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一、新經濟政策(1921年)1、背景: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阻礙社會發展和生產恢復。2、目的:恢復和發展生產,緩解危機,鞏固工農聯盟3、主要內容:(1)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2)允許使用雇傭勞力,允許出租土地,實行自由貿易(3)中小企業允許國內外資本家經營(4)按勞取酬工資制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余糧收集制,實物配給制,勞動義務制,取消自由貿易,全部工業國有化。4、特點(新):允許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5、作用: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二、蘇聯的工業化1、蘇聯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烏和南高加索聯邦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2、社會主義工業化:(1)重點:優先發展重工業(2)措施:兩個五年計劃(1928——1937)(3)成果:落后農業國 → 強大工業國(4)評價: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它使蘇聯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集中全國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三、農業集體化1、背景:1927到1928年蘇聯發生嚴重糧食危機2、目的:解決糧食問題,適應工業化需要。3、方法:消滅富農,支持建設集體農莊,組建拖拉機站。4、影響:農業集體化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四、蘇聯模式(又稱“斯大林模式”)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制定(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鏟除了人剝削人的現象)2、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3、影響(評價斯大林模式):(1)積極作用: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2)消極作用: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4、啟示:①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②方針政策的制定要符合本國國情,實事求是;③經濟發展必須尊重客觀經濟規律,農、輕、重工業要協調發展。1.確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著蘇聯模式形成的事件是( )A.1921年新經濟政策實施 B.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C.1936年新憲法公布 D.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2.”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該內容反映的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蘇聯模式 D.赫魯曉夫改革3.“面對經濟癱瘓,1921年春天,他決定實行與激進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反的政策。新的政策……允許農民以自由市場價格出售他們的剩余產品。”材料中的“他”是指( )A.列寧 B.斯大林 C.赫魯曉夫 D.勃列日涅夫4.蘇聯(俄)一位領導人說:“我們在這方面犯了很多錯誤,走得太遠了;我們在商業國有化和工業國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流轉方面走得太遠了。這是不是一種錯誤呢?當然是一種錯誤。”基于此,蘇聯(俄)實行(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D.斯大林模式5.據統計,1929年蘇聯擁有各種研究機構總數為438所,1932年增加到1028所,科學工作人員由2.26萬人增加到4.26萬人。這反映了當時蘇聯( )A.新經濟政策效果明顯 B.計劃經濟體制形成C.工業化亟須大量人才 D.科技水平領先世界6.“一方面,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了…”該材料評價的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利弊 B.新經濟政策的利弊C.羅斯福新政的利弊 D.蘇聯模式的利弊7.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鄧小平材料二: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他們采取所謂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你要母雞多下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回答:(1)是誰使“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這種模式又稱什么?(2)從材料二看,這種模式有什么弊端?(3)除此之外,你認為弊端還有哪些?8.關于工業化資金來源問題,蘇聯黨內進行了激烈爭論,中央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議,從農業中抽取工業化的發展資金,除了向農民征收普通稅外,還要通過擴大工、農產品的價格差來收取。后來,又不加限制地擴大這種價格差。這表明蘇聯工業化( )A.資金充足 B.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C.發展迅猛 D.有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9.“1917年初該國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同年再次爆發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除此之外,題干中提及的國家在1921年對經濟政策進行了調整。調整的內容為( )A.取消自由貿易 B.全面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C.產品分配方式實行國家配給制 D.糧食稅取代余糧征集10.下表是蘇聯實行“一五”和“二五”計劃建設期間社會經濟數據統計表。據表可知,蘇行計劃經濟( )時期 項目 增長情況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32年比1928年) 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1937年比1932年)國民收入 增長86% 增長>100%農業總產值 — 增長54%工業總產值 增長1.3倍 增長1.32倍工業勞動生產率 提高38% 提高82%A.緩解了經濟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 B.有利于農、輕、重比例協調發展C.使蘇聯工農業總產值躍居世界首位 D.促進蘇聯社會經濟的發展11.1921年春,蘇俄出現波及80多個省的嚴重饑荒,農民對蘇維埃政權產生強烈抵觸情緒,引發叛亂。為解決危機,蘇俄調整農業政策,具體措施是( )A.實行余糧征集制 B.征收糧食稅C.實行農業集體化 D.限制農產品產量12.“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三大改造 D.羅斯福新政13.識讀《1913-1925年俄國糧食產量變化曲線圖》,其中糧食產量逐年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實行(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農業集體化 D.分田到戶14.蘇聯農業集體化就是把農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化。在農業集體化的浪潮中,農民都要加入集體農莊,農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這場運動( )A.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B.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生產C.致使農業生產長期停滯 D.阻礙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15.“1920年,當時農民耕種的土地少于1914年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加上嚴重的旱災和運輸癱瘓,發生了一場大饑荒、有成百萬人餓死。