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九年級上冊15課 探尋新航路》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情境教學理論: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英語教育先驅張士一在引進“直接教學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出了“外語情境教學論”,提倡英語應當在應用情境中學習 [1] 。上世紀八十年代,江蘇南通小學語文教師李吉林在思考“外語教學中情境教學是否可移植到漢語的語文教學中來” [2] 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意境”思想,總結出具有“形真、情深、意遠、理寓其中”四大特點的情境教學法 [3] ,該模式迅速為教學界接受。在各學科對情境教學法的進一步移植和同化的過程中,情境教學法的含義和應用范圍逐漸擴大。就歷史教學而言,情境教學的實踐包括情境營造和問題解決兩大方面。情境營造是問題解決的前提和基礎,具體而言,可以通過走近自然、走進博物館來營造情境,也可以通過史料、多媒體資料輔之以講授來營造情境。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課標分析:2011年版初中歷史課標規(guī)定“通過哥倫布發(fā)現美洲、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開辟的世界影響”。2022版初中歷史課標規(guī)定“通過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的探險活動,以及新航路開辟后的殖民擴張、物種交換與全球貿易,了解資本原始積累的野蠻性和殘酷性,認識新航路開辟的世界影響,理解世界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相較于舊課標,新課標一則目標更為具體,教學更具操作性,二則更加注重單元內各課程內容的聯系,這就啟示教師需要具備大單元的意識。教材分析:本課選自初中歷史統編版九年級上冊第15課。從全書來看,本課所屬單元“走向近代”,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部分,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并得以發(fā)展,但資產階級尚未取得政權,處于“除舊布新”的過渡階段。從單元來看,本課是單元的第三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和文藝復興,為新航路開辟奠定的基礎,新航路開辟又導致了瘋狂的殖民擴張運動,單元內部各課以時間為順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從課文來看,本課分為三個子目,分別講述了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哥倫布發(fā)現美洲、麥哲倫環(huán)游地球,但對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語焉不詳,因此教師應當站在大單元的角度對之進行拓展。學生情況分析知識結構: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二下學期學生。他們通過兩年的中國史學習,已經基本建立起中國史的知識框架,和論從史出的歷史觀念,但缺乏中外聯系的意識。因此可以通過出示一手史料作為教學材料,并以言語解釋等方式繼續(xù)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通過歷史比較的方式溝通中外歷史。思維能力:根據皮亞杰等人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初二學生基本處于具體運算到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期,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還處于形成階段。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既要講授具體的歷史知識,也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假設、討論等活動。初二學生精力旺盛,表現欲強,但同時也容易對冗長的史料展示產生一定的倦怠感,需要用圖像、視頻資料來吸引注意力,并用問題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情感態(tài)度:初二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他們對于國家、民族、責任、理想等概念比較模糊,容易受到小視頻、電視劇等影響,需要學校對之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以確保學生健康成長。