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課題:第7課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課型:新授課【學習目標】1.了解基督教興起的時間、原因、創始人及傳播情況。2.了解法蘭克王國的建立和發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實。3.了解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知道封君和封臣的關系,能準確簡述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4.通過基督教在法蘭克王國的發展壯大,初步認識西歐封建王權與教權的關系。【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基督教的形成、發展;法蘭克王國的形成、發展和分裂過程。學習難點:封君與封臣關系的建立;基督教在法蘭克王國形成、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學習過程】【課前預習】課前閱讀課文正文,參考學習目標,獨立標識提綱并勾畫重點后填空、熟記所填內容:一、基督教的興起1.背景:1世紀時,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____________地區,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2.教義:(傳道者宣傳說)________就是“救世主”。他教導人們____________,死后可以升入“天堂”。3.傳播:______世紀末,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________,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二、法蘭克王國1.建立:481年,__________建立法蘭克王國。2.統治:(政治上)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__________在歐洲的重要地位;(經濟上)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教會和部下,從而取得了____________、信基督教的高盧羅馬人和部下的廣泛支持,法蘭克王國不斷擴張。三、封君與封臣1.背景: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改變將________無償地賜給貴族的土地分封形式,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____________。2.內容:(1)封君:(賜地的人)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________、人身和________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________。(2)封臣:(接受封地的人)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要無償地為封君__________、提供________等。3.關系:有著嚴格的__________,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帶有一定的________意義。4.影響: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則須____________的觀念日益流行開來。11世紀時,這種以________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四、查理曼帝國1.前期策略(1)領土擴張:8世紀,________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繼位后,他四處征伐。________年前后,法蘭克王國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2)發展宗教:查理繼續實行鼓勵__________發展的政策,命令每個教區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貢獻給教會,稱為“__________”。2.加冕稱帝:________年的圣誕節,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查理為“________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稱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____________”。3.帝國分裂:________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__________、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易混警示】1.在西歐封建社會,羅馬教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因此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是教皇和教會,而不是國王。2.西歐封建社會與中國封建社會的不同(1)西歐封建社會長期處于分裂狀態;而中國封建社會長期處于統一狀態,分裂是暫時的;(2)在西歐封建社會,神權大于王權,而在中國封建社會、皇權大于一切;(3)西歐進入封建社會比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晚約1000年。【歷史解釋】比較西周的分封制與西歐的封君封臣制相同點:①都通過分封土地得以實現; ②都促進了等級制度的形成;③都形成了較為穩固的統治秩序; ④都規定了彼此的權利與義務;【課中探究】1.對比基督教和佛教名稱 產生 時間 誕生地 創造人 經典 教義佛教基督教2、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者克洛維,是當時很有遠見和才干的國王。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3.如何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這句話?4.封君與封臣分別有怎樣的義務?封君與封臣關系的紐帶是什么?概括封君、封臣關系的特點。【活學巧記】【總結反思】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不足……【素養評價】1.耶穌是“救世主”,耶穌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上述內容是以下哪一教派的教義 ( )A.伊斯蘭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佛教2.“在一定程度上,封君封臣制是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的替代品,這一制度使得社會連成一個整體,從上到下形成了所謂責任的‘鏈條’”。材料中的“鏈條”是指( )A.城市自治 B.大學興起 C.封賜土地 D.金錢贖買3.公元805年,法蘭克王國的一份法令強調,凡擁有12曼希(每曼希約30英畝)的采邑者要全副武裝服兵役,如果不穿鎖子甲,裝備不達標,其采邑將被沒收。據此可知,采邑制度( )A.強調權利和義務的關系 B.推動了西歐莊園的發展C.使國王掌握了軍國大權 D.