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1.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1)時間:1937年7月7日(2)經過:日軍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士兵失蹤遭拒,進攻盧溝橋,炮轟宛平城。(3)民族英雄:佟麟閣、趙登禹(4)結果:平津陷落(5)影響: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全民族抗戰的開始。2.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1)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略矛頭指向華北,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3)軍隊改編:工農紅軍主力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朱德總指揮,彭德懷副總指揮)和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四軍(新四軍,葉挺任軍長)。(4)1937年9月,國民黨發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團結御侮、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全民族抗戰)3.淞滬會戰(1937.8)——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1)經過: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爆發。11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2)意義: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4.南京大屠殺(1)時間、地點:1937年12月,江蘇南京(2)背景: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后,又向南京進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3)罪行:日軍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嚴重罪行之一,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兇殘野蠻的本質。(4)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1.“我軍悉能以血肉之軀與日軍相抗,其視死如歸之精神可歌可泣。……打破日軍閥三個月征服中國之迷夢,”材料描述的是( )A.淞滬會戰 B.平型關大捷 C.臺兒莊戰役 D.棗宜會戰2.《社會變遷與百年轉折叢書》講述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年歷史,其中第五冊為《1937年:大災難與大牽手》。其中“大災難”與“大牽手”分別是指( )A.盧溝橋事變和國共合作進行北伐 B.盧溝橋事變和西安事變C.日本全面侵華和國共第二次合作 D.日本全面侵華和淞滬會戰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的標志是( )A.西安事變 B.一二·九運動C.國民黨發表國共合作宣言 D.七七事變4.“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這段文字反映了( )A.旅順大屠殺 B.七七事變 C.八一三事變 D.南京大屠殺5.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該事變標志著( )A.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 B.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揭開了序幕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D.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6.1924年,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開展國民革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合作實現時,兩黨的領袖分別是孫中山和陳獨秀B.兩黨合作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國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D.第一次合作的方式是黨內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7.我國的首都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在近代歷史上這座城市見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成為我國由衰敗逐漸走向振興的縮影。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1860年北京西郊的一座著名皇家園林慘遭劫掠和焚毀,這一事件發生在哪場戰爭期間?西方列強發動此次侵略戰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在這次戰爭中,清政府被迫簽署了《北京條約》,條約規定將哪座城市增開為商埠?(2)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后,正在京師參加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向光緒皇帝上書,請求拒和、遷都、變法。這一事件史稱為什么?這一事件的主要發起者有誰?這一事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1935年繼五四運動后,又有一次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在北平(今北京)開展起來,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這場著名的學生運動叫做什么名字?1937年7月7日,駐守在北平盧溝橋的中國守軍,面對日軍的侵略行徑,奮起反抗,這就是“盧溝橋事變”,這一事件標志著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進入到哪個時期?8.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為,全中國工農兵士勞苦民眾,必須堅決一致在爭取工農革命勝利自求解放的利益之下,實行反帝國主義反國民黨的斗爭。華北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建議,只有國共的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國各黨派的總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圖存。這種變化反映了( )A.國民黨承認中共合法地位 B.國民黨放棄了剿共政策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D.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9.1937年7月后,延安(如圖)成為令人向往的圣地。學生用“打斷骨頭還有筋,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表達到延安去的決心。人們向往延安的主要原因是( )A.東三省淪陷,人們無家可歸B.淞滬會戰失敗,東南地區動蕩不安C.中共堅持全面抗戰路線,讓人們看到希望D.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三次合作10.當人們唱起“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時,不管是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還是其他許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國內的居民還是海外的華僑,都同樣難以抑制地熱血沸騰,聚結成一個整體去抵抗外來的侵略者。這段話主要反映了抗日戰爭( )A.擴大了中國戰場的影響力 B.提升了前線軍隊的戰斗力C.展示了國共兩黨的領導力 D.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11.2022年12月13日是第九個國家公祭日,在此前后江蘇省先后組織開展以“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為主題的18項活動。“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為了紀念( )A.西安事變 B.南京大屠殺 C.武漢會戰 D.抗戰勝利12.日本侵略者為了達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國的罪惡野心,悍然炮轟宛平城,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全民族抗日開始于( )A.九一八事變 B.一二·九運動C.七七事變 D.重慶談判13.20世紀30-40年代著名畫作《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全國傳播;優秀歌曲《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在全國傳唱;“國人愛國、請用國貨,挽回利權,振我中華”等廣告語炙手可熱。這些( )A.反映商業和文藝空前繁榮 B.說明廣告策劃和營銷有新創意C.凸顯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D.表面實業救國開始成為主流14."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從長城內外到大江南北,激昂的樂章響徹中華大地,匯成時代的最強音。