對新航路開辟影響的討論,便于學生樹立辯證思維。教學目標史料實證:通過分析和閱讀文字和圖片史料,培養(yǎng)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知道一手史料的價值,知道探尋新航路的代表人物及其貢獻。歷史解釋:通過結合本課及后文的具體實例,論證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近代中國衰落的原因,初步形成歷史解釋的素養(yǎng)。時空觀念:通過地圖繪制、中外對比等方式,了解近代西方航海家的歷史貢獻,理解15世紀的時空特征。課魂立意本課以“風”為線索。第一部分“萬事俱備有東風”,敘述了探尋新航路的背景。第二部分“風蕭蕭兮易水寒”,主要是介紹麥哲倫、哥倫布等航海家。第三部分“山雨欲來風滿樓”,主要論及探尋新航路的影響。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探尋新航路的代表人物及其貢獻。教學難點探尋新航路的原因及其影響。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視頻(二)教學方法 教法:問題引領法、情境教學法、史料教學法學法:合作討論法、自主學習法、史料探究法板書設計萬事俱備有東風:探尋新航路的背景風蕭蕭兮易水寒:探尋新航路的過程山雨欲來風滿樓:探尋新航路的影響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2分鐘 材料:在文化上,它從外界得到的多于它所能給予的;在經濟上,它極想求得南亞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自己卻沒有什么可用以交換;在軍事上,可以肯定地說,東方對西方的入侵遠遠多于西方對東方的入侵?!顾蚶锇⒅Z斯《全球通史》情境:教師舉例中世紀西方孱弱的表現,例如文化受到希臘、希伯來影響,軍事上多次敗于游牧民族等。問題:為何中世紀孱弱的西方,在近代一躍成為了世界霸主? 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與歐洲現狀形成對比反差,引起學生思考一、萬事俱備有東風:探尋新航路的背景(15分鐘)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回顧所學第13課所學知識,認識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發(fā)展,需要向外尋找資金、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這是探尋新航路的根本動力。經濟社會:黃金、香料熱與土耳其控制商路1、黃金熱材料1:日本國是一島……金多無量,而不知何用……君主有一大宮,其頂皆用精金為之……宮廷房室地鋪金磚,以代石板,一切窗櫳亦用精金。——(意)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紀》158章《日本國島》,上海古籍2014年版材料2:誰占有了黃金,誰就能獲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哥倫布致西班牙國王和王后書》(1503年),郭守田編《世界通史資料選集·中古部分》,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情境: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需要資金,哥倫布探尋新航路是為了找尋黃金,然而歐洲本身并不生產黃金,因此他們將目光投向了海外。亞洲,那個馬可波羅筆下的黃金之國,深深吸引了歐洲人的視線。問題:材料體現了探尋新航路的什么原因 ?香料熱材料:這些香料或來自印度尼西亞群島(丁香生長于摩鹿加群島,肉豆寇末和肉豆寇皮生長于班達群島,胡椒則主要產自蘇門答臘)或來自以前被稱為錫蘭的斯里蘭卡(桂皮)和印度的西南部(胡椒)?!ㄓⅲ┐骶S·阿諾德《地理大發(fā)現》,上海譯文2003年版情境: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第一產業(yè)也獲得了巨大的進步。隨著生產力的提升,歐洲的捕魚業(yè)和畜牧業(yè)產量有所增加,百姓收入的提高對肉類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肉類的保鮮和烹飪成為了一大問題。于是對香料的強烈需求讓香料貿易有利可圖。根據材料可知,香料只生產在亞洲地區(qū),于是眾多航海家紛紛揚帆起航。問題:材料體現了探尋新航路的什么原因 ?土耳其“控制”舊商路材料:情境:東西方有一條絲綢之路,既然東方有黃金和香料,為何不能通過絲綢之路到東方呢?觀察地圖可知土耳其取代了拜占庭。曾經的拜占庭也就是東羅馬帝國,文化和歐洲是一脈相承。土耳其以及中亞的阿拉伯國家信仰伊斯蘭教,甚至在中世紀時期因為十字軍東征而激烈對抗。他們控制了舊商路,對西歐商人課以重稅,致使貿易無利可圖。