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 2024 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第四編選擇性必修 第十四單元 課題48 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 課件(54張PPT)+課題訓練(含解析)+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 2024 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第四編選擇性必修 第十四單元 課題48 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 課件(54張PPT)+課題訓練(含解析)+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共54張PPT)
課題48 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
【課標要求】 
1.了解人類居住條件的變遷及各地民居的差異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響。
3.了解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及問題。
必備知識·自主排查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命題溯源·聚焦高考
必備知識·自主排查
知識點一 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
1.村落的產生
(1)產生:________出現以后,人們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影響:為人們的________、繁衍和防衛提供了條件和保障,也為人們進行集體活動提供了便利。
農業
定居
2.集鎮的出現
(1)興起
①原因:隨著社會________的發展而興起。
②興起:在原始社會末期,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逐漸成為一定地域內的經濟中心。
(2)中國古代的鎮
功能 主要是為________而設立。
發展 兩宋:工商業者經營及定居的集鎮發展,促進了市場的繁榮。
元朝:漕運和海運發達,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工商業集鎮。
明清:集鎮進一步發展并出現專業分工。
生產力
軍事目的
3.城市的產生
(1)內涵:一定區域內__________、軍事防御、經濟活動、________的中心場所。
(2)發展
中國 布局分為________區、手工業區和商業區、居民區。商朝時,城市已初具規模,周朝營建城市形成制度
西方 古希臘:城市布局反映出行政、________、宗教和商業的功能。
古羅馬:城市的________系統和________系統,成為后來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
歐洲:中古時期出現了以手工業者和商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鎮。
政治權力
宗教祭祀
宮殿
防御
道路
供水排水
4.世界各地的民居:
體現了居住地的________,反映了當地的____________與文化習俗。
(1)兩河流域:________建造房屋,木材作________。由________、前室、________構成。
(2)古埃及: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具有防曬保溫功能,________是家庭活動的場所。
自然環境
社會經濟水平
土坯
棟梁
前庭
主室
庭院
(3)古代中國
①遠古:巢居和________構成最早的兩大類型。
②先秦以來:民居設計遵循嚴格的________和禮儀制度;住宅布局講求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構________。
③明朝:________的民居建筑開始普及。
④古希臘羅馬:帶有列柱圍廊的________是民居的核心。混凝土、拱券和希臘柱式相結合,成為古羅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⑤印第安人:圓錐形的帳篷。
穴居
等級觀念
抬梁結構
磚木結構
中庭
知識點二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
1.城市化的演進
(1)城市化的出現
表現 工業生產逐漸向________集中,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走向城市。
影響 ①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所需的勞動力與消費市場。
②對城市的設施與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
(2)城市化的進程
世界 1851年,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50%的國家。二戰后城市化速度加快。
中國 ①鴉片戰爭后: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城市陸續出現、發展、壯大,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城市化進入新階段。
③21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化迅猛發展。
2.居住條件的改善
(1)建筑技術:美國人發明了________,比利時住宅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技術,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廣,私人衛生間等快速普及。
(2)社區服務: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區蓬勃發展。
(3)生活服務:________和文化娛樂場所出現。
電梯
購物中心
3.基礎設施的發展
(1)西方國家:自來水與排水系統;煤氣燈、電燈創造了新的城市________方式;電報、電話便利了人們的通信聯系;地鐵、電車、汽車、自行車便利了人們出行。
(2)中國
①近代:建設水平有限,且很不平衡。
②現代: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基礎設施不斷改進。
4.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環境污染、貧富矛盾、交通擁堵、犯罪率上升、失業者增加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
夜生活


1.思維拓展——中國古代集鎮的發展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
中國古代鎮設立的主要目的是軍事,集鎮發展主要是工商業發展。集鎮的出現和發展,突出反映了中國古代城市經濟功能增強,政治、軍事功能減弱。也從側面反映了古代商品經濟的發展。
2.生活情境——周代城市規劃
思考:上圖是“周王城形制想象圖”。據此說明周代城市規劃有什么特征?
提示:以王城為基準,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據禮制營建制度而厘定;以宮為中心的分區規劃結構形式營建的聚集封閉型城邑。城的布局嚴謹,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3.知識延伸——古希臘廣場
在古希臘,廣場是城市中的活動中心,又是露天市場和會場,附近有神廟、商店、會議廳、學校、露天劇場、運動場等。古代希臘的廣場,一般不追求軸線對稱,其形狀甚至是不規則的,但比較實用。
4.思維拓展——四合院的布局及設計理念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于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

5.知識延伸——人類居住的四次革命
第一次居住革命以結束群居,并利用木材、泥土、石塊等天然材料建造有支撐的房屋為主要標志;第二次居住革命以磚瓦的廣泛應用和手工建筑技術的成熟等為主要特征;第三次居住革命以鋼筋混凝土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第四次居住革命是以信息化和生態化為主要特征的深刻變革。

6.學術情境——大城市論
有學者認為應重點發展“條件較好的大中城市”“中心城市”。有學者則明確指出大城市具有遠大于小城鎮的規模效益。還有學者提出適合國家當前條件的100萬~400萬人口的優化城市規模區間。也有學者認為城市規模效益仍然在發揮主要作用,需適當放寬對大城市規模上的限制。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在落后地區,大城市必然要首先發展,形成“極核”,然后帶動中小城市的發展。
思考:城市化的動力是什么?城市化進程的本質是什么?
