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選拔(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襲的制度,貴族世代壟斷高官。(2)察舉制①形成:漢武帝時期。②含義:察舉指先 而后推舉。③影響:為兩漢國家選拔了大批人才。(3)九品中正制①背景:東漢末年政治和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②開始:220年,魏王 推行此制。③內容: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據 、道德和才能將州郡士人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④作用: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 。但后來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2.官員管理(1)上計制: 時期考核官員的主要辦法。(2)刺史制度:秦漢建立了以 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 一人。刺史品級不高,但權力很大。知識點二 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的選拔——科舉制(1)背景:南北朝以來, 地主勢力上升。(2)特點:分科考試選拔人才。(3)內容:分為制舉和 。制舉是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常舉每年舉行,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考試合格,還需吏部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2.官員的考核(1)隋唐官員的考核歸屬尚書省 。唐朝考核官員,以品德和 為標準,根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2)宋朝也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3.官員的監察(1)隋唐 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 。(2)宋朝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宋朝監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 。知識點三 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的選拔——科舉制(1)元朝:1314年恢復科舉制,但時斷時續。(2)明清①形式: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 與殿試三級。②內容:考試從 中命題。③程序: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會試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殿試在會試后舉行,考中者分別稱“舉人”“貢士”“進士”。2.官員的考核(1)明朝:考核有 和考察。考核結果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考察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2)清朝:考課制度包括京察和 ,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官員的監察(1)元朝:中央設 ,地方設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2)明朝:都察院 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省。 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清朝: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的監察職能沒有改變。【能力提升】1.根據《里耶秦簡牘校釋》中的記載,工作考核為最后一等的官吏、因身體有病患三個月以上不能正常辦公的官吏、有過錯被免職或者被廢黜的官吏,都要被派到六國舊地去任職。這一做法( )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B.直接激化了秦末社會矛盾C.促進了官員良性施政形成 D.反映了舊地官吏地位低下2.漢代察舉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賢良文學和茂才,唐代設有“賢良方正”和“直言極諫”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薦考生“須是履行(指行為)無惡、藝業及等者”,清代特設孝廉方正科。這說明古代官員的選拔( )A.重視對官員德才的考核 B.抑制了豪族對政權的壟斷C.廢除以詩賦取士的舊制 D.克服了憑恩蔭選官的弊病3.兩漢時期,朝廷令公卿舉奏反映地方官吏為政善惡的民間歌謠,作為官吏升黜的重要依據。這反映出漢代( )A.民間歌謠決定官員升遷 B.政府注重對官吏的多重監督C.政出多門導致社會動蕩 D.考課制度避免了主觀隨意性4.九品中正制明確規定中正官必須是中央政府的在職高官,這實際上是將漢代的鄉里清議納人朝廷選舉的軌道,同時,這些高官對鄉里清議的私家操縱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知,這規定( )A.反映了中央對地方豪強的妥協 B導致選官權從中央旁落到地方C.