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1、11世紀以后,歐洲農村紛紛開展墾殖運動;農奴通過購買勞役豁免權、繳納遷徙稅等方式獲得自由,導致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14世紀,一些富裕農民建立租地農場產生,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農業資本主義萌芽產生)。2、13至14世紀,手工業也不斷發展,手工工場由分散到逐漸集中(工場主、商人與工人之間形成雇傭關系,手工業生產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總之,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13、14世紀,歐洲農村的富裕農民、騎士、鄉紳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城市中,手工業者、商人成為城市居民(市民階層),商人巨賈的政治權利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歐洲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1.11世紀以后,歐洲各地紛紛開展墾殖運動。新開墾的土地應該歸( )A.集團共有 B.附近莊園的領主C.封建君主分配 D.墾殖者2.10世紀中葉至13世紀中葉的300年間,西歐各地一直在不斷地開墾荒地,從而構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為時長久的墾殖運動。運動中的墾殖者大多是( )A.貴族 B.領主 C.商人 D.農民3.“他自己沒有土地或只有部分土地,主要靠租佃土地、雇用農業工人進行耕作。”這里的“他”的身份是( )A.地主 B.土地所有者 C.手工工場主 D.租地農場主4.16世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西歐農村的出現主要體現在( )A.農村商品經濟的產生 B.貨幣地租的實行C.租地農場的出現 D.自然經濟的解體5.大約在14世紀,早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出現了手工工場。早期的手工工場體現的生產關系是( )A.奴隸性質 B.封建性質C.資本主義性質 D.社會主義性質6.中世紀末期,西歐農村分化出一批精英分子,他們已作為一個穩定的階層脫穎而出,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他們是( )A.莊園主 B.富裕農民、騎士、鄉紳C.公爵、伯爵 D.手工業者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紀早期農奴制度促進了西歐主要農業組織形式——采邑的發展。采邑是大型莊園,包括土地、草場等,以及束縛在土地上的農奴。由于地區性國家建立了越來越有效的政治組織,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著政治和軍事事務,這一體系一般被歷史學家稱為封建制度。——據[美]杰里·本特利等《簡明新全球通史》材料二:13世紀的歐洲處于變革的陣痛之中,在經濟上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和工業化。工商業的興起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產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市民階級,市民階級公開提出政治代表權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這些經濟社會變革深刻地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據[美]詹姆斯·W·湯普遜《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二,歸納13世紀歐洲“經濟社會變革”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變革產生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從西歐中世紀發展歷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規律性的認識?8.14世紀,英國受疾病影響的地區勞動力短缺,部分領主出錢雇傭其它地區的富余勞動力,到16世紀末英國已出現租地農場主階層。這種轉變表明英國( )A.封建莊園經濟開始盛行 B.農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C.農場主取得了政治權力 D.農業生產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9.11世紀后,歐洲租地農場的出現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進面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出現了集中的手工工場。集中的手工工場的特點是( )①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 ②現代工廠制度逐漸建立起來③商人提供原料租地統一的生產工具 ④在共同的地點集中統一勞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0.馬克思說:“在封建社會內部孕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最初形態,特別是在14和15世紀的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里,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這種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形式是( )A.西歐莊園 B.手工工場 C.自治城市 D.租地農場11.16世紀在英國流傳一首歌謠:“一屋寬且長,織機二百張,織工二百人……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染工八十人,齊將顏色陳。二十扦制匠,將呢折成匹……”歌謠表明英國( )A.租地農場逐漸發展 B.棉紡織業興盛C.雇工分工合作興起 D.城市獲得自治12.13世紀后半期,佛羅倫薩市政府決定擴建一座小而簡陋的教堂,并專門發布公告稱,教堂要與“佛羅倫薩的眾多市民的意志結合而成的高貴的心靈相一致”。這反映出,當時佛羅倫薩( )A.教會權威進一步提升 B.人文主義廣泛傳播C.工商業階層成長壯大 D.當地居民喜愛教堂13.英國一位歷史學家描述:“最初,領主在某一年偶然不需要一項勞役,就征收一便士或半便士,以代替一次或一天的勞役.之后,領主逐漸習慣每年征收定額的現金,以取代一定項目的勞役……最后,雙方達成協定,允諾農民支付定額的現金,以取代一切勞役。”材料說明( )A.莊園是自給自足的 B.歐洲封建制度已經瓦解C.西歐莊園貨幣地租逐漸取代勞役地租 D.領主與農民間沒有人身依附關系14.在西歐,農民由奴役地位走向自由勞動始于13世紀。它一方面削弱了基于傳統的土地占有方式上的社會組織,一方面為工資——契約關系開拓出相當大的發展余地,從而為現代工業發展鋪墊了道路。材料主要說明( )A.富裕農民建立了租地農場 B.西歐莊園經濟得到蓬勃發展C.農村中出現集中的手工工場 D.農民地位變化影響社會發展15.據記載,16世紀英國紐伯里某手工工場約有200名織工負責織布,并有200名學徒在幫工,100名婦女負責梳理羊毛,200名少女在照看紡車,揀選羊毛則是由150名兒童去做。呢絨一經織好,立即交到50名剪毛工人和80名整飾工人手里,加工好的呢絨最后由20名扦制匠折疊成匹。材料說明當時的手工工場:( )A.采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 B.面向市場進行生產C.生產技術水平高超 D.