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基礎知識】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1.舊石器時代(1)含義:指以____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代表遺址: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70萬~20萬年的____人。(3)特點:從事____和采集,過著____生活。元謀人、北京人已經學會____。2.新石器時代(1)含義:指距今約1萬年前進入的以____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特點①已經大量使用____,開始從事____,飼養____,生活逐漸穩定。②遺存分布廣泛,奠定了____的發展基礎。(3)主要遺存及其特征時間 文化遺存 分布位置 特征距今約7000~5000年前 ____文化 黃河中游地區 典型器物是__ __,以____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文化 黃河下游 -____文化 長江下游 居民種植____,并且掌握了__ __技術距今約50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 龍山文化 黃河流域 代表器物是____,胎壁薄如蛋殼,被稱為“蛋殼陶”紅山文化 遼河上游 都出土了精美的____,并且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良渚文化 長江下游3.中國原始社會的組織演變(1)階段演變:原始社會的組織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個階段。(2)母系氏族社會①時間:____時代晚期出現。②特點:____低下,氏族成員共同____,成果____。(3)父系氏族社會①時間:____時代晚期出現。②特點:社會____與不平等開始出現,____出現;____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____階層出現;人類即將邁入____的門檻。二、從部落到國家1.部落(1)中國歷史從三皇五帝開始,____被后世尊為華夏始祖。(2)五帝中的堯、舜,可能是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們之間通過“____”繼承王位。(3)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____的初始形態。2.我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建立(1)時間:約公元前____年,禹建立。(2)地位:我國最早的____國家。(3)政治特征①____制代替了____制;____是最高統治者。②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③夏朝社會仍然是____;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____統治,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實行間接統治。(4)夏文化遺存: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____遺址。(5)滅亡:約公元前____年,被商湯所滅。三、商和西周1.商朝(1)建立時間:約公元____年。商朝都城多次遷移,后定于殷,故稱殷朝。(2)建立者:____。(3)特征①文化:考古發現的甲骨文,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甲骨文是商人刻寫的____,是一種成熟的文字。②經濟:殷墟遺址出土了許多____,造型雄奇,紋飾華麗。③政治:商朝國家機構完善。____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____及各類事務官;國家的管理實行____,____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____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4)商朝勢力范圍:東到____,西及____,南跨____,北至____。(5)滅亡:公元____年,周武王率眾伐紂,經過牧野之戰,商朝滅亡。2.西周(1)建立時間:公元____年。(2)建立者:____。(3)都城:鎬京,今陜西西安。(4)政治制度:西周實行____與____。①目的:“封建親戚,以蕃屏周。”②作用: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宗法制解決了____在____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5)滅亡: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貪財好利,為政暴虐,引發“____”;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____攻破鎬京,西周滅亡。3.商周的社會經濟——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1)農業: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____是基本土地制度;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____農具極少。(2)手工業:____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大量的青銅器銘文,反映了西周貴族的各種活動。【跟蹤訓練】1.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龍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礎上,出現了黃帝、炎帝等大型部落,兩大部落又進一步結合成為炎黃部落聯盟,黃帝和炎帝被后世尊為華夏始祖。材料意在說明( )A.中原文明占據主導 B.早期國家雛形產生C.多元一體發展趨勢 D.華夏認同觀念形成2.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史記 五帝本紀》曾記載:帝堯“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其中“九族”是與邦國君主家族血緣關系最近的宗族集團,即所謂“帝之九族”。據此可知,萬邦時代( )A.奠定了多元一體文明的基礎 B.具備了國家的基本形態C.已呈現血緣宗法的家國特征 D.體現出聚族而居的特點3.古史相傳,堯年老時,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由舜繼承其位。舜年老時,也用同樣的辦法將權力傳給禹。這種部落聯盟首領的選拔方式( )。A.盛行于新石器時代 B.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C.帶來了階級的分化 D.導致“家天下”現象出現4.關于夏朝建立后的王位傳承,古書中有不同記載。《史記 夏本紀》寫道:“帝禹以天下授益……益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 燕策一》則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據此能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A.