。評價:赫魯曉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蘇聯模式,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只是對蘇聯模式的小修小補。(4)“他”:戈爾巴喬夫。措施:首先實施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總體效果不佳后,轉向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影響: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最終導致蘇聯解體。(5)歷史事件:蘇聯解體。實質: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社會主義制度變為資本主義制度。(6)原因:蘇聯模式導致政治、經濟出現嚴重的危機;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等。認識:堅持獨立自主,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依法治國;加強執政黨的建設,維護黨的領導地位。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6課 冷戰 -參考答案.doc 第16課 冷戰.doc 第17課 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 參考答案.doc 第17課 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doc 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 參考答案.doc 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doc 第19課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 - 參考答案.doc 第19課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