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兩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2.建國: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產生小國。大約在公元前2400年,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3.文明:文字——楔形文字(蘇美爾人發明);陰歷;計數法60進制(二)古巴比倫王國1.統一: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_漢謨拉比_完成了整個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2、統治:實行君主專制_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三)《漢謨拉比法典》1、地位: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2、社會等級: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3、經濟領域:商品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4、目的:嚴格保護奴隸主的利益(以牙還牙以眼還眼)5、意義:《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1.《漢謨拉比法典》中曾提及當時十多種手工業行業,如紡織、制陶、冶金、木工、皮革、造船、制磚和建筑等。這些內容有利于研究( )A.歐洲成文法的發展演變 B.古代兩河流域的社會經濟C.古埃及的農業發展水平 D.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2.兩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要研究這一地區的悠久歷史,這一地區的古老文字是( )A.希臘字母 B.象形文字 C.楔形文字 D.拉丁字母3.從 2019 年1 月 1 日起,《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等一批與民生相關的法律法規先后實施,極大地推動和鞏固了我國依法治國的新局面。回顧歷史,下列哪一史實能夠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A.法老的統治 B.《漢謨拉比法典》的頒布C.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 D.漢謨拉比實行君主專制4.大河流域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下列選項搭配正確的是( )A.尼羅河流域—古印度—甲骨文B.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C.印度河流域—古埃及—金字塔D.黃河、長江流域—古代中國—種姓制度5.大河流域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下列選項搭配正確的是( )A.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B.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埃及—金字塔C.尼羅河流域—古印度—甲骨文D.黃河、長江流域—古代中國—種姓制度6.一個貴族使一個奴隸的眼睛受損,依照該國法律,這個貴族被判無罪,且不受任何處罰,而當一個奴隸損壞貴族的眼睛,則要往奴隸的耳內灌鉛。這反映出該國法律( )A.保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 B.維護封建等級制度C.野蠻落后 D.阻礙社會發展7.閱讀相關法典條文,回答以下問題:“如果貴族階層的人打了貴族出身的人,須罰銀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隸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處割耳之刑。”(法典第二 百零三條,第二百零五條)(1)上述規定摘自古代哪一個國家的哪一部著名的法典?(2)法典中的上述規定說明什么?(3)它的實質是什么?(4)歷史地位如何?8.下圖是古代亞非四大文明分布示意圖,其中B處所在地區對應的文明成果有( ) A.象形文字、獅身人面像 B.甲骨文、司母戊鼎C.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 D.楔形文字、摩亨佐·達羅遺址9.當你漫步于盧浮宮時,解說員指著一黑色石柱說:“這上面的文字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請你判斷,此法典誕生于何處,是用哪種文字記載的( )A.尼羅河流域 象形文字 B.兩河流域 楔形文字C.兩河流域 拉丁字母文字 D.印度河流域 甲骨文10.黑色石柱,兩河流域的法典有這樣的條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該法典是( )A.《羅馬民法大全》 B.《查士丁尼法典》C.《漢謨拉比法典》 D.《拿破侖法典》11.《漢謨拉比法典》石柱于1901年被考古隊在伊朗的蘇撒發現,現藏于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漢謨拉比法典》石柱是哪一地區的文化遺產( )A.古代埃及 B.古代兩河流域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臘12.區分史實和歷史結論是歷史學習中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各項屬于歷史結論的是( )A.公元前18世紀,第六代國王是漢謨拉比B.《漢謨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石柱上C.古巴比倫的奴隸制度是相當發達的D.大約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初步統一13.下列法律條文出自古巴比倫王國的某部法典。據此判斷,該法典具有( )第196條:倘自由民損毀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則應毀其眼。 第199條:倘彼損毀自由民之奴隸之眼,或折斷自由民之奴隸之骨,則應賠償其買價之一半。A.公平性 B.民主性 C.等級性 D.隨意性14.某同學在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參觀時,看到了下圖所示的石柱。他對此作出的判斷錯誤的是( )《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局部)A.維護地主階級利益 B.兩河流域文明的代表C.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D.以楔形文字呈現15.胡楊旅行社為配合某校九年級的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廣告,其中符合歷史事實的一句廣告詞是( )A.在愛琴海觀光,了解象形文字,感受大河文明的風采B.沿尼羅河而行,了解種姓制度,領略獅身人面面像的壯美C.在兩河流域駐足,了解楔形文字,欣賞古巴比倫城遺址的冬景D.參觀羅馬歷史博物館,看漢謨拉比石柱,感嘆海洋文明的魅力16.古往今來,維護國家統一歷史長河的主流,也是國家繁榮的重要基礎。請回答:(1)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什么地區?下圖黑色石碑的考古發現,對于今天我們研究古巴比倫歷史有什么作用?(2)公元6世紀,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又一次實現了中國歷史大統一的是哪個王朝?為鞏固統一,這個王朝在溝通南北流域,加強南北交流方面的重大舉措是什么?(3)“20世紀50年代,五星紅旗勝利飄揚在青藏高原,給當地的發展帶來了光明的前途。”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17.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從公元前數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一幼發拉底河、印度河一恒河、黃河一長江等流域的人們,開始耕耘灌溉、鑄器造皿、建設家園。