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6課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一、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1、人口增長: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人口迅速增長2、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從事工商業的人口增多。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勞動者,為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創造了條件。2、大眾教育:(1)概況:適應工業化發展需要,英、法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德國建立初等、中等、大學組成的系統教育體系(2)影響: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歐美各國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二、城市化1、工業革命后,工商業發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但城市缺乏統一規劃。2、19世紀中期,衛生條件改善。排水設施、街頭照明、有軌電車等公共交通設施。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變化。三、社會問題1、社會矛盾激化:資本家獲得極大的財富,工人高強度勞動卻難以生存。工人反抗斗爭日趨激烈。2、環境污染: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1.梅雪芹《環境史學與環境問題》中有“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倫敦相繼發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霧事件,先后奪去了1800人的生命。”的記述,這提醒我們在加快工業化的同時還要做到( )A.保護環境 B.控制人口增長C.注重農業生產 D.節約能源2.19世紀以后,歐洲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1870年以后,英國、法國開始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提高了歐洲各國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大眾教育在歐洲開始推廣的主要原因在于( )A.爭奪霸權的需要 B.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C.殖民擴張的需要 D.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3.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歐洲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19世紀初,建立系統教育體系的國家是( )A.美國 B.英國 C.法國 D.德國4.1850年,美國僅有6座人口超過1萬的“大”城市。到1900年,人口過1萬的城市達38個,約5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生活在城市。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人文主義的倡導 B.民主政治的推行C.人口的迅速增長 D.工業革命的開展5.1870年,英格蘭的劇院數量差不多有200家,其中倫敦有44家、利物浦有9家、曼徹斯特3家。音樂廳的數量也迅猛增長。這反映出當時的英國( )A.電力照明已經普及 B.城市化進展顯著加快C.貧富差距基本消除 D.工人生活條件迅速改善6. 1914年歐洲大陸的人口是1750年的3倍以上。當時新醫藥科學的應用,如接種疫苗和對傳染病人的隔離,使西歐的死亡率從1800年的至少30%降低到1914年的15%左下。這說明推動歐洲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 )A.經濟的發展 B.營養的改善 C.醫學的進步 D.教育的普及7.探究:城市化(1)城市化出現了哪些問題?應注意哪些問題?應如何認識工業化和城市化?(2)工業革命使工業化國家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7.“工業革命后的歐美國家,華而不實的上層社會服裝被拋棄,簡樸實用的服裝非常流行。原來專供上層社會享用的食品,如巧克力、果醬、茶葉等,也逐漸成為大眾化的消費品。”這則材料說明( )A.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B.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C.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D.工業革命使資產階級統治得到鞏固8.第二次工業革命把人類帶入“電氣時代”,也引發了社會變化。第二次工業革命引發的變化有( )①出現了使用機器生產的現代工廠 ②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和大眾教育的發展 ④婦女地位提高,實現男女平等⑤環境污染嚴重,貧富差距加大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9.下圖比較了三個年份英國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比重變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英國( )A.人口總量在不斷增加 B.城市數量增長快C.農業產量呈下降趨勢 D.城市化進程明顯10.據估計:1730年時,全英國12000至17000名教師中約有2000名女性。到1851年,更多婦女走出家庭,其中有七萬名婦女就業于教師行業,伯明翰的女性教師占該市教師總人數的79%。此外,不少知識女性還開辦了學校。這反映了當時的英國婦女( )A.經濟獨立推動女權運動發展 B.取得與男性平等的就業機會C.傳統社會角色定位發生改變 D.完全擺脫家庭束縛走向社會11.在19世紀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數精英和富有階級的特權。然到了20世紀初絕大多數歐洲國家都建立起義務教育體系,規定所有6-12歲的兒童都要接受教育。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 )A.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 B.民主制度的廣泛實行C.無產階級的激烈斗爭 D.工業時代的社會需求12.英國18世紀人口死亡率明顯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廠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導致上述情況發生的重要原因是( )A.汽車工業快速發展 B.城市環境污染嚴重C.人口膨脹貧富懸殊 D.醫療技術水平下降13.19世紀中期兩位詩人描寫各自的城市,一位描寫巴黎:雄雞的報曉深遠悠長,刺穿了清晨的煙霾,高樓沐浴在霧海,人們在工作間里忍受著痛苦。另一位描寫曼哈頓:人行道布滿了車輛,寬廣的大道上,充斥著婦女和商店及展覽,一百萬人口,自由和極好的禮儀,嘹亮的歌聲……對此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 )A.工業化造成環境污染 B.工業化進程導致了城市的出現C.人們都認可了工業化 D.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不同影響14.如圖漫畫反映了:( )A.經濟發展要注重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B.社會發展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C.化學工業引發環境污染 D.工業革命拉大貧富差距16.