問題:思考在15世紀前后,西亞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二)文化精神:傳播福音與人文精神傳播基督教材料1: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秃媳尽缎录s·馬可福音》16:15材料2:作為熾愛神圣基督教并努力推動其發(fā)展的天主教徒,作為穆罕默德教及所有偶象和異教之敵人,國王與王后二陛下決意派臣……使其人民皈依吾神圣宗教?!ㄒ猓└鐐惒肌陡鐐惒己胶H沼洝?,上海外教1987年版情境:根據材料可知,對外擴張是《新約》的教導,所以哥倫布也說自己是為傳教。前文說到,西亞地區(qū)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耶穌出生于西亞巴勒斯坦地區(qū)的伯利恒。現在的西亞是伊斯蘭教的范圍。所以無論是遵循耶穌教導,還是恢復基督教誕生地的榮光,他們需要對外擴張,或者讓更多人加入基督教,或者找到信仰基督教的兄弟(約翰王的傳說),共同征伐伊斯蘭教。問題:材料中體現探尋新航路的原因?人文精神材料:回顧14課問題:第14課所學的文藝復興,對探尋新航路有何作用?(三)政治支持: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材料:1487年,迪亞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王室備受鼓舞……1497年,達伽馬從葡萄牙出發(fā)……1492年,哥倫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資助……1519年,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統編九上15課《探尋新航路》,72頁情境:開辟新航路最早的是哪兩個國家?西班牙葡萄牙正是處于兩個宗教對抗的前沿,收復失地運動持續(xù)到了1492年才結束,他們需要鞏固來之不易的成果。那為什么航海家也要政府支持呢?經濟上耗費驚人,政治上需要國家承認其新發(fā)現的土地權利。為什么不是英法?英法當時有百年戰(zhàn)爭,還有紅白玫瑰內戰(zhàn)。德國意大利也是分裂狀態(tài)。問題:材料體現了探索新航路的什么條件?(四)技術條件:造船、導航等技術的進步材料:教材71頁地圓說、船只插圖情境:想不想和能不能是兩個問題,公元十世紀,大西洋海域活躍著一支令人聞風喪膽的海盜,那就是維京海盜。維京人也“想”發(fā)財和擴大地盤,為什么維京人沒有“能”完成地理大發(fā)現?一是地圓說傳播,14世紀的文藝復興發(fā)現古希臘時期的托勒密的著作。二是戰(zhàn)船的進步。三是羅盤的廣泛使用。問題:從教材可以得知,探索新航路有哪些技術條件保障?總結背景根本動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迫切需要資金、市場、原料經濟社會:到東方尋找黃金和香料,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商路文化精神:傳播基督教的精神動力,人文精神提倡開拓進取政治支持:完成統一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專制政府的支持技術條件:造船技術進步,羅盤的使用,地圓說的傳播等 翻譯材料,回答問題。參考回答:黃金熱根據專著片段,提取信息。參考回答:香料熱觀看圖片,回答問題參考回答:土耳其帝國控制了舊商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參考回答:傳播基督教回顧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參考回答:認識人文主義重視現實生活和物質滿足,催生了航海家不畏艱險的冒險精神。同時文藝復興讓托勒密的著作得以重新發(fā)現。閱讀教材,回答問題。參考回答:完成統一的專制政府支持閱讀教材,回答問題。參考回答:造船技術進步,羅盤的使用,地圓說的傳播等 引導學生回顧所學內容,建構起新舊知識的聯系,建立整體大單元觀念。出示一手史料,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和閱讀史料的能力。同時認識到馬可波羅筆下的“中國”并不產黃金,糾正某些錯誤認知。通過圖片的對比,可以較為容易地得出結論,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培養(yǎng)時空觀念。出示一手史料,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用教材教”,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用教材教”,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幫助學生總結和記憶二、風蕭蕭兮易水寒:探尋新航路的過程(16分) 迪亞士發(fā)現好望角材料:迪亞士航線圖、托勒密《地理學指南》圖情境:文藝復興發(fā)現了托勒密的地圓說,歐洲人對此深信不疑,對于能否發(fā)現新航路并無把握。迪亞士只有三只船,在非洲南遇到了風暴,被吹入了深海,往東走去找陸地,意外地發(fā)現大西洋和太平洋是連通的,這就和托勒密地圖不同。