提示:動力:農業發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動力;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市場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動力。本質是經濟社會結構變革的過程。
7.體系構建——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探究點 欣欣向榮——從村落、集鎮到城市化
時空觀念——古代城市的發展變遷
核心結論:中國古代都城與城市發展變化的規律
(1)漢代長安與北宋東京在城市布局的差異
根據長安城布局圖左上角的“東市”“西市”可知,城市商業活動受到嚴格的空間限制,從圖中帶“宮”字的建筑區域可知城市政治功能突出。而北宋東京布局圖的皇城位置、商業經營位置和時間都有變化。
(2)中國古代城市(鎮)發展變化的規律
①從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其后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超過政治功能。
②從商業活動看:政府對城市商業活動的限制逐漸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度,且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
③從規模數量看:明清不僅規模巨大的商貿城市增多,而且還興起了大量中小工商業市鎮,這些市鎮商業繁榮、人口密集。
④從生產關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
⑤從生活觀念看: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發生變化。
史料實證——世界各地的民居
史料一 福建客家土樓
史料二 多幕斯是一種內向封閉式的結構,四周用圍墻與外界隔開,只有一個大門與外界相連還往往關著。多幕斯中,值得介紹的首先是前廳,位置一般在進入大門一段過道的盡頭,前廳的頂部往往開有天窗,正對著地面上的集水池。作為富人的建筑,多幕斯的主要材質是大理石,整個建筑富麗堂皇,在擁擠的羅馬城有這樣一座居所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幸運。
——《古羅馬繁榮的“地產業”:富人與平民,等級分明的住宅建筑》
【探究】 
(1)結合所學,指出史料一中福建客家土樓體現了客家人生活的哪些特點?
                                    
                                    
(2)史料二中古羅馬富人多幕斯的建筑設計有何特點?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 特點:聚族而民,體現了強烈的家庭倫理觀念;土樓建筑,就地取材,或依山就勢組成了適宜的人居環境。
[提示] 特點:內向封閉式的結構;前廳往往有天窗和集水池;多為大理石材質建筑。目的:為了防盜安全、便于采光和搜集雨水、取材方便凸顯富麗堂皇。
【通法悟道】
歷史解釋——世界各地民居及特色
(1)重視環境、風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處陽光地段,是全世界鄉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2)世界各地人類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運用構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
(3)世界的鄉土民居還反映當地居民的文化習俗,并融匯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態環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現出民族、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等諸多要素,反映方正嚴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現出建筑群體組合中的漸進的層次,向心的朝內院的家族組合體,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開放探究——城市化進程及其問題
史料一 1846年至1914年上海租界的發展
史料二
1850 《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創刊。
1871 大北電報公司鋪設香港至上海的海底電纜,電線接入租界。
1872 4月,英國人美查(Frederick Major)創辦《申報》。
1879 9月,美國傳教士創辦圣約翰書院,后改稱圣約翰大學。
1881 上海自來水公司開始營業。
1882 英國人開辦的上海電光公司發電。
1903 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出版《東方雜志》。
1908 3月,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線通車。第一家電影院虹口電影院建成。
1911 上海出現第一座鋼筋水泥建筑——上海總會。陸費逵在福州路創立中華書局。
【史料導讀】 
史料一圖片是1846年至1914年上海租界示意圖,可見其范圍日漸擴展。史料二表明上海伴隨西方列強的入侵,近代化色彩日益濃厚。
【探究】 
以上是某歷史學習小組研究近代上海發展時所搜集的史料,有同學認為近代上海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近代史,請簡單論證這一觀點。
[提示] 
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上海成為五口通商之一,被迫成為與西方接觸的前沿陣地,客觀上傳播了西方的先進生產方式和理念;帝國主義列強在上海獲取租借地,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為部分流亡者提供庇護;上海以外其他地區的人紛紛避難或移居上海,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客觀上促進了上海經濟的發展;清政府的自強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客觀上促進了上海近代教育、科技、文化等近代化。
綜上所述,上海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國的近代化,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唯物史觀——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第一階段:城市形成~18世紀中葉(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低水平的緩慢增長。城市人口比重占1%~2%。城市規模小,城市數量少。原因:生產力水平低,非農產業不發達。
(2)第二階段:18世紀中葉~1900年(兩次工業革命),城市化開始加速發展,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達到13.3%。原因:①工業化擴大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的深度和廣度,工礦城市大量出現;②工業化促進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③工業化促進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加大城市對工業和人口的吸引力。
(3)第三階段:20世紀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規模、范圍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表現為以下三個特點:大城市發展速度大大超過小城鎮;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促進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②許多發展中國家逐步走向工業化道路。
家國情懷——城市化的積極影響及其問題
(1)影響
①人口轉移。城市能夠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吸收大量農村剩余人口。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逐漸轉移。
②產業調整。城市化過程能夠卓有成效地帶動廣大農村的發展,有利于改善地區產業結構。
③工業發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工業化使城市化獲得持續推進的動力。
④科技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化的推進,使現代化大城市成為主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進而提高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
⑤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鄉村廣泛地擴散和滲透,影響著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并提高鄉村的對外開放程度。有利于城市與鄉村的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2)問題
