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課 把握邏輯要義思維導圖考點一 “邏輯”的多種含義1.“邏輯”的不同用法(1)“邏輯”是一個多義詞:現代漢語中的“邏輯”,或者與“規律”同義,或者指“邏輯規律與規則”,或者指認識問題的某種“思維方法”,或者指“邏輯學”這門學問。(2)邏輯學研究的對象:“規律”意義上的“邏輯”是所有科學的研究對象?!斑壿嬕幝膳c規則”,以及“思維方法”意義上的“邏輯”才是邏輯學的研究對象。(3)邏輯學研究的目的:邏輯學研究試圖將邏輯規律與規則運用到實際思維中,以區分正確的思維方法和不正確的思維方法。作為工具性學科的邏輯學是為把握“規律”服務的。2.狹義邏輯學與廣義邏輯學(1)含義:作為一門學科的“邏輯”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人們把研究思維形式結構及其規律的形式邏輯視為狹義的邏輯學,而把含有狹義的邏輯學和研究辯證思維中的規律、規則與方法的辯證邏輯等視為廣義的邏輯學。(2)形式邏輯的核心任務:形式邏輯特別關注推理問題。推理是由前提和結論構成的,由前提推導結論,前提作為結論的理由。形式邏輯的核心任務是要把握從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的規律和規則。(3)意義:學習狹義邏輯學的基本知識與方法,是學習廣義邏輯學的基礎。遵循形式邏輯的規律與規則,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考點二 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1.同一律:思維的確定性要求(1)作用: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與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內容:通常用公式“A是A”來表示同一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3)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故意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叫作“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4)誤區: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斷,同一律并不要求它們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認認識對象的復雜多樣性及其變化和發展。它所反對的,只限于在時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任意變更概念或判斷。2.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1)作用: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維。要避免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的邏輯錯誤,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內容: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來表示矛盾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3)要求: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自相矛盾”。(4)邏輯矛盾與辯證矛盾①思維中出現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辯證法所講的事物的客觀矛盾。②客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此事物可以變成彼事物。從不同時間、不同方面對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論斷,并不是自相矛盾的。3.排中律:思維的明確性要求(1)作用: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明確性的思維。邏輯思維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也要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2)內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來表示排中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3)要求: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兩不可”。(4)意義:矛盾律表明,論斷“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進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識別與把握“A”和“非A”這種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關系,對于提升邏輯思維能力有重要意義。4.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只有遵循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才有可能成為科學的思維,而違背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不可能是科學的思維。重難突破1.“邏輯”是一個多義詞(1)狹義上:指思維的規律、思維形式和規則。(2)廣義上:①邏輯與“規律”同義,即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②指認識問題的某種“思維方法”,即某種理論、觀點、行為方式。③指“邏輯規律與規則”,即思維的規律、規則。④研究思維規律與方法的學問,即邏輯學。2.比較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區別 內涵 任何一種論斷都必須有其確定性 任何一種論斷與其否定論斷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任何一種論斷與其否定論斷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公式 “A是A”: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A不是非A”: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A或者非A”: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思維的對象、使用的概念、對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斷都必須保持同一 不能同時肯定兩個矛盾或反對命題,對矛盾命題必須否定其中之一,對反對命題至少否定其中之一 不能同時否定兩個矛盾命題,必須肯定其中之一聯系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對認識客觀事物的正確思維活動的總結,三者最普遍地適用于各種概念、命題、推理之中特別提醒:矛盾律與排中律的區別:其一,適用范圍不同,矛盾律針對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而排中律只針對矛盾關系。其二,內容不同,矛盾律指明“有假”,即指明兩個互相矛盾或反對關系的判斷,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而排中律是指明“有真”,即指明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其三,實際作用不同,矛盾律是由真推假,排中律是由假推真。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