但由于船員勸阻和補給船失散,迪亞士只能返航,他將非洲最南方海角命名為風暴角,但國王將之改名好望角(good hope cape),意思是找到了通往印度的希望。問題:迪亞士遠航的時間和貢獻?哥倫布發(fā)現美洲材料1:《海洋元帥哥倫布傳》中哥倫布對地球周長的錯誤估計。材料2:《1492:哥倫布征服天堂》電影片段材料3:10月11日。品達號水手發(fā)現一根蘆葦和一根棍棒……目睹如許跡象,人人感到寬慰,個個欣喜萬分。10月12日。吾把紅色四角帽贈于他們中一些人,把玻璃念珠掛在另一些人脖子上,還送給他們一些小玩意兒……爾后,他們還游到吾等小艇旁,帶來鸚鵡、棉線團、投槍以及其它很多東西,以此換取我們的小玻璃念珠、小鈴鐺?!獡陡鐐惒己胶H沼洝飞虾M饨?987年版情境:哥倫布來自文藝復興的中心意大利,西班牙受到了葡萄牙的刺激,決心遠航,向西走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出于錯誤認識,他對路程的估計遠遠低于正常路程,所以信心滿滿地去拉贊助。女王伊莎貝拉地理學得不好,聽信了哥倫布的忽悠,把王冠都變賣了,結果歪打正著發(fā)現了新大陸。哥倫布此后多次往返美洲,但始終沒有找到去印度的海峽。問題:哥倫布遠航時間和貢獻?達伽馬到達印度材料1:1497年7月8日從葡萄牙起錨,4船170人1497年11月中旬,到達好望角。1498年4月到達馬林迪港,聘請了伊斯蘭航海家馬季德 (Ibn Majid) 。1498年5月到達印度卡里庫特。1498年8月返航,缺少馬季德指引,因壞血病傷亡慘重。1499年1月到達馬林迪港。1499年3月到達好望角。1499年8月回到葡萄牙。人船傷亡過半,達·伽馬哥哥也死于途中。——據張箭《開辟歐亞新航路的若干問題和歷史作用》,《海交史研究》2021年01期材料2:我們逗留在海上,總共差3天就是3個月,因為常常碰到無風和逆風而無法航行。我們大家生著重病,牙床腫得很厲害,以致全部牙齒被包住,因而不能吃東西。腳也浮腫起來,身上又長了大膿瘡?!蛾P于達·伽馬航行的佚名筆記》,郭守田《世界通史資料選集·中古部分》,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情境:葡萄牙受到了哥倫布的刺激,繼續(xù)資助新航路開辟。達·伽馬與迪亞士同行到了加納,迪亞士此時。由于從迪亞士處知道了好望角緯度,直接南下到了好望角,比迪亞士快了1個多月。東非馬林迪地區(qū)是鄭和船隊走得最遠的地方,也是傳統地中海航路可能經過的地方。馬繼德在喝酒的時候告訴他們直接向印度航行,不要靠近海岸,節(jié)省了時間。印度卡里卡特很繁榮,看不上達伽馬的禮品,且要征收關稅,達伽馬被迫離開。然后漂泊三個月,傷亡慘重。問題:達伽馬遠航時間和貢獻?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材料1:1492-1493年,哥倫布發(fā)現美洲。1513年,巴爾波亞通過巴拿馬地峽看到太平洋。1519年5月20日,從西班牙出發(fā),共5船268人1520年4月,3船叛亂,11月再度叛亂1520年11月底,進入今麥哲倫海峽火地島(Tierra del Fuego)1521年3月,麥哲倫在菲律賓被殺。11月手下漂流到馬六甲。1522年9月,維多利亞號18人回到西班牙材料2:一個土著居民用標槍刺中了總司令的前額,總司令奪過了標槍,把他刺死??偹玖钕氚纬鰟砝^續(xù)應戰(zhàn),可是因為右手已受了重傷,只拔出了半截。土著人看清了這種情況,就立刻向他猛攻。其中一個砍傷了總司令的左腳,總司令一頭栽倒在地上。這時立刻有許多鐵槍和竹標槍向他投來,土著人還用大斧砍他……——《皮加費塔日記》,轉引自張箭《地理大發(fā)現研究》,商務印書館2002年,253頁情境:麥哲倫是葡萄牙國王的男侍,大概相當于御前侍衛(wèi)。當時葡萄牙已經發(fā)現了到印度的航路,麥哲倫因此到過馬六甲海峽附近?,F在環(huán)球航行就只有亞洲到美洲的航路沒有打通了。后來因為失寵于葡萄牙國王,國王拒絕了麥哲倫加薪一個半銀幣的請求,麥哲倫轉而投奔西班牙。巴爾波亞發(fā)現巴拿馬地峽后,確信還有另一片海洋,美洲并非印度。麥哲倫認為像(迪亞士發(fā)現)非洲有盡頭一樣,美洲必定也有他的盡頭。和哥倫布一樣,他也認為太平洋很小,和地中海一樣大,因此他沒有在美洲補給直接橫渡太平洋,損傷慘重。麥哲倫幫助印度尼西亞地區(qū)的土酋胡馬博納防守另一土酋的進攻,但自己身殞,手下又被胡馬博納倒戈殺害。剩下兩艘船驚慌逃出,漂流數月才到達了馬六甲,隨后維多利亞號在跨越印度洋的旅程中因為壞血病傷亡了三分之二,特立尼達號在數月漂流中受損嚴重,稍晚出發(fā),被葡萄牙俘虜。埃爾卡諾是第一次叛亂中的頭領,但帶領船隊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紋章上有肉豆蔻、丁香、肉桂蜀,地球上寫著拉丁文“你第一次環(huán)繞我航行”。問題:麥哲倫遠航的時間和貢獻?研討總結材料1:材料2:問題1:說說航海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你能感受到航海家怎樣的精神?問題2:你能完成航海圖的繪制嗎?問題3:根據所學內容,完成“探尋新航路的過程”表格。思考兩國路線有何特點? 觀察地圖,閱讀教材,回答問題。