生產集中,分工明確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莊園的產品很少拿出去賣,莊園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產各種生活和生產所需的物品,除非萬不得已,莊園很少出去采購,只有少數莊園不能生產的物品(如鹽、鐵等)才從城市購買。——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材料二:14世紀以后,西歐城市和農村都出現了新的變化。(1)材料一中的莊園里生活著哪些人分析西歐莊園的主要特點。(2)寫出材料二所示思維導圖中序號所代表的內容。(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這一時期西歐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17.中世紀西歐經濟不斷發展,推動西歐向近代過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10世紀開始,歐洲城市逐漸在封建主的領地上興起。農奴為擺脫領主的控制,大量的移居于城市,使得市民階層壯大。他們(市民)的崛起不但為日后資產階級的出現提供了可能,也為世界市場的擴大做好了鋪墊,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過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現代意識。——摘編自蔣相澤《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材料三:15-16世紀,英國、法國、尼德蘭等西歐國家和地區的農村,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大地主把獲得的土地,出租給富裕農民或農業家,形成租地農場。租地農場主雇人進行商品化種植或養殖生產,用雇傭勞動者取代了傳統的依附農民,使農場的經營具有了資本主義的性質。——摘編自齊世榮《世界史》(1)根據材料一圖片,指出封君與封臣之間聯系的紐帶。根據材料一文字,指出西歐莊園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概括市民階層的崛起對歐洲社會產生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西歐城市居民爭取城市自由和自治的常用手段。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租地農場的特點。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1世紀以后,歐洲各地紛紛開展墾殖運動。新開墾的土地應該歸墾殖者。當時,歐洲各地紛紛開展墾殖運動,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澤被開發,土地面積逐漸擴大。有的墾殖是領主組織,多數是農民自發開墾。墾殖者成為這些地區的新主人,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耕種。D符合題意;排除AB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墾殖者成為新開墾土地的主人。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從而選出正確答案。2.【答案】D【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0世紀中葉至13世紀中葉的300年間,西歐各地一直在不斷地開墾荒地,從而構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為時長久的墾殖運動。運動中的墾殖者大多是農民。當時歐洲各地紛紛開展墾殖運動,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澤被開發,土地面積逐漸擴大。有的墾殖是領主組織,多數是農民自發開墾。墾殖者成為這些地區的新主人,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耕種。D符合題意;排除AB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墾殖運動中的墾殖者大多是農民。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從而選出正確答案。3.【答案】D【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他自己沒有土地或只有部分土地,主要靠租佃土地、雇用農業工人進行耕作。”這里的“他”的身份是租地農場主。14世紀中葉以后,出租領主直營地達到一個高潮,領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農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D符合題意;ABC都與材料描述不符,排除AB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租地農場主主要靠租佃土地、雇用農業工人進行耕作。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從而選出正確答案。4.【答案】C【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14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自營地,他們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這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西歐經濟發展的相關史實。5.【答案】C【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結合課本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中葉,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工商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選項C符合題意;選項ABD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早期的手工工場的相關史實。6.【答案】B【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13、14 世紀,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大多數貴族不重視或沒有能力經營自己的地產,將其抵押或變賣,以償還債務或應付開支;富裕農民、騎士、鄉紳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并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新型地產,以新的經營方式控制了生產、交換等環節,還控制了鄉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也是現代農業的最早發起人。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的相關史實。15.【答案】(1)莊園制度或農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2)表現:工商業興起;城市生活產生;市民階級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響: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沖擊封建統治,促進資本主義興起;推動歐洲由中世紀向近代轉型等。(3)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歷史在傳承中發展等。