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1.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為了保存黨的有生力量,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左”傾思想)2.時間:1934.10——1936.103.起止點:江西瑞金——甘肅會寧4.過程:瑞金-血戰湘江-突破烏江-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吳起鎮(1935.10中共中央帶領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會師)—甘肅會寧(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5.遵義會議(1)時間:1935年1月(2)地點:遵義(貴州省)(3)內容: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4)遵義會議的意義:①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②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6.結束的時間和標志:1936年,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7.長征勝利的意義:①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②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8.長征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艱苦奮斗、不怕犧牲、堅韌不拔精神等。1.1934年,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的根本原因是( )A.北上抗日,開辟抗戰新局面 B.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C.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D.與陜北紅軍會合,壯大革命力量。2.如圖是學生摘抄的一次重要會議的內容。這次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 )1.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 2.洛甫同志起草決議進行討論。 3.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 4.取消“三人團”,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A.開始創建革命軍隊 B.由幼年走向了成熟C.確立了建黨建軍原則 D.實現了革命重心轉移3.從1933年9月到10月間,蔣介石調集約100萬兵力,采取“堡壘主義”新戰略,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圍剿”,經過一年苦戰,反圍剿失敗。隨后,中國工農紅軍( )A.轉入農村,發動群眾 B.戰略轉移,北上抗日C.挺進中原,戰略反攻 D.戰略決戰,逐鹿中原4.“……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查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11個省。”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于( )A.瑞金 B.遵義 C.會寧 D.吳起鎮5.長征途中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的事件是( )A.井岡山會師 B.四渡赤水 C.渡過金沙江 D.吳起鎮會師6.長征途中,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的會議是( )A.八七會議 B.古田會議 C.遵義會議 D.中共七大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央電視臺2006年4月9日報道:中央電視臺《我的長征》大型電視行動今天正式啟動。行動以重走長征路為主線,通過記者和志愿隊員的親歷,回顧歷史,體驗和感受長征的艱辛和豪邁,展示長征沿途的新變化。材料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三軍過后盡開顏。——毛澤東《七律.長征》(1)紅軍為什么被迫開始長征?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2)在長征途中中共召開一次什么重要會議?這次會議確立了以誰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有何重要歷史意義?重走長征路,發揚長征精神,通過本課的學習后,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認為何為長征精神?8.紅軍比較順利地突破了前三道封鎖線。但到達湘江的第四道封鎖線時,由于隊伍攜帶大量物資器材,行動遲緩,在湘軍和桂軍夾擊下,傷亡慘重,還有不少人流散,從八萬六千人銳減為三萬多人。這說明( )A.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B.內部斗爭形勢極其殘酷C.博古和李德等人的指揮失誤 D.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9.小李同學準備參加“喜迎二十大,爭做好少年”系列活動中的“黨史知識競賽”,目前收集到以下資料,其中有誤的是( )A.八七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C.中共十二大——“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D.中共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10.遵義會議后,紅軍攻克婁山關,毛澤東填寫了《憶秦娥·婁山關》一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對這一詞句的理解,最貼近其歷史寓意的是( )A.道義會議,中國革命經歷了生死攸關的轉折B.遵義會議后,紅軍長征從此一路坦途C.中國革命在此前徹底失敗,必須從頭再來D.革命道路漫長而艱巨,前途不容樂觀11.中國近現代史不同的時間段,呈現出不同的階段特征與歷史走向。下表1921—1935年這一時間段對應的單元格內,最適合填寫的階段性特征是( )時間段 階段特征1894-1912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1921-19351949-1956 民族獨立,獲得新生A.民主革命,轉危為安 B.五四風雷,大眾覺醒C.開天辟地,漸趨成熟 D.星火燎原,抗日成功12.下圖是某同學在整理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會議時制作的讀書卡片。該讀書卡片反映的是( )時間:1935年1月 內容: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A.中共一大 B.八七會議 C.遵義會議 D.中共七大13.1934年,紅軍長征行進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時,三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給了老人。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半條被子”的故事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 )A.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精神 B.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精神C.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精神 D.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精神14.紅軍長征平均每天行軍37千米,平均每天就有一場遭遇戰,每前進300米就有一名戰士犧牲,紅軍翻越大雪山40余座,跨過大河近百條……這體現了長征勝利的精神源泉是( )A.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質B.艱苦奮斗、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C.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D.依靠群眾、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15.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建黨100周年。100載艱苦卓絕,100載榮耀輝煌。下列圖示反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艱苦奮斗,領導人民實現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其中發生在國共對立時期的事件是( ) A.北伐戰爭 B.紅軍長征 C.百團大戰 D.重慶談判16.閱讀下列材料: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毛澤東《長征》(1)紅軍被迫長征的原因?“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紅軍長征途中的什么事件?