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聲現象》 2.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導學練案學習目標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學習重點: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的傳播 學習難點:通過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課前預習:(閱讀課本第27頁、28頁、29頁,完成下列填空)1、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 , 停止,發聲也停止。2、 演奏小提琴時,琴弦在 ;打鼓時, 在振動;敲擊瓷碗邊緣后聽到的聲音是由 振動發出的;吹笛子時,笛子發聲是由 振動發出的;蟬是由發聲的。3、聲音的傳播需要 , 不能傳聲。聲音以 的形式傳播。4、 現象說明氣體可以傳聲; 現象說明固體可以傳聲;除此之外,聲音還 (填“能”或“不能”)在液體中傳播。課堂導學:一、聲音的產生活動1:觀察課本P27、P28的幾幅圖,思考:各是什么物體在發聲 他們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猜想:活動2:怎樣利用桌上的文具,讓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更有創意?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觸摸發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結論:發聲的物體在活動3:共同體驗:(1)摸著自己的聲帶,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受。(2)擊鼓。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1、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的振動”的方法嗎?如圖是小明學習了本節課后設計的實驗方案,把正在發聲的音叉緊靠懸掛在線上的小球,發現小球多次被彈開是為了探究 的。在此實驗中,小明把不易觀察的音叉的振動轉化為容易觀察的小球的振動,這種實驗方法叫 。2、發聲體的共同特征:所有的發聲物體都在 。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稱為 。3、聲音的保存方法:。二、聲音的傳播(1)觀察與思考:如插圖宇航員在月球上需要借助無線電波進行交談思考:①近在咫尺的他們為什么一定要借助無線電波才能進行交談呢?②月球表面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聲音的傳播有什么條件嗎?③如課本插圖2.1-5,試猜想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聲音會怎樣變化?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聲音又會怎樣變化?(2)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桌子一端,另一個同學輕敲桌子另一端,能聽到聲音嗎?(3)玻璃缸中盛有金魚,用細棍輕輕敲擊魚缸上沿,金魚還呆在原地嗎?(4)正播放音樂的錄音機,離開一段距離欣賞音樂,能聽到嗎?(5)得出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 , 、 和 都能傳播聲音, 不能傳聲。5、閱讀課本p29第二段,回答下面的問題聲以 的形式傳播著,這個過程跟 的傳播相似課堂精練1、在敲響寺廟里的大鐘后,有同學發現,已經停止了對大鐘的敲擊,大鐘仍“余音未止”,分析其原因( )A.一定是大鐘的回聲 B.因為大鐘在繼續振動C.因為人的聽覺發生“延長”的緣故 D.大鐘雖停止振動,但空氣仍在振動2、如圖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聲音越來越大 B.聲音越來越小 C.聲音大小保持不變 D.發聲將停止3、釣魚時不能大聲喧嘩,因為魚聽到人說話聲就會被嚇走,這說明( )A.聲音從空氣傳入水中,聲音發生了變化 B.只有空氣能傳播聲音C.聲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氣中的速度小 D.空氣和水都能傳播聲音作業(一)1. 下列關于聲音的說法,正確的是( )A.噪聲不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B.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C.只要物體振動,我們就能聽到聲音 D.聲音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快2. 蘭蘭做有關聲現象的實驗時,將一個正在發聲的音叉觸及面頰,目的是驗證( )A.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B.聲音能通過固體傳播C.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D.聲音傳播是否需要時間3. 下列古詩句中描述的聲現象是由于空氣振動發聲的是( )A.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B.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C.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D.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4. 用大頭針在兩個塑料杯底部扎一個小洞,把細線插進杯中打結制成一個土電話,對其通話過程合理的說法是( )A.