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版新教材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第四編選擇性必修第十四單元經濟與社會生活課題46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課件+課題訓練+學生用書)(3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版新教材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第四編選擇性必修第十四單元經濟與社會生活課題46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課件+課題訓練+學生用書)(3份)

資源簡介

課題訓練46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30分)
1.[2023·大連市二模]據《周易·系辭下》記載,神農氏之前存在包犧氏。包犧氏“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通“畋”)以漁”。后來,由于民人眾而禽獸少,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這體現了(  )
A.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B.社會分工日益專業化
C.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
D.人類生產方式的變化
2.[2023·天津市南開區一模]考古工作者在關中地區的富平、隴縣、扶風、咸陽、長安、渭南等地,先后發現大批的漢代鐵制農具,其中有鏵、犁、鋤、鏟、鐮等。據此,這能夠說明當時(  )
A.冶鐵技術得到發展B.鐵農具在全國普及
C.個體勞作開始出現D.犁耕技術日趨成熟
3.下圖出自安徽宿州市的東漢紡織圖畫像石朱拓本(局部),圖中一織女在織機上踏躡提綜,旁邊一少兒手扶機臺,右邊一婦人在絡紗,一片忙碌,織坊上方懸掛多枚線團。此畫像石(  )
A.說明安徽成為絲織業中心
B.表明漢代紡織業規模較大
C.體現官營手工業經營形式
D.是研究漢代紡織工藝的史料
4.[2023·陜西省二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隨著我國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全國各地出土了大量秦漢時期的鐵器,其中鐵農具的出土數量在整個出土鐵器中占有較大的比例。下表為荊楚地區出土的兩漢時期主要鐵農具統計表。
荊楚地區出土的兩漢時期主要鐵農具統計表
出土地點 鐵農具(單位:件) 時期
江陵鳳凰山 持臿男傭1、持斧男傭1、持鋤頭女傭2 西漢前期
荊州市瓦墳園 鐵鐮、鐵斧(數量不明) 西漢晚期
隨州義地崗 鐵斧4 東漢中期
江陵馬眼橋遺址 鐵鋤1 東漢晚期
據此可知,當時(  )
A.長江以南經濟發展迅速
B.荊楚地區冶鐵技術先進
C.農業生產力進一步發展
D.政府鼓勵民間自行冶鑄
5.[2023·遵義市高三三模]據研究,在戰亂頻仍的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田莊式經營比較盛行;而西漢和盛唐時,租佃經營則較為常見。由此可見,漢代至唐代(  )
A.精耕細作農業發展B.人身依附關系強化
C.政局影響生產關系D.民族交融不斷增強
6.[2023·杭州市高三質檢]《三國志·魏書·韓暨傳》記載:“(韓暨)徙監冶謁者。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暨乃因長流為水排,計其利益,三倍于前。”材料中的“水排”(  )
A.《農書》最早加以記載
B.提高冶鐵生產效率
C.有利于農業的汲水灌溉
D.有利于煤炭的開采
7.[2023·粵港澳大灣區高三聯合模擬]明代官營手工業的輪班匠依慣例需在一定期限內到京師各手工作坊無償服役3個月,成化年間允許“以銀代役”,嘉靖年間更是規定“一概征銀”,不許輪班匠“私自赴部投當”。這一趨勢(  )
A.加重了對輪班匠的剝削
B.弱化了對工匠的人身管控
C.表明官營手工作坊破產
D.使白銀正式成為合法貨幣
8.[2023·高三年級高考考前押題密卷]明代后期的地主潘允端在其《玉華堂日記》中有關于墾田、耘田、挑泥、蒔秧、砟稻、撻花、種麥及發給工本和工銀的記載。其田莊里種植的作物品種多樣,他本人對田莊生產亦非常關注,從耕作到農莊的修理、水利設施的改善等,樣樣都參與。這反映了當時(  )
A.生產關系出現了本質變化
B.農業經營方式有了新發展
C.區域經濟的發展存在差異
D.租佃經濟的發展日益興盛
9.[2023·北京市昌平區高三二模]2012年,我國有約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衛星通信、導航定位、氣象預報、減災防災、遠程教育等方面展開應用;航天重大科技工程推動了物理學、化學、現代力學、地球科學以及材料、工藝、制造等一大批高新技術的發展;自1987年進行太空育種以來,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逐漸進入到尋常百姓家。這表明(  )
A.空間技術已經主導國民經濟發展
B.航天工程推動新科學理論誕生
C.太空育種改變了動物的基因結構
D.航天科技的應用利于國計民生
10.[2023·天津市河北區一模]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以“復興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高鐵技術、“埃尼阿克”計算機的問世、“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都顯示出中國(  )
A.已經成為了制造業強國
B.國際競爭的軟實力持續增強
C.自主研發和制造的實力
D.基礎設施建設走在世界前列
二、非選擇題(12分)
11.[2023·德州市高三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 英國女作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的小說《瑪麗·巴頓》創作于1846~1847年間,其中許多情節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小說梗概如下:
約翰·巴頓是曼徹斯特一名普通織工。他仇視資本家工廠主,而且始終想不明白,為什么老板們的生活總是那么富裕,坐享安逸,而工人們拼死拼活地賣力干活,卻連一家人的溫飽都難以維持。
約翰·巴頓參加了工會組織,熱心于為工人爭取應有的權益。他與工會代表去議會請愿,但是被議會拒絕。于是工會的工人們要求和廠主直接談判,增加工資。可是廠主里面以哈利·卡遜為首的激烈派堅決拒絕答應工人的提案,還嘲笑他們的貧窮瘦弱。
這種侮辱激怒了工人,他們準備暗殺哈利·卡遜。工人們以抽簽的方式決定由約翰·巴頓去執行這項復仇行動。約翰·巴頓的任務雖然順利地完成了,可是他良心上受到了極大的譴責。
根據上述梗概歸納作品反映的歷史現象,并結合時代背景加以闡釋。
課題訓練46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1.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農業和畜牧業產生后,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要求有質量更好、更方便實用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與題干“由于民人眾而禽獸少,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相合,故選D項;題干未提及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等多個文明等信息,排除A項;“日益專業化”不合史實,“社會分工日益專業化”出現于階級社會早期,題干提及的是原始社會時期,排除B項;“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是小農經濟的特征,小農經濟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C項。
答案:D
2.解析:材料“關中地區的富平、隴縣、扶風、咸陽、長安、渭南等地,先后發現大批的漢代鐵制農具,其中有鏵、犁、鋤、鏟、鐮等”說明鐵農具在漢代已經運用較廣,鐵器多說明冶鐵技術發展快,故選A項;“關中地區的富平、隴縣、扶風、咸陽、長安、渭南等地”這里主要指關中地區,而不代表全國,排除B項;“先后發現大批的漢代鐵制農具,其中有鏵、犁、鋤、鏟、鐮等”這些歷史遺物只是說明生產工具和使用情況,而無法判斷其生產的組織形式,排除C項;“其中有鏵、犁、鋤、鏟、鐮等”這些物品代表的是生產工具,卻不能說明犁耕技術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
答案:A
3.解析:由材料“東漢紡織圖畫像石朱拓本”“一織女在織機上踏躡提綜,旁邊一少兒手扶機臺,右邊一婦人在絡紗”可知東漢時期的畫像石記錄了當時農婦紡織的場景,是研究漢代紡織工藝重要的史料,故選D項;材料沒有安徽與其他地區的比較,不能得出是絲織業中心,排除A項;由材料“一織女”“一少兒”“一婦人”可知為規模較小的家庭或者私人手工業,排除B項;官營手工業規模大,工人多,與材料“一織女”“一少兒”“一婦人”描述不符,排除C項。