開啟了歐洲封建化進程4.1122年,教皇與皇帝訂立“沃爾姆斯協約”,規定德國主教不再由皇帝任命,而是一律依照教會法選舉,由高級教士的會議選舉,皇帝或者他的代表出席選舉會議。該協約說明( )A.教權制約王權 B.王權高于教權 C.國王軟弱無能 D.教會控制一切5.公元9世紀西歐封臣的效忠誓詞是:“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展契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應得,則我的言行舉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絕無違背。”由此看出,封君與封臣之間( )A.森嚴的等級界限 B.一定的契約關系 C.無償的賞賜土地 D.以土地封賜為紐帶6.當任何人……和王國的最高領主發生附庸關系時,他或她必須跪在領主之前說:“大人,現在為了某某采邑……我成為你的親近附庸……擁護您,保衛您,反對一切人……”下面是附庸對其領主應履行的義務:……依領主的召喚,必須去服軍役……必須做在法定地位上應該做的一切其他事務。這一現象發生在( )A.古代兩河流域 B.古代的希臘 C.中世紀的歐洲 D.阿拉伯帝國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周初分封略表》主要封國 晉 衛 魯 燕 齊 宋受封對象 姬姓貴族 姬姓貴族 姬姓貴族 姬姓貴族 功臣 先代貴族分封目的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武王滅商之后,分封了對周人比較溫順并在商朝人中有影響的微子啟,以此來統治商的遺民。材料二:查理曼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還是卓越的政治家,為了改變法蘭克王國的面貌,他采取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他廢除了無條件分封土地給臣屬的制度,推行采邑制。采邑制是一種有條件的土地占有制,要求受封者必須提供自備馬匹武器的騎兵,隨時應召為封主作戰。材料三: 封臣對封君的義務主要有:每年自備鞍馬,為封君服40天的騎兵役,如果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贖金;對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議的義務。封君則負有保護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維持其生活、衣食無憂的責任和義務。(1)分封制鞏固了西周統治,請結合材料一中的信息給予說明。(2)從材料二可以看出,封君與封臣之間實質上是一種什么關系?它反映了法蘭克王國哪一改革的內容?(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法蘭克王國采邑制的條件義務。(4)法蘭克王國采邑制與西周分封制有什么類似之處。【知識鏈接】丕平獻土是發生于中古歐洲,促成教皇國成立的重要歷史事件。751年,法蘭克王國的宮相丕平(Pepin)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篡奪王位,創建加洛林王朝。丕平即位后,為了酬謝教會相助,兩次出兵意大利。公元756年,丕平(Pepin)把他奪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羅馬周圍地區,送給羅馬教皇,史稱“丕平獻土”。“丕平獻土”,加強了國王和教會的聯系,使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事件背景西羅馬帝國滅亡,教皇成為羅馬城的一般主教,歐洲進入了中古時代。公元七世紀至八世紀上半葉,在亞平寧半島上存在東羅馬帝國、倫巴德王國的和教皇三種勢力。751年,倫巴第人攻陷東羅馬帝國控制的意大利拉文納總督區,直接威脅教皇統治的羅馬公國。此時,教皇名義上的保護者東羅馬帝國的注意力集中于東方,且遠離羅馬,無力為教皇提供保護。于是,教皇便不得不尋求支持力量,他轉向了當時比較強大的法蘭克王國,要求與法蘭克王國結成政治和宗教聯盟。宮相丕平、法蘭克王國的實際獨裁者就成為羅馬教皇爭取的對象。751年,丕平在蘇瓦松舉行王國大會,教會為其涂抹圣油,賜予王權,而墨洛溫王朝最后一任王希德里克則被剃掉頭發,關進了修道院,“矮子丕平”開創的法蘭克加洛林王朝取而代之。事件經過:753年冬,教皇司提反二世冒著風雪穿越阿爾卑斯山區來到法蘭克王國。丕平十分尊敬的恭迎了教皇,并象征性的為其牽馬,這是羅馬教皇第一次在自己的王國內出現。法蘭克的廣大信徒、民眾也對教皇的駕到,表現出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歡迎,這使教皇感到無比的欣慰,長途跋涉的辛苦一掃而光。經過一段時間的詳談,國王與教皇簽訂了一個旨在“互相協助,互相保護”的盟約。司提反二世重新為丕平舉行了加冕典禮,并賜給他的兩個兒子以羅馬貴族的頭銜,教皇宣布:“禁止任何人從別的家族中選立法蘭克國王,違者將被逐出教門。”丕平承諾將在未來的戰爭中所征服的意大利土地中,劃出拉文納至羅馬的狹長地帶,捐贈給羅馬教會。到了756年末,丕平已平定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丕平兌現了承諾,將征服的拉文納、利米尼、具沙羅等二十二個城市獻給了羅馬教會,史稱“丕平獻土”。為使“丕平獻土”合法化,教皇偽造了“君士坦丁的贈禮”的丑聞,詭稱君士坦丁大帝早已把羅馬城贈送給教皇,丕平中只是把屬于教皇的領土還給教皇而已。自此從拉文納到羅馬的大片領土便劃為教皇轄區,教皇國形成。事件影響:“丕平獻土”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羅馬教皇不僅漸漸成為了西方的精神領袖,而且還是意大利的一個世俗君主,人神兩界,均在其管轄之下。法蘭克宮廷中的一句承諾,深遠的影響了西歐1000年的歷史。【參考答案】【課前預習】一、基督教的興起1.巴勒斯坦 2.耶穌 忍受苦難 3.4 國教二、法蘭克王國 1.克洛維2.羅馬教會 羅馬教會三、封君與封臣 1.土地 兵役服務2.榮譽 財產 保護 服兵役 金錢3.等級性 契約4.保護封臣 土地四、查理曼帝國 1.查理 800 基督教 什一稅2.800 羅馬人 查理曼帝國3.843 德意志【課中探究】1.對比基督教和佛教名稱 產生時間 誕生地 創造人 經典 教義佛教 公元前6世紀 古印度 釋迦牟尼 《金剛經》 眾生平等忍耐順從基督教 公元1世紀 巴勒斯坦地區 耶穌 《圣經》 忍受苦難,死后升入天堂2.措施:(1)皈依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2)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的土地賜給自己的親兵和官吏。(3)不斷擴張。作用:(1)整個法蘭克王國都信仰了基督教;(2)得到了羅馬教會、信仰基督教的高盧羅馬人和部下的廣泛支持;(3)法蘭克王國的版圖不斷擴張,實力強大。3.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只承認自己直屬的上下級,其他的上下級關系與自己無關。4.封君: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紐帶:土地;嚴格的等級性,權力和義務交織,帶有一定的契約意義。【課后測評】1.【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中的“耶穌是‘救世主’,耶穌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結合所學知識:1 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傳道者宣傳說,耶穌就是“救世主”。