這里的"時代的最強音"指的是( )A.變法圖強 B.三民主義 C.打倒列強 D.抗日救亡15.王老師組織同學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班級群推送如下資源包。據此可知,該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是( )A.國民革命的洪流 B.全民族抗戰興起C.解放戰爭大決戰 D.土地革命的推進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武裝保衛平津,保衛華北!不讓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材料二: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茍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所以政府必特別謹慎,以臨此大事……——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的講話材料三: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淪喪。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1)材料一所示內容是中國共產黨在什么背景下發表的?(2)閱讀材料一、材料二,說說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在對待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態度上有什么相同點。(3)在此之后,國共兩黨的關系發生了什么重大變化?(4)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如何才能避免材料三中的悲劇重演。17.今天的長城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和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近代曾上演了血肉長城的壯麗詩篇。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下面是有關長城的兩幅宣傳畫。材料二:1987年,長城(TheGreatWall)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宣傳畫也是一種歷史語言,請結合史實,對兩幅宣傳畫進行解讀。(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從古至今“長城”寓意的發展變化。參考答案:1.A【詳解】根據題干“……打破日軍閥三個月征服中國之迷夢”結合所學知識,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淞滬會戰持續3個月,斃傷日軍4萬多人,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中國軍人頑強抵抗鼓舞全國抗戰,A項正確;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排除B項;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排除C項;棗宜會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會戰以日軍占領宜昌而結束。此次會戰,日軍雖占領了宜昌,但未能擊潰第五戰區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創,傷亡2.5萬人,排除D項。故選A項。2.C【詳解】根據材料“《1937年:大災難與大牽手》”結合所學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體現了這時期的“大災難”,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體現了這時期的“大牽手”,C項正確;國共合作進行北伐發生于1924-1927年,排除A項;西安事變發生于1936年12月12日,排除B項;1937年8——11月,淞滬會戰打破了日軍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企圖,但與“大牽手”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C【詳解】根據題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的標志”和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開發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也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C項正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排除A項;一二·九愛國救亡運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排除B項;七七事變標志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排除D項。故選C項。4.D【詳解】根據題干信息“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可知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日軍占領南京后6周之內,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D項正確;甲午戰爭時期,日軍占領大連、旅順。旅順守將徐邦道孤軍奮戰,最終失敗,日軍在旅順進行了大屠殺,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與題干信息“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不符,排除A項;七七事變,是指1937年7月7日晚,駐屯北平南郊的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國守軍的嚴詞拒絕,早有準備的日軍悍然炮轟我軍防地,駐盧溝橋和宛平城的中國守軍奮起反擊,與題干信息“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不符,排除B項;八一三事變,一般指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與題干信息“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5.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七七事變爆發,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D項正確;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排除A項;九一八事變標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揭開了序幕,排除B項;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6.B【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國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這是第二次國共合作,B項符合題意,選擇B項;1924-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即國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當時兩黨的領袖分別是孫中山和陳獨秀,形式是黨內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AC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7.(1)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根本目的: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天津。(2)公車上書;康有為、梁啟超;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3)一二 九運動;中國全民族抗戰。【詳解】(1)1860年北京西郊的一座著名皇家園林慘遭劫掠和焚毀,這一事件指的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西方列強發動此次侵略戰爭的根本目的是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在這次戰爭中,清政府被迫簽署了《北京條約》,條約規定將天津增開為商埠。(2)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后,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和梁啟超聯合1300多名應試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這一事件史稱為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3)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并舉行示威游行,這就是一二 九運動。這場愛國救亡運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1937年7月7日,駐守在北平盧溝橋的中國守軍,面對日軍的侵略行徑,奮起反抗,這就是“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又被稱為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8.D【詳解】根據材料“大革命失敗后,……實行反帝國主義反國民黨的斗爭。