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第24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導學案【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學習目標】讓學生以時間軸形式梳理1937年至1945年中國和世界重要事件時序,使學生樹立時空觀念(時空觀念)通過史料閱讀、教師分析,在教師引導下理解人民群眾在抗戰中的重要作用,樹立唯物史觀。(唯物史觀)通過圖片、材料分析解讀和教師講述,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史料實證)通過對謝晉元、左權和戴安瀾三封家書的解讀,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感悟中國人民抗戰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正面戰場、敵后戰場抗戰的主要史實及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抗日戰爭勝利的重大意義。教學難點: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作用、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概念解析】三三制原則: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的政權組織原則。1940年3月,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規定根據地政權在人員構成上實行三三制,即中共黨員、左派進步分子、中間分子與其他分子大體占三分之一。1941年陜甘寧邊區進行三三制政權普選,選出鄉、縣、邊區三級參議會,各級參議會又選出政府委員會。三三制吸收了各抗日階層的代表人物參加各級政府,增強了各階層人民的團結,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生產運動: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大規模生產自救運動。1941年由于日軍的殘酷“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包圍封鎖,根據地發生嚴重的經濟困難。八路軍三五九旅進駐延安南泥灣,墾荒生產。1942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號召解放區軍民自力更生,開展大規模的天生產運動。大生產運動使抗日根據地軍民克服了經濟困難,減輕了人民負擔,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鞏固了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皖南事變:1941年1月國民黨在皖南發動的反共事變,是國民黨頑固派在新四軍軍部和所屬部隊決定北撤到長江以北蘇皖敵后地區時精心策劃的圍殲新四軍部隊于涇縣茂林地區的一個極其險惡的反動陰謀,也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所發動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皖南事變后周恩來在《新華日報》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洛川會議:1937年8月在陜西洛川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政治局委員及有關方面負責人22人。會議通過《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決定重組中央軍事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會議決定黨的工作重心放在戰區和敵后,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以減租減息作為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在國統區發動抗日群眾運動。洛川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對抗戰勝利具有重要意義。《論持久戰》: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稿。該文不僅透徹地對比了敵我雙方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優劣,而且分析了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雙方戰爭的性質、戰爭要素的強弱狀況、國際社會的支持與否;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的勝利屬于中國,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認為抗日戰爭必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論持久戰》的發表鼓舞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為奪取抗戰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和具體道路。【時空定位】【新課學習】課前預習一、根據教材填補空格戰役 時間 事件/內容 影響 結果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素養提升探究一 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作用材料一: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筑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國民政府告全體上海同胞書材料二: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國民黨戰場的戰略性的進攻,逐漸地將其主要軍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區戰場。從這時起,國民黨政府開始了它的政策上的變化,將其重點由抗日逐漸轉移到反共反人民。它采取了對日消極作戰的政策,保存軍事實力,而把作戰的重擔放在解放區戰場上,讓日寇大舉進攻解放區,它自己則“坐山觀虎斗”。——毛澤東《論聯合政府》結合材料一、二及所學知識,分析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如何去評價?探究二: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材料一: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論持久戰》材料二:戰時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人數變化——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年份 八路軍 新四軍 總人數1937 80000人 12000人 92000人1940 400000人 100000人 500000人1941 305000人 135000人 440000人1942 340000人 110960人 450960人1944 320800人 153676人 474476人1945 614000人 296000人 910000人材料三:在這幾年內,國民黨戰場實際上沒有嚴重的戰爭。日本侵略者的刀鋒,主要地向著解放區。到一九四三年,侵華日軍的百分之六十四和偽軍的百分之九十五,為解放區軍民所抗擊;國民黨戰場所擔負的,不過日軍的百分之三十六和偽軍的百分之五而已。——毛澤東《論聯合政府》回顧23課的內容并結合上述材料,思考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用史實論據支撐該論點)探究三: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材料一:1937-1945年日本陸軍師團布置——《中華民族抗戰精神永存》時間 日本陸軍師團總數 在華日本師團 東南亞及南太平洋日本師團 日本國內總數 比例 總數 比例1937年7月 17 4 24% 111938年冬 34 32 94% 11941年12月 51 35 69% 10 20% 41943年冬 70 38 54% 23 33% 71945年8月 168 57 34% 44 26% 59材料二:正是兩個戰場的戰略配合,才把日本軍隊的大部分拖住在中國,使它既不能迅速滅亡中國,也不能把更多兵力投放到太平洋戰場,投放到亞洲其他地區。這是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的巨大貢獻——張海鵬《正確看待抗戰兩個領導中心中共是中流砥柱》回顧23課的內容并結合上述材料,思考為什么說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探究四: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材料一: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材料二: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最為徹底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對中國取得完整的獨立主權有著決定性意義,因為戰爭的結果之一,是中國不僅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主權國家,而且躋身到在國際事務中具有充分發言權的大國行列。——榮維木《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復興論》材料三:抗日戰爭最深遠的影響有三個方面,一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覺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民主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三是中國共產黨抵抗外來侵略的高度民族自信和提出正確主張,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了解和接受。