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詩經》《論語》《一千零一夜》、楔形文字、阿拉伯數字、造紙術、印刷術…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摘編自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中的《論語》記錄了中國古代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核心思想是?公元前18世紀,兩河流域孕育了哪一法律文明成果?材料二:通過這條道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首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這條道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這條道路”指的是什么?它的開通有何作用?材料三: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3)根據材料三,概括文明交流互鑒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怎樣做才能使中華文明更放異彩?參考答案:1.B【詳解】由材料“《漢謨拉比法典》”“手工業行業”并結合所學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頒布的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所以這些內容有利于研究古代兩河流域的社會經濟,B項正確;題干和歐洲成文法的發展演變無關,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兩河流域的文明和古埃及、古印度無關,排除CD項。故選B項。2.C【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兩河流域是指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流域之間的流域,兩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創造者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來自東部山區的蘇美爾人,他們發明了一種象形文字,后來這種文字發展為楔形文字,C項正確;希臘字母是希臘語所使用的字母,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象形文字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是一種最古老的字體,不僅僅包括楔形文字,與題干不符,排除B項;拉丁字母是世界三大字母體系之一,源自希臘字母,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B【詳解】根據題干“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B項正確;埃及法老的統治與法制沒有關系,排除A項;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是其在政治方面的表現,與法制沒有關系,排除C項;漢謨拉比實行君主專制,是在政治方面的表現,與法制沒有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4.B【詳解】兩河流域孕育古代西亞文明,古代西亞文明的代表是古巴比倫文明,古巴比倫文明的代表是《漢謨拉比法典》,B項正確;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古文明的象征是金字塔,排除A項;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孕育了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的代表是佛教,排除C項;黃河、長江流域孕育了古代中國文明,古代中國文明的代表是甲骨文,排除D項。故選B項。5.A【詳解】依據所學可知,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搭配正確,A項正確;古埃及文明發源于尼羅河流域,金字塔是它的文明成果,搭配錯誤,排除B項;古印度發源于印度河流域,種姓制度是它的文明成果,搭配錯誤,排除C項;中國發源于黃河流域,甲骨文是中國的文明成果,搭配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6.A【詳解】根據材料“一個貴族使一個奴隸的眼睛受損,依照該國法律,這個貴族被判無罪,且不受任何處罰,而當一個奴隸損壞貴族的眼睛,則要往奴隸的耳內灌鉛”可知,貴族弄傷奴隸眼睛,不會承擔法律責任,而奴隸弄傷貴族眼睛,則要受到懲罰,由此看出,這部法律保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A項正確;材料旨在強調該國法律保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不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度,排除B項;材料旨在強調該國法律保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雖有野蠻、落后性,但不是強調的重點,排除C項;材料旨在強調該國法律保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沒有體現出阻礙社會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7.(1)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2)該法典反映了階級歧視和階級壓迫(3)從其實質是奴隸主階級殘酷壓榨剝削奴隸的工具。(4)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詳解】(1)根據材料“如果貴族階層的人打了貴族出身的人,須罰銀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隸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處割耳之刑。”可知,這是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2)根據材料“如果貴族階層的人打了貴族出身的人,須罰銀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隸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處割耳之刑。”可知,《漢謨拉比法典》反映了階級歧視和階級壓迫。(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其實質是奴隸主階級殘酷壓榨剝削奴隸的工具。(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8.C【詳解】結合所學可知,B處位于兩河流域,兩河流域的文明有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太陰歷等,C項正確;象形文字、獅身人面像屬于古埃及文明,在A處,排除A項;甲骨文、司母戊鼎在古代中國,在D處,排除B項;摩亨佐·達羅遺址屬于古印度,在C處,排除D項。故選C項。9.B【詳解】根據題干“黑色石柱‘這上面的文字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結合所學知識,此法典是《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刻在一塊黑色石柱上。《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的文明成果,古巴比倫起源于兩河流域,《漢謨拉比法典》是楔形文字記載的,B項正確;尼羅河流域孕育古埃及文明,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排除A項;拉丁字母又稱羅馬字母(是世界三大字母體系之一,源自希臘字母,排除C項;印度河流域孕育古印度文明,甲骨文是古中國的文字,排除D項。故選B項。