①環境問題。環境質量下降、噪聲污染、空氣污染、水源污染等。
②社會問題。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失業人數多、人口老齡化、社會治安等。
命題溯源·聚焦高考
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
[示例] [2022·新高考海南卷,11]中世紀后期,西歐城市復蘇的標志之一是“修建城墻”。一“墻”之隔區分了墻內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墻內居民因特許權解除了在采邑制和莊園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關系,并可自由選擇其經濟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這一歷史現象(  )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間的關系
B.概括了西歐封建莊園的特征
C.呈現了王權逐步加強的趨勢
D.說明了城市自治產生的前提
答案:D
[解題流程] 
[演練1] 命題點: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
[2021·新高考海南卷,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為棚,下居牲畜,人處其上”。人們用樹皮捆綁梁柱固定房架,以細長樹枝或竹片編成網狀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頂,在前后墻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體。這說明船型屋的建造取決于(  )
A.人們的審美觀念  B.經濟發展水平
C.集體勞作的形式 D.傳統文化習俗
答案:B
解析:據材料“人們用樹皮捆綁梁柱固定房架,以細長樹枝或竹片編成網狀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頂,在前后墻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體”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反映了當時黎族先民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使得人們對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選B項;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取決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排除A項;材料并未說明當時人們的具體勞作方式和房屋建造過程,無法體現集體勞作的形式,排除C項;傳統文化習俗的形成往往深受當地生產力水平和自然環境的限制,排除D項。
[演練2] 命題點: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2021·新高考遼寧卷,6]1865年,煤氣燈開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來行棧、鋪面、茶館、戲樓以及居家競相使用,上海成為名副其實的“不夜城”。這反映出(  )
A.近代物質文明影響社會生活
B.城市化進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間
C.工業革命成果催生新興產業
D.市民階層訴求改變服務業面貌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865年上海開始使用煤氣,使用范圍逐漸推廣,可知近代物質文明影響現代生活,故選A項;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積的增加,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材料與工業革命無關,排除C項;材料與市民階層訴求無關,排除D項。
[演練3] 命題點: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
[2021·湖北卷,7]博覽會是觀察社會生活發展演變的窗口,又是匯聚物品和傳播知識的平臺。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國(  )
表 武漢勸業獎進會和西湖博覽會征集展品類別對比
A.物質文化生活變遷 B.工業體系已經形成
C.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D.現代科學知識普及
武漢勸業獎進會(1909年) 西湖博覽會(1929年)
征集展品類別 天然產品(飲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藝品、美術品、教育品、古物品 染織工藝類、工藝品類、機電工業類、化學工業類、礦產品、醫藥用品類、教育用品類、文藝品類、農產類、飲食制類、動物類、革命紀念品類、外國參考品
答案:A
解析:據材料“武漢勸業獎進會和西湖博覽會征集展品類別對比”可知,1929年的西湖博覽會展品比1909年的武漢勸業獎進會多了染織工藝類、機電工業類、化學工業類、礦產品、醫藥用品類、文藝品類、革命紀念品類等,這表明隨著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辛亥革命的影響等,物質文化生活變遷,故選A項;“形成”說法錯誤,近代中國重工業發展緩慢,輕工業也沒有形成齊全的門類,排除B項;“開始”說法錯誤,鴉片戰爭后民族意識就開始覺醒,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單憑博覽會的展品,不能得出現代科學知識“普及”的結論,排除D項。
[演練4] 命題點: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城市變遷
[2022·湖北選擇性考試]1957年,外國專家沙博理參觀西安時,獲悉城市人口從解放初不足50萬增加到150萬。在訪問已建成的六家國營紡織廠中的一家時,他得知“該廠使用的每一件機器都是中國自造的”。他由此感到這座古城“重新興盛起來了”。這說明(  )
A.“一五”計劃初步改變社會面貌
B.西安成為內地省會開放城市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全建立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答案:A
解析:1957年,西安人口激增三倍,國營紡織廠的機器都由中國自造,這表明“一五”計劃使西安城市化、工業化得到一定程度發展,社會面貌發生變化,故選A項;1992年,西安成為內地省會開放城市,與材料時間內容不符,排除B項;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與材料時間內容不符,且“完全”說法錯誤,排除C項;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與材料時間內容不符,排除D項。
?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能力
1.命題點:古代人類居住條件的選擇
[2023·天津市河東區高三一模]興隆洼遺址發現于內蒙古赤峰敖漢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遺址。這里發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積達140平方米。由此判斷,當時興隆洼地區(  )
A.雨水稀少,沒有森林  B.地勢低洼,氣候潮濕
C.遵循禮制,等級森嚴 D.地勢較高,聚落而居
答案:D
解析:據材料“這里發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積達140平方米”可知,興隆洼遺址已經形成了一定數量和規模的居民聚居點,而半地穴房屋主要建筑在地勢較高的地區,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興隆洼遺址人文歷史,而雨水稀少,沒有森林屬于自然地理的特征,排除A項;如果地勢低洼,氣候潮濕,半穴式房屋無法居住,排除B項;周代才出現禮制,而興隆洼遺址處于國家形成之前,排除C項。
2.命題點:南宋時期的京城建設
[2023·張家口市高三三模]右圖為南宋《咸淳臨安志·京城圖》(局部)對御街的描繪。這表明,當時臨安(  )
A.城市經濟功能顯著增強
B.民間集市日益活躍
C.工商活動擺脫政府監管
D.坊市制度趨向瓦解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御街本為京城中皇帝出行的街道,而南宋時臨安御街的商品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說明城市經濟功能的增強,故選A項;民間集市是位于鄉村的集市貿易,材料強調的是城市而非鄉村,排除B項;“擺脫”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北宋時坊市制度已經瓦解,排除D項。
3.命題點:英國城市公園的興建與發展
[2023·武昌區高三質量檢測]1833年英國興起城市公園運動,強烈建議為人口密集、居住條件惡劣的地區提供公共散步場所,以此改善下層人民的身心健康,但并未引起英國政府重視。到19世紀后半期,英國政府通過《開闊空地法案》,城市公園成為市政建設的重要內容。該現象反映了當時英國(  )
A.城市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B.工人階級力量日益壯大
C.城市無序擴張有所放緩