答案:D
4.解析:由材料“其中鐵農具的出土數量在整個出土鐵器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并結合統計表中,鐵農具的數量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增多,而且更加先進,說明農業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故選C項;根據所學可知,兩漢時期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荊楚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比較,不能得出此地更為先進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鐵農具的發展情況,并未提及冶鐵技術,沒有涉及政府對冶鐵業的態度,排除D項。
答案:C
5.解析:政局較為動亂的時代,盛行田莊式經營,統一盛世則盛行租佃經營,說明政局對經營方式產生影響,故選C項;精耕細作農業指的是農業生產技術和方法的精細,田莊式、租佃式是土地的經營模式,排除A項;租佃式經營關系下人身依附關系更加松弛,排除B項;農耕經濟是中原地區漢族的主要生產方式,少數民族以游牧、漁獵為主,材料談論的主要是農耕經濟的經營方式,無法體現民族交融,排除D項。
答案:C
6.解析:據材料“舊時冶,作馬排……暨乃因長流為水排,計其利益,三倍于前”可知,以前冶鐵用馬排、人排,韓暨改用水排(水力鼓風),效率是以前的三倍,即水排提高了冶鐵生產效率,故選B項;《三國志·魏書·韓暨傳》中就有水排的記載,元朝王禎在他著的《農書》中對水排作了詳細的介紹,“最早”說法錯誤,排除A項;水排是我國古代一種冶鐵用的水力鼓風裝置,排除C項;水排是鼓風冶鐵的,與煤炭的開采無關,排除D項。
答案:B
7.解析:根據材料“以銀代役”“不許輪班匠‘私自赴部投當’”可知明朝中期逐步廢除了強制無償服役的做法,允許工匠納銀代役,有利于放松國家對工匠的人身控制,故選B項;“一概征銀”說明國家放松了對工匠的人身控制,允許工匠納銀代役,有利于減輕工匠的勞作負擔,減輕了對輪班匠的剝削,排除A項;輪班匠制度的逐步松動只能說明官營手工業的經營方式發生了改變,并不能代表官營手工業的破產,排除C項;唐宋時期,白銀作為合法貨幣的使用已經出現,排除D項。
答案:B
8.解析:據材料“發給工本和工銀”“他本人對田莊生產亦非常關注……樣樣都參與”可知,當時的田莊地主雇工耕作,付給雇工貨幣工資,還親自管理田莊農業生產事宜,即在農業商品化發展的刺激下,明代中后期的農業經營方式出現了新的變化,故選B項;明代仍然是小農經濟,生產關系并未發生本質變化,排除A項;區域經濟指分布于各個行政區域的那部分國民經濟,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租佃指地主把土地出租給農民,而材料是雇工,排除D項。
答案:B
9.解析:據材料“2012年,我國有約2 000項空間技術成果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衛星通信、導航定位、氣象預報、減災防災、遠程教育等方面展開應用”可知,空間技術應用到了國民經濟領域,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故選D項;主導國民經濟發展的仍然是工業體系,排除A項;材料強調空間技術、航天工程等應用于國民經濟領域,國民經濟領域與新科學理論誕生關系不大,排除B項;太空育種主要是改變了部分植物的基因,沒有改變動物基因,排除C項。
答案:D
10.解析:據材料“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并結合中國高新技術的成果可知新時期中國在自主創新等方面發展迅速,即中國自主研發和制造的實力增強,故選C項;材料反映中國自主研發和制造實力增強,無法得出成為制造業強國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自主研發和制造實力,并不是軟實力,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與基礎設施無關,排除D項。
答案:C
11.解析:首先,歸納歷史現象:據材料“約翰·巴頓是曼徹斯特一名普通織工。他仇視資本家工廠主,而且始終想不明白,為什么老板們的生活總是那么富裕,坐享安逸,而工人們拼死拼活地賣力干活,卻連一家人的溫飽都難以維持”并結合所學,得出歷史現象:曼徹斯特織工、工廠主身份反映出工廠的出現和工廠制度的形成,并從材料中概括出工人與工廠主間的矛盾方面的信息。其次,闡釋歷史現象:緊扣材料中1846~1847年并結合所學,從背景——工業革命,影響——對階級結構、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等方面來分析,從而得出答案。
答案:現象:曼徹斯特織工、工廠主身份反映出工廠的出現和工廠制度的形成。工人難以維持溫飽、仇視工廠主,反映了工業革命后社會貧富差距,階級矛盾加劇。織工組織工會、請愿并與工廠主談判,反映了工人運動的興起,對工廠主進行暗殺,反映了工人斗爭方式存在歷史局限性。(4分)
闡釋:工業革命時期的機器大生產帶來了勞作方式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工廠和工廠制度出現。社會階級結構出現重大變化,資本家加劇了對工人的剝削,使得工人日益貧困,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工人階級為爭取自己的權力展開了多種形式的斗爭,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開展標志著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但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4分)
工廠制度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社會分化也加劇了工人和資本家的對立。工人階級的壯大與斗爭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提供了階級條件。工人階級的斗爭客觀上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節。(4分)(共49張PPT)
課題46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課標要求】 
1.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
2.認識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人工智能技術等對人類勞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3.理解勞動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以及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
必備知識·自主排查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命題溯源·聚焦高考
必備知識·自主排查
知識點一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1.農業工具的變化
(1)耕作工具:石制工具、青銅農具和鐵制農具。公元前15~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________;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
(2)灌溉工具:制造陶器,汲水灌溉。中國東漢末期出現________,唐朝出現筒車。
2.手工業工具的進步
(1)紡織工具:古代中國的骨針、陶紡輪、提花機、紡織機等,古代西方的紡車。
(2)陶瓷工具:坯車、匣缽、支釘等。
(3)冶煉工具:土爐、錘、銼、坩堝、范等。
冶鐵技術
翻車
3.勞作方式的發展
(1)農業家庭式勞作
①條件:________的逐步推廣,個體勞作成為可能,集體勞作的形式逐漸瓦解。
②表現:戰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產生并不斷發展。古希臘羅馬,一家一戶的__________日漸普及。
(2)農業莊園式勞作
①特點:大規模集中勞作,生產力低下。
②主要形式:羅馬共和國晚期的大型奴隸制莊園,中古時期西歐的________,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
(3)手工業家庭與作坊:手工業者世代傳承,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
鐵犁牛耕
家庭式勞作
莊園
知識點二 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
1.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
(1)機器大生產:18世紀60年代以來,以____________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命,引發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大生產的巨大變革。