【知識點】封君與封臣;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西歐城市的興起;西歐城市居民的身份;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中世紀早期農奴制度”“采邑是大型莊園”“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著政治和軍事事務”,結合所學可知,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征上在政治上實行封君封臣制度,在經濟上采用農奴制度來為莊園服務。(2)根據材料二中的“在經濟上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和工業化”“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產生”“使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市民階級”“市民階級公開提出政治代表權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等內容可知,13世紀歐洲“經濟社會變革”的表現有:工商業興起,城市生活產生,市民階級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等。結合所學分析可知,這些變化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沖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興起,推動歐洲由中世紀向近代轉型。(3)根據所學綜合分析材料一、二可知,封建時代的歐洲有適應封建時代的經濟制度,13世紀歐洲的經濟變化推動了歐洲的社會發展,由此可知,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歷史在傳承中發展。故答案為:(1)莊園制度或農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2)表現:工商業興起;城市生活產生;市民階級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響: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沖擊封建統治,促進資本主義興起;推動歐洲由中世紀向近代轉型等。(3)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歷史在傳承中發展等。【點評】(1)本小題考查歐洲的封建社會,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難度適中。在學習中掌握西歐封建社會的特征,結合材料作答即可。(2)本小題考查封建時代歐洲的經濟變化,考查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難度適中。在學習中掌握封建時代歐洲經濟變化的表現和影響,認真閱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作答即可。(3)本小題綜合考查歐洲歷史的發展,考查學生的歸納能力,難度適中,根據所學分析材料歸納規律即可。8.【答案】B【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出現了部分領主出錢雇傭其它地區的富余勞動力的現象,可見農村的生產組織形式已經發生了變化,16世紀出現的租地農場主階層是自己只有部分土地或沒有土地,主要靠租入農場、雇用農業工人進行耕作,并按照契約規定向土地所有者交納地租的農業資本家。租地農場的出現,說明土地關系的變化,這就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故B項正確;從9世紀開始,封建莊園經濟開始盛行,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題意中沒有提及有關權力歸屬的內容,排除C項;題干只提到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并沒涉及農業生產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9.【答案】B【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13世紀開始,商人不僅向雇傭工人提供原料,而且,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與雇主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由于生產工具統一配備,因而常常需要在共同的地點集中勞動,于是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集中的手工工場的特點有①③④,排除ACD項,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集中的手工工場的特點的相關史實。10.【答案】B【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4和15世紀的歐洲,城市發展,手工工場成為主要的經營方式,在手工工場這一組織形式下,商人和手工業者之間形成了資本主義的雇傭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B項正確;西歐莊園和自治城市不是城市的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形式,A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租地農場是在農村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表現形式,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11.【答案】C【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 根據題干材料關鍵信息“16世紀”“織工”、“染工”、“扦制匠”分工合作,16世紀以后,隨著市場的擴大和技術的革新,英國的集中制手工工場開始興起,紡織、采礦和冶金等一大批行業均采取了集中的生產方式,C項正確;租地農場逐漸發展、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棉紡織業興盛,材料未涉及,排除B項;城市獲得自治,材料未涉及,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相關史實。12.【答案】C【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藝復興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階層成長壯大是商業發展的前提,故C正確;A與題干主旨矛盾,故排除A;B是在文藝復興之后出現,故排除B;D與宗教改革有關,故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文藝復興運動出現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本題可用排除法解決問題,難度偏高。13.【答案】C【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解讀材料內容可知,這段材料描述了領主是如何通過讓農民通過繳納現金替代勞役的,這說明西歐莊園貨幣地租逐漸取代勞役地租,C正確;西歐莊園的確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政治經濟單位,但材料未體現該部分內容,A錯誤;材料只反映了貨幣地租逐漸取代了勞役地租,沒說明歐洲封建制度瓦解,B錯誤;在歐洲莊園中,領主和農民之間存在人身依附關系,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歐洲經濟的新變化,考查學生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適中,抓住材料中的“勞役”“現金”等內容即可準確判斷。14.