參考回答:1487-1488,發(fā)現好望角傾聽講解,觀看視頻,回答問題。參考答案:1492年,發(fā)現美洲新大陸閱讀史料,感受航海家遇到的艱難險阻,回答問題。參考答案:1497-1499,找到直達印度的新航路。聆聽故事,回答問題。參考回答:1519-1522,完成環(huán)球航行。通過研討和小組合作,回答問題。參考回答:困難:叛亂、缺水、孤獨、壞血病等等。精神:勇于開拓等(請學生到電子白板上繪制)參考教材73頁特點:葡東西西。 左圖右書,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根據注意力曲線理論,學生此時已經出現了學習倦怠,因此可以通過觀看視頻片段和故事講解,吸引學生注意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此處的史料并無驅動任務,主要讓學生感受航海家的精神,養(yǎng)成史料實證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感受航海家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三、山雨欲來風滿樓:探尋新航路的影響(8分) (一)山雨欲來:探尋新航路的意義結合本課及下一節(jié)課,思考探尋新航路有怎樣的歷史意義?(二)反求諸己:中國存在的不足材料:每一大船役使千人,其中海員600,戰(zhàn)士400……——《伊本·白圖泰游記》,寧夏人民2000年版,486頁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明史·鄭和傳》問題1:結合所學知識,完成鄭和哥倫布對比表格問題2:思考為何技術領先的中國船隊,并未完成開辟新航路的壯舉? 分組,從歐洲、亞非拉、全球等角度,回答問題。參考答案:對歐洲:商貿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促進了歐洲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對亞非拉: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促進當地的近代化;西歐國家開始了早期的殖民擴張和掠奪,給亞非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對全球:加強了各大洲的聯系,促進物種及人口交流,世界走向整體,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形成創(chuàng)造條件閱讀史料,回答問題。參考回答:1.宣揚國威、發(fā)展貿易。2.略 鍛煉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從史料中得出結論,培養(yǎng)歷史解釋能力。能夠調動和運用史料,佐證歷史觀點。課堂小結 一、背景:根本動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迫切需要資金、市場、原料經濟社會:到東方尋找黃金和香料,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商路文化精神:傳播基督教的精神動力,人文精神提倡開拓進取政治支持:完成統一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專制政府的支持技術條件:造船技術進步,羅盤的使用,地圓說的傳播等過程:影響:對歐洲:商貿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促進了歐洲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對亞非拉: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促進當地的近代化;西歐國家開始了早期的殖民擴張和掠奪,給亞非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對全球:加強了各大洲的聯系,促進物種及人口交流,世界走向整體,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形成創(chuàng)造條件擴展 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并做筆記。 總結所學內容,建立思維體系。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盡量采用一手史料,嚴格遵守論從史出的原則,但可能存在著史料過多的情況,因此需要根據學情來調整教授方式。某些文言文史料可以由教師來進行解釋,再如哥倫布日記、達伽馬航海記等材料則重在“閱讀”,無需“解讀”,主要目的是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本課的設計內容存在“冗余”,例如講述航海家故事、學生繪圖、討論背景、播放視頻等過程,需要根據學情和課堂進行適當摘選。PAGE^1^2^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