10.C【詳解】據題干“兩河流域”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古代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的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法典刻在一塊黑色石柱上,同等級實行“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法典條文,C項正確;《羅馬民法大全》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編纂的一部匯編式法典,是羅馬法的集大成者,該法奠定了后世法學尤其是大陸法系民法典的基礎,排除A項;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上臺后,組織法典編纂委員會,經過6年努力,編成《查士丁尼法典》,排除B項;為了整理法國大革命以來的立法成果,拿破侖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為《拿破侖法典》,排除D項。故選C項。11.B【詳解】依據“《漢謨拉比法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中東地區的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大約在公元前1776年 頒布的法律匯編,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古巴比倫王國位于兩河流域,B項正確;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有金字塔等,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項;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有種姓制度等,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項;古代希臘與“《漢謨拉比法典》”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歷史史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不帶有作者自己的感彩;歷史結論是依據歷史史實得出的結論,帶有情感色彩。“古巴比倫的奴隸制度是相當發達的”是對古巴比倫奴隸社會的認識,屬于歷史結論,C項正確;“公元前18世紀,第六代國王是漢謨拉比”是對古巴比倫第六代國王的敘述,屬于歷史史實,排除A項;“《漢謨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石柱上”是對《漢謨拉比法典》的敘述,屬于歷史史實,排除B項;“大約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初步統一”是對兩河流域實現初步統一時間的敘述,屬于歷史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13.C【詳解】根據題干“第196條:倘自由民損毀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則應毀其眼。第199條:倘彼損毀自由民之奴隸之眼,或折斷自由民之奴隸之骨,則應賠償其買價之一半。”可知,奴隸和自由民之間存在著差異,具有明顯的等級性,C項正確;法律對待自由民和努力的量刑是不一樣的,因此不公平,排除A項;題意中未體現法律制定的民主性和量刑的民主性,排除B項;題意中法律以條文的方式出現,按律條量刑,無法體現隨意性,排除D項。故選C項。14.A【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根據題干《漢謨拉比法典》和所學知識可知,古巴比倫王朝時期屬于奴隸社會時期,《漢謨拉比法典》維護的是奴隸主的利益,A項符合題意,選擇A項;《漢謨拉比法典》是兩河流域的文明代表,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漢謨拉比法典》誕生在兩河流域,兩河流域創造的文字是楔形文字,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15.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古巴比倫王國也在此興起,C項正確;象形文字是古東埃及人發明的,排除A項;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排除B項;漢謨拉比石柱在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排除D項。故選C項。16.(1)兩河流域;黑色石碑是研究古巴比倫歷史的一手史料,有極大的史料價值。(2)隋朝。開鑿大運河。(3)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國大陸獲得統一,推動了西藏地區的發展。【分析】(1)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黑色石碑反映的是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這是研究古巴比倫歷史的一手史料,有極大的史料價值。(2)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公元6世紀,隋朝結束了我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為鞏固統一,這個王朝在溝通南北流域,加強南北交流方面的重大舉措是開鑿大運河。(3)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新中國成立后西藏實現了和平解放,所以“20世紀50年代,五星紅旗勝利飄揚在青藏高原,給當地的發展帶來了光明的前途”是指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國大陸獲得統一,推動了西藏地區的發展。言之有理即可。17.(1)孔子;仁;《漢謨拉比法典》。(2)絲綢之路;作用: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3)對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堅守民族文化特色: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時要注意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使之代代相傳: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為我所用等(言之有理,一層意思即可)。【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后來有其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故記錄的是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根據所學知識,公元前18世紀,兩河流域孕育的法律文明成果是《漢謨拉比法典》。(2)根據材料二“過這條道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首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這條道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描述的是陸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3)根據材料三“…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可得出文明交流互鑒的主要特點是:對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本問是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皆可。如: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堅守民族文化特色: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時要注意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使之代代相傳: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為我所用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