某校歷史宣傳小組設計一張主題為“人類文明交相輝映,地球家園和諧共生”的海報,在選取相關板塊材料時出現爭議。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農業文明】材料一 農業生產最早興起于亞洲,為亞洲文明領先于世界其他地方奠定了物質基礎。考古學家們在今天伊拉克北部的耶莫地區發現,在距今約9000年前這里的人們已種植大麥、小麥、小扁豆等農作物,在浙江河姆渡遺址也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遺存。——摘編自王靈桂、徐軼杰《亞洲文明的歷史性貢獻與新時代亞洲文明觀的構建》【工業文明】材料二 與工業化一起到來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長、大規模移民與迅速的城市化,勞工階層的壯大增加了對工業產品的需求。工業化過程中的社會經歷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大量高質量低價格的商品被生產出來,生產力的發展轉變為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等著,魏風蓮譯:《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文明互鑒】材料三 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摘編自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1)根據材料一,指出其入選【農業文明】板塊的理由。(2)材料二入選【工業文明】板塊,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你支持哪方觀點,請根據材料二,從工業革命影響的角度作出簡要說明。(3)根據材料三,概括回答:怎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17.城市作為文明的載體,在人類文明的演進中不斷地變化和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世紀西歐城市是工商業中心。市民主要從事制造業或者商業,過者截然不同于農村居民的生活,在與封建領主的斗爭中逐漸獲得城市的自治權。——摘編自周靖等《中外歷史一百講》材料二 19世紀早期,泰晤士河是一個開放的下水道匯聚處,各種生活與工業污水無序排入。為改變這種情況,倫敦當局著手建立一個現代下水道系統。之后,英國歷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出臺,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環境保護法。——摘編自錢乘旦《英國通史》第五卷材料三 應國家的宏觀策略轉移,城市的發展出現新趨向。中國自1996年開始推行建設生態城市。2012年起,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也推動了智能城市發展。——摘編自薛風旋《中國城市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指出英國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措施。(3)根據材料三,列舉中國城市發展的新趨向。(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推動城市發展因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根據"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倫敦相繼發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霧事件,先后奪去了1800人的生命。"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造成大量的毒霧,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這告訴我們,工業化發展的同時要注重保護環境,A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毒霧奪去了人的生命,與人口增長無關,排除B項;題干未涉及農業生產,排除C項;題干重在強調保護環境,而不是節約能源,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此題考查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問題——環境污染,難度適中,此題為題意理解題,理清題干主旨即可作答。2.【答案】B【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人口增長與大眾教育【解析】【分析】19世紀以后,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歐洲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1870年以后,英國、法國開始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歐美各國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故B項正確,AC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大眾教育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3.【答案】D【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期以后,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歐洲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法國和德國最早建立起國家教育體系。1802年,法國通過法律開設政府資助的中等學校。從1870年開始,英國、法國開始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1910年,德國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學校、中等學校、大學組成的系統教育體系。D項正確;美國不屬于歐洲國家,排除A項;英國、法國建立系統的教育體現在19世紀后期,排除B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工業化國家的變化的相關史實。4.【答案】D【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D.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工廠對工人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于是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這使得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多,大城市越來越多,故選項D符合題意;A. 人文主義的倡導,不符合題意;B.民主政治的推行,不符合題意;C.人口的迅速增長,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回答。5.【答案】B【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英格蘭的劇院數量差不多有200家,其中倫敦有44家、利物浦有9家、曼徹斯特3家。音樂廳的數量也迅猛增長”可知,這反映的是英國城市化進展顯著加快。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進程,19世紀中期以后,城市的環境開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礎設施建立起來。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B符合題意;材料不能反映電力照明的普及,排除A;貧富差距基本消除不符合事實,排除C;材料沒有反映工人生活條件迅速改善,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掌握英國城市化的進程和影響。