耶穌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救世主”在希臘語中稱作“基督”,這種信仰耶穌基督的宗教后來被稱為“基督教”,B項正確;穆罕默德闡述了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 7 世紀初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教義是“和平”和“順從”,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道教是東漢末年中國的宗教,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尊奉黃帝和老子,張陵創立了五斗米道,與耶穌無關,排除C項;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牟尼,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查理·馬特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這樣,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則須保護封臣的觀念日益流行開來。11世紀時,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C項正確;中世紀,西歐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權的形式,是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一種證書,這種證書就是“特許狀”,與題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封君封臣制是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的替代品”不符,排除A項;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與題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封君封臣制是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的替代品”不符,排除B項;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城市居民采取各種方式反抗,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的常用手段,與題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封君封臣制是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的替代品”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采邑者需要向法蘭克國王提供兵役,否則他的被賜予的采邑就會被收回,這體現了國王和采邑者之間強調權利和義務的關系,A項正確;題干與莊園的發展沒有直接的聯系,排除B項;材料中未涉及國王對軍權的掌控,排除C項;公元5世紀至11世紀,這是歐洲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開啟”一次說法過于絕對,且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德國主教不再由皇帝任命,而是一律依照教會法選舉”可知,在德國,皇帝無權干涉主教任命,這說明教權超過了王權,開始制約王權,A項正確,排除B項;材料只是說明德國皇帝無法任命德國主教,不能說明國王軟弱無能,也沒有體現教會控制一切的特點,排除CD兩項。故選A項。5.【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主人凡踐展契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應得,則我的言行,舉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絕無違背”可以得出封君與封臣之間是存在一定的契約關系,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封君與封臣之間有森嚴的等級界限、無償的賞賜土地、以土地封賜為紐帶,排除ACD項。故選B項。6.【答案】C【詳解】當任何人……和王國的最高領主發生附庸關系時,他或她必須跪在領主面前說:“大人,現在為了某某采邑……我成為你的親近附庸……擁護您,保衛您,反對一切人……”確立這種附庸關系的歷史事件是查理 馬特改革。8世紀前期,查理 馬特任宮相時,改變以前無條件賞賜貴族土地的做法,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須為封主服兵役,這次改革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采邑原指西歐中世紀早期國王封賞給臣屬終身享有的土地,C項正確;AB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7.【答案】(1)受封者以同姓貴族為主,分封先代貴族統治前朝遺民,以此鞏固西周的統治。(2)封君和封臣之間是一種契約關系(或權利與義務關系)。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的改革。(3)條件是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封臣要自備兵馬服兵役;封君有保護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維持其生活、衣食無憂的責任和義務。(4)把土地分封給臣屬;受封者必須為分封者作戰。【詳解】(1)根據圖表信息可以看出,分封的對象主要是西周的宗室貴族以及前朝遺民,這樣有利于鞏固西周統治。(2)根據“采邑制是一種有條件的土地占有制,要求受封者必須提供自備馬匹武器的騎兵,隨時應召為封主作戰。”可以看出采邑制改革下封君封臣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查理·馬特,法蘭克王國宮相,任職時也是法蘭克王國實權的掌握者,是歐洲中世紀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功績包括奠定卡洛林王朝的基礎,確立了采邑制,鞏固與發揚當時的封建社會制度。因此材料反應的是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的改革。(3)根據“每年自備鞍馬,為封君服40天的騎兵役,如果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贖金;對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議的義務。封君則負有保護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維持其生活、衣食無憂的責任和義務。”概括回答可知,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封臣要自備兵馬服兵役;封君有保護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維持其生活、衣食無憂的責任和義務。(4)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西周分封制和法蘭克王國的采邑制封君都分封土地,封臣都有隨軍作戰的義務。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