(2)工廠制度
①特點:________制,規章制度嚴格,____________,原料統一供應、合理調配。
②影響: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____________、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③擴展:清朝洋務派創辦一系列近代企業,張謇、范旭東等一批民族資本家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的管理經驗,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
改良蒸汽機
倒班
生產流水線
科學管理
2.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
(1)工業革命促進了__________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
(2)交通運輸業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
(3)工業革命促進了鄉村的改變。
(4)人們的時間觀念增強,準時準點成為現代生活的準則。
(5)________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
(6)消極影響
①表現:工人勞動時間過長,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______________嚴重危害產業工人的健康。
②結果:19世紀,歐洲________運動風起云涌,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產業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城市化
初等教育
傳染病與職業病
社會主義
知識點三 現代科技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
1.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1)計算機:1946年,________軍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開啟了___________的時代。
(2)網絡: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起________網絡,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實現商業化。
(3)人工智能技術:通過計算機模擬人的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美國
電子計算機
軍用
(4)航天技術:________年,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服務于軍事部門與國民經濟,對現代國防與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5)海洋技術: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潛器首次潛入馬里亞納海溝。1997年至今,中國深潛機器人不斷獲得突破。
(6)新材料技術:高分子材料、________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廣泛應用到生產生活中。
1957
納米
2.現代科技進步的革命性意義
(1)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促使勞作方式由粗放型轉化為________型。
(2)人類文化生活出現新的模式:計算機網絡、移動通信、電子商務、全媒體等不斷發展。
(3)人類視野產生新的變化:地球成為“________”,網絡的普及促進了信息交流。
集約
地球村
1.知識圖示——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演進
2.生活情境——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諺語說:“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婦不織,或受之寒。”
思考:這體現了古代小農經濟的什么特點?
提示:男耕女織;家庭生產;自給自足。
3.概念辨析——小農經濟與莊園經濟的區別
小農經濟是以家庭或家族為組成單位,通過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和特定的生產與生活格局。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的產物,也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
莊園經濟是以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為基礎,以莊園內的生產為主要內容,以土地關系為典型的經濟形態。
4.學術情境——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
恩格斯如此描述工業革命后的倫敦:“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這樣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
思考:材料體現工業革命帶來了什么變化?
提示:城市化發展,大城市人口猛增。
5.學習情境——工廠制度
工廠制度是指資產的運營或經營活動主要以工廠為基本單位的企業組織制度或組織形式。近代工廠制度建立后,實現了資本與勞動的分離,改變了勞動者的社會地位。資本家從市場上招募大批勞動者進入工廠,他們出賣自身勞動力,成為資本的雇傭者、資本的奴役工具。
思考:工廠制度普遍建立的早期出現了怎樣的社會變化?
提示:工人階級生活狀況惡化;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階級矛盾尖銳。
6.思維拓展——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
(1)中心國“新”:集中在美國、蘇聯、中國等大國,而不是歐洲國家。
(2)科技領域“新”:以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技術等新興產業為主,區別于傳統的紡織、煤炭、石油、電力、汽車等產業。
(3)核心“新”:以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引領。
(4)趨勢“新”:各個學科出現了高度融合的趨勢。
(5)更新速度“新”:可以說“一日千里”“日新月異”。
7.體系構建——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探究點 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時空觀念——三次科技革命的進程
核心結論:新科技革命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
(1)推動了生產力的躍進,開拓了新的生產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使電子商務、移動通信、智能制造等得到普及,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2)使人們的勞作方式發生了變革,影響了經濟增長模式與管理方式。粗放型經濟轉化為集約型經濟,人們逐漸依靠技術進步來實現利潤增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逐步建立。
(3)使社會階層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巨變。表現在:勞動者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中產階級日益壯大,第三產業的從業者大量增加。
(4)使人類文化生活出現新的模式。通過了解社會動態,解決生活問題;促進信息交流,豐富娛樂生活;推動文化傳播,促進人類思維的變化。
史料實證——古代的勞作方式
史料一
“今使烏獲、藉蕃(大力士)從后而牽牛尾,尾絕而不從者,逆也。若指之桑條以貫其鼻,則五尺童子牽而周四海者,順也。”
——《淮南子·主術訓》
史料二 羅馬共和國末期,奴隸一度達到意大利人口的25%,這時候,很多大貴族用奴隸作為自己田莊的主要勞動力,并進行專業分工和統一指揮,古羅馬瓦羅(前116~前27年)的《論農業》曾有非常詳盡的論述。據他記述,當時有的奴隸主莊園規模很大,一個橄欖園面積就有480畝,可見當時奴隸主們擁有土地之多,而且還在不斷擴大。
——《中國奴隸制與希臘羅馬奴隸制的區別》
【探究】
(1)史料一圖片及文字信息反映了怎樣的經濟現象?有何影響?
                                    
                                    
(2)羅馬共和國時期,奴隸的來源有哪些?作者認為奴隸制莊園的影響是什么?
