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學生學案學習目標2017版課標要求1.7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學業質量要求學考:水平1-2,高考:水平3-4。學科素養素養2、5(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學習要點學習重點鴉片戰爭前的世界形勢、《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等條約的不平等性質、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學習難點鴉片戰爭的性質。學習過程及閱讀資料導入歷史的訴說夾雜著悲痛。…鴉片戰爭結束后的86年,1928年,中英兩國政府又在南京簽訂條約,取消協定關稅。這一份新的南京條約開始了轉折。…鴉片戰爭結束后的142年,1984 年,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簽訂聯合聲明,香港將于1997年降下米字旗,回歸中國。…19世紀是中國人屈辱的世紀,20 世紀是中國人飽嘗人世間一切艱難困苦的世紀,21 世紀呢 …這個開端要從鴉片戰爭講起。新課講授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材料一:1840年的中國和世界形勢圖材料二:1840年前的中國與英國大事年表思考:當時的中國與世界形勢如何?中國面臨哪些問題?那場戰爭有沒有可能避免?如果無法避免,應如何應對?兩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材料一:歷史上的那一年:庚子年/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材料二:歷史上的那一天戰爭到來了!前方主帥沒有發出戰爭警報!林則徐犯下了他一生最大的錯誤。1840年6月中旬,英軍抵達廣東沿海的戰艦已達4艘,而林則徐在奏折上卻說:“伏查英夷近日來船,所配兵械較多,實仍載運鴉片”,竟將一次即將到來的戰爭,判斷為一次大規模的鴉片武裝走私。他在表明已作防范后,又用道光帝的語言來安慰道光帝,“誠如圣諭,‘實無能為’”。而這份報平安的奏折離開廣州后不到10天,6月21日,英國遠征軍海軍司令伯麥率領第一批部隊到達虎門口外;而這份報平安的奏折到達北京的那天,7月17日,英軍已占領舟山12天了。材料三:鴉片戰爭期間中英兩國武器裝備比較表思考:通過鴉片戰爭期間中英兩國武器裝備比較表(槍、炮、軍艦、總體水平)、中英調兵速度對比表,從軍事角度分析戰爭勝負的因素。2.人物評價:(1)今人應如何評價林則徐?(2)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是什么?把他放在今天的價值觀之下,還是放在他的時代里?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火再燃:修約與換約路線究竟所謂何事?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借口分別是什么?材料一:接踵而來的外患與邊疆危機19世紀六七十年代,美、日相繼侵臺;1875年英國侵入云南;1883年法國經越南進犯中國廣西及東南沿海;1888年英國經哲孟雄侵略中國西藏邊界……材料二:戰爭的余響:喪失了二十年的寶貴光陰,終于邁出近代化的一小步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本理由是我們的落伍。我們的軍器和軍隊,我們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們的人民,連士大夫階級在內,是中古的人民。我們雖拼命抵抗終歸失敗,那是自然的,逃不脫的。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倘使同治、光緒年間的改革移到道光、咸豐年間,我們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遠東的近代史就要完全變更面目。可惜道光、咸豐年間的人沒有領受軍事失敗的教訓,戰后與戰前完全一樣,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豐末年英法聯軍攻進了北京,然后有少數人覺悟了,知道非學西洋不可。所以我們說,中華民族喪失了二十年的寶貴光陰。——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7年,第12-13頁。材料三:痛定思痛: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化的醞釀思考:為什么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開眼看世界材料:與《海國圖志》齊名的是《瀛環志略》。徐繼畬是一名學厚識精的官員,鴉片戰爭中任汀漳龍道,在漳州組織防御。后歷廣東鹽運使、廣東布政使、福建布政使,1846年升福建巡撫。1844年,徐繼畬辦理廈門對外開放,發現自己對外部知識的無知,恰遇傳教士雅裨理( David Abeel),得外國地圖冊等資料,開始鉆研新課題。此后他廣搜資料、精心撰述、反復修改,終于1848年完成這部高品質的地理學著作。《瀛環志略》對外部知識的介紹,比魏源更詳盡準確,也沒有當時人慣常的附會臆測;它對西方的人文制度多有褒評,卻又使用著舊觀念。但是,對戰后中國應走何種道路這一最最緊要的問題,這部書沒有作出回答。如此評價,可能過于苛求。但戰后中國所處的險惡局勢又不能不對之嚴格要求。平心而論,他們是當時最先進的思想家,能開眼看世界,放下“天朝”的架子,已是石破天驚之舉。今天我們認為不夠完美的著作,在當時被許多人鄙視。在“天朝”的文化人中,他們是孤獨的,這是他們個人的不幸;然中國最優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國的方向,又是整個民族的不幸。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修訂版)》,三聯書店,2014年,第572-573頁。(1)閱讀教材,回答:面對鴉片戰爭的失敗,當時的有識之士是如何反思的?(2)徐繼畬曾追憶:“在閩藩任內,偶著《瀛寰志略》一書,甫經付梓,即騰謗議。”為何《灜寰志略》一經出版“即騰謗議” 四、課堂小結隨堂測驗(1)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后,咸豐皇帝一不痛心割讓九龍,二不吝惜巨額賠款,卻認為外國派員駐京“為中國之害”。對咸豐皇帝這一認識分析正確的是( )A . 把維護國家的尊嚴放在第一位 B . 認識到列強侵華的本質C . 極力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D . 認識到列強派員駐京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最大(2)在英國中學和大學的歷史課本上看不到鴉片戰爭的內容是十分可能的……還在1900年前后,一些英國歷史教科書……就不再提第一次鴉片戰爭,而是委婉地寫道,他們在1842年“得到了”那個島。——(英)藍詩玲《鴉片戰爭》思考:①“鴉片戰爭”之名最早由一位英國記者所起,以諷刺政府的不道德行為,后來英國教科書“不再提第一次鴉片戰爭”,其目的何在?②藍詩玲在其著作中指出,中英兩國對鴉片戰爭的記憶大不相同。中國人為何時刻銘記著鴉片戰爭?2.作業布置(1)畫一條1840-1860年的中外歷史時間軸。(2)完成配套練習冊。五、拓展延伸(1)進行一次參觀:鴉片戰爭博物館(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2)觀看一部英國紀錄片:《鴉片戰爭:你所不知道的真相》。(3)閱讀一本書:《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六、學習感悟一個民族的歷史,有過榮光,也會有恥辱。榮光使人興奮,恥辱卻讓人沉思。我以為,一個沉思中的民族較其興奮狀態更具有力量。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