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2課 新文化運動1.背景:(1)經濟:一戰時期,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2)政治: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北洋軍閥實行專制獨裁統治,政治混亂;(3)思想:(直接原因)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2.概況開始標志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代表人物 陳獨秀、魯迅、胡適、蔡元培、李大釗重要陣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學口號 民主、科學(德先生、賽先生)主要內容 前期 思想革命: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學;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后期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南陳北李:陳獨秀、李大釗)3.代表人物及主要事跡①陳獨秀:1915年,在上海創辦《新青年》,率先提倡“民主”“科學”,掀起新文化運動。②李大釗: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先驅,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頌揚十月革命,宣傳“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③胡適: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④魯迅: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新文學的形式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4.評價:積極:①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性質);②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消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5.教訓:對待各種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結合時代加以創新,古為今用。【拓展總結:中國近代化探索】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事件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背景 清政府內外交困 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 清政府已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人物 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 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孫中山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目的 富國強兵,維護清王朝統治 發展資本主義,救亡圖存 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獨立人格主張 自強求富 變法圖強 三民主義 民主科學學習方向 學西方先進技術 學西方政治制度 (君主立憲制) 學西方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制) 學思想文化影響 ①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中國近代化開端) ②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③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使資產階級由改良轉向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沒有改變社會性質) 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傳播了民主與科學,促進了思想解放。為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特點 由技術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探索與救亡圖存相結合,過程艱難曲折1.《嘗試集》中詩歌: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體現了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 )A.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B.提倡民主,反對專制C.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D.提倡科學,反對愚昧2.《新文化運動與百年中國夢》寫到“一份刊物開啟百年中國夢之旅”。下圖刊物創辦于(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天津3.一位學者評價說:“當時知識分子不但沒有全盤反傳統,而且使不少被塵封或淹沒了的傳統重現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這一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 )A.反對舊道德,崇尚現代文化 B.混淆了先進與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價值 D.存在對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4.1920年秋開始,全國各學校一、二年級的國學的國文都改成了白話文。到1922年冬季,所有的文言文一律廢止。這與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導有關( )A.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B.提倡科學,反對愚昧C.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D.提倡民主,反對專制5.在100多年前,我國近代史上掀起了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這次運動最為重要的陣地是( )A.《民報》 B.《新青年》C.《中華民國約法》 D.《新青年》和北京大學6.提倡民主與科學,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是哪一運動( )A.辛亥革命 B.戊戌變法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7.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探索史。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被稱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的是什么事件?運動中提出了什么口號?(2)維新派在制度變革上做了一次什么嘗試?拉開這次制度變革的序幕是哪一歷史事件?(3)哪一事件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這一事件的指導思想是什么?(4)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先進的知識分子進行了哪次革新運動。哪些人領導了這次運動?(列舉1人)。(5)以上近代化探索事件,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的有哪些事件?7.“女學生已經開始覺悟,抵制學校開設的‘列女傳’(修身課)。在操場的樹蔭下,在宿舍里,她們常常聚在一起,爭的面紅耳赤,后來由爭論變成抗婚、逃婚,以實際行動反抗舊禮教,爭取婚姻自由。”這則材料反映的是( )A.洋務運動興辦新式學校 B.維新變法思想開始廣泛傳播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已經動搖8.下列口號提出的先后順序是( )①自強求富 ②君主立憲 ③民主共和 ③民主與科學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9.“他們不再熱衷于討論民主政治與君主專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轉而探索民主社會在歐美為何可能,而在中國又為什么屢屢失敗。先是戊戌,緊接著是辛亥,這種悲劇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材料中的“他們”的思考在當時社會中所起的作用是( )A.推動了中國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B.徹底扭轉了辛亥革命的敗局C.使中國改變了落后命運,成為世界強國D.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為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10.中國近代以來向西方學習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發展過程,反映了中國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以下探索的步驟正確的是( )A.學制度—學思想—學技術 B.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C.學思想—學制度—學技術 D.學技術—學思想—學制度11.曾有人撰文說:“陳獨秀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清道夫,他把啟蒙的汗水灑向那孔孟彌漫的大道上。因此,那無數吃慣孔孟的老頭子們時時跳腳痛罵,怪他不識貨。”據此可知( )A.新文化運動在思想上更徹底地提倡反封建B.新文化運動使人們開始產生民主共和觀念C.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運動D.新文化運動后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12.如圖可以看出1917年新文化運動中胡適日記主要提倡的內容是( )A.民主與科學 B.德先生與賽先生 C.新道德 D.新文學13.陳獨秀說:“所謂立憲政體,所謂國民政治,果能實現與否,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于政治,自覺其居于主人的主動的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可見其主張是為了( )A.