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機械運動第 1節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課程標準(2022年版) 本節要點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和時間,會根據生活經驗估測長度和時間. 1.掌握長度和時間的單位及換算,學會使用適當的測量工具測量長度和時間. 2.了解粗略估計長度和時間的方法. 3.知道測量有誤差和減小誤差的方法.課堂練習★重點練習 長度的單位“長度的單位”,完成下面內容: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用字母m來表示.其他單位還有km(千米)、mm(毫米)、μm(微米)、nm(納米)等.各單位間的換算關系如下.(1)港珠澳大橋全長55 km=5.5×104m;(2)一張紙的厚度約0.1 mm=1×10-4m;(3)成人的手掌寬約1.1 dm=0.11m.★重點練習 長度的測量1.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比較精確的長度測量工具: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如圖所示)2.注意刻度尺的量程與分度值:下圖刻度尺的量程為0~10 cm,分度值為0.1cm.3.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1)根據測量對象和要求,選擇適當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2)測量時,有刻度線的一邊要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圖所示).(3)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刻度線.記錄時,要記錄數值(包括準確值和估計值)和單位.(4)小宇在用刻度尺測量一截鉛筆的長度時,如圖所示,特意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讀數,他發現三種讀數結果并不一樣.你認為正確的讀數角度應該是圖中的乙.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按正確方法讀數時,該鉛筆的長度是3.50cm.典例2圖(5)圖甲中木塊的長度為3.30cm,圖乙中物體的長度為3.25cm,圖丙中A物體的長度為3.5cm.變式1圖(6)如圖是袁隆平院士蹲在水稻基地中做調研的情景.請根據圖片提供的信息,可估測出成熟的水稻高度約為( B )A.0.1 m B.0.5 mC.1.6 m D.2 m(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語出荀子《勸學篇》.古人規定: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邁出為“步”.按此規定,一名普通中學生正常行走時,1“跬”的距離最接近( C )A.5 mm B.5 cmC.5 dm D.5 m★重點練習 時間的測量“時間的測量”“實驗——用停表測量時間”,完成下面內容:1.時間的單位時間的國際單位是秒,符號是s.其他單位還有小時(h)、分(min),它們之間的關系是:1 h=60min,1 min=60s.換算:12 min=0.2h.注意時間單位的換算:分鐘化小時,是x分鐘=小時;小時化分鐘,是x小時=60x分鐘.2.時間的測量(1)常用測量時間的器材:鐘表、停表、電子表等.(2)停表的讀數. ①圖甲停表的讀數為335s,圖乙停表的讀數為217.5s.典例4圖 ②甲表讀數為2 min 6 s(或126 s),乙表讀數為9 h 59 min 3.61 s,丙表讀數為3 min 43.32 s.變式3圖知識總結 停表的讀數1.機械停表讀數=內圈的分鐘數+外圈的秒數.(1)有一種停表,外圈的秒針轉一圈為60秒,分度值為1 s,讀數時直接讀出秒數即可,如典例4的圖甲.(2)有一種停表,外圈的秒針轉一圈為30秒,分度值為0.1 s,先讀內圈的分鐘數,看分針在前半分鐘處還是后半分鐘處,然后再讀外圈的秒數,如果在前半分鐘處,則讀數小于30 s;如果在后半分鐘處,則讀數大于30 s,如典例4的圖乙.2.電子停表的讀數:一般符合“時/分/秒/0.01秒”格式或“分/秒/0.01秒”格式.★重點練習 誤差與錯誤“誤差”,完成下面內容:1.(1)概念:誤差是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別.(2)誤差產生的原因:測量工具不精密、測量方法不科學、估讀.誤差可以減小,但不能消除.(3)減小誤差的辦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2.錯誤是由于不遵守儀器的使用規則、讀數時粗心造成的,是不該發生的,是可以(選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3.五名同學分別用刻度尺測量同一個物體的長度,測量值分別為1.24 cm、1.25 cm、1.23 cm、1.54 cm、1.25 cm,其中錯誤的數據是1.54 cm.為了減小誤差,需要對四次正確測量的結果求平均值,則平均值是1.24cm.知識總結算長度的平均值時,需要先把錯誤的數據剔除,再求平均值.平均值小數點的位數要與測量值相同.4.下列關于誤差和錯誤的說法,正確的是( D )A.測量中的誤差和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B.測量中的誤差是由于未遵守操作規則而引起的C.測量中的誤差和錯誤都是不可避免的D.采取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減小誤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