【答案】D【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據題干材料可知,13世紀西歐農民地位的變化削弱了基于傳統的土地占有方式,另一方面為工資——契約關系開辟出新的發展余地,這是在說明農民地位的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D項正確。題干材料沒有涉及富裕農民建立租地農場、西歐莊園經濟得到蓬勃發展、農村出現集中的手工工場的內容,排除AB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農民地位變化影響社會發展的相關史實。15.【答案】D【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13世紀,歐洲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后來,這種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商人不僅向雇傭工人提供原料,而且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與雇主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由于生產工具統一配備,因而常常需要在共同的地點集中勞動,于是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雇工分工合作,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據“英國紐伯里的手工工場有200名織工織布,并有200名學徒在幫工,100名婦女被用來梳理羊毛,200名少女在照看紡車,揀選羊毛則是由150名兒童去做。呢絨一經織好,立即交到50名剪毛工人和80名整飾工人手里。”可知,材料說明手工工場生產集中,分工明確。D符合題意;ABC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B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手工工場的相關史實。16.【答案】(1)領主和佃戶;主要特點:自給自足。(2)①資本主義;②租地農場;圓手工工場;④廂傭(雇傭與被雇傭)。(3)從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演變。【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知識。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中世紀西歐的莊園中主要生活著領主和佃戶;根據“莊園的產品很少拿出去賣,莊園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產各種生活和生產所需的物品,除非萬不得已,莊園很少出去采購”可知西歐莊園的主要特點是自給自足。(2)本題考查西歐經濟的發展。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4世紀以后, 西歐城市和農村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賦予農民建立起租地農場,城市里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在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中出現了雇傭關系。所以①是資本主義;②是租地農場;③是手工工場;④是雇傭。(3)本題考查西歐封建社會向近代的轉變。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這一時期西歐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從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演變。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領主和佃戶;主要特點:自給自足。(2)①資本主義;②租地農場;圓手工工場;④廂傭(雇傭與被雇傭)。(3)從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演變。【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西歐經濟的發展等知識。難度較大,理解材料,掌握西歐莊園、西歐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材料,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結合起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7.【答案】(1)紐帶:土地的封賜。特點:經濟生活自給自足。(2)影響:為日后資產階級的出現提供了可能;為世界市場的擴大做好了鋪墊;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現代意識。常用手段:金錢贖買;武力斗爭。(3)特點: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傭勞動者耕種(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產品推向市場(進行商品化種植或養殖生產);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知識點】封君與封臣;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西歐城市的興起;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的圖片及“封君封臣制”,結合所學可知,封君與封臣之間聯系的紐帶是土地的封賜。從材料一中“按照傳統的法律和習俗生活”“經濟生活自給自足”,結合所學可知,西歐的莊園是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在經濟上自給自足。(2)根據材料二中的“為日后資產階級的出現提供了可能”“為世界市場的擴大做好了鋪墊”“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現代意識”可知,市民階層的崛起,為西歐日后資產階級的出現提供了可能,為世界市場的擴大做好了鋪墊,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現代意識。根據所學可知,城市居民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的常用手段包括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3)根據材料三中的“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租地農場主雇人進行商品化種植”“經營具有了資本主義的性質”,結合所學可知,租地農場采用了新的經營方式,雇傭勞動者耕種,將產品推向市場,具有資本主義性質。故答案為:(1)紐帶:土地的封賜。特點:經濟生活自給自足。(2)影響:為日后資產階級的出現提供了可能;為世界市場的擴大做好了鋪墊;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現代意識;手段:金錢贖買;武力斗爭。(3)特點: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傭勞動者耕種(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將產品推向市場(進行商品化種植或養殖生產);具有資本主義性質。【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歐封君封臣制的特點,理解西歐莊園經濟的特點,理解中世紀西歐城市的自治的影響,理解西歐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原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史料實證素養。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