聲音只在固體中傳播 B.聲音只在空氣中傳播C.聲音既在氣體中傳播也在固體中傳播 D.通話過程主要說明聲音可以反射5. 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B.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C.聲音傳播的速度與溫度無關 D.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m/s作業(二)1.音樂會上聽到優美的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聲是由琴弦的 產生的,并通過 這種介質傳入人耳的。2.狗將耳朵貼在地上聽動靜是表明 能傳聲。3.魚民可以用電子發聲器把魚吸引到網里,表明 能傳聲4.笛子發出悅耳的聲音,是笛子管子里的 發生振動.5.如果甲在一根很長的自來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在水管另一端便會聽到三下敲擊聲.第一次聽到的聲音是_ 傳播來的,第二次聽到的聲音是從_ 傳播來的,第三次聽到的聲音是_ 傳播來的6.在百米賽跑終點的計時員, 如果在聽到槍聲后才開始計時, 那么, 他開始計時的時間比運動員起跑的時間晚________秒(V=340米/秒)7.天壇的回音壁使人站在圓形圍墻附近說話,可以在圍墻的任何位置聽到,這一音響效果的產生利用了 這一聲學原理。8.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我們聽見聲音一定有物體在振動 B不振動的物體一定不發出聲音C只要物體振動,就一定能聽到聲音 D物體振動一定發出聲音,但我們不一定聽得見9.在敲響大古鐘時,有同學發現,停止對大古鐘撞擊后,大鐘“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 大鐘還在振動 B 鐘聲的回聲C 鐘聲停止振動,空氣還在振動 D人的聽覺發生延長10.百米賽跑時,終點計時員聽到槍聲開始計時,測量后( ).A 運動員的成績偏高 B 對運動員的成績無影響C運動員的成績偏低 D以上三種情況都有可能11.在房間里談話比在曠野中談話聽起來響亮,是因為( )A.房間里空氣不流動 B.曠野中空氣比較稀薄C.在房間里回聲和原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D.以上說法都不對作業(三)1.“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其中涉及的發聲體分別是 、 、 ,這些聲音通過 以 形式傳入耳內的。2.我省小學生小聶為了探究“蜜蜂靠什么發聲?”她剪去蜜蜂的雙翅,蜜蜂依舊發出“嗡嗡”聲。結果表示:蜜蜂不是靠 發聲的。用大頭針插破了蜜蜂的翅膀下的小黑點,蜜蜂就不發聲了。小聶認為蜜蜂的發聲器就是小黑點,不管小聶的發現是否正確,我們都應該學習她的 的精神。3.通常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比在液體中傳播得_________,聲音在水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_________。15℃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_________m/s。4.雷雨天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兩個同學研究聲音的傳播現象,甲同學把耳朵貼在一根很長的鋼管上,乙同學在鋼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學能夠聽到_________次敲擊聲。6.你知道超音速飛機嗎?按常溫下聲音的傳播速度計算,超音速飛機的速度至少應大于_________km/h。7.聲音要靠_________傳播,某同學測出聲音在空氣中2s的時間內傳播的距離是690m,由此他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_________m/s。8.百米賽跑時,終點的計時員必須看到發令槍的煙火就開始計時,如果比賽時的空氣溫度為15℃,如果計時員聽到槍聲時才開始計時,所記錄的成績與運動員的實際成績比較,在忽略光的傳播時間的情況下,一定( )A.少了2.94s B.多了2.94s C.少了0.294s D.多了0.294s9.閱讀聲速與氣溫有關的小短文,回答后面兩個問題。氣溫影響空氣的密度,氣溫高,空氣的密度小,則聲速大,因而聲速與氣溫有關,由此產生聲音不一定沿直線傳播的情況。晴朗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溫,地表附近的氣溫較上層氣溫高,聲音在地表附近的傳播較上層快,于是在地面上的聲源發出的聲音向四周傳播時是向上拐彎的。(1)赤日炎炎,在沙灘或戈壁灘即使相距不太遠的人也難以聽清對方的大聲喊叫,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聲音傳播時向 拐彎。(2)“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因傳播的途徑向 拐彎而傳到幾里外的楓橋邊。10.科學工作者為了探測海底某處的深度,向海底垂直發射超聲波,經過4s收到回波信號,海洋中該處的深度為________m(聲音在海水中傳播速度是1500m/s)。這種方法不能用來測量月亮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11. 一輛汽車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在A處鳴笛后,經過4s后在B處聽到對面高山傳來的回聲(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求:(1)A處到B處間的距離?(2)4s內聲波在空氣中所走的路程?(3)A處離高山有多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