華北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建議,只有國共的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國各黨派的總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圖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時期堅持民族與民主革命同步進行,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因此中國共產黨調整了方針政策,主張實行國共合作,共同對抗日本帝國主義,D項正確;1937年9月國民黨承認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國民黨放棄了剿共政策的信息,排除B項;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9.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七七事變之后全面抗戰爆發,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主張全民族抗戰,加速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步伐,所以人們向往延安的主要原因是中共堅持全面抗戰路線,讓人們看到希望,C項正確;東三省淪陷,人們無家可歸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后,排除A項;淞滬會戰失敗是在1937年11月,排除B項;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奠定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基礎,排除D項。故選C項。10.D【詳解】由材料“不管是國內的居民還是海外的華僑,都同樣難以抑制地熱血沸騰,聚結成一個整體去抵抗外來的侵略者”反映了抗日戰爭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國戰場的影響力、前線軍隊的戰斗力,排除AB項;材料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沒有體現國共兩黨的領導力,排除C項。故選D項。11.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在日本侵華戰爭中,1937年12月13日開始進行南京大屠殺,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國恥,體現了日本法西斯的殘暴性,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全票通過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B項正確;經上述分析,“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為了紀念南京大屠殺,而不是為了紀念西安事變、武漢會戰、抗戰勝利,排除ACD項。故選B項。12.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七七事變后,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抗戰開始,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C項正確;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局部侵華的開始,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排除A項;一二·九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排除B項;重慶談判發生在抗日戰爭結束后,排除D項。故選C項。13.C【詳解】根據題干“畫作《田橫五百士》”、“歌曲《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在全國傳唱”和“國人愛國等廣告語”和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40年代,我國主要矛盾上升為民族矛盾,抗日情緒空前高漲,畫作、歌曲和廣告詞都體現我們的愛國之情。所以,畫作、歌曲和廣告詞凸顯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商業空前繁榮,排除A項;廣告策劃和營銷沒有新創意,廣告上用群眾的愛國情懷,在此之前已經存在,排除B項;清末實業家張謇已經開始實業救國,材料中實業也沒有體現,所以,無法體現實業救國開始成為主流,排除D項。故選C項。14.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37年,爆發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開始,從長城內外到大江南北,激昂的樂章響徹中華大地,匯成時代的最強音——抗日,D項正確;戊戌變法試圖變法圖強,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北伐戰爭主張打倒列強,排除ABC項。故選D項。15.B【詳解】根據材料“《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發表《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惟有軍民合作,才能消滅敵人》”結合所學可知,七七事變之后,全民族抗戰開始,國民黨公布《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并發表蔣介石談話,標志著國共聯合抗戰開始,全民族抗戰興起,B項正確; 國民革命時間是在1924年1月到1927年4月,排除A項;解放戰爭是1946年到1949年,排除C項;土地革命時間是1927年 至 1937年,排除D項。故選B項。16.(1)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2)都主張抵抗日本侵略。(3)國共兩黨共赴國難,進行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4)提升綜合國力,加強國防建設;面對外來侵略,要勇于反抗,團結一致,共御外敵。【詳解】(1)背景:依據材料一“《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可知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民族危機加深的背景下發出。(2)相同點:根據材料“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得出都主張抵抗日本侵略。(3)變化:依據課本所學可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后,民族危機嚴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為了挽救中華民族危機,國共國共兩黨共赴國難,進行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4)措施:依據材料三“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場。”反映了列強侵略中國,會造成中國生靈涂炭,人員傷亡。說明落后就要挨打,要擺脫被侵略,被屠殺的命運,就要使國家強大,提升綜合國力,加強國防建設;面對外來侵略,要勇于反抗,團結一致,共御外敵。17.(1)面對日本由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中國由局部抗戰逐步走向全民族抗戰的歷史過程,兩幅宣傳畫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輿論的變化。圖一:面對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中華民族意識到必須團結起來,筑起“血肉長城”,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圖二:全面抗戰開始后,中華民族團結起來,筑起“中國新長城”,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古代長城,既是中原漢政權抵御北方入侵的軍事工程,也是各民族交往的紐帶;近代以來,面對列強的侵略,中華民族不得不筑起“血肉長城”,長城逐漸成為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現代“長城”,長城遺址成為文化遺產,“長城”也成為了守衛祖國、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人民軍隊和國防實力的象征。【詳解】(1)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面對日本由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中國由局部抗戰逐步走向全民族抗戰的歷史過程,兩幅宣傳畫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輿論的變化。據圖一信息“《只有血和肉做成的萬里長城才能使敵人不能摧毀》”及所學可知,面對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中華民族意識到必須團結起來,筑起“血肉長城”,才能挽救民族危亡。據圖二“《暴力摧毀不了的中國新長城》”及所學可知,全面抗戰開始后,中華民族團結起來,筑起“中國新長城”,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秦朝時期,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擾,秦始皇開始修建長城,所以古代長城,既是中原漢政權抵御北方入侵的軍事工程,也是各民族交往的紐帶;近代以來,面對列強的侵略,中華民族不得不筑起“血肉長城”,長城逐漸成為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現代“長城”,長城遺址成為文化遺產,“長城”也成為了守衛祖國、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人民軍隊和國防實力的象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