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一)舊石器時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1.代表: (距今約170萬年)、 (距今約70至20萬年)2.生產與生活:(1)從事漁獵和采集;(2)群居;(3)元謀人與北京人已學會 ;(二)新石器時代(以打磨結合的方法制作石器)1.概況(1)生產與生活:①陶器的制作;②開始從事原始農業(yè);③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及聚落的產生。(2)遺址分布特征: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奠定了 的發(fā)展基礎。2.代表時期 代表 分布 特征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黃河中游 典型器物是 ,以粟等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文化 黃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長江下游 居民種植水稻,并且掌握了養(yǎng)蠶繅絲技術距今約5000年前 龍山文化 黃河中、下游 (1)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蛋殼陶”) (2)出土精美玉器,并且出現大規(guī)模的祭壇和神廟紅山文化 北方遼河上游良渚文化 長江下游注:參考教材“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二、從部落到國家(一)部落與部落聯(lián)盟——三皇五帝1.概況(1)三皇時代神話色彩濃厚;(一般認為: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出自《尚書大傳》)(2)五帝時代(一般認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出自《大戴禮記》)2.禪讓制我國古代氏族公社部落聯(lián)盟最高首領更替與繼承的一種制度。堯舜時期實行禪讓制度。堯雖有子朱丹,卻不把聯(lián)盟首領之位傳子,而是在民間選擇繼承人。舜因德行杰出受到推舉。長期考察后,堯將首領之位禪讓于舜。舜到晚年也同樣禪位給治水有功的禹。堯舜禪讓時都要經過“四岳十二牧”的同意,即聯(lián)盟議事會成員,他們有權推舉軍事首領。(二)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1.建立:禹于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2.統(tǒng)治概況(1)王位繼承:世襲制(2)機構: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3)管理:聚族而居。除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qū)實行直接統(tǒng)治外,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統(tǒng)治。3.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三、商和西周(一)商朝1.建立:約公元前1600-前1046年湯滅夏建商。2.統(tǒng)治概況(1)王位繼承:父死子繼,兄終弟及(1)機構:商王是最高統(tǒng)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2)管理: 制度。 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qū), 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3.滅亡: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首領武王率眾伐紂,商朝滅亡。(二)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2.統(tǒng)治概況(1)分封制(西周時期分封諸侯的制度)①受封者:一為周王的同姓親屬,二為功臣,三為古帝王之后(王、功、貴)②權利:所封諸侯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國,諸侯在封國內是君主,也實行分封制,封國內的層層分封也是與宗法制度相結合的。③義務:諸侯隸屬天子,有鎮(zhèn)守疆土、捍衛(wèi)王室、交納貢稅、朝覲述職的義務。④作用a.b.c,(2)宗法制(以嫡庶劃分宗族系統(tǒng)的制度)①核心內容: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繼承中的矛盾和沖突,維護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穩(wěn)定,為后世王朝所遵循)②內部關系:在一夫一妻多妾下,正妻為“嫡”,正妻所生之長子為“嫡長子”,次子為“嫡子”;妾所生之子為庶子。同一始祖的嫡長子為宗族的“大宗”,余為“小宗”。從天子到士,其爵位只能由嫡長子來繼承,其余嫡子及庶子只能分得部分土地和財產,不能承襲權位。如果正妻無子,則立貴妾之子,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③政治表現:周王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應分封到地方去當諸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國君位,其余諸子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長子即位,其余諸子分封為士。對于周天子而言,諸侯是“小宗”;對于卿大夫而言,諸侯又為“大宗”(依此類推)。④作用: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確定了貴族的親疏、等級、分封和世襲的關系,保證了嫡長子繼承王位,解決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諸子、諸弟的繼承權爭端,成為鞏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家國同構-家庭、宗族(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宗法關系來統(tǒng)領](3)周朝禮樂制度(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周禮”)①核心內容:②作用:周朝禮樂制度對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鞏固王朝統(tǒng)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諸多內容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3.“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暴政引發(fā)“國人暴動”,周厲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行政。4.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內亂,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三)商和西周的經濟與文化1.奴隸制社會經濟發(fā)展并走向繁榮(1)土地:①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周天子名義上占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隨意買賣;② 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2)農業(yè)生產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3)手工業(yè):青銅鑄造是手工業(yè)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2.文化(1)文字: 是一種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注1:古代早期國家的特征[早期國家已經具有國家的基本特征,但是它仍明顯帶有原始社會的殘余色彩]注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注3:如何理解中華文明的“多源性”與“統(tǒng)一性”(多元一體)注4:中華文明發(fā)展歷程的歷史啟示(1)多元融合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2)開放包容、交流互鑒是文明發(fā)展的動力。(3)文化軟實力是增強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力和影響力的保障。(4)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發(fā)展,與世界其他三大原生文明基本同步,輝煌的文明成就毫不遜色。(5)國家一統(tǒng)是民心所向、強盛之基。(6)中華文明經歷了獨特的發(fā)展道路,形成了獨特的文明基因,文明應該各美其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