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八年級歷史上冊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同步分層作業(含答案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八年級歷史上冊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同步分層作業(含答案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一)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背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時間:1947年;文件:《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范圍:解放區
3.內容: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5.意義:①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
②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戰役——國民黨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戰役名稱 時間 戰術 指揮者 作戰部隊 意義
遼沈戰役 1948.9-11 關門打狗 (錦州) 林彪、羅榮桓 東北 人民解放軍 解放了東北全境。
淮海戰役 1948.11- 1949.1 猛虎掏心 (徐州)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 中原解放軍、 華東解放軍 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勝利)
平津戰役 1948.11- 1949.1 甕中捉鱉 (張家口、天津)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北平國民黨總司令:傅作義 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 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解放戰爭勝利
1.渡江戰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渡江戰役“百萬雄師過大江(長江)”,
2.南京解放時間: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殘余勢力敗退臺灣。
3.意義: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了(1927-1949)。
4.歸納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為什么能打敗國民黨?-------得民心者得天下
①共產黨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人民群眾對解放戰爭的積極支援;
②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③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
(中國共產黨贏得解放戰爭勝利是人民選擇的結果)
附:國共關系發展史
同盟會建立時間:1905年 (1912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共產黨建立時間:1921年
第一次合作:1924-1927國民大革命 影響: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反動統治。
第一次分裂:1927-1937國共十年對峙 影響:國家內戰,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
第二次合作:1931-1945抗日戰爭 影響: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
第二次分裂:1946-1949解放戰爭(內戰) 影響:大陸和臺灣兩岸分離,祖國至今未能統一。
啟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國共兩黨要以民族利益為己任,再次攜手合作,為祖國統一作出貢獻。
1.東北地區曾涌現出大量的革命歌曲,如《斗爭蔣介石》、《攆走美國狼》、《民主聯軍戰歌》、《翻身五更》等。這些歌曲最有可能流行于( )
A.1924年-1927年 B.1927年-1936年
C.1937年-1945年 D.1946年-1949年
2.國民黨敗退臺灣時,第一屆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中,有60人選擇留在了大陸。這表明( )
A.國民黨政權失去民心 B.民主黨派擁護新政權
C.新中國建設百廢待興 D.社會主義是人心所向
3.在解放戰爭戰略決戰階段,解放東北全境的戰役是( )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
4.為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扼長江,瞰制中原。……一舉插進敵人的戰略縱深,然后力爭建立革命根據地。為了實現這個戰略計劃,毛澤東作了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周密部署。“這個戰略計劃”是( )
A.躍進大別山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
5.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的是( )
A.重慶談判 B.轉戰陜北 C.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D.挺進大別山
6.解放前,占鄉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農,占有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殘酷地剝削農民。為了徹底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中國共產黨頒布了( )
A.《中華民國約法》 B.《國共會談紀要》
C.《中國土地法大綱》 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5.閱讀下列材料,完成表格。
城市名稱 相關史實
武漢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因此武漢有首義之城的美譽,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支持革命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①”他宣告了中國2000多年君主專治制度終結。
北京 1919年5月在北京爆發的②,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③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③召開。這次會議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延安 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第④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⑤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了⑤。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8.下邊年代尺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
A.重視發揮農民革命作用 B.不斷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
C.建立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 D.放棄攻打中心城市計劃
9.毛澤東曾飽含激情地說:“人民解放軍的主力已經打到國民黨統治區域里去了……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材料中的“轉折點”指的是( )
A.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進入戰略進攻 B.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C.三大戰役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 D.渡江戰役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10.與下面新聞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時間: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星期天】 內容:【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三日電】橫渡長江的東路人民解放軍二十二日下午解放長江下游軍事重鎮江陰縣城
A.百團大戰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
11.為適應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從1946年到1948年底,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 )
A.實行減租減息政策 B.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C.推行《天朝田畝制度》 D.實行“平均地權”
12.某中學生的學習筆記有“千里躍進大別山”、“北平和平解放”、“占領南京”等關鍵詞。據此判斷,這位同學學習的專題是( )
A.北伐戰爭 B.紅軍長征 C.抗日戰爭 D.解放戰爭
13.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中寫道:“1947年年中似乎標志著戰爭形勢的一個轉折點,取得了充分勝利的政府軍隊出現了問題,部分原因是越來越多的部隊擔任起守戍其占領地區的職責……”材料中“出現了問題”是指( )
A.晉冀魯豫野戰軍開始戰略進攻 B.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被粉碎
C.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后轉戰陜北 D.國民黨軍隊實際作戰部隊減少
14.某班級準備利用班會舉辦“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詩詞朗誦大會”,下圖是某同學列下的詩單,請你為他選擇最后一首( )
1925年《沁園春·長沙》 1928年《西江月·井岡山》 1935年《七律·長征》 1949年_______________
A.《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B.《憶秦娥·婁山關》
C.《清平樂·蔣桂戰爭》 D.《西江月·秋收起義》
15.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以下對下圖所示戰役的影響描述正確的是( )
A.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B.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
C.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D.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毛澤東指出:“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滅亡的轉折點。”
材料二:文獻紀錄片《走進毛澤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衛員給毛澤東梳頭時拔下一根白發,毛澤東打趣地說“打了三個戰役,白了一根頭發,值得”!
