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基礎知識】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列國紛爭(1)春秋五霸:____時期,____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等先后建立了霸權,史書將這一時期建立霸權的諸侯國國君統稱為“春秋五霸”。(2)____與田氏取齊: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一些諸侯國的____掌握了實權,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齊國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3)戰國七雄:經過長期紛爭,許多中小諸侯國消失了,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國吞并。2.華夏認同(1)華夏含義:春秋時期,____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而自稱為“華夏”。(2)認同的原因:列國紛爭;各民族之間往來頻繁、聯系密切。(3)認同的表現: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____認同;戰國時期內遷各族逐漸融入____族。(4)影響: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1.經濟發展(1)農業:____農具開始使用,____得到推廣;各國紛紛修建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2)工商業①條件:農業進步推動____,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②表現:____分工更加細密,____流通廣泛,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2.商鞅變法(1)背景①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產生。②____階級力量壯大。③戰國時期____日益劇烈。④法家思想的出現。(2)目的:為實現____、鞏固統治。(3)開始時間:公元前356年。(4)內容①經濟:____,獎勵耕織;“____,____”,授田于百姓。②政治:獎勵____,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普遍推行____制,其主要官員由____任免。③社會管理:在民間實行____;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5)特點:順應了____;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____的一次變法。(6)影響①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____的政治制度。②使秦國____。③為秦____奠定了基礎。(2)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封建生產關系的變革,又進一步推動了社會上層建筑領域的變法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國確立。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身世:____學派的創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魯國破落貴族家庭。(2)社會背景:針對____、____的形勢,就倫理和政治重建問題提出理論主張。(3)思想主張①核心觀念是“____”,意為關愛他人,進而主張統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②主張“____”,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③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____制度,同時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4)教育成就①以“____”的思想辦學,打破了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展。②晚年整理的《詩》《書》《禮》《易》《____》等文獻,后來成為儒家的經典。(5)相關著作: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在由其____整理成的《____》當中。2.老子(1)地位身世:____學派創始人,春秋后期____國人。其觀點見于《____》一書。(2)思想主張①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____”。②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 ____,是中國古代樸素的____。③思想包含著樸素的____,揭示出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認為物極必反,____。④政治上對現實不滿,主張順其自然,____,甚至退回到_ __的時代。四、百家爭鳴1.背景——社會大變革(唯物史觀)(1)經濟: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2)政治: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宗法分封制崩潰,各國統治者爭相招攬人才。(3)階級:奴隸主貴族衰落,新興地主階級興起;____階層活躍。(4)文化:學術下移,出現私人講學,文化知識向民間普及。2.主題:針對社會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3.主要派別、主張特點、影響派別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張 地位或影響儒家 孟子 認為____,提倡“仁政”荀子 認為人性惡 ,主張__ __道家 莊子 崇尚__ __陰陽家 鄒衍 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了“____”理論 代表了中國古代對____樸素的____認識墨家 墨子 提倡____,主張“____”“____”“尚賢” 代表下層平民利益法家 韓非 主張以____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 體現了____的政治思想4.百家爭鳴的影響(1)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__ __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____次思想解放運動。(2)為新興____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3)深刻影響后世中華思想文化。【跟蹤訓練】1.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重要禮節和重大典禮,都要在祭祀祖先的宗廟舉行;各國君主在政治和軍事上有所舉措,都要到宗廟向祖宗報告和請示。這反映了( )A.迷信對政治的影響增強 B.宗法制度維護諸侯統治C.西周傳統仍在影響政治 D.君主專制源自祖先崇拜2.