解題關鍵是理解題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進行作答。6.【答案】C【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根據“接種疫苗和對傳染病人的隔離,使西歐的死亡率從1800年的至少30%降低到1914年的15%左右”可知通過接種疫苗和隔離傳染病人,使得西歐的死亡率大大下降,由此可知醫學的進步推動了歐洲人口的增長,C符合題意;經濟的發展,與題干無關,排除A;營養的改善,與題干無關,排除B;教育的普及,與題干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適中,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分析選項即可作答。7.【答案】(1)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城市人口快速增長,超過了城市資源和環境承受能力,出現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城市無序擴張等現象。注意:合理布局規劃;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科技創新和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等。認識: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但發展中要注意科學、合理、和諧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注意保護生態環境等。(2)有益的變化:人口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教育的普及;城市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變化;有害的變化:社會矛盾激化;環境污染【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開始時,城市通常缺乏統一的規劃,城市化出現了人口快速增長,交通擁堵,污染嚴重,環境很差,城市無序擴張等現象。在城市化過程應該合理布局規劃;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科技創新和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但發展中要注意科學、合理、和諧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注意保護生態環境等。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使工業化國家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化出現了人口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教育的普及;城市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變化。但是也帶來環境污染,貧富分化,社會矛盾激化等。【點評】解答第一問的關鍵是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的發展,而城市化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因此要合理利用科技,趨利避害。解答第二問的關鍵是認識城市化帶來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8.【答案】B【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華而不實的上層社會服裝被拋棄,簡樸實用的服裝非常流行。原來專供上層社會享用的食品,如巧克力、果醬、茶葉等,也逐漸成為大眾化的消費品。”可知,工業革命改變了社會生活,B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A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C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政治角度,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工業革命,讓學生正確認識工業革命的影響,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難度一般。9.【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工業革命開始后的人口增長與大眾教育;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由于石油的開采和使用,環境污染嚴重,社會生產力提高的同時導致社會貧富差距加大,②③⑤符合題意,D項正確;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開始出現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①不符合題意;雖然女子參加工廠勞動,社會并沒有實現男女平等,①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B和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0.【答案】D【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750、1851、1870年英國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比重變化”可知,城市人口比例不斷上升,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原因在于工業革命的進行,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不斷增加,推動了英國城市化的進程,D選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人口總量在不斷的增加,A選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城市數量的變化,B選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農業產量的變化,C選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影響。需要理解圖表信息并掌握工業革命的影響。11.【答案】C【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人口增長與大眾教育【解析】【分析】C. “到1851年,更多婦女走出家庭,其中有七萬名婦女就業于教師行業,伯明翰的女性教師占該市教師總人數的79%。此外,不少知識女性還開辦了學校”表明當時的英國婦女傳統社會角色定位發生改變。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他們的社會地位發生了變化。故C符合題意;經濟獨立推動女權運動發展在題干中未體現,故A不符合題意,BD說法錯誤,故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相關的知,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他們的社會地位發生了變化。12.【答案】D【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人口增長與大眾教育【解析】【分析】解題時緊扣題干中的時間信息,如“19世紀以前”“然而到了20世紀初”,據此可知時間的節點與工業革命相關,工業革命的發展需要較多的技術工人,而與教育聯系較為緊密,D項正確;“人文主義”在文藝復興時期,在時間上不合題意,排除A項;福利制度是在20世紀30年代階級大危機之后,排除B項;無產階級的激烈斗爭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方“福利國家”制度,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3.