[提示] 現象:鐵犁牛耕出現和推廣。影響: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推動男耕女織生產模式的產生。
[提示] 來源:戰俘或買賣。影響:奴隸制莊園規模龐大,擠壓了自由農民的生存空間,激化了貴族與自由農民之間的矛盾;在歐洲歷史上長期存在,影響深遠。
【通法悟道】
歷史解釋——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1)不同點
①西歐莊園的農民主要以勞役的方式受領主剝削,并需繳納“什一稅”;中國古代農民主要以實物地租形式(代役租)向地主交租。
②莊園農民依附于領主;古代中國農民依附于國家,人身相對自由。
③西歐莊園是領主式經濟,對農民享有行政、經濟和司法權;中國古代是地主式經濟,地主只有土地所有權,沒有其他權利。
④西歐莊園中的農民主要受領主的壓迫和剝削;中國古代社會的農民不僅受地主的剝削,還要受國家的壓迫和剝削。
(2)相同點: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都要繳納地租;都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家國情懷——勞作方式的變革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社會生活
(1)滿足生存所需作物在農業生產體系中受到普遍重視
①明清時期是中國人口飛速增加的關鍵時期,明清以來人口的激增也增加了基層社會的糧食危機,除了通過傳統擴大耕地面積以獲得更多糧食的途徑外,引種環境適應性強且高產的美洲農作物也成為一條新途徑。
②外來作物尤其是馬鈴薯、番薯及玉米等高產、耐寒、耐旱及生長周期較短的美洲作物也能廣泛用于救荒,對于保障災民生存意義重大。
(2)豐富的農作物的種類與人們的食材選擇
①蔬菜和糧食在中國的農業生產體系中至為重要,是構成農業生產的兩大基本組成部分。目前,中國所出產的農作物中大約有300種是外來作物,外來作物豐富了中國的農作物種類。
②豐富的農作物的種類,為中國人提供了更多的農業生產與農產品消費選擇,而那些由域外輸入的蔬菜作物也豐富了中國農業生產中的農作物與中國人的飲食選擇。
開放探究——工業革命定義之爭
史料 美國經濟史學家讓·德·弗里斯認為,工業革命作為一個歷史概念有很多缺陷,要用“勤勞革命”這一個新概念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來取代“工業革命”。因為1500~1800年出現的產量擴大主要是因為使用了更多的勞動力,而不是出于任何生產力的突破。“勤勞革命”是一個以家庭為基礎的資源重新配置過程,它既會增加商品和勞動力的供給,又會增加對市場銷售商品的需求,它通過商業刺激(相對價格的變化、交易成本的減少)和口味變化來共同促成。
——摘編自舒小昀《工業革命定義之爭》
【史料導讀】 
史料中“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要用‘勤勞革命’這一個新概念來取代‘工業革命’”反映該學者用“勤勞革命”取代“工業革命”,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工業革命中,工人受到資本家的剝削,被迫長時間工作,創造了大量的工業革命成果。工業革命時期,工人家庭收入水平有所增加,從而擴大了對市場銷售商品的需求,刺激了工業革命的發展等。
【探究】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史料中的觀點予以評析。(要求:贊成、否定或提出新的觀點皆可,但須觀點明確,言之成理)
[提示] 
觀點:該學者用“勤勞革命”取代“工業革命”,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
評析:1500~1800年,英國通過圈地運動、廢除行會制度等措施,釋放出大量勞動力,為工業革命的爆發提供了物質基礎。在工業革命中,工人受到資本家的剝削,被迫長時間工作,創造了大量的工業革命成果。工業革命時期,工人家庭收入水平有所增加,從而擴大了對市場銷售商品的需求,刺激了工業革命的發展。因此說,“勤勞革命”的主體——工人,對工業革命的爆發與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唯物史觀——工業革命對社會轉型的影響
經濟發 展方式 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機器化生產方式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術革命則使生產方式面臨從單純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而且,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從競爭走向合作,從國內合作走向國際協調,也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方面
工業現 代化 工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也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
城市化 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狀況和人口結構,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經濟的重心迅速向擁有豐富煤鐵資源的西北地區轉移
社會 思想 工業化和法國大革命兩種力量聯合在一起,導致了1815年以后種種新學說的產生與發展,在歐洲1848年革命中發揮了作用
社會 形態 工業革命后,經濟形態上,工業取代農業占主導,城市化進程加快;政治形態上,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兩大階級,社會改革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意識形態上,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命題溯源·聚焦高考
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
[示例] [2021·河北卷,6]
有學者認為,19世紀六七十年代至民國初年,中國有些地區的鄉村手工業在艱難中發展起來。在江浙與河北的部分地區,很多農村織戶依據棉花、土布的比價,計算實際報酬后,或出售棉花、減少織布,或采用機紗、改進生產工具。這表明(  )
A.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
B.采用機器生產成為共識
C.農民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D.自然經濟仍居主導地位
答案:C
[解題流程] 
[演練1] 命題點:近代農業機械在美國推廣使用
[2021·遼寧省適應性測試]1860年以后,農業機械迅速在美國推廣使用,糧食播種機、糧食收割機、打谷機、谷捆搬運機、割草機等相繼出現,主要農業作物產量大幅增加。到19世紀末,農業勞動人口已從世紀初的約占80%降到約占30%。這一結果(  )
A.有利于工業化發展   B.削弱了農業基礎地位
C.開啟了城市化進程 D.導致工業品市場萎縮
答案:A
解析:農業機械的推廣有利于機械制造業和石油化工產業的發展,農作物產量的大幅增加也有利于為工業發展提供原材料,農業機器使用讓更多的勞動力從農業中得到解放,所以這一結果有利于工業化的發展,故選A;這一結果有利于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邁進,并不會削弱農業的基礎地位,排除B;材料內容并不涉及城市化的內容,排除C;這一結果實際上有利于工業品市場的擴大,排除D。
[演練2] 命題點:中國古代黃河流域糧食作物種類
[2023·河北省學業水平考試]
考古發現黃河流域兩漢時期糧食遺存統計表(部分)
時代 出土地點 糧食遺存
漢 河南洛陽燒溝漢墓 粳稻、大豆、小豆、薏苡、黍、粟、高粱
漢 河南洛陽西郊漢墓 稻米、小麥、大麥、粟、黍
西漢早期 陜西咸陽楊家灣4號墓陪葬坑 稻米、黃米、粟、豆類、小麥、蕎麥
西漢早期 河北滿城漢墓 稻、黍
西漢晚期 河南輝縣漢墓 稻、粟
東漢 陜西西安東漢墓 稻、大麥、薏苡、粟、黍、
據表可知,當時黃河流域(  )
A.糧食的產量有所提高
B.糧食作物種類多樣
C.稻粟是主要糧食作物
D.稻的種植面積擴大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中糧食遺存統計表中所列的糧食種類可以看出,兩漢時期除了稻、粟等作物外,還有高粱、蕎麥、大麥等作物,說明當時糧食作物種類多樣,B正確;題干只列舉了糧食的種類,并未涉及產量高低,無法得出糧食產量提高的結論,排除A;題干中稻、粟是諸多糧食作物中的兩種,不能斷定其是主要的糧食作物,排除C;“面積擴大”是對比的結論,題干中只能證明兩漢時期稻谷廣泛種植,不能得出稻谷種植面積擴大,排除D。
[演練3] 命題點:清代在湖北的水利工程建設
[2021·湖北卷,5]中國歷來重視水利工程建設,自東晉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斷創筑和延展,相應的規章制度漸趨完善。下圖呈現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這表明(  )
A.長江水患已被根治
B.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C.測繪技術世界領先
D.水利修防管理優化
答案:D