D.保護環境成為社會共識
答案:A
解析:“到19世紀后半期,英國政府通過《開闊空地法案》,城市公園成為市政建設的重要內容”這項內容體現出英國對城市建設由不管到開始治理的過程,是城市治理提高的表現,故選A項;“到19世紀后半期,英國政府通過《開闊空地法案》”材料并沒有說明這項法案的通過是誰的功勞,也沒有工人階級斗爭的信息,排除B項;“城市公園成為市政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城市的治理并不意味著城市放棄擴張,排除C項;“強烈建議為人口密集、居住條件惡劣的地區提供公共散步場所,以此改善下層人民的身心健康”這個訴求屬于城市治理,而不是自然環境的恢復,排除D項。
4.命題點:近代德國不同時期人口的變化
[2023·葫蘆島市一模]下表是部分年份德國總人口及農村人口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變化情況。材料表明(  )
A.城市化的進程在持續推進 B.城市化進程加快統一步伐
C.農業改革是城市化的保證 D.城市化不利于農業機械化

年份 人口總數(人) 農村人口占總 人口比重(%) 城鎮人口占總
人口比重(%)
1871 41 059 000 63.9 36.1
1880 45 234 000 58.6 41.4
1890 49 428 000 57.5 42.5
1900 56 367 000 45.6 54.4
1910 64 926 000 40.0 60.0
答案:A
解析:據題干信息可知,1871~1910年德國總人口不斷增加,農業人口比重不斷下降,而城市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反超農村人口且達到60%,結合此時正值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化極大地推動了德國城市化進程,故選A項;“加快統一步伐”不合史實,1871年德國已經完成統一,排除B項;題干無法知曉德國農業在改革,排除C項;“不利于”不合邏輯,城市化使農村人口減少,利于德國農業推行機械化,排除D項。課題訓練48 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24分)
1.[2023·北京市海淀區高三二模]在河南鄭州和偃師的商朝都城遺址,都發現了大規模的城墻,城內發現了宮殿建筑基址、軍事防衛設施和祭祀場所,而生產活動的痕跡則非常少見。這說明商朝時(  )
A.原始的農耕活動尚未形成
B.都城屢遷主要是在逃避戰爭
C.不同都城間存在分工合作
D.城市主要功能是軍事和政治
2.[2023·青島市高三二模]戰國時期,大城市具備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國君、公室貴族居住和宗廟、社稷及官僚機構的所在地;郭是各級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區,以“里”為單位,“里”之外是各種市和肆。這主要是由于,當時(  )
A.周王室衰微B.諸侯的紛爭
C.工商業繁榮D.文明的起源
3.[2023·常州市高三模擬]有學者認為,常州淹城基于“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周王城圖而設計,與《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記載吻合,是春秋時期的淹君駐地。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護城河,三城間水路相連,在內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條獨木舟。這反映出當時(  )
A.皇權至上觀念逐漸形成
B.儒家思想指導城市建設
C.城池規劃兼顧實用原則
D.江南手工業的繁榮發展
4.[2023·湖州、衢州、麗水三市高三質檢]宋代將縣城以下的鄉村經濟中心設立為“鎮”,由中央直接委派鎮官,稱為“監鎮”,進行治理和收稅。鎮官享有略低于縣官的職權,“鎮”的含義,也因此由唐代的軍事要地,變為宋代的鄉村經濟中心。由此可知,宋代(  )
A.政府開始對“草市”實行行政管理
B.政府不再推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
C.工商業發展推動地方行政制度變化
D.江南地區出現了高度專業化的市鎮
5.如圖為南宋都城臨安街道平面圖。圖中貫穿全城的御街與河道并行,成為城市的中軸線;全城被斜向道路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坊”;國子監、太學、武學等文化區則靠近西湖東北角。這說明宋代都城布局的特點是(  )
A.市坊制度嚴格B.以商業活動為中心
C.強化禮樂秩序D.注重適應自然格局
6.[2023·張家口市高三三模]1848年,英國通過了《公共衛生法》。1855年,倫敦開始了下水道現代化工程。到19世紀60年代,歐洲各城市初步形成了自來水和地下排污系統。歐洲國家的這些舉措(  )
A.解決了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
B.摒棄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C.適應了工業社會發展的需要
D.推動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
7.[2023·葫蘆島市高三二模]德意志帝國時期(1871~1918年)出現了以回歸鄉土為取向的鄉土運動。其間鄉土文學大行其道,傳統鄉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種家庭和諧、生活悠然、親近自然的“田園詩”。各地爭相編撰鄉土教程、鄉土志,面向學校、家庭和社會廣泛傳播。這反映了(  )
A.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
B.浪漫主義思潮進一步傳播
C.民族國家概念被普遍認同
D.小農經濟占據了主導地位
8.
來水亭
[2023·哈師大附中等三校二模]如圖是建成于1910年的京師自來水廠的來水亭,用于接收取水廠處理后的水,將水沉淀消毒后送入清水池。該亭由天津德商瑞記洋行設計,修建時運用了糯米灌漿、磨磚對縫等中國傳統手法。這反映出(  )
A.社會變遷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B.全國公共衛生事業迅速發展
C.中西文明交融影響社會生活
D.西方文化入侵滲透諸多領域
二、非選擇題(14分)
9.[2023·武漢市高三模擬]【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采用伍子胥的計策,重筑都城,奠定了蘇州古城的最早基礎。秦漢時蘇州地廣人稀,主要營建一些地方政權使用的衙署宮室。隋朝610年京口至余杭的運河南端開通,蘇州自此成為江南運河的航運中心,這為此后蘇州經濟的迅速繁榮打下了基礎。安史之亂后“天子去蜀,士多奔吳”,蘇州人口直線上升,城市空間形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宋朝一方面,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生活日益繁華和開放。另一方面,由于宋政府尚文抑武和太湖地區印刷刻書業的發達,蘇州的文化教育事業得到很大發展,范仲淹首創蘇州府學,知名學者輩出,習文之風盛行。明中葉以后,蘇州已成為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的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大城市。經濟的繁榮,人口的密集,消費的奢華,文風的盛行,使社會生活更加復雜和多元,城市形態也有了新的調整和發展。
自春秋建城,幾乎每一次改朝換代的戰火都涉及蘇州,前期有吳越之戰、蘇竣叛亂和侯景之亂,中期有隋楊滅陳、唐末割據、金兵南侵、蒙古人入主和張士誠兵敗,后期有清軍屠城,其中不乏毀滅性的打擊。可見,古代蘇州城市形態演化經歷了一次次崩潰和修復的周期性振蕩過程。
——摘編自陳泳《古代蘇州城市形態演化研究》
材料二
徐揚,蘇州人,清代著名畫家,曾創作一幅紙本畫作《盛世滋生圖》(局部),反映了清朝中期蘇州商業的繁榮景象。
(1)根據材料一,指出古代蘇州城市形態演化的特點,并結合所學說明蘇州城市發展的原因。(8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明清時期蘇州城市發展的影響。(6分)
課題訓練48 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
1.解析:據材料“發現了大規模的城墻,城內發現了宮殿建筑基址、軍事防衛設施和祭祀場所,而生產活動的痕跡則非常少見”可知,商朝遺址中的宮殿建筑基址和祭祀場所主要是政治功能,城墻和軍事防衛設施主要是軍事功能為主,因此說明商朝城市的主要功能是軍事和政治,故選D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原始農業,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商朝都城屢遷的主要原因包括內部政治斗爭、黃河泛濫等,排除B項;材料中介紹了河南鄭州和偃師的都城遺址情況,未表明兩個都城間是否存在分工合作,排除C項。
答案:D
