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主題一:文明的碰撞何以發生?問題情境1:依據材料,分析鴉片戰爭的起因材料1:那次的戰爭我們稱之為鴉片戰爭,英國人則稱之為通商戰爭,兩方面都有理由。關于鴉片問題,我方力圖禁絕,英方則希望維持現狀:我攻彼守。關于通商問題,英方力圖獲得更大的機會與自由,我方則強硬要維持原狀: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勢論,那次的戰爭是不能避免的。——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教師提問:為什么說“那次的戰爭是不能避免的”?(試著對鴉片戰爭前中西方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對比。通過對比結果的分析,可以推斷出中西方文明碰撞與中西方政治、經濟差異有何關聯?)問題情境2:英國既然要通商,為何非要訴諸戰爭而不采取正常的建交、建立經貿關系等正常途徑?材料1: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東亞地區漢文化圈的中心,這影響到中國人的世界觀。清王朝的對外關系由此分成「天朝」、「藩屬」和「化外」三個部分。設立郡縣,派駐流官,交納賦稅的即是「天朝」,有穩定的朝貢關系的是「藩屬」,在此之外的即是「化外」。「化外」即是「蠻夷」,所以英、法、美三國在清朝的官方文書中均被稱為「英夷」、「法夷」、「美夷」。這即是「天朝體制」,貿易在其中不占重要位置。問題思考: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觀念?材料2:1792年,英國派馬戛爾尼為全權特使訪華,使團向清政府提出了以下要求:(1)英國在北京開設使館。(2)允許英商在舟山、寧波、天津等處貿易。(3)允許英商在北京設一貨棧。(4)請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個未經設防的小島供英商居住使用。(5)請于廣州附近,準許英國獲得上述同樣權利。(6)由澳門運往廣州的英國貨物請予免稅或減稅。(7)希望中國有公開、固定的海關稅則。乾隆帝堅決地拒絕了馬戛爾尼使團的全部要求。問題思考:對于乾隆帝的堅決拒絕你是否贊同?這些要求你認為是否合理?說明理由。主題討論:以我們的傳統文化經典修身立國的滿清王朝,以修習儒家經典有千年之久的中國社會,在遭遇西方文化世界和西方政治社會之際,幾無自保之力,所有的抵制與反抗,都一敗再敗。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摘自中共十九大報告問題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摘自中共十九大報告問題思考:如何才能做到文化自信?主題二:炮口下的危機與震撼問題情境1:對條約內容再認識材料1:中方代表聯名向英方代表璞鼎查發出了一份提議:此后英國商民,如有與內地民人交涉案件,應明定章程,英商歸英國自理,內民由內地懲辦,避免釁端。對此,孟森先生評價道:“此為當時英人所夢想不到……英所未請,中國強予之。”———周英杰:《拱手出讓的“領事裁判權”》問題思考:中方為什么把領事裁判權送給英國人?說明了什么?材料2:中國皇帝認為:這些夷使將建造高大的房屋,借助雙筒望遠鏡,從上面窺探宮中的動靜。———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 中國的奮斗》材料3:咸豐皇帝及其臣子關注的焦點卻是決不能讓外國公使駐扎北京,最好連進京也免了,以免皇帝面前出現不愿三跪九叩的蠻夷,破壞了祖宗留下的規矩!———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問題思考:中國皇帝對于公使進京如何看待?你如何看待?主題討論: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摘自中共十九大報告制度自信不是自視清高、自我滿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堅定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在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制度體系完善和發展。——摘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問題思考:結和以上材料,談談你對制度自信的理解。主題討論: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中國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新的時代,對于鴉片戰爭我們應該吸取怎樣的教訓?你認為鴉片戰爭對中國的真正意義是什么?歷史學最基本的價值,就在于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所謂“以史為鑒”,正是面對錯誤。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獲。勝利使人興奮,失敗使人沉思。一個沉思著的民族往往要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一個民族對自己歷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歷史覆轍的堅實保證。——茅海建《天朝的崩潰》課后作業:結合本課內容,以“文明的碰撞——鴉片戰爭的再思考”為題,圍繞如何理解和踐行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選角度,撰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歷史小論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