解析:據材料“江夏縣金口堤:自金口鎮小河口起,至居字號止,編十字號,計長三千六百七十三丈”及圖片可知,在重要堤工地段,繪制者填寫了大段文字注記,以記載堤工的分段、長度和管理機構名稱,這表明水利修防管理的優化,故選D項;“根治”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早在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就已完成,排除B項;沒有對比,不能得出“世界領先”的結論,排除C項。
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能力
1.命題點:西周時期的手工業
[2023·青島市一模]如圖是歷史學家對西周手工業園區考古時發現的手工業作坊族徽。這說明西周(  )
A.私營手工作坊已經興起 B.手工業實行世工世族制
C.手工業是主要的生產部門 D.手工作坊以青銅鑄造為主
云塘制骨作坊 齊家北制玦作坊 齊家北漆木器作坊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圖片內容可知,云塘制骨作坊的族徽類似骨笄,齊家北制玦作坊的族徽類似牙璋,齊家北漆木器作坊族徽類似菔,據此可以推知在西周時期,制骨(笄)手工業之族,以骨(笄)器為族徽,制玉石器手工業之族,以玉石器(牙璋)為族徽,制漆木器手工業之族,以漆木器(箙)為族徽,這就是典型的“世工世族制”,故選B項;題干內容中述及的是西周時期“手工業作坊”族徽的形象,但是從其族徽形象中看不出何種類型的手工業,排除A項;在題干內容中僅是展示了西周時期手工業作坊族徽形象,并沒有將手工業與其他進行比較,也就不能得出“手工業是西周時期主要的生產部門”的結論,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鑄造工藝已相當成熟,但是在題干所展示的圖片中,并沒有述及其材質問題,排除D項。
2.命題點:南宋時期農業的發展
[2023·徐州市高三模擬]南宋詩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壟翻江逆上溝。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詩中所述工具(  )
A.屬于古代耕犁技術的進步
B.表明宋代灌溉工具有了新突破
C.利用水力進行農業生產
D.推動了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
答案:D
解析:據材料“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壟翻江逆上溝。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可知,在地勢欠佳的耕種條件下,依靠戽斗和翻車兩種人力灌溉工具來解決農作物的灌溉問題,灌溉工具的應用推動了農業發展,故選D項;材料中僅描述了農業灌溉工具,沒有明確犁耕技術在這一時期及地區的使用情況,故“屬于古代犁耕技術的進步”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據材料“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可知,工具主要依靠人力,且戽斗和翻車在東漢就已經出現,故“宋代灌溉工具有了新突破”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據材料“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可知,工具主要依靠人力,故“利用水力進行農業生產”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
3.命題點:現代科學的發展
[2023·天津市濱海新區高三模擬]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中央電視臺將賽事轉播等信息系統遷移至云平臺,采用“奧運轉播云”向全球轉播;冬殘奧會還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數字人手語生成服務。以上新現象體現了(  )
A.信息技術促進人類文化共享
B.奧林匹克文化融合中國文化
C.中華文化不斷向外輻射傳播
D.冬奧會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
答案:A
解析:材料主旨即信息技術將中國的奧運轉播到全世界,使全世界共享奧運盛事,說明信息技術促進了人類文化共享,故選A項;材料只強調信息技術和奧運會,沒有具體反映奧運會的內容,因此不能判斷文化類型,排除B項;材料只列舉一項示例,不能體現“不斷”的特點,不斷強調長時間,高頻率并且不中斷,排除C項;“可持續”主要強調的是環保方面或能源方面的可持續,排除D項。
4.命題點:現代科技的系列成果,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2023·高考沖刺卷]下面是20世紀美國福特公司部分產品的發展歷程。
●1908年,福特汽車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輛屬于普通百姓的汽車——T型車,世界汽車工業革命就此開始。
●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開發出了汽車行業中的第一條流水線,這一創舉使T型車一共達到了1 500萬輛,締造了一個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記錄。
●1965年8月,福特推出Bronco。這是福特為響應正在萌芽的四輪驅動休閑汽車市場的需要推出的第一輛真正意義的SUV。福特的SUV均為低排放汽車,回收率達到85%
●2004年,福特推出的Escape Hybrid成為世界上第一輛混合動力SUV,其在EPA綠色指導中的評級均高于競爭對手。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的主要認識是福特(  )
A.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主導企業
B.重視科技研發和技術引領
C.實行企業多元化經營發展道路
D.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
答案:B
解析:據材料圖片信息可知,福特公司從研發T型車,到推出SUV,不斷創新,引領汽車工業革命,說明福特重視科技研發,故選B項;據所學,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導企業是鋼鐵、化工、電力等企業,而非汽車企業,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福特汽車不斷研發新產品,只是研發一個環節不能反映企業多元化經營,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福特企業獨自研發,不能說明全球化問題,且全球化浪潮的出現是在20世紀90年代,排除D項。課題46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課標要求】 
1.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
2.認識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人工智能技術等對人類勞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3.理解勞動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以及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
必備知識·自主排查
知識點一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1.農業工具的變化
(1)耕作工具:石制工具、青銅農具和鐵制農具。公元前15~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________;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
(2)灌溉工具:制造陶器,汲水灌溉。中國東漢末期出現________,唐朝出現筒車。
2.手工業工具的進步
(1)紡織工具:古代中國的骨針、陶紡輪、提花機、紡織機等,古代西方的紡車。
(2)陶瓷工具:坯車、匣缽、支釘等。
(3)冶煉工具:土爐、錘、銼、坩堝、范等。
3.勞作方式的發展
(1)農業家庭式勞作
①條件:________的逐步推廣,個體勞作成為可能,集體勞作的形式逐漸瓦解。
②表現:戰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產生并不斷發展。古希臘羅馬,一家一戶的__________日漸普及。
(2)農業莊園式勞作
①特點:大規模集中勞作,生產力低下。
②主要形式:羅馬共和國晚期的大型奴隸制莊園,中古時期西歐的________,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
(3)手工業家庭與作坊:手工業者世代傳承,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
知識點二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
1.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
(1)機器大生產:18世紀60年代以來,以____________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命,引發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大生產的巨大變革。