提升民眾思想的覺悟 B.抨擊國民黨一黨專治C.否定民主政治的基礎 D.鼓吹國民革命的開展14.史學家陳旭麓認為:“從林則徐‘開眼看世界’開始,進而‘中體西用’,進而自由、平等、博愛,進而民主和科學……每一步都伴隨著古今中西新舊之爭。”其中“中體西用”與“民主和科學”這兩“步”應指( )A.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 B.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C.洋務運動與新文化運動 D.辛亥革命與新文化運動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下,反動的政治勢力妄圖復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股尊孔復古逆流。但是辛亥革命后,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的盛行,接受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隊伍也日益壯大起來。在逆流面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奮起反擊,在文化領域抵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材料二:《青年雜志》封面在被問及什么是新文化運動時,中國學者間比較一致的答案便是它是文學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顧名思義,它是和舊文化相對的。新文化運動反對的是傳統,反對的是封建思想,反對專制,反對過去的三從四德。材料三:新文化運動,反映了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在認識中西文化差距問題上,已經從器物、制度的層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層面,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觀念和開放意識的青年,對于民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1)根據材料一,分析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2)《青年雜志》創辦于哪一年?根據材料二,歸納新文化運動的內容。(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新文化運動的積極作用。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十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材料二:中國人民在思想上迷信、盲從的“病”,必須用“科學”這味藥來診治。——魯迅(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中國歷史上的什么事件?除了材料二中認為救治中國的靈丹妙藥之外,這場運動還倡導什么?材料三:(2)材料三中圖2的人物是誰?結合新文化運動的歷程,談談圖1人物在新文化運動中作用。材料四:"倡導新文化的人們對中西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問題視作是非的問題,甚至全盤否定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在重新審視舊傳統舊觀念時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們代表了那個時候最進步的認識。——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你覺得應如何正確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參考答案:1.C【詳解】據題干“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結合所學可知,題干詩句以白話文的形式寫成。反映了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學的史實,C項正確;題干詩歌未涉及道德方面的內容,排除A項;題干詩句與民主、專制無關,排除B項;題干詩句未體現科學、愚昧的相關知識,排除D項。故選C項。2.C【詳解】根據材料和圖片中的信息“《新文化運動與百年中國夢》”“青年雜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并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C項正確;《青年雜志》創辦于上海,不是南京,排除A項;《青年雜志》創辦于上海,后來雜志社遷往北京,排除B項;《青年雜志》創辦于上海,不是天津,排除D項。故選C項。3.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傳統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對舊文化全盤否定,題干卻指出白話小說和民間文學得到發揚光大,體現出新文化運動一定程度上存在對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D項正確;該項中“反對舊道德”的說法與題目中的信息“沒有全盤反傳統……使……傳統重現光芒”不符,排除A項;由題目中的信息“沒有全盤反傳統”可知當時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繼承的科學態度,故B項“混淆”的表述過于絕對化,排除B項;題干未體現文言文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依據題干可知,民國初年國文課本逐漸由文言文改成白話文,由此可見與新文化運動有關,1915年,陳獨秀等人發起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主張進行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取代文言文,C項正確;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屬于文學方面的,與新舊道德、科學與愚昧、民主與專制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項。5.D【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魯迅領導的新文化運動,以北京大學和《新青年》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向尊孔復古的封建逆流展開猛烈的進攻,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D項正確;《民報》是同盟會的機關報,排除A項;主要陣地是北京大學和《新青年》,B項不全面,排除B項;《中華民國約法》是指民國三年(1914)由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公布的一個取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憲法,排除C項。故選D項。6.C【詳解】根據題干“提倡民主與科學,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和所學知識可知,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所標舉的兩大口號,由陳獨秀先生首先提出,C項正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排除A項;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有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排除B項;五四運動學生們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要求嚴懲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排除D項。故選C項。7.(1)洋務運動。自強、求富。(2)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公車上書。(3)辛亥革命;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4)新文化運動;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5)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小題1】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前期口號是自強,后期口號是求富。【小題2】在康有為等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決心變法,目的是把中國變為一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國家。1895年的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小題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孫中山最早提出三民主義思想,這是后來辛亥革命等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小題4】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一些先進知識分子認為必須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1915年陳獨秀正式吹響新文化運動號角,其余代表人物有胡適、李大釗、魯迅等。【小題5】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辛亥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新文化運動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8.D【詳解】據題干“女學生已經開始覺悟;抗婚、逃婚,以實際行動反抗舊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民主科學思想沖擊了封建禮教。