2.解析:據材料“城是國君、公室貴族居住和宗廟、社稷及官僚機構的所在地;郭是各級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區,以‘里’為單位,‘里’之外是各種市和肆”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軍事機構和民居外,還有各種市和肆等商業設施,主要是因為當時工商業繁榮,故選C項;周王室衰微是指隨著諸侯征戰,政治地位提高,西周原本政治制度崩潰,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挑戰的表現,材料僅涉及戰國時期城郭布局,沒有明確天子與諸侯間的等級及社會變遷,故“王室衰微”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諸侯紛爭是指各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奪城池、擴大版圖爭搶不休的社會局勢,材料僅涉及戰國時期的城郭布局,沒有明確社會爭搶的局面,且諸侯紛爭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故“諸侯紛爭”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中國文明在戰國之前早已起源,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答案:C
3.解析:由“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護城河”“在內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條獨木舟”等信息可得,淹城的城池有事先的規劃和設計,造出來的城池是有實用功能的,故選C項;淹城是春秋時期淹君駐地,而春秋時期是沒有皇權觀念的,排除A項;春秋時期儒家思想剛剛產生,且沒有成為被統治者認可的思想,所以不會出現儒家思想指導城市建設的現象,排除B項;題干是關于常州淹城的設計建造及其功能問題,并沒有提到建設的結果怎么樣,所以不能代表江南手工業的繁榮發展,且當時江南地區尚未開發,所以其手工業不可能繁榮發展,排除D項。
答案:C
4.解析:隨著宋代鄉村經濟的發展,政府將縣城以下的鄉村經濟中心設立為“鎮”,派官員進行治理和收稅,即工商業發展推動地方行政制度變化,故選C項;南齊時期政府就對“草市”實行行政管理,排除A項;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不再推行”說法錯誤,排除B項;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了高度專業化的市鎮,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答案:C
5.解析:根據“南宋都城臨安,貫穿全城的御街與河道并行,成為城市的中軸線”“國子監、太學、武學等文化區則靠近西湖東北角”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宋都城臨安城市沿河道布局,文化機構靠近西湖,道路沿山勢斜向分布,體現了適應自然的特點,故選D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坊市打破了時空限制,市坊制度瓦解,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南宋都城布局注重適應自然格局,不體現以商業活動為中心,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以后“禮崩樂壞”的局面出現,禮樂制就遭到破壞,并且材料強調的是都城布局,排除C項。
答案:D
6.解析:由材料“1848年,英國通過了《公共衛生法》。1855年,倫敦開始了下水道現代化工程”“初步形成了自來水和地下排污系統”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環境問題逐步引起政府的重視,基于此歐洲國家采取措施加強城市公共工程修建,適應了工業社會發展的需要,故選C項;“解決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經濟危機爆發后歐洲國家放棄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排除B項;這一時期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階級結構并未變化,排除D項。
答案:C
7.解析:德意志帝國時期(1871~1918年),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統一后的德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在生產力飛速提高的同時,也對城市環境造成了破壞,大氣污染、水污染嚴重。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希望回歸到傳統鄉村,因而出現了材料中的“鄉土運動”,故選A項;浪漫主義思潮是18世紀末興起于西歐的一種崇尚想象、自然、象征和神話的文學思潮,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民族國家是指歐洲近代以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國民主體的國家,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小農經濟是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為基礎,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自身消費為主的小規模農業經濟,與材料“鄉土運動”無關,排除D項。
答案:A
8.解析:據材料“該亭由天津德商瑞記洋行設計,修建時運用了糯米灌漿、磨磚對縫等中國傳統手法”可知,該亭子是按照西式傳統進行設計,但是按照中式傳統進行修建,體現了中西文明的交融,故選C項;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中工業和服務業所占比重上升,材料中僅強調了來水亭的設計特點,與城市化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的來水亭主要供應京師地區,故無法體現全國公共衛生的發展狀況,排除B項;材料中來水亭的設計體現的是在建筑設計中將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入侵諸多領域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
答案:C
9.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古代蘇州城市形態演化經歷了一次次崩潰和修復的周期性振蕩過程”可得崩潰與修復周期性振蕩。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一“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采用伍子胥的計策,重筑都城,奠定了蘇州古城的最早基礎”“隋朝610年京口至余杭的運河南端開通,蘇州自此成為江南運河的航運中心,這為此后蘇州經濟的迅速繁榮打下了基礎”可得政府的支持;據材料一“宋朝一方面,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生活日益繁華和開放”“蘇州自此成為江南運河的航運中心,這為此后蘇州經濟的迅速繁榮打下了基礎”可得封建經濟的推動;據材料一“由于宋政府尚文抑武和太湖地區印刷刻書業的發達,蘇州的文化教育事業得到很大發展”可得文教事業的促進。第(2)問,據材料一“蘇州已成為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的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大城市”可以得出經濟地位上升;據材料一“經濟的繁榮,人口的密集,消費的奢華,文風的盛行,使社會生活更加復雜和多元,城市形態也有了新的調整和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社會生活更加復雜和多元;據材料一“明中葉以后,蘇州已成為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的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大城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帶動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據材料二“《盛世滋生圖》”和材料一“蘇州已成為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的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大城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江南一帶市民工商業者經濟力量壯大,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答案:(1)特點:崩潰與修復周期性振蕩。(2分)
原因:政府的支持;封建經濟的推動;文教事業的促進。(6分)
(2)影響:經濟地位上升;社會生活更加復雜和多元;帶動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江南一帶市民工商業者經濟力量壯大,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力量。(6分,任意三點即可)課題48 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
【課標要求】 
1.了解人類居住條件的變遷及各地民居的差異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響。
3.了解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及問題。
必備知識·自主排查
知識點一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