(2)使紅軍在長征途中由被動變為主動的主要事件是什么?(3)長征勝利有什么重大意義。談談你對“長征精神”的理解。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就是北上抗日,實現民族獨立,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它激勵著無數的紅軍戰士堅信只要跟黨走,就會有前途;只要聽從黨中央的指揮,紅軍就能打勝仗紅軍在長征途中隨時向群眾宣傳抗日道理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使各族人民深切認識到,紅軍是人民解放者,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材料二:紅軍長征曾經過西南、西北大片少數民族地區,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正確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為基本原則各民族群眾十分欽佩紅軍嚴明的紀律和平等的民族政策,他們紛紛要求參加紅軍隊伍。據不完全統計,少數民族參加紅軍的,貴州有1.25萬人,四川有5.5萬人,甘肅隴南有2000多人,云南扎西有3000多人。——以上材料均摘自《長征勝利的歷史經驗》(1)據所學知識,指出導致紅軍長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據材料一、二,概括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原因有哪些。(3)據以上材料,概括紅軍長征有何歷史意義。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參考答案:1.B【詳解】根據題干“1934年,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的根本原因”和所學知識可知,1933年秋,蔣介石調兵百萬對紅軍各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由于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雖然紅軍英勇奮戰一年,付出重大傷亡,但未能粉碎敵人的“圍剿”,黨中央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B項正確;紅軍長征是因為反圍剿的失利,不是因為北上抗日需要,排除A項;紅軍長征是因為反圍剿的失利,不是為了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排除C項;紅軍長征是因為反圍剿的失利,不是為了和陜北紅軍會合,排除D項。故選B項。2.B【詳解】據題干“1.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2.洛甫同志起草決議進行討論。3.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4.取消“三人團”,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遵義會議的內容。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B項正確;南昌起義開始創建革命軍隊,排除A項;古田會議確立了建黨建軍原則,排除C項;秋收起義使得革命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開辟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排除D項。故選B項。3.B【詳解】根據題干“蔣介石調集約100萬兵力,采取“堡壘主義”新戰略,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圍剿”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紅軍長征的背景,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北上抗日,B項正確;轉入農村,發動群眾是1927年,排除A項;挺進中原是解放戰爭時期,時間是1947年,排除C項;戰略決戰是1948年,排除D項。故選B項。4.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10月,紅二、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C項正確;瑞金,是紅軍長征開始的地方,與題干信息“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不符,排除A項;長征時期,在遵義召開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與題干信息“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不符,排除B項;1935年10月,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在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會師,長征還沒有結束,與題干信息“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5.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遵義會議以后,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B項正確;1928年4月,朱德、陳毅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兩軍會師后,紅軍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與題干內容“長征途中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的事件”不符,排除A項;長征途紅軍急行軍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與題干內容“長征途中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的事件”不符,排除C項;1935年10月,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在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會師,與題干內容“長征途中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的事件”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6.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長征途中,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的會議是遵義會議,C項正確;八七會議召開于長征之前,排除A項;古田會議召開于遵義會議之后,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排除B項;中國七大召開于1945年長征已經結束,排除D項。故選C項。7.(1)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1934.10-1936.10(2)遵義會議;毛澤東;會議挽救了黨,挽救的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3)不懼艱辛;樂觀主義;無堅不摧等【詳解】(1)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起止時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2)重要會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了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及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核心:毛澤東;意義: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3)長征精神:根據材料一“體驗和感受長征的艱辛和豪邁”和材料二“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三軍過后盡開顏”和結合所學可知,長征精神就是不怕犧牲,不懼艱辛,前赴后繼的精神,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無堅不摧的精神,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撓、克服困難、樂觀主義的精神。8.C【詳解】根據材料“由于隊伍攜帶大量物資器材,行動遲緩,在湘軍和桂軍夾擊下,傷亡慘重,還有不少人流散,從八萬六千人銳減為三萬多人”可知,當時當時紅軍遭受重創,這一切是由于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等人在軍事指揮上“左”的錯誤所導致的,C項正確;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排除A項;題干說明紅軍傷亡慘重,未說明內部斗爭問題,排除B項;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表述的是長征勝利的意義,但是在題干中未說明,排除D項。故選C項。