下表反映出春秋戰國的時代主題是( )學派 主張儒家 以德治國: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道家 以道治國:遵從規律,無為而無不為墨家 以愛治國:互愛互助選賢任能爭取和平法家 以法治國:制定法律、制裁民眾不法行為穩定社會A.重建政治秩序 B.變革政治制度 C.發揚民本思想 D.構建官僚政治3.西周時期,楚國國君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戰國時期,屈原卻認為“帝高陽(顓頊)之苗裔兮”,表示楚人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后代。這說明( )A.華夏觀念日益增強 B.宗法分封制已瓦解C.“百家爭鳴”影響深遠 D.家國情懷根植久遠4.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日益劇烈,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變法成為時代風潮。推動這一潮流出現的根源是( )A.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B.富國強兵諸侯爭霸C.百家爭鳴思想碰撞 D.鐵器使用牛耕推廣5.商鞅變法在政治領域有兩個維度,一是要以王權為核心,構建一個不容挑戰的政治秩序,二是要推行平民化的社會結構,王權之外的一切政治權力、經濟利益、社會榮譽對所有的民眾開放。可見,商鞅變法( )A.緩解了階級矛盾對整個社會的沖擊 B.以穩定社會秩序為根本出發點C.利于上層意志與中下層利益的結合 D.促使官僚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6.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為政以德”的主張,強調官吏的“正己”是“正人”的先決條件,并從自身做起,“擇其善者而從之”,可以說是“清官”出現的雛形。這說明孔子為政的思想是( )A.把宗族關系作為基礎 B.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C.官員考核依據民本思想 D.官員具有共同政治訴求7.在對待天人關系問題上,孔子重人事,輕鬼神;孟子、荀子分別主張“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韓非子主張無神論;墨子提出人定勝天的“非命”觀點。這表明當時(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爭鳴局面開始出現C.人的主體意識增強 D.思想合流趨勢愈加明顯答案以及解析【基礎知識】一、1.(1)春秋 齊 (2)三家分晉 卿大夫2.(1)中原 (3)周邊民族 華夏二、1.(1)鐵制 牛耕(2)①社會分工 ②手工業 貨幣2.(1)①新興地主 ③兼并戰爭(2)富國強兵(4)①重農抑商 廢井田 開阡陌②軍功 縣 君主 ③什伍連坐(5)歷史潮流 徹底(6)①君主專制 ②國富兵強 ③統一中國三、1.(1)儒家 (2)禮崩樂壞 社會動蕩(3)①仁 ②為政以德 ③禮樂(4)①有教無類 ②春秋 弟子及再傳弟子 論語2.(1)道家 楚 老子(2)①道 ②天人合一 唯物論③辯證法 柔能克剛 ④無為而治 小國寡民四、1.(3)士3.人性善 隆禮重法 逍遙自由 相生相勝 自然界 科學節儉 兼愛 非攻 法 中央集權4.(1)階級關系變化 一 (2)地主階級【跟蹤訓練】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時期,為強化宗法制以維護統治,規定所有的重要禮節和重大典禮,都要在祭祀祖先的宗廟舉行;所有的政治和軍事上的大事,都要到宗廟向祖宗報告和請示。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王室衰微,但各諸侯國仍秉承西周時期的禮制,說明西周傳統仍在影響政治,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傳統禮制,不是迷信,排除A項;春秋時期宗法制度逐漸瓦解,排除B項;春秋時期尚未形成君主專制,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A解析:春秋戰國時期,構建何種政治秩序是當時各學派探討的主題。各學派提出不同主張都是為了“治”,即治理好天下,構建穩定的政治局面,故選A;儒家不提倡變革,B錯誤;法家不強調民本,C錯誤;官僚政治重要的特征是官員的任命和選拔不再依據血緣,與題干無關,D錯誤。3.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材料“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表明西周時期的楚國國君不認同華夏文化,而戰國時期的屈原認為“楚人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后代”,表明其認同華夏文化,由此可知,華夏觀念日益增強,故A項正確;宗法分封制瓦解材料無法體現,故B項錯誤;“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繁榮的表現,與材料主旨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主旨是華夏觀念,并非家國情懷,故D項錯誤。4.答案:D解析:根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唯物史觀可知,戰國時期的變法是生產關系的變革,從根本上是由于當時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導致的,即鐵器牛耕的推廣,D正確;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是變法的結果而非原因,排除A;B是變法的目的而非原因,排除;百家爭鳴思想是意識形態的現象,其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表現而非原因,排除C。故選:D。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以王權為核心”“王權之外的一切政治權力、經濟利益、社會榮譽對所有的民眾開放”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利于上層意志與中下層利益的結合,故選C項。A、B兩項表述均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選;D項“完善”之說材料無法體現,故而不選。6.答案:B解析:孔子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故B項符合題意;把宗族關系作為基礎是夏商西周時期,材料中孔子為政的基礎是道德教化,故A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提供官員考核的內容和思想,C項不符合題意;D項所說“官員之間”、“共同”、“政治訴求”與本題材料無關,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7.答案:C解析:題干中的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墨子都沒有提及唯物主義,相反孟子、荀子、墨子還提到了“天命”,故A項錯誤;百家爭鳴的出現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材料未表明是“開始出現”,故B項錯誤;通過題干中孔子的“重人事”,孟子、荀子的“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人定勝天”可以看出他們都重視人的作用,即人的主體作用被重視,故C項正確;儒家、法家、墨家在“人的主體作用”方面有相似的觀點,但這不等于其思想逐漸合流而趨一,故D項錯誤。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