1.村落的產生
(1)產生:________出現以后,人們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影響:為人們的________、繁衍和防衛提供了條件和保障,也為人們進行集體活動提供了便利。
2.集鎮的出現
(1)興起
①原因:隨著社會________的發展而興起。
②興起:在原始社會末期,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逐漸成為一定地域內的經濟中心。
(2)中國古代的鎮
功能 主要是為________而設立。
發展 兩宋:工商業者經營及定居的集鎮發展,促進了市場的繁榮。 元朝:漕運和海運發達,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工商業集鎮。 明清:集鎮進一步發展并出現專業分工。
3.城市的產生
(1)內涵:一定區域內__________、軍事防御、經濟活動、________的中心場所。
(2)發展
中國 布局分為________區、手工業區和商業區、居民區。商朝時,城市已初具規模,周朝營建城市形成制度
西方 古希臘:城市布局反映出行政、________、宗教和商業的功能。 古羅馬:城市的________系統和________系統,成為后來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 歐洲:中古時期出現了以手工業者和商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鎮。
4.世界各地的民居:體現了居住地的________,反映了當地的____________與文化習俗。
(1)兩河流域:________建造房屋,木材作________。由________、前室、________構成。
(2)古埃及: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具有防曬保溫功能,________是家庭活動的場所。
(3)古代中國
①遠古:巢居和________構成最早的兩大類型。
②先秦以來:民居設計遵循嚴格的________和禮儀制度;住宅布局講求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構________。
③明朝:________的民居建筑開始普及。
④古希臘羅馬:帶有列柱圍廊的________是民居的核心。混凝土、拱券和希臘柱式相結合,成為古羅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⑤印第安人:圓錐形的帳篷。
知識點二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
1.城市化的演進
(1)城市化的出現
表現 工業生產逐漸向________集中,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走向城市。
影響 ①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所需的勞動力與消費市場。 ②對城市的設施與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城市化的進程
世界 1851年,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50%的國家。二戰后城市化速度加快。
中國 ①鴉片戰爭后: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城市陸續出現、發展、壯大,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城市化進入新階段。 ③21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化迅猛發展。
2.居住條件的改善
(1)建筑技術:美國人發明了________,比利時住宅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技術,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廣,私人衛生間等快速普及。
(2)社區服務: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區蓬勃發展。
(3)生活服務:________和文化娛樂場所出現。
3.基礎設施的發展
(1)西方國家:自來水與排水系統;煤氣燈、電燈創造了新的城市________方式;電報、電話便利了人們的通信聯系;地鐵、電車、汽車、自行車便利了人們出行。
(2)中國
①近代:建設水平有限,且很不平衡。
②現代: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基礎設施不斷改進。
4.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環境污染、貧富矛盾、交通擁堵、犯罪率上升、失業者增加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
1.思維拓展——中國古代集鎮的發展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
中國古代鎮設立的主要目的是軍事,集鎮發展主要是工商業發展。集鎮的出現和發展,突出反映了中國古代城市經濟功能增強,政治、軍事功能減弱。也從側面反映了古代商品經濟的發展。
2.生活情境——周代城市規劃
思考:上圖是“周王城形制想象圖”。據此說明周代城市規劃有什么特征?
試答:                                    
                                    
                                    
3.知識延伸——古希臘廣場
在古希臘,廣場是城市中的活動中心,又是露天市場和會場,附近有神廟、商店、會議廳、學校、露天劇場、運動場等。古代希臘的廣場,一般不追求軸線對稱,其形狀甚至是不規則的,但比較實用。
4.思維拓展——四合院的布局及設計理念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于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
5.知識延伸——人類居住的四次革命
第一次居住革命以結束群居,并利用木材、泥土、石塊等天然材料建造有支撐的房屋為主要標志;第二次居住革命以磚瓦的廣泛應用和手工建筑技術的成熟等為主要特征;第三次居住革命以鋼筋混凝土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第四次居住革命是以信息化和生態化為主要特征的深刻變革。
6.學術情境——大城市論
有學者認為應重點發展“條件較好的大中城市”“中心城市”。有學者則明確指出大城市具有遠大于小城鎮的規模效益。還有學者提出適合國家當前條件的100萬~400萬人口的優化城市規模區間。也有學者認為城市規模效益仍然在發揮主要作用,需適當放寬對大城市規模上的限制。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在落后地區,大城市必然要首先發展,形成“極核”,然后帶動中小城市的發展。
思考:城市化的動力是什么?城市化進程的本質是什么?
試答:                                    
                                    
                                    
7.體系構建——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探究點 欣欣向榮——從村落、集鎮到城市化
時空觀念——古代城市的發展變遷
 
核心結論:中國古代都城與城市發展變化的規律
(1)漢代長安與北宋東京在城市布局的差異
根據長安城布局圖左上角的“東市”“西市”可知,城市商業活動受到嚴格的空間限制,從圖中帶“宮”字的建筑區域可知城市政治功能突出。而北宋東京布局圖的皇城位置、商業經營位置和時間都有變化。
(2)中國古代城市(鎮)發展變化的規律
①從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其后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超過政治功能。
②從商業活動看:政府對城市商業活動的限制逐漸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度,且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
③從規模數量看:明清不僅規模巨大的商貿城市增多,而且還興起了大量中小工商業市鎮,這些市鎮商業繁榮、人口密集。
④從生產關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
⑤從生活觀念看: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發生變化。
史料實證——世界各地的民居
史料一 福建客家土樓
史料二 多幕斯是一種內向封閉式的結構,四周用圍墻與外界隔開,只有一個大門與外界相連還往往關著。多幕斯中,值得介紹的首先是前廳,位置一般在進入大門一段過道的盡頭,前廳的頂部往往開有天窗,正對著地面上的集水池。作為富人的建筑,多幕斯的主要材質是大理石,整個建筑富麗堂皇,在擁擠的羅馬城有這樣一座居所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幸運。
——《古羅馬繁榮的“地產業”:富人與平民,等級分明的住宅建筑》
【探究】 
(1)結合所學,指出史料一中福建客家土樓體現了客家人生活的哪些特點?
試答:                                    
                                    
(2)史料二中古羅馬富人多幕斯的建筑設計有何特點?其目的是什么?