(2)工廠制度
①特點:________制,規章制度嚴格,____________,原料統一供應、合理調配。
②影響: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____________、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③擴展:清朝洋務派創辦一系列近代企業,張謇、范旭東等一批民族資本家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的管理經驗,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
2.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
(1)工業革命促進了__________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
(2)交通運輸業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
(3)工業革命促進了鄉村的改變。
(4)人們的時間觀念增強,準時準點成為現代生活的準則。
(5)________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
(6)消極影響
①表現:工人勞動時間過長,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______________嚴重危害產業工人的健康。
②結果:19世紀,歐洲________運動風起云涌,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產業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知識點三現代科技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
1.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1)計算機:1946年,________軍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開啟了________的時代。
(2)網絡: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起________網絡,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實現商業化。
(3)人工智能技術:通過計算機模擬人的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4)航天技術:________年,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服務于軍事部門與國民經濟,對現代國防與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5)海洋技術: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潛器首次潛入馬里亞納海溝。1997年至今,中國深潛機器人不斷獲得突破。
(6)新材料技術:高分子材料、________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廣泛應用到生產生活中。
2.現代科技進步的革命性意義
(1)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促使勞作方式由粗放型轉化為________型。
(2)人類文化生活出現新的模式:計算機網絡、移動通信、電子商務、全媒體等不斷發展。
(3)人類視野產生新的變化:地球成為“________”,網絡的普及促進了信息交流。
1.知識圖示——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演進
2.生活情境——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諺語說:“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婦不織,或受之寒。”
思考:這體現了古代小農經濟的什么特點?
試答:                                    
                                    
                                    
3.概念辨析——小農經濟與莊園經濟的區別
小農經濟是以家庭或家族為組成單位,通過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和特定的生產與生活格局。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的產物,也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
莊園經濟是以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為基礎,以莊園內的生產為主要內容,以土地關系為典型的經濟形態。
4.學術情境——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
恩格斯如此描述工業革命后的倫敦:“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這樣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
思考:材料體現工業革命帶來了什么變化?
試答:                                    
                                    
                                    
5.學習情境——工廠制度
工廠制度是指資產的運營或經營活動主要以工廠為基本單位的企業組織制度或組織形式。近代工廠制度建立后,實現了資本與勞動的分離,改變了勞動者的社會地位。資本家從市場上招募大批勞動者進入工廠,他們出賣自身勞動力,成為資本的雇傭者、資本的奴役工具。
思考:工廠制度普遍建立的早期出現了怎樣的社會變化?
試答:                                    
                                    
                                    
6.思維拓展——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
(1)中心國“新”:集中在美國、蘇聯、中國等大國,而不是歐洲國家。
(2)科技領域“新”:以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技術等新興產業為主,區別于傳統的紡織、煤炭、石油、電力、汽車等產業。
(3)核心“新”:以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引領。
(4)趨勢“新”:各個學科出現了高度融合的趨勢。
(5)更新速度“新”:可以說“一日千里”“日新月異”。
7.體系構建——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探究點 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時空觀念——三次科技革命的進程
 
核心結論:新科技革命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
(1)推動了生產力的躍進,開拓了新的生產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使電子商務、移動通信、智能制造等得到普及,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2)使人們的勞作方式發生了變革,影響了經濟增長模式與管理方式。粗放型經濟轉化為集約型經濟,人們逐漸依靠技術進步來實現利潤增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逐步建立。
(3)使社會階層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巨變。表現在:勞動者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中產階級日益壯大,第三產業的從業者大量增加。
(4)使人類文化生活出現新的模式。通過了解社會動態,解決生活問題;促進信息交流,豐富娛樂生活;推動文化傳播,促進人類思維的變化。
史料實證——古代的勞作方式
史料一
“今使烏獲、藉蕃(大力士)從后而牽牛尾,尾絕而不從者,逆也。若指之桑條以貫其鼻,則五尺童子牽而周四海者,順也。”
——《淮南子·主術訓》
史料二 羅馬共和國末期,奴隸一度達到意大利人口的25%,這時候,很多大貴族用奴隸作為自己田莊的主要勞動力,并進行專業分工和統一指揮,古羅馬瓦羅(前116~前27年)的《論農業》曾有非常詳盡的論述。據他記述,當時有的奴隸主莊園規模很大,一個橄欖園面積就有480畝,可見當時奴隸主們擁有土地之多,而且還在不斷擴大。
——《中國奴隸制與希臘羅馬奴隸制的區別》
【探究】
(1)史料一圖片及文字信息反映了怎樣的經濟現象?有何影響?
試答:                                    
                                    
(2)羅馬共和國時期,奴隸的來源有哪些?作者認為奴隸制莊園的影響是什么?