9.A【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是遵義會議,而不是八七會議,A項符合題意,選擇A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堅持走自己的路,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中共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10.A【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1935年1月,在長征途中,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會議,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A項正確;遵義會議后,紅軍長征從此一路坦途,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中國革命在此前徹底失敗,必須從頭再來與實際不符,排除C項;革命道路漫長而艱巨,前途樂觀,排除D項。故選A項。11.C【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1921-1935年”可知,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經過歷次革命斗爭的洗禮,到長征時召開遵義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挽救了黨、紅軍、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熟了,C項正確;1935年召開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排除A項。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新民主革命開始了,排除B項。1927年,毛澤東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農村革命根據地廣泛建立起來,形成星火燎原之勢;到1945年,經過十四年抗日,日本簽訂投降書,抗日成功,排除D項。故選C項。12.C【詳解】根據“1935年”“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遵義會議,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C項正確;中共一大是在1921年召開,排除A項;八七會議是在1927年召開,排除B項;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召開,排除D項。故選C項。13.B【詳解】根據材料“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表明共產黨人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B項正確;共產黨誕生的精神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精神,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共產黨的視死如歸、寧死不屈,排除C項;獨立自主、實事求是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4.B【詳解】材料反映長征過程中刻苦各種困難的現象,集中體現了艱苦奮斗、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紅軍嚴守紀律、親密團結,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顧全大局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依靠群眾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15.B【詳解】觀察題干圖示,1927年——1937年是國共兩黨十年對峙時期,1934年——1936年紅軍進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發生在國共兩黨十年對峙時期,B項正確;北伐戰爭發生在國共合作時期,排除A項;百團大戰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排除C項;重慶談判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16.(1)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巧渡(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2)遵義會議的召開。(3)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長征精神:對革命的堅定信念;戰勝所有敵人的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戰勝一切困難的決心和勇氣(或革命的樂觀主義);團結互助,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等。【詳解】(1)原因、事件:根據所學和材料“紅軍不怕遠征難”可知,進行長征,是因為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根據所學和材料“金沙水拍云崖暖”可知,這體現的是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2)會議:根據所學可知,1935年,召開遵義會議,紅軍由被動變為主動。(3)意義:根據所學和材料“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可知,長征的勝利,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長征精神:此問相對開放,回答符合下列要點即可,如,對革命的堅定信念;戰勝所有敵人的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戰勝一切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團結互助,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等。17.(1)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紅軍有著遠大的革命理想;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堅持黨的正確領導;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制定正確的民族政策(3)有力地宣傳了抗日的主張;加強了各民族團結;壯大了紅軍的力量。【詳解】(1)原因:據所學可知,1933年秋,蔣介石調機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由于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在軍事上指揮錯誤,紅軍英勇奮戰,也沒能打破敵人的“圍剿”。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紅軍向西突圍,開始長征。故導致紅軍長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原因:根據材料一“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就是北上抗日,實現民族獨立,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它激勵著無數的紅軍戰士堅信只要跟黨走,就會有前途;只要聽從黨中央的指揮,紅軍就能打勝仗紅軍在長征途中隨時向群眾宣傳抗日道理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使各族人民深切認識到,紅軍是人民解放者,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可知,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原因有紅軍有著遠大的革命理想;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堅持黨的正確領導。根據材料二“紅軍長征曾經過西南、西北大片少數民族地區,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正確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為基本原則各民族群眾十分欽佩紅軍嚴明的紀律和平等的民族政策,他們紛紛要求參加紅軍隊伍。據不完全統計,少數民族參加紅軍的,貴州有1.25萬人,四川有5.5萬人,甘肅隴南有2000多人,云南扎西有3000多人。”可知,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原因有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制定正確的民族政策。故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原因可概括為紅軍有著遠大的革命理想;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堅持黨的正確領導;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制定正確的民族政策。(3)意義: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紅軍長征有力地宣傳了抗日的主張;加強了各民族團結;壯大了紅軍的力量。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