世界大戰、革命、國內戰爭和恐怖饑荒等連續八年的破壞,使國家瀕于崩潰”。材料旨在( )A.解釋粉碎外國的武裝干涉的原因 B.強調推動工業化全面展開的必要性C.解釋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原因 D.闡明推行蘇聯模式的必然性16.簡答題。材料一:毛澤東曾高度評價這場革命:“……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材料二:材料三:1921年開春以來,我們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義的辦法來代替原先行動的辦法、方案。所謂改良主義的辦法,就是……活躍商業、小企業、資本主義,審慎地逐漸地掌握它們,或者說,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們活躍起來的范圍內對它們實行國家調節。——列寧(1)材料一中毛澤東曾高度評價的是哪一場革命?毛澤東為什么說這場革命開創了“新紀元”?(2)根據材料二分析1921-1925年蘇俄(聯)糧食產量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并根據材料三指出這種變化得益于什么“改良主義的辦法”?(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良主義的辦法”最主要的特點是什么?17.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彼得大帝,被稱為“俄國之父”,他親手將俄國推入了現代世界。他深知“拖延就是死亡”,所以挑戰數百年的無知與孤立,向西方尋師問道,推動巨大的變革,將教百萬人脫離黑暗時代,使俄國逐步成為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材料二:茲依照本法令……所指示的辦法,將用以束縛定居在地主領地上的農民和家務農奴的農奴制度永遠廢除。材料三:列寧說:“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材料四: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施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1)材料一反映了俄國歷史上的什么重大歷史事件?該改革產生了什么影響?(2)上述材料二反映了俄國歷史上的什么重大歷史事件?(3)材料三中“手段、途徑”是指在列寧的領導下蘇俄實行了什么政策?這一政策實施有什么作用?(4)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蘇聯確立的“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什么?確立的標志是什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也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C項正確;確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著蘇聯模式形成的事件是1936年新憲法公布,不是1921年新經濟政策實施,排除A項;確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著蘇聯模式形成的事件是1936年新憲法公布,不是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排除B項;確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著蘇聯模式形成的事件是1936年新憲法公布,不是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蘇聯頒布新憲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確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著蘇聯模式形成的事件是1936年新憲法公布。2.【答案】B【知識點】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B項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消自由貿易,排除A項;蘇聯模式不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排除C項;赫魯曉夫改革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新經濟政策。3.【答案】A【知識點】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經歷了數年戰爭的蘇維埃俄國,滿目瘡痍,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列寧在調查后認為,只有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才能恢復和發展生產。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包括: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故A正確;斯大林時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排除B;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曉夫于1953年上臺執政,排除C;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上臺執政,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識記蘇俄新經濟政策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從而選出正確答案。4.【答案】B【知識點】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我們在這方面犯了很多錯誤,走得太遠了;我們在商業國有化和工業國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流轉方面走得太遠了。這是不是一種錯誤呢?當然是一種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蘇俄在國內戰爭時期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說明蘇俄領導階層在反思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基于此,為解決這些問題,蘇俄政府于1921年實行新經濟政策,所以排除A,正確答案為B;材料信息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是在新經濟政策實施后,于20世紀后期推行,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斯大林模式即是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道路,最終于1936年憲法確定形成,排除D;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蘇俄的新經濟政策,這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新矛盾新危機下,為維護蘇維埃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探索,解題關鍵在于“基于此,蘇聯(俄)實行”,認識清楚試題的設問是什么,才能作出正確判斷。5.【答案】C【知識點】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據統計,1929年蘇聯擁有各種研究機構總數為438所,1932年增加到1028所,科學工作人員由2.26萬人增加到4.26萬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蘇聯的工業化建設開始于1926年,1928年到1937年實施并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并重點發展重工業。研究機構和科學工作人員不斷增長反映了當時蘇聯工業化亟須大量人才,C符合題意;新經濟政策是蘇俄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A不符合題意;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建立時間是1936年,B不符合題意;科技水平領先世界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蘇聯的工業化,難度一般,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6.