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D項正確;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封建制度,都維護封建禮教,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B項;民主共和屬于政治理念,與題干的社會習俗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9.D【詳解】根據題干口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自強求富是19世紀60-90年代進行的洋務運動的口號;②君主立憲是1898年爆發的戊戌變法的口號;③民主共和是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的主張;③民主與科學是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應是①②③④,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10.D【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中的“探索民主社會在歐美為何可能,而在中國又為什么屢屢失敗”“先是戊戌,緊接著是辛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出,經過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政治探索,近代中國對西方的學習已經上升到思想層面并由此發動了新文化運動,這一運動提倡民主、科學,反對舊文化、舊道德,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為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D項正確;中國并未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排除A項;辛亥革命的敗局無法徹底扭轉,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并未徹底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也沒有使中國成為世界強國,排除C項。故選D項。11.B【詳解】據所學可知,中國近代化探索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發展過程。最先開始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技術,之后的戊戌變化和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后來的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的思想,中國的近代化經歷了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的過程,B項正確;ACD項順序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12.A【詳解】據所學知識,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魯迅等,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掀起新文化運動,據題干信息“陳獨秀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清道夫,他把啟蒙的水灑向那孔孟彌漫的大道上。因此,那無數吃慣孔孟的老頭子們時時跳腳痛罵,怪他不識貨。”可知,新文化運動在思想上更徹底地提倡反封建,A項正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是思想解放運動,并非社會革命,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后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3.D【詳解】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文學革命。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強調寫文章“須言之有物”“不墓仿古人”“不作無病之呻吟”。據題干圖表內容可知,1917年新文化運動中胡適日記主要提倡的內容是新文學,D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民主和科學,排除A項;德先生與賽先生即民主與科學,題干沒有涉及,排除B項;題干沒有涉及新道德方面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4.A【詳解】根據題干“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于政治,自覺居于主人的主動的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說明作者認為實現立憲政體的唯一根本的條件是多數國民具有主人翁意識,其宗旨是批判封建思想,喚醒民眾覺悟,A項正確;題干針對是國民,而不是國民黨,沒有抨擊國民黨一黨專治,排除B項;題干沒有提及民主政治的基礎,排除C項;“自覺居于主人的主動的地位”指的民眾的思想意識,而不是要開展國民革命,排除D項。故選A項。15.C【詳解】據所學可知,“中體西用”與“民主和科學”這兩“步”是指洋務運動與新文化運動。洋務運動是指在19世紀60——90年代,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洋務派為維護清朝統治,掀起的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求富”的運動。“中體西用”是洋務派關于中西文化關系的核心命題,也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新文化運動興起于1915年,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為代表的進步知識分子為從根本上改造國民性,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C項正確;戊戌變法主張君主立憲,排除AB項;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主張民主共和,排除D項。故選C項。16.(1)背景:反動勢力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新式教育推動了新思想的廣泛傳播;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隊伍壯大。(2)年份:1915年。內容:倡導文學革命,崇尚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抨擊封建的舊道德和舊文化。(3)積極作用: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觀念和開放意識的青年;對于民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詳解】(1)背景:根據材料一“反動的政治勢力妄圖復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股尊孔復古逆流。”可得出反動勢力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根據材料一“辛亥革命后,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的盛行”可得出新式教育推動了新思想的廣泛傳播;根據材料一“接受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隊伍也日益壯大起來。”可得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隊伍壯大。(2)年份:根據所學可知,1915 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并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內容:根據材料二“文學革命運動”、“反對的是封建思想,反對專制,反對過去的三從四德。”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內容有,倡導文學革命,崇尚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抨擊封建的舊道德和舊文化。(3)積極作用:根據材料三“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觀念和開放意識的青年,對于民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得出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觀念和開放意識的青年;對于民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根據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17.(1)新文化運動。民主。(2)圖2是李大釗。圖1作用:1915年他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標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3)局限性:對東西文化存在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態度: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成分,也有一些不好的方面,我們不應采取極端的態度進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而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言之成理即可)【詳解】(1)事件:由材料“一曰須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字俗語”“中國人民在思想上迷信……這味藥來診治”可知,材料反映的新文化運動中提倡白話文和反對舊思想,材料反映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新文化運動;倡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救治中國的靈丹妙藥除科學外還倡導民主。(2)人物:結合所學可知,圖2人物是李大釗;作用:觀察圖1可知,指的是陳獨秀,1915年,他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標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3)局限性:由材料“倡導新文化的人們對中西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偏向”并結合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對東西文化存在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態度: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成分,也有一些不好的方面,我們不應采取極端的態度進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而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