試答:                                    
                                    
【通法悟道】
歷史解釋——世界各地民居及特色
(1)重視環境、風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處陽光地段,是全世界鄉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2)世界各地人類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運用構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
(3)世界的鄉土民居還反映當地居民的文化習俗,并融匯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態環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現出民族、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等諸多要素,反映方正嚴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現出建筑群體組合中的漸進的層次,向心的朝內院的家族組合體,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開放探究——城市化進程及其問題
史料一 1846年至1914年上海租界的發展
——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
史料二
1850 《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創刊。
1871 大北電報公司鋪設香港至上海的海底電纜,電線接入租界。
1872 4月,英國人美查(Frederick Major)創辦《申報》。
1879 9月,美國傳教士創辦圣約翰書院,后改稱圣約翰大學。
1881 上海自來水公司開始營業。
1882 英國人開辦的上海電光公司發電。
1903 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出版《東方雜志》。
1908 3月,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線通車。第一家電影院虹口電影院建成。
1911 上海出現第一座鋼筋水泥建筑——上海總會。陸費逵在福州路創立中華書局。
——劉惠吾《上海近代史》
【史料導讀】 史料一圖片是1846年至1914年上海租界示意圖,可見其范圍日漸擴展。史料二表明上海伴隨西方列強的入侵,近代化色彩日益濃厚。
【探究】 
以上是某歷史學習小組研究近代上海發展時所搜集的史料,有同學認為近代上海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近代史,請簡單論證這一觀點。
試答:                                    
                                    
                                    
唯物史觀——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第一階段:城市形成~18世紀中葉(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低水平的緩慢增長。城市人口比重占1%~2%。城市規模小,城市數量少。原因:生產力水平低,非農產業不發達。
(2)第二階段:18世紀中葉~1900年(兩次工業革命),城市化開始加速發展,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達到13.3%。原因:①工業化擴大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的深度和廣度,工礦城市大量出現;②工業化促進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③工業化促進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加大城市對工業和人口的吸引力。
(3)第三階段:20世紀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規模、范圍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表現為以下三個特點:大城市發展速度大大超過小城鎮;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促進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②許多發展中國家逐步走向工業化道路。
家國情懷——城市化的積極影響及其問題
(1)影響
①人口轉移。城市能夠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吸收大量農村剩余人口。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逐漸轉移。
②產業調整。城市化過程能夠卓有成效地帶動廣大農村的發展,有利于改善地區產業結構。
③工業發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工業化使城市化獲得持續推進的動力。
④科技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化的推進,使現代化大城市成為主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進而提高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
⑤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鄉村廣泛地擴散和滲透,影響著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并提高鄉村的對外開放程度。有利于城市與鄉村的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2)問題
①環境問題。環境質量下降、噪聲污染、空氣污染、水源污染等。
②社會問題。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失業人數多、人口老齡化、社會治安等。
命題溯源·聚焦高考
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
[示例] [2022·新高考海南卷,11]中世紀后期,西歐城市復蘇的標志之一是“修建城墻”。一“墻”之隔區分了墻內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墻內居民因特許權解除了在采邑制和莊園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關系,并可自由選擇其經濟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這一歷史現象(  )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間的關系
B.概括了西歐封建莊園的特征
C.呈現了王權逐步加強的趨勢
D.說明了城市自治產生的前提
[解題流程] 
[答案]     
[演練1] 命題點: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
[2021·新高考海南卷,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為棚,下居牲畜,人處其上”。人們用樹皮捆綁梁柱固定房架,以細長樹枝或竹片編成網狀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頂,在前后墻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體。這說明船型屋的建造取決于(  )
A.人們的審美觀念  B.經濟發展水平
C.集體勞作的形式 D.傳統文化習俗
[演練2] 命題點: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2021·新高考遼寧卷,6]1865年,煤氣燈開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來行棧、鋪面、茶館、戲樓以及居家競相使用,上海成為名副其實的“不夜城”。這反映出(  )
A.近代物質文明影響社會生活
B.城市化進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間
C.工業革命成果催生新興產業
D.市民階層訴求改變服務業面貌
[演練3] 命題點: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
[2021·湖北卷,7]博覽會是觀察社會生活發展演變的窗口,又是匯聚物品和傳播知識的平臺。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國(  )
表 武漢勸業獎進會和西湖博覽會征集展品類別對比
武漢勸業獎進會(1909年) 西湖博覽會(1929年)
征集 展品 類別 天然產品(飲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藝品、美術品、教育品、古物品 染織工藝類、工藝品類、機電工業類、化學工業類、礦產品、醫藥用品類、教育用品類、文藝品類、農產類、飲食制類、動物類、革命紀念品類、外國參考品
A.物質文化生活變遷 B.工業體系已經形成
C.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D.現代科學知識普及
[演練4] 命題點: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城市變遷
[2022·湖北選擇性考試]1957年,外國專家沙博理參觀西安時,獲悉城市人口從解放初不足50萬增加到150萬。在訪問已建成的六家國營紡織廠中的一家時,他得知“該廠使用的每一件機器都是中國自造的”。他由此感到這座古城“重新興盛起來了”。這說明(  )
A.“一五”計劃初步改變社會面貌
B.西安成為內地省會開放城市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全建立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能力
1.命題點:古代人類居住條件的選擇
[2023·天津市河東區高三一模]興隆洼遺址發現于內蒙古赤峰敖漢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遺址。這里發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積達140平方米。由此判斷,當時興隆洼地區(  )