【答案】D【知識點】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解析】【分析】 據所學知,蘇聯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1936年新憲法的實施標志著蘇聯模式形成,這一模式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后來成為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了…”該材料評價的是蘇聯模式的利弊,排除ABC,選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答案】(1)斯大林;“斯大林模式”。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太多,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比例失調;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經濟發展粗放,效益低,浪費能源。【知識點】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史實的識記。第(1)問依據材料一中列寧搞了新經濟政策后,蘇聯的模式僵化了。依據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2課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第二子目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內容:“蘇聯在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這一體制被稱為“斯大林模式”。”可知,斯大林使“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這種模式又稱斯大林模式。第(2)問從材料二中“采取所謂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可以看出,這種模式存在的弊端是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太多,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第(3)問依據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2課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第二子目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內容:“這一模式也具有嚴重的弊端: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第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可知。【點評】本題難度中等,主要考查學生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建設成就、原因、影響。8.【答案】B【知識點】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工業化資金來源成為蘇聯的棘手問題,最后蘇共中央接受斯大林的建議,從農民和農業榨取資金,以發展工業化,這表明蘇聯工業化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B符合題意;蘇聯工業化缺少資金,排除A;材料中未涉及工業化發展的態勢,排除C;題干材料說明蘇聯工業化不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蘇聯的工業化。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掌握蘇聯工業化的影響是解答本題的關鍵。9.【答案】D【知識點】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17年初該國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同年再次爆發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可知,材料中該國指的是俄國。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A項取消自由貿易不是調整的內容,新經濟政策允許使用雇用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不符合題意;B項全面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不是調整的內容,新經濟政策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不是全面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不符合題意;C項產品分配方式實行國家配給制不是調整的內容,新經濟政策實行按勞取酬工資制,不符合題意;D項糧食稅取代余糧征集是調整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蘇俄的新經濟政策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蘇俄的新經濟政策。10.【答案】D【知識點】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數據可以看出,兩個五年計劃推動了農業工業產值的增加,也增加了國民收入,促進蘇聯社會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新經濟政策緩解了經濟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到輕工業、重工業,排除B項;沒有比較,不能得出蘇聯工農業總產值躍居世界首位,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蘇聯兩個五年計劃,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蘇聯計劃經濟促進蘇聯社會經濟的發展。11.【答案】B【知識點】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21年春,蘇俄出現波及30多個省的嚴重饑荒,農民對蘇維埃政權產生強烈抵觸情緒,引發叛亂。”及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戰時共廠主義政策造成了蘇俄國內經濟政治危機的出現。結合所學可知,列寧為了解決危機,實行了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擴大生產,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實行自由貿易,從而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蘇維埃政權。A項實行余糧征集制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一項內容,不符合題意;B項征收糧食稅是為解決危機,蘇俄調整農業政策的具體措施,符合題意;C項實行農業集體化是通過合作社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并引導農民走向集體經濟的過程,開始于1930年,完成于1934年,不符合題意;D項限制農產品產量和題干內容不符,羅斯福新政通過《農業調整法》,限制農產品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及學生識記和理解的能力。識記并理解蘇俄新經濟政策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2.【答案】B【知識點】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可知,材料中的“它”是指新經濟政策,為恢復發展經濟,1921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B符合題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1921年結束,排除A;三大改造發生在1953—1956年的中國,排除C;羅斯福新政發生在1933年的美國,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新經濟政策的時間、內容及其作用。13.【答案】B【知識點】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解析】【分析】蘇維埃政權建立后,為戰勝敵人,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但并沒有提高俄國的糧食產量,A不符合題意,錯誤;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它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提高了糧食產量,B符合題意,正確;農業集體化和分田到戶是新中國實行的農業農村政策,C、D不符合題意,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蘇聯的新經濟政策,要記住相關知識點并理解新經濟政策的影響。