試答:                                    
                                    
【通法悟道】
歷史解釋——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1)不同點
①西歐莊園的農民主要以勞役的方式受領主剝削,并需繳納“什一稅”;中國古代農民主要以實物地租形式(代役租)向地主交租。
②莊園農民依附于領主;古代中國農民依附于國家,人身相對自由。
③西歐莊園是領主式經濟,對農民享有行政、經濟和司法權;中國古代是地主式經濟,地主只有土地所有權,沒有其他權利。
④西歐莊園中的農民主要受領主的壓迫和剝削;中國古代社會的農民不僅受地主的剝削,還要受國家的壓迫和剝削。
(2)相同點: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都要繳納地租;都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家國情懷——勞作方式的變革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社會生活
(1)滿足生存所需作物在農業生產體系中受到普遍重視
①明清時期是中國人口飛速增加的關鍵時期,明清以來人口的激增也增加了基層社會的糧食危機,除了通過傳統擴大耕地面積以獲得更多糧食的途徑外,引種環境適應性強且高產的美洲農作物也成為一條新途徑。
②外來作物尤其是馬鈴薯、番薯及玉米等高產、耐寒、耐旱及生長周期較短的美洲作物也能廣泛用于救荒,對于保障災民生存意義重大。
(2)豐富的農作物的種類與人們的食材選擇
①蔬菜和糧食在中國的農業生產體系中至為重要,是構成農業生產的兩大基本組成部分。目前,中國所出產的農作物中大約有300種是外來作物,外來作物豐富了中國的農作物種類。
②豐富的農作物的種類,為中國人提供了更多的農業生產與農產品消費選擇,而那些由域外輸入的蔬菜作物也豐富了中國農業生產中的農作物與中國人的飲食選擇。
開放探究——工業革命定義之爭
史料 美國經濟史學家讓·德·弗里斯認為,工業革命作為一個歷史概念有很多缺陷,要用“勤勞革命”這一個新概念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來取代“工業革命”。因為1500~1800年出現的產量擴大主要是因為使用了更多的勞動力,而不是出于任何生產力的突破。“勤勞革命”是一個以家庭為基礎的資源重新配置過程,它既會增加商品和勞動力的供給,又會增加對市場銷售商品的需求,它通過商業刺激(相對價格的變化、交易成本的減少)和口味變化來共同促成。
——摘編自舒小昀《工業革命定義之爭》
【史料導讀】 史料中“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要用‘勤勞革命’這一個新概念來取代‘工業革命’”反映該學者用“勤勞革命”取代“工業革命”,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工業革命中,工人受到資本家的剝削,被迫長時間工作,創造了大量的工業革命成果。工業革命時期,工人家庭收入水平有所增加,從而擴大了對市場銷售商品的需求,刺激了工業革命的發展等。
【探究】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史料中的觀點予以評析。(要求:贊成、否定或提出新的觀點皆可,但須觀點明確,言之成理)
試答:                                    
                                    
唯物史觀——工業革命對社會轉型的影響
經濟發 展方式 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機器化生產方式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術革命則使生產方式面臨從單純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而且,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從競爭走向合作,從國內合作走向國際協調,也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方面
工業現 代化 工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也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
城市化 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狀況和人口結構,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經濟的重心迅速向擁有豐富煤鐵資源的西北地區轉移
社會 思想 工業化和法國大革命兩種力量聯合在一起,導致了1815年以后種種新學說的產生與發展,在歐洲1848年革命中發揮了作用
社會 形態 工業革命后,經濟形態上,工業取代農業占主導,城市化進程加快;政治形態上,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兩大階級,社會改革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意識形態上,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命題溯源·聚焦高考
?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
[示例] [2021·河北卷,6]有學者認為,19世紀六七十年代至民國初年,中國有些地區的鄉村手工業在艱難中發展起來。在江浙與河北的部分地區,很多農村織戶依據棉花、土布的比價,計算實際報酬后,或出售棉花、減少織布,或采用機紗、改進生產工具。這表明(  )
A.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
B.采用機器生產成為共識
C.農民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D.自然經濟仍居主導地位
[解題流程] 
[答案]     
[演練1] 命題點:近代農業機械在美國推廣使用
[2021·遼寧省適應性測試]1860年以后,農業機械迅速在美國推廣使用,糧食播種機、糧食收割機、打谷機、谷捆搬運機、割草機等相繼出現,主要農業作物產量大幅增加。到19世紀末,農業勞動人口已從世紀初的約占80%降到約占30%。這一結果(  )
A.有利于工業化發展  B.削弱了農業基礎地位
C.開啟了城市化進程 D.導致工業品市場萎縮
[演練2] 命題點:中國古代黃河流域糧食作物種類
[2023·河北省學業水平考試]
考古發現黃河流域兩漢時期糧食遺存統計表(部分)
時代 出土地點 糧食遺存
漢 河南洛陽燒溝漢墓 粳稻、大豆、小豆、薏苡、黍、粟、高粱
漢 河南洛陽西郊漢墓 稻米、小麥、大麥、粟、黍
西漢早期 陜西咸陽楊家灣4號墓陪葬坑 稻米、黃米、粟、豆類、小麥、蕎麥
西漢早期 河北滿城漢墓 稻、黍
西漢晚期 河南輝縣漢墓 稻、粟
東漢 陜西西安東漢墓 稻、大麥、薏苡、粟、黍、
據表可知,當時黃河流域(  )
A.糧食的產量有所提高
B.糧食作物種類多樣
C.稻粟是主要糧食作物
D.稻的種植面積擴大
[演練3] 命題點:清代在湖北的水利工程建設
[2021·湖北卷,5]中國歷來重視水利工程建設,自東晉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斷創筑和延展,相應的規章制度漸趨完善。下圖呈現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這表明(  )
A.長江水患已被根治
B.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C.測繪技術世界領先
D.水利修防管理優化
?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能力
1.命題點:西周時期的手工業
[2023·青島市一模]如圖是歷史學家對西周手工業園區考古時發現的手工業作坊族徽。這說明西周(  )
云塘制骨作坊 齊家北制玦作坊 齊家北漆木器作坊
A.私營手工作坊已經興起
B.手工業實行世工世族制
C.手工業是主要的生產部門
D.手工作坊以青銅鑄造為主
2.命題點:南宋時期農業的發展
[2023·徐州市高三模擬]南宋詩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壟翻江逆上溝。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詩中所述工具(  )
A.屬于古代耕犁技術的進步
B.表明宋代灌溉工具有了新突破
C.利用水力進行農業生產
D.推動了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
3.命題點:現代科學的發展
[2023·天津市濱海新區高三模擬]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中央電視臺將賽事轉播等信息系統遷移至云平臺,采用“奧運轉播云”向全球轉播;冬殘奧會還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數字人手語生成服務。以上新現象體現了(  )
A.信息技術促進人類文化共享