啟用武力奪取王位 B.益將王位讓于啟C.啟最終繼承了王位 D.禹直接傳位于啟5.“殷革夏命”后,商族成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極力推行神權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實行外服和內服制度,細化中央王朝與方國之間的關系。商朝卜辭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討方國的記錄。上述材料說明商代( )A.王室與地方矛盾不斷激化 B.中央集權體制遭遇挑戰C.王權與神權開始有機結合 D.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變6.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從其遺愿,將大權交給西虢公,心懷不滿的鄭莊王既不為平王奔喪,也不朝賀新王登基,卻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搶奪巳成熟的莊稼,從此“周鄭交惡”。該狀況反映出( )A.郡縣制遭到破壞 B.天子權力開始削弱C.分封制受到沖擊 D.貴族政治徹底瓦解7.據記載,西周在分封諸侯和新諸侯即位時,要舉行盟誓活動,周天子每隔十二年還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盟誓活動。西周盟誓活動的目的是( )A.加強宗族內部的團結 B.實現對地方直接控制C.擴大周朝的統治區域 D.強化諸侯的歸從意識8.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輝縣琉璃閣發掘了一座春秋時期的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潰 C.等級制度的顛覆 D.禮樂制度的破壞答案以及解析【基礎知識】一、1.(1)打制 (2)北京 (3)漁獵 群居 用火2.(1)磨制 (2)①陶器 原始農業 家畜②多元一體(3)仰韶 彩繪陶器 粟河姆渡 水稻 養蠶繅絲 黑陶 玉器3.(2)①舊石器 ②生產力 勞動 共享(3)①新石器 ②貧富分化 部落聯盟 私有制權貴 階級社會二、1.(1)黃帝和炎帝 (2)禪讓制 (3)國家2.(1)2070 (2)奴隸制(3)①世襲 禪讓 夏王③聚族而居 直接(4)二里頭 (5)1600三、1.(1)前1600 (2)湯 (3)①占卜記錄②青銅器 ③商王 尹 內外服制 內服 外服(4)大海 隴山 江漢 燕山(5)前10462.(1)前1046 (2)周武王 (4)分封制 宗法制②統治階級內部 權力 (5)國人暴動 犬戎3.(1)井田制 青銅 (2)青銅鑄造【跟蹤訓練】1.答案:C解析:據題意可知,材料意在說明中華文明的來源包括了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等,體現了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占據主導”的說法無法體現,排除A項;早期國家雛形沒有體現,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華夏族形成的過程,并不能體現華夏認同觀念,排除D項。故選:C。2.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帝堯’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和“‘九族’是與邦國君主家族血緣關系最近的宗族集團”并結合所學可知,早期“邦國”的血緣宗法特征也是相當突出的,“邦”作為早期國家的總稱,其血緣性是相當明顯的,所以萬邦時代已呈現血緣宗法的家國特征,故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堯年老時……將權力傳給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種部落聯盟首領的選拔方式是禪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B項正確;堯舜禹時代已經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禪讓制,和階級分化無關,排除C項;“家天下”是私有制發展的結果,其特點是世襲制,而材料強調的是禪讓制,排除D項。4.答案:C解析:兩則史料都可說明最后是啟繼承了王位,故選C項;A項與《史記》的記載不符,排除;B項與《戰國策》的記載不符,排除;D項與《史記》及《戰國策》的記載皆不符,排除D項。5.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根據材料“一方面極力推行神權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實行外服和內服制度,細化中央王朝與方國之間的關系”,得出商代推行神權政治和內外服制度,商代相較于夏代,在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變,D項正確。材料看不出王室與地方矛盾不斷激化,排除A項;商代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權體制,排除B項;商王朝推行神權政治,反映了王權與神權的有機結合,但“開始”之說與史實不符,且不能完整概括材料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作為諸侯,鄭莊公的種種行徑:“既不為平王奔喪,也不朝賀新王登基,卻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搶奪已成熟的莊稼”,說明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已被破壞,故選C項;材料主要體現的不是郡縣制,A項錯誤;B項錯在“開始”;D項“徹底”的表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故選C。7.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不僅新諸侯即位時盟誓,而且周天子每隔十二年還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盟誓活動,周天子通過經常性的盟誓活動讓諸侯宣誓效忠,目的是增強諸侯的責任意識,強化諸侯的認同和歸從意識,D項正確;異姓諸侯不屬于宗族內部,排除A項;西周的分封制沒有實現對地方直接控制,排除B項;盟誓活動并不能擴大周王朝的統治區域,排除C項。故選D項。8.答案:D解析:A.題干反映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在諸侯墓中出土,這說明春秋時期等級制度的破壞,宗法制度是關于血緣繼承的制度,與題干不符,故A錯誤;B.春秋時期分封制度走向瓦解,但是“崩潰”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故B錯誤;C.春秋時期傳統奴隸社會的等級制度遭到破壞,但是“顛覆”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故C錯誤;D.結合所學可知,周禮規定天子與諸侯使用的鼎數量和規格不同,以維護分封制下等級秩序,材料中諸侯墓出現九鼎,說明春秋時期禮樂制度遭到破壞,故D正確。故選:D。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