材料三: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促使了“一個城市的解放,一個政權的垮臺”。
材料四:1948年8月,毛澤東曾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
(1)材料一中的“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指的是什么軍事行動?
(2)材料二中,“三大戰役”中解放東北全境的是哪一戰役?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戰役?“一個城市”指哪一城市?
(4)結合材料四和所學知識,分析解放戰爭中共產黨最終取得勝利的因素。(一點即可)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三大戰役,是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大決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運籌帷幄,前線將領各展方镥。
(1)請寫出材料中所指三大戰役的名稱。
材料二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指引了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團結抗戰,維護了團結抗戰大局;中國共產黨勇敢戰斗在抗日戰爭最前線,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抗日戰爭的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
參考答案:
1.D
【詳解】根據題干“《斗爭蔣介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是國共內戰,“《攆走美國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戰爭時期,美國援助國民黨,“《民主聯軍戰歌》”結合所學知識,解放戰爭時期,“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為“東北民主聯軍” ,“《翻身五更》”結合所學知識,反映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綜上所述,題干歌曲最可能流行于1946年-1949年的解放戰爭時期,D項正確; “ 1924年-1927年”是國共第一次合作,與“《斗爭蔣介石》”不符,排除A項;“東北民主聯軍”是1946年改名的,“1927年-1936年”期間沒有“東北民主聯軍”,排除B項;1937年-1945年是抗日戰爭時期,國共第二次合作,中國、美國共同對抗法西斯的侵略,排除C項。故選D項。
2.A
【詳解】根據材料“國民黨敗退臺灣時,第一屆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中,有60人選擇留在了大陸”可知,國民黨統治腐敗,國民黨政權失去民心,才會出現大多數人留在了大陸,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民主黨派,排除B項;國民黨敗退臺灣時間是1949年4月,新中國還沒有成立,排除C項;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與材料“國民黨敗退臺灣時”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3.A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解放東北全境的戰役是遼沈戰役,A項正確;淮海戰役解放的是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排除B項;平津戰役解放的是華北全境,排除C項;渡江戰役解放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排除D項。故選A項
4.A
【詳解】根據材料“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扼長江,瞰制中原”可知,“這個戰略計劃”是躍進大別山,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解放戰爭反攻的序幕,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A項正確;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華東、中原軍區及華北軍區所屬冀魯豫軍區部隊配合下,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江蘇省海州(今屬連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東省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域內,同國民黨軍劉峙集團進行的戰略決戰性戰役,排除B項;平津戰役是全國軍事形勢發生新轉折,蔣介石決定暫守北平、天津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軍在東北戰場上進行的第一個戰略決戰性戰役,排除C項;渡江戰役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并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并殲滅其重兵集團,為而后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排除D項。故選A項。
5.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制定了土地改革總路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解放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C項正確;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建設大計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排除 A項;轉戰陜北,安定了民心,使人民群眾看到了希望,鼓舞增強了陜甘寧邊區和全國各解放區軍民的戰斗意志,提高了人們必勝的信念,排除B項;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這是解放戰爭從中共的戰略防御到戰略進攻的一個轉折,排除D項。故選C項。
6.C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47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實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C項正確;《中華民國約法》是北洋軍閥袁世凱執政期間制定的一部憲法性文件,《國共會談紀要》又稱“雙十協定”,是1945年10月10日國共代表在重慶經過談判,簽字達成的會談紀要均未涉及土地制度,排除AB兩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于新中國建立之后,排除D項。故選C項。
7.①辛亥革命;②五四運動;③上海;④七;⑤南京;
【詳解】根據所學,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國2000多年君主專治制度終結。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發表宣言,并舉行示威游行。學生們提出“外爭主權,內懲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要求嚴懲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體現了中國人民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這次會議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了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8.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同時代的土地政策都重視農民的利益,因此體現了重視發揮農民的革命作用,A項正確;不斷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屬于政治措施,不能體現出土地政策的變化,排除B項;只有地主減租減息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排除C項;放棄攻打城市中心計劃是在秋收起義中,排除D項。故選A項。
9.A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蔣介石的反革命統治始于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所以材料中的轉折點發生在1947年,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挺進大別山,劉鄧大軍從國民黨重點進攻的山東和陜甘寧解放區中間發起進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敵人胸膛”。劉鄧大軍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嚴重地威脅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A項正確;淮海戰役開始于1948年,排除B項;三大戰役結束于1949年,排除C項;渡江戰役是1949年,排除D項。故選A項。