B.奧林匹克文化融合中國文化
C.中華文化不斷向外輻射傳播
D.冬奧會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
4.命題點:現代科技的系列成果,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2023·高考沖刺卷]下面是20世紀美國福特公司部分產品的發展歷程。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的主要認識是福特(  )
●1908年,福特汽車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輛屬于普通百姓的汽車——T型車,世界汽車工業革命就此開始。
●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開發出了汽車行業中的第一條流水線,這一創舉使T型車一共達到了1 500萬輛,締造了一個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記錄。
●1965年8月,福特推出Bronco。這是福特為響應正在萌芽的四輪驅動休閑汽車市場的需要推出的第一輛真正意義的SUV。福特的SUV均為低排放汽車,回收率達到85%
●2004年,福特推出的Escape Hybrid成為世界上第一輛混合動力SUV,其在EPA綠色指導中的評級均高于競爭對手。
A.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主導企業
B.重視科技研發和技術引領
C.實行企業多元化經營發展道路
D.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
課題46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必備知識·自主排查
2.提示:男耕女織;家庭生產;自給自足。
4.提示:城市化發展,大城市人口猛增。
5.提示:工人階級生活狀況惡化;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階級矛盾尖銳。
知識點一
1.(1)冶鐵技術 (2)翻車
3.(1)鐵犁牛耕 家庭式勞作 (2)莊園 
知識點二
1.(1)改良蒸汽機 (2)倒班 生產流水線 科學管理 
2.(1)城市化 (5)初等教育 (6)傳染病與職業病 社會主義
知識點三
1.(1)美國 電子計算機 (2)軍用 (4)1957 (6)納米
2.(1)集約 (3)地球村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探究點
2.[提示] (1)現象:鐵犁牛耕出現和推廣。影響: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推動男耕女織生產模式的產生。
(2)來源:戰俘或買賣。影響:奴隸制莊園規模龐大,擠壓了自由農民的生存空間,激化了貴族與自由農民之間的矛盾;在歐洲歷史上長期存在,影響深遠。
5.[提示] 觀點:該學者用“勤勞革命”取代“工業革命”,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
評析:1500~1800年,英國通過圈地運動、廢除行會制度等措施,釋放出大量勞動力,為工業革命的爆發提供了物質基礎。在工業革命中,工人受到資本家的剝削,被迫長時間工作,創造了大量的工業革命成果。工業革命時期,工人家庭收入水平有所增加,從而擴大了對市場銷售商品的需求,刺激了工業革命的發展。因此說,“勤勞革命”的主體——工人,對工業革命的爆發與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命題溯源·聚焦高考
?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
[示例] 答案:C
[演練1] 解析:農業機械的推廣有利于機械制造業和石油化工產業的發展,農作物產量的大幅增加也有利于為工業發展提供原材料,農業機器使用讓更多的勞動力從農業中得到解放,所以這一結果有利于工業化的發展,故選A;這一結果有利于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邁進,并不會削弱農業的基礎地位,排除B;材料內容并不涉及城市化的內容,排除C;這一結果實際上有利于工業品市場的擴大,排除D。
答案:A
[演練2] 解析:根據材料中糧食遺存統計表中所列的糧食種類可以看出,兩漢時期除了稻、粟等作物外,還有高粱、蕎麥、大麥等作物,說明當時糧食作物種類多樣,B正確;題干只列舉了糧食的種類,并未涉及產量高低,無法得出糧食產量提高的結論,排除A;題干中稻、粟是諸多糧食作物中的兩種,不能斷定其是主要的糧食作物,排除C;“面積擴大”是對比的結論,題干中只能證明兩漢時期稻谷廣泛種植,不能得出稻谷種植面積擴大,排除D。
答案:B
[演練3] 解析:據材料“江夏縣金口堤:自金口鎮小河口起,至居字號止,編十字號,計長三千六百七十三丈”及圖片可知,在重要堤工地段,繪制者填寫了大段文字注記,以記載堤工的分段、長度和管理機構名稱,這表明水利修防管理的優化,故選D項;“根治”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早在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就已完成,排除B項;沒有對比,不能得出“世界領先”的結論,排除C項。
答案:D
?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能力
1.解析:根據題干圖片內容可知,云塘制骨作坊的族徽類似骨笄,齊家北制玦作坊的族徽類似牙璋,齊家北漆木器作坊族徽類似菔,據此可以推知在西周時期,制骨(笄)手工業之族,以骨(笄)器為族徽,制玉石器手工業之族,以玉石器(牙璋)為族徽,制漆木器手工業之族,以漆木器(箙)為族徽,這就是典型的“世工世族制”,故選B項;題干內容中述及的是西周時期“手工業作坊”族徽的形象,但是從其族徽形象中看不出何種類型的手工業,排除A項;在題干內容中僅是展示了西周時期手工業作坊族徽形象,并沒有將手工業與其他進行比較,也就不能得出“手工業是西周時期主要的生產部門”的結論,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鑄造工藝已相當成熟,但是在題干所展示的圖片中,并沒有述及其材質問題,排除D項。
答案:B
2.解析:據材料“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壟翻江逆上溝。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可知,在地勢欠佳的耕種條件下,依靠戽斗和翻車兩種人力灌溉工具來解決農作物的灌溉問題,灌溉工具的應用推動了農業發展,故選D項;材料中僅描述了農業灌溉工具,沒有明確犁耕技術在這一時期及地區的使用情況,故“屬于古代犁耕技術的進步”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據材料“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可知,工具主要依靠人力,且戽斗和翻車在東漢就已經出現,故“宋代灌溉工具有了新突破”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據材料“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可知,工具主要依靠人力,故“利用水力進行農業生產”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
答案:D
3.解析:材料主旨即信息技術將中國的奧運轉播到全世界,使全世界共享奧運盛事,說明信息技術促進了人類文化共享,故選A項;材料只強調信息技術和奧運會,沒有具體反映奧運會的內容,因此不能判斷文化類型,排除B項;材料只列舉一項示例,不能體現“不斷”的特點,不斷強調長時間,高頻率并且不中斷,排除C項;“可持續”主要強調的是環保方面或能源方面的可持續,排除D項。
答案:A
4.解析:據材料圖片信息可知,福特公司從研發T型車,到推出SUV,不斷創新,引領汽車工業革命,說明福特重視科技研發,故選B項;據所學,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導企業是鋼鐵、化工、電力等企業,而非汽車企業,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福特汽車不斷研發新產品,只是研發一個環節不能反映企業多元化經營,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福特企業獨自研發,不能說明全球化問題,且全球化浪潮的出現是在20世紀90年代,排除D項。
答案: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台市| 永春县| 保亭| 应用必备| 浙江省| 同江市| 恩平市| 吉隆县| 双牌县| 利津县| 乐陵市| 射洪县| 天峻县| 富锦市| 龙里县| 蕲春县| 金山区| 麻栗坡县| 利辛县| 九江市| 赫章县| 迁安市| 娄底市| 南部县| 蒙阴县| 岱山县| 阳原县| 固原市| 璧山县| 绥德县| 河间市| 驻马店市| 分宜县| 孟连| 封开县| 中西区| 湛江市| 察隅县| 凌源市| 浦城县| 尤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