——金沖及《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根據上述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有何歷史意義?(言之成理即可)【知識脈絡】【深度理解】一、總結:全民族抗戰的具體表現。1、旗幟: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地域:真正的全國戰爭。前線軍民抗日,后方全國救亡。3、參戰:工農兵學商各界各族人民,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共同參加。4、團結:全國各黨派均以民族存亡為重,結束分裂對抗,求同存異,在抗日的基礎上團結一致,集中力量爭取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5、合作:全國軍隊。包括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主力軍和游擊隊,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統一又獨立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兩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6、基礎:廣大群眾??谷諔馉幍幕A和力量源泉。 二、對比: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區別與聯系。戰場 正面戰場 敵后戰場領導階級 蔣介石集團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 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階級利益 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戰場范圍 國民黨統治區 敵后根據地路線 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戰路線作戰方式 以陣地防御戰為主的正規戰 獨立自主的游擊戰戰略地位 在戰略防御階段起主導作用,是抗戰的主戰場 抗戰初期,配合正面戰場;抗戰后期,成為抗戰的主戰場聯系 兩個戰場是相互依存、互相協同、互相配合的關系,都是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都為中華民族的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不應該被割裂與對立起來三、總結: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1、全民性??谷諔馉幨且試埠献鳛榛A,有組織的全民族自衛戰爭,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復雜性。兩個戰場并存。國民政府組織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戰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貫穿始終。3、以弱勝強。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4、世界性。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5、雙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戰爭,又是民族解放戰爭。6、持久性。中國是所有反法西斯戰場中開始最早、結束最晚的戰場。四、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建設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革命武裝在敵后建立各階級聯合的民主政權。隨著抗日相持階段的到來,黨在根據地進行了一系列民主政權建設,有力地推動了敵后的各項工作開展,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也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一)在法律上賦予民眾民主權利1939年1月,中共方面通過《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規定:實行普遍、不記名、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政治機構;保障人民群眾的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的自由。(二)規定由民主選舉產生各級政權中共規定,在各個抗日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都要通過各級代表會或參議會選舉產生,凡是年滿18歲的民眾,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三)建立共產黨領導的“三三制”政體為了最大限度地動員社會各階層和廣大人民群眾參加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中,正式實施“三三制”。具體規定為:在抗日根據地的各級參議會和政府負責土作人員中,共產黨員、進步分子、中間分子要各占1/3。各根據地紛紛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按照“三三制”原則,結合自身實際,普遍建立或改造抗日根據地的各級政權。(四)珍惜民力,精兵簡政抗戰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面對嚴峻的生存環境。為了應對經濟困難,中共向各抗日根據地發出精兵簡政的指示,規定各根據地要大大壓縮政權、黨、群眾團體全部脫離生產的人數,同時組織隊伍墾荒。例如陜甘寧邊區從1941年12月起到1943年,先后進行了三次精兵簡政,從目的、任務、機構、人員制度、工作風氣等方面解決了多個方面的問題,基本上達到了精簡、統一、效能、節約等目的。除上述民主政權建設的措施以外,這一時期中共還進行了抗日經濟建設和抗日的文化教育,共同促進了根據地的建設與發展。五、了解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經濟體制與政策的調整。國民政府為扭轉不利的形勢,爭取主動,在戰爭初期逐步實現抗戰的同時,采取一系列措施,對原有經濟體制和政策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改組有關行政管理機構,確立戰時經濟體制 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在戰爭緊迫的情況下,加強了中央尤其是軍事委員會對經濟的干預,對金融和經濟行政機構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形成比較集中的經濟領導體制。對促進戰時社會經濟的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頒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規 加強了政府干預和控制經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充裕了國家財政,對抗戰產生了重要影響制定開發大后方的建設方針,將戰時經濟納入長期抗戰的軌道 國民政府基于長期抗戰的設想,運用國家資本,在大后方優先發展重工業。對于民營工礦業,國民政府采取鼓勵海內外投資和獎助等政策。除此之外,國民政府還制定計劃,采取許多措施,發展大后方的交通建設綜觀國民政府抗戰初期的經濟政策,在總體上順應了全國抗戰的潮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由于戰時經濟政策的調整,逐漸改變了抗戰初期的被動局面,也促進了大后方經濟的發展,初步扭轉了西南、西北地區的落后面貌。海外華僑支援祖國抗戰華僑是支援祖國抗戰的一個重要力量。漂泊海外的上千萬華僑,在祖國危難之時,從財力、物力、人力各方面,為祖國抗戰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海外華僑組織了2000多個抗日救亡團體,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38年成立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任主席,總會下設分會68個,所屬團體遍布南洋各國。捐款獻金是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的主要方式。據統計,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海外華僑月捐達到1350萬元,其中南洋華僑平均月捐總數達734萬元。全國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發行公債30億元,海外華僑認購了11億元。修筑滇緬公路時,華僑領袖陳嘉庚親自出面,在華僑中招募司機和技工,最后派出3200人分9批先后回國服務。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下,以頑強的拼搏精神,使長達1164千米的滇緬公路成為鋼鐵運輸線,有力地滿足了前線部分抗戰物資的急需要求。【課后探究】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2020年9月3日,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抗戰家書是在抗日戰爭特定背景中形成的,其中所體現的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請回到抗戰家書和抗戰場景中去追尋,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任意種或整體)的相關史實,撰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持論有據,表述清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