實現了政府對民間輿論的控制 D.有助于擴大士族的政治影響力5.唐朝貞元十八年,中書舍人權德輿知貢舉,祠部員外郎陸傪幫他物色貢士。時為四門博士的韓愈向陸傪推薦了侯喜、李紳、李翊等十人。韓愈在信中贊揚陸傪“好賢樂善,孜孜以薦進良士、明是非為己任,方今天下一人而已”。這表明當時( )A.人才選拔兼顧多個階層 B.官員考核的標準日趨嚴格C.官員選拔存在薦舉現象 D.門閥壟斷政治局面被打破6.中國古代對監察官任職資格有嚴格要求,如宋代就曾明確規定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規定御史必得科舉出身,否則不選。這些規定的直接意義是( )A.保證監察官的素質能擔當重任 B.加強政府對官吏的監督和管理C.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強化皇權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7.洪武十八年(1385年),吏部奏言,天下布政司、按察司及府、州、縣朝覲官共4110人,考核其政績,稱職的435人,平常的2890人,不稱職的471人,貪污的171人,阘茸(低劣)的143人。朱元璋下詔:稱職的升,平常的復職,不稱職的降,貪污的付法司治罪,阘茸的貶為民。這反映出當時( )A.皇帝專掌官員考核權 B.政府重視官員績效考核C.官員選拔忽視“德行” D.官員考核體系較為完備8.明中后期,以江南為中心,全國盛行創辦“文社”之風。不同于以“闡明儒教教義,并激勵學生去躬行道德”為目的的兩宋書院,文社主要是“專門討論科舉制藝文章、磨煉作文之才”的文人集會。這一變化反映出( )A.南方的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 B.理學主導地位受到沖擊C.市民階層興起推動文學發展 D.取士方式影響文人風尚答案以及解析【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2)考察(3)曹丕;家世;中央集權2.(1)秦漢(2)御史大夫 刺史知識點二 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1)庶族(3)常舉2.(1)吏部 才能3.(1)御史臺 御史大夫(2)臺諫合一知識點三 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2)會試;四書五經2.(1)考滿(2)大計3.(1)御史臺(2)監察御史 六科給事中【能力提升】1.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官吏考核中最后一等的或患病三月以上不能正常辦公的或犯錯的官員要派到六國舊地任職,體現了秦朝對這些官員的控制嚴密,反映了這些地方官員地位低,故答案為D項;這一做法無法體現對地方管理的加強,是懲處這些官員,A項錯誤;B項錯誤,秦朝暴政激化了秦末社會矛盾;C項與史實相反。2.答案:A解析:漢代孝廉重視品德,賢良文學、茂才重視才能,唐代賢良方正重視才能,“直言極諫”重視品德,宋代“須是履行(指行為)無惡、藝業及等者”重視德才,清代的孝廉方正科重視品德,地方舉薦后通過禮部考試任用,漢唐宋清等均重視德才等,故選A項;漢代察舉制有利于豪族壟斷政權,排除B項;唐朝科舉制以詩賦為主,排除C項;“克服了”不合史實,恩蔭選官在古代中國一直存在,排除D項。3.答案:B解析:據題意可知,漢代的民間歌謠也可以作為評價官吏的依據之一,說明當時政府監督官吏的手段多樣,B項正確民間歌謠是重要依據,但不是由民間歌謠決定官員升遷,排除A項;“政出多門”無從體現,排除C項;D項說法無從體現,排除。故選:B。4.答案:B解析:材料“這些高官對鄉里清議的私家操縱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地方相關勢力的選管權,故B正確;A項“中央對地方豪強的妥協”說法片面,排除;C項“實現”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 D題干不能體現,排除。故選:B。5.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唐朝貞元十八年,中書舍人權德輿知貢舉,祠部員外郎陸修幫他物色貢士。時為四門博士的韓愈向陸修推薦了侯喜、李紳、李翊等十人”可以看出當時存在著官員舉薦的現象,C符合材料的意思;ABD選項都是對材料錯誤的理解,排除。故選:C。6.答案:A解析:由題干中“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充任御史”“御史必得科舉出身”等信息可知,統治者非常重視監察官的素質,故A項正確;B、C、D三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排除。故選A。7.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看,明代政府對官員的晉升、處罰是依據官員考核的結果,這表明明代政府重視宮員考核,故選B;從材料中看是吏部對官員進行考核,不是皇帝直接進行考核,排除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對官員考核的內容除了政績以外還重視官員的道德,所以材料中官員考核的結果是綜合了政績與道德得出的,排除C;材料中僅反映了明代一次官員考核的情況,不能從整體上說明官員考核體系較為完備,排除D。8.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文社”之風脫離了實際,變成了空虛之學,成為科舉考試的敲門磚,反映了取士方式影響文人風尚,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取士方式影響文人風尚,排除A項;材料不是理學主導地位受到沖擊,排除B項;材料強調取士方式影響文人風尚,而不是市民階層興起推動文學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