14.【答案】C【知識點】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自30年代初起,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斯大林認為,農民必須要作出犧牲,在農業集體化的浪潮中,新經濟政策被終止,農民被強迫加入集體農莊,農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結果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A項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錯誤,農業集體化雖然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符合題意;B項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生產錯誤,農業集體化有利于提高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但是不能說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生產,不符合題意;C項致使農業生產長期停滯理解正確,符合題意;D項阻礙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錯誤,農業集體化為蘇聯開展社會主義工業化提供了資金等條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模式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斯大林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斯大林將這一模式神圣化、凝固化,致使社會主義喪失了自我完善的生機和活力,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15.【答案】C【知識點】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引起了農民的憤懣”“國家瀕于崩潰”“社會主義化進行的太快了。他公開提出同資本主義妥協,這是一個戰略退卻”可知,材料表明列寧推行新經濟政策的原因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采取新經濟政策是一種戰略退卻,并不是正的要發展資本主義。所以,題干論述解釋的是實行列寧新經濟政策的原因。A項解釋粉碎外國的武裝干涉的原因錯誤,粉碎外國的武裝干涉是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原因,不符合題意;B項強調推動工業化全面展開的必要性錯誤,“同資本主義妥協”不是推動工業化,斯大林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列寧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解釋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原因理解正確,符合題意;D項闡明推行蘇聯模式的必然性錯誤,蘇聯模式是斯大林時期形成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原因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蘇俄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原因。16.【答案】(1)俄國十月革命;是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第一次取得勝利的革命。(2)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新經濟政策(3)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知識點】列寧與俄國的十月革命;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解析】【分析】(1)毛澤東所評價的“那一場革命”就是指俄國十月革命,因為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因此說俄國十月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2)依據材料二題干信息:1921——1925年糧食產量迅速增長,結合所學可知,1921年,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到1925年底,蘇聯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3)由材料三“活躍商業、小企業、資本主義,審慎地逐漸地掌握它們,或者說,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們活躍起來的范圍內對它們實行國家調節”可知,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對小農占優勢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點評】本題考查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7.【答案】(1)彼得一世改革。經過改革,俄國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俄國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2)1861年改革(或農奴制改革)。(3)新經濟政策。從蘇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發展。(4)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知識點】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彼得一世改革。根據材料一“彼得大帝,被稱為‘俄國之父’,他親手將俄國推入了現代世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俄國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彼得一世改革;經過改革,俄國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俄國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2)本題考查1861年改革。根據材料二“茲依照本法令……所指示的辦法,將用以束縛定居在地主領地上的農民和家務農奴的農奴制度永遠廢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俄國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是1861年改革(或農奴制改革)。(3)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根據材料三“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手段、途徑”是指在列寧的領導下蘇俄實行了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4)本題考查蘇聯模式。根據材料四“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施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確立的“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蘇聯模式);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也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故答案為:(1) 彼得一世改革。經過改革,俄國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俄國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2) 1861年改革(或農奴制改革)。(3) 新經濟政策。從蘇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發展。(4)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點評】本題考查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改革、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等知識。難度較大,識記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中的人物、時間、事件等關鍵詞與所學知識結合起來,分析、歸納材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