A.雨水稀少,沒有森林 B.地勢低洼,氣候潮濕
C.遵循禮制,等級森嚴 D.地勢較高,聚落而居
2.命題點:南宋時期的京城建設
[2023·張家口市高三三模]右圖為南宋《咸淳臨安志·京城圖》(局部)對御街的描繪。這表明,當時臨安(  )
A.城市經濟功能顯著增強
B.民間集市日益活躍
C.工商活動擺脫政府監管
D.坊市制度趨向瓦解
3.命題點:英國城市公園的興建與發展
[2023·武昌區高三質量檢測]1833年英國興起城市公園運動,強烈建議為人口密集、居住條件惡劣的地區提供公共散步場所,以此改善下層人民的身心健康,但并未引起英國政府重視。到19世紀后半期,英國政府通過《開闊空地法案》,城市公園成為市政建設的重要內容。該現象反映了當時英國(  )
A.城市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B.工人階級力量日益壯大
C.城市無序擴張有所放緩
D.保護環境成為社會共識
4.命題點:近代德國不同時期人口的變化
[2023·葫蘆島市一模]下表是部分年份德國總人口及農村人口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變化情況。材料表明(  )
年份 人口總數(人) 農村人口占總 人口比重(%) 城鎮人口占總 人口比重(%)
1871 41 059 000 63.9 36.1
1880 45 234 000 58.6 41.4
1890 49 428 000 57.5 42.5
1900 56 367 000 45.6 54.4
1910 64 926 000 40.0 60.0
A.城市化的進程在持續推進
B.城市化進程加快統一步伐
C.農業改革是城市化的保證
D.城市化不利于農業機械化
課題48 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
必備知識·自主排查
2.提示:以王城為基準,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據禮制營建制度而厘定;以宮為中心的分區規劃結構形式營建的聚集封閉型城邑。城的布局嚴謹,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6.提示:動力:農業發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動力;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市場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動力。本質是經濟社會結構變革的過程。
知識點一
1.(1)農業 (2)定居
2.(1)生產力 (2)軍事目的 
3.(1)政治權力 宗教祭祀 (2)宮殿 防御 道路 供水排水
4.自然環境 社會經濟水平 (1)土坯 棟梁 前庭 主室
(2)庭院 (3)穴居 等級觀念 抬梁結構 磚木結構 中庭
知識點二
1.(1)城市
2.(1)電梯 (3)購物中心 
3.(1)夜生活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探究點
2.[提示] (1)特點:聚族而民,體現了強烈的家庭倫理觀念;土樓建筑,就地取材,或依山就勢組成了適宜的人居環境。
(2)特點:內向封閉式的結構;前廳往往有天窗和集水池;多為大理石材質建筑。目的:為了防盜安全、便于采光和搜集雨水、取材方便凸顯富麗堂皇。
4.[提示] 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上海成為五口通商之一,被迫成為與西方接觸的前沿陣地,客觀上傳播了西方的先進生產方式和理念;帝國主義列強在上海獲取租借地,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為部分流亡者提供庇護;上海以外其他地區的人紛紛避難或移居上海,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客觀上促進了上海經濟的發展;清政府的自強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客觀上促進了上海近代教育、科技、文化等近代化。
綜上所述,上海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國的近代化,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命題溯源·聚焦高考
?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
[示例] 答案:D
[演練1] 解析:據材料“人們用樹皮捆綁梁柱固定房架,以細長樹枝或竹片編成網狀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頂,在前后墻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體”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反映了當時黎族先民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使得人們對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選B項;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取決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排除A項;材料并未說明當時人們的具體勞作方式和房屋建造過程,無法體現集體勞作的形式,排除C項;傳統文化習俗的形成往往深受當地生產力水平和自然環境的限制,排除D項。
答案:B
[演練2]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865年上海開始使用煤氣,使用范圍逐漸推廣,可知近代物質文明影響現代生活,故選A項;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積的增加,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材料與工業革命無關,排除C項;材料與市民階層訴求無關,排除D項。
答案:A
[演練3] 解析:據材料“武漢勸業獎進會和西湖博覽會征集展品類別對比”可知,1929年的西湖博覽會展品比1909年的武漢勸業獎進會多了染織工藝類、機電工業類、化學工業類、礦產品、醫藥用品類、文藝品類、革命紀念品類等,這表明隨著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辛亥革命的影響等,物質文化生活變遷,故選A項;“形成”說法錯誤,近代中國重工業發展緩慢,輕工業也沒有形成齊全的門類,排除B項;“開始”說法錯誤,鴉片戰爭后民族意識就開始覺醒,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單憑博覽會的展品,不能得出現代科學知識“普及”的結論,排除D項。
答案:A
[演練4] 解析:1957年,西安人口激增三倍,國營紡織廠的機器都由中國自造,這表明“一五”計劃使西安城市化、工業化得到一定程度發展,社會面貌發生變化,故選A項;1992年,西安成為內地省會開放城市,與材料時間內容不符,排除B項;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與材料時間內容不符,且“完全”說法錯誤,排除C項;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與材料時間內容不符,排除D項。
答案:A
?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能力
1.解析:據材料“這里發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積達140平方米”可知,興隆洼遺址已經形成了一定數量和規模的居民聚居點,而半地穴房屋主要建筑在地勢較高的地區,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興隆洼遺址人文歷史,而雨水稀少,沒有森林屬于自然地理的特征,排除A項;如果地勢低洼,氣候潮濕,半穴式房屋無法居住,排除B項;周代才出現禮制,而興隆洼遺址處于國家形成之前,排除C項。
答案:D
2.解析:由材料信息御街本為京城中皇帝出行的街道,而南宋時臨安御街的商品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說明城市經濟功能的增強,故選A項;民間集市是位于鄉村的集市貿易,材料強調的是城市而非鄉村,排除B項;“擺脫”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北宋時坊市制度已經瓦解,排除D項。
答案:A
3.解析:“到19世紀后半期,英國政府通過《開闊空地法案》,城市公園成為市政建設的重要內容”這項內容體現出英國對城市建設由不管到開始治理的過程,是城市治理提高的表現,故選A項;“到19世紀后半期,英國政府通過《開闊空地法案》”材料并沒有說明這項法案的通過是誰的功勞,也沒有工人階級斗爭的信息,排除B項;“城市公園成為市政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城市的治理并不意味著城市放棄擴張,排除C項;“強烈建議為人口密集、居住條件惡劣的地區提供公共散步場所,以此改善下層人民的身心健康”這個訴求屬于城市治理,而不是自然環境的恢復,排除D項。
答案:A
4.解析:據題干信息可知,1871~1910年德國總人口不斷增加,農業人口比重不斷下降,而城市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反超農村人口且達到60%,結合此時正值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化極大地推動了德國城市化進程,故選A項;“加快統一步伐”不合史實,1871年德國已經完成統一,排除B項;題干無法知曉德國農業在改革,排除C項;“不利于”不合邏輯,城市化使農村人口減少,利于德國農業推行機械化,排除D項。
答案: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曲县| 城市| 通山县| 潼南县| 盱眙县| 柘城县| 邓州市| 甘谷县| 苍山县| 拜泉县| 峡江县| 龙江县| 萨迦县| 蒲江县| 弋阳县| 涟源市| 托克逊县| 临沭县| 雷波县| 秦皇岛市| 永川市| 杨浦区| 大邑县| 潢川县| 上高县| 马鞍山市| 安吉县| 蒙城县| 珲春市| 漯河市| 枣阳市| 密云县| 德昌县| 务川| 遂昌县| 祁阳县| 凌云县| 河西区| 平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