10.D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橫渡長江的東路人民解放軍二十二日下午解放長江下游軍事重鎮江陰縣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可知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即(1912+38-1=1949)公元1949年。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因此橫渡長江的東路人民解放軍二十二日下午解放長江下游軍事重鎮江陰縣城,與渡江戰役相關,D項正確;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了100多個團,在華北廣闊的地域,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史稱“百團大戰”,與題干內容“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不符,排除A項;1948年11月—1949年1月,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與題干內容“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不符,排除B項;1948.年11—1949年初,平津戰役,殲敵52萬余人,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與題干內容“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11.B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為適應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從1946年到1948年底,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實行耕者有其田,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生產積極性,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可靠保證,B項正確;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進行的,排除A項;太平天國時期推行《天朝田畝制度》,排除C項;孫中山提出的實行“平均地權”,排除D項。故選B項。
12.D
【詳解】根據材料“千里躍進大別山”“北平和平解放”“占領南京”結合所學可知,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三大戰役的平津戰役,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宣告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由此可見,上述材料均與解放戰爭相關,D項正確;北伐戰爭從1926年到1927年,紅軍長征從1934年到1936年,抗日戰爭從1931年到1945年,均不包含上述史實,排除ABC項。故選D項。
13.D
【詳解】通過題干“1947年年中似乎標志著戰爭形勢的一個轉折點”,根據課本所學,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根據題干中“部分原因是由于越來越多的部隊擔任起戍守其占領地區的職責,實際作戰部隊便相應地減少了。”由此分析可知,戰爭之所以發生轉折,部分原因是因為實際作戰部隊相應地減少了,D項正確;材料的意思是從軍隊數量的角度來分析,而不是從戰爭行為上來進行分析,排除A項;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被粉碎,與出現了問題不符,排除B項;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后轉戰陜北不是國民黨的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
14.A
【詳解】據題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詩詞”和所學知識可知,最后一首詩詞的創作時間是1949年,這一年是解放戰爭的最后一年,《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描寫的是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在渡江戰役勝利后占領南京這一歷史事件,A項正確;《憶秦娥 婁山關》描寫的是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排除B項;《清平樂·蔣桂戰爭》由軍閥再次混戰、爭權奪利妄圖永久統治中國的美夢必定破滅,引出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排除C項;《西江月·秋收起義》描寫的是湘贛邊秋收起義,排除D項。故選A項。
15.C
【詳解】根據圖片信息,可知與三大戰役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中華民國國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C項正確; 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與圖片信息中的三大戰役不符,排除A項;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與圖片信息中的三大戰役不符,排除B項;渡江戰役,占領南京,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與圖片信息中的三大戰役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6.(1)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2)遼沈戰役
(3)渡江戰役。南京
(4)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等
【詳解】(1)行動:依據材料一“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滅亡的轉折點。”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轉折點”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渡過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也是人民解放戰爭走向勝利的轉折點。
(2)戰役:依據材料二“打了三個戰役,白了一根頭發,值得”和所學知識,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發起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與國民黨軍隊主力進行的戰略決戰,其中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淮海戰役解放長江以北中下游地區,平津戰役解放華北全境。
(3)戰役以及城市:依據材料三“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一個城市的解放,一個政權的垮臺”和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發動渡江戰役,強渡長江,解放南京,從而推翻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治,蔣介石率領殘部敗退臺灣。
(4)因素:依據材料四“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可知共產黨最終取得勝利的因素是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再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還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等等。
17.(1)名稱: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2)因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詳解】(1)名稱:根據材料一“三大戰役”可知,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場戰略性戰役。無論戰爭規模還是取得的戰果,在中國戰爭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戰爭史上也十分罕見。這三大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54萬余人,使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因素:根據材料二及所學可知,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了更好地抗戰,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1935年,在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步上升為主要矛盾的形勢下,中共中央發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呼吁全國各黨派、各軍隊、各界同胞“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而奮斗”。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思想的初步形成。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上又正式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中國共產黨不僅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首倡者,而且為促成它付出了巨大努力。1936年12月,中共中央積極支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使這一事件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奠定了基礎。在軍事上,中共敵后戰場也消滅和牽制了大量敵人,總之,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务川| 呼伦贝尔市| 万盛区| 梨树县| 拉孜县| 抚远县| 苏尼特右旗| 大渡口区| 任丘市| 黔东| 会宁县| 玉树县| 岳池县| 博爱县| 图片| 岳阳市| 黑山县| 马山县| 昔阳县| 枣阳市| 新乐市| 唐河县| 蕉岭县| 黄陵县| 玉田县| 尚义县| 平陆县| 涿州市| 鞍山市| 综艺| 公主岭市| 泽库县| 德州市| 芜湖县| 体育| 平顶山市| 江口县| 武定县| 密云县| 静海县| 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