【答案】B【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1831—1841年,工廠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導致上述情況發生的重要原因是工業革命的推動,導致城市環境污染嚴重,損害了工人的身心健康,故選項B符合題意;A. 汽車工業快速發展,不符合題意;C. 人口膨脹貧富懸殊 ,不符合題意;D. 醫療技術水平下降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現象,再結合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分析發生現象的原因回答。14.【答案】D【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材料“刺穿了清晨的煙霾,高樓沐浴在霧海,人們在工作間里忍受著痛苦”體現的是工業革命的消極一面,材料“人行道布滿了車輛,寬廣的大道上,充斥著婦女和商店及展覽,一百萬人口,自由和極好的禮儀,嘹亮的聲”體現的是工業革命的積極影響,說明的是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不同影響,D項正確;AB項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AB;材料中也有否定工業化的一面,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注重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能力,注意掌握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原因、實質、成果和歷史影響。15.【答案】B【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A. 經濟發展要注重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漫畫反映的是經過工業革命,英國的河流污染嚴重,發展經濟的同時,造成了環境污染,這提醒我們社會發展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故選項B符合題意;C. 化學工業引發環境污染 ,不符合題意;D. 工業革命拉大貧富差距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即圖片,結合其中的提示語,看懂圖片含義,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回答。16.【答案】(1)大麥、小麥、小扁豆、稻谷等的種植,均屬于農業文明范疇,且距今年代久遠,可以作為研究農業起源的重要依據。(2)觀點:贊成。說明: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化出現。(3)堅持對等、平等原則;堅持多元、多向原則;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有兼收并蓄的態度。【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考古學家們在今天伊拉克北部的耶莫地區發現,在距今約9000年前這里的人們已種植大麥、小麥、小扁豆等農作物,在浙江河姆渡遺址也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遺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麥、小麥、小扁豆、稻谷等的種植,均屬于農業文明范疇,且距今年代久遠,可以作為研究農業起源的重要依據。(2)根據材料二“工業化過程中的社會經歷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大量高質量低價格的商品被生產出來,生產力的發展轉變為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化出現。(3)根據材料三“………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可知為了更好地促進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應該堅持對等、平等原則;堅持多元、多向原則;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有兼收并蓄的態度。故答案為:(1)大麥、小麥、小扁豆、稻谷等的種植,均屬于農業文明范疇,且距今年代久遠,可以作為研究農業起源的重要依據。(2)觀點:贊成。說明: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化出現。(3)堅持對等、平等原則;堅持多元、多向原則;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有兼收并蓄的態度。【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農業文明的發展歷史。主要考查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儲備與材料分析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把握材料信息主旨,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工業文明發展成就,主要考查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儲備與材料分析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工業革命的相關史實,以此分析解讀材料。(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把握材料核心信息,結合所學的相關知識分析解讀。17.【答案】(1)特點:工商業中心;擁有一定自治權。(2)問題:環境污染;解決措施:改善基礎設施,頒布法律。(3)新趨向:建設生態城市;發展智能城市。(4)因素:工業化的推動;經濟的發展;頒布法律;制定有利的政策;基礎設施的建設;人口的遷徙等。【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西歐城市的興起;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世紀西歐城市是工商業中心”,可知是工商業中心;由“市民主要從事制造業或者商業,過者截然不同于農村居民的生活,在與封建領主的斗爭中逐漸獲得城市的自治權”,可知擁有一定自治權;因此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特點,是工商業中心;擁有一定自治權。(2)根據材料二“泰晤士河是一個開放的下水道匯 聚處,各種生活與工業污水無序排入”,可知導致環境污染;由“為改變這種情況,倫敦當局著手建立一個現代下水道系統。之后,英國歷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出臺,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環境保護法”,可知改善基礎設施,頒布法律文獻。因此英國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環境污染;解決措施是改善基礎設施,頒布法律文獻。(3)根據材料三“中國自1996年開始推行建設生態城市。2012年起,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也推動了智能城市發展”,可知中國城市發展的新趨向是建設生態城市;發展智能城市。(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城市發展的因素有,工業化的推動;經濟的發展;頒布法律;制定有利的政策;基礎設施的建設;人口的遷徙等。【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發展、城市化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環境污染等問題。我們要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注意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