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導引---探究---提升”三段式教學模式教學案課 型 探究課 課題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年 級 高一 時間 班級 出課人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 【唯物史現】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引導學生認識春秋戰國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大變革時期,且充分體現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變革的推動作用。 【時空觀念】將春秋戰國放在特定時空環境中進行考察,引導學生觀察、理解、認識其發展全過程,辨明其新特點。 【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使學生了解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的特征、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歷史解釋】通過對列國爭霸的實質及華夏民族的融合進行歷史解釋,使學生掌握春秋戰國時期大變革、大發展的原因 【家國情懷】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諸侯紛爭促進了華夏民族認同的形成,早期儒學思想奠定了了中華民族的愛國愛家情懷。重 點 難 點 重 點 社會變化與變法運動產生的原因,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及其意義。難 點 百家爭鳴局面形成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課前準備 課件準備、班級分組準備、《學案導學與隨堂筆記》“導引-探究-提升”教學模式 教學流程 學法指導導入新課 展示材料:在評價春秋爭霸戰爭時,有人說:“春秋無義戰”。有的人引用列寧的一段話作評:“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戰爭,他們雖然像一切戰爭一樣不可避免地帶來種種慘禍、暴行、災難、痛苦,但它們仍然是進步的戰爭,它們促進了人類的發展,加速地破壞極端有害和反動的制度?!?啟發學生: 對于這段材料的評述你有何看法? 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問題導引 春秋戰國時代特征:大動蕩·大交融·大發展·大變革·大解放 大動蕩:王室衰微,諸侯紛爭 大交融: 民族融合,華夏認同 大發展: 鐵犁牛耕,井田瓦解 大變革:變法運動,專制集權 大解放:百家爭鳴,思想解放 【思考1】:春秋戰國之際權力如何流動?導致這些變動的原因是? 【思考2】:春秋戰國時期民族交融是如何形成的?華夏認同有何影響? 【思考3】: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有何表現? 【思考4】: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背景、目的、性質、重要的變法有哪些?商鞅變法有何內容和影響? 【思考5】: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思想解放運動的背景、表現和影響有哪些? 結合教材 自學完成合作探究 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1、列國紛爭: 【思考1】:春秋戰國之際權力如何流動?導致這些變動的原因是? 流動: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禮樂征伐自諸侯 禮樂征伐自大夫出 原因:經濟和軍事實力決定權力大小 【思考2】:春秋戰國時期民族交融、華夏認同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影響? 2. 華夏認同: (1)表現: ①春秋時期,中原各國與周邊戎狄蠻夷等民族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②戰國時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影響: ①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 ②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社會基礎。 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思考3】: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有何表現? 1.經濟發展 ⑴農業進步: 生產工具: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 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 水利工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興建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鄭國渠、芍陂。 農業經營:由集體耕作向小農經濟轉變 ⑵手工業發展: ①冶鐵技術出現 ; ②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③出現了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 ⑶商業發展: ①貨幣流通廣泛; ②涌現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 ③不少工商業主富比王侯; 2.變法運動 【思考4】: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背景、目的、性質、重要的變法有哪些?商鞅變法有何內容和影響? (1)歷史背景: 經濟: ①鐵犁牛耕使用,生產力提高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的壯大。 政治: ③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瓦解,禮崩樂壞; ④戰國時兼并戰爭頻繁。 思想: ⑤法家思想出現。 (2)目的:富國強兵 (3)結果: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 (4)重要變法: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 ⑸最徹底的變法——商鞅變法:時間:公元前356年 領域措施內容經濟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除井田,開阡陌,推動了土地私有制發展軍事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政治建立縣制,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社會治理①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小家庭;②實行什伍連坐制文化燔詩書而明法令,燒毀儒家書籍;制《秦律》,輕罪重罰。特點:依法治國、嚴刑峻法 意義意 義社會發展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社會轉型貴族等級分封制趨于解體;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統一奠基使秦國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了基礎局限性:刑法嚴酷,賦稅沉重,激化階級矛盾。 三、百家爭鳴 【思考5】: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思想解放運動的背景、表現和影響有哪些? 1、時代背景: (1)經濟:鐵犁牛耕使用,生產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 (2)政治: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諸侯爭霸、兼并戰爭;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的需要招攬人才; (3)階級: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逐漸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 (4)思想文化:私學興起,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盛造就了一批人才。 (5)根本原因:春秋戰國時期處于社會大變革。 2、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 (1)春秋時期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老子(春秋時期) 孔子思想主張 創始人孔子(春秋后期) 地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思想核心:“仁”——關愛他人 政治思想: “為政以德”;恢復周禮;有所改良代表階級: 代表奴隸主貴族階級利益 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興辦私學 文獻整理: 整理六經《詩》《書》《禮》《易傳》《春秋》; 其思想都整理在《論語》中 老子思想主張 創始人老子(春秋后期) 地位: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天地本原:“道”——天地萬物的本原 樸素唯物史觀: 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樸素辯證法:揭示出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 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代表階級: 代表奴隸主貴族階級利益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觀點輯錄:《老子》(《道德經》)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 派別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荀子人性惡;隆禮重法道家莊子崇尚逍遙陰陽家鄒衍五行之間“相生相盛”代表著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科學認識墨家墨子代表下層平民利益,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 “尚賢”法家韓非子代表地主階級利益;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 控制臣民,實行中央集權影響: ①性質: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②對當時: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③對后世: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 生生合作 師生合作 演繹點撥 引領探究訓練提升 1.P11 學思之窗:閱讀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商鞅變法思想的認識。 參考答案:商鞅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不僅提出了完備可行的變法政策,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商鞅不畏強權、勇于改革,同時也具備豐富的理論素養?!妒酚?商君列傳》中記載了商鞅與守舊貴族關于是否有必要變法的對話。守舊貴族反對變法,提出“法古”“ 循禮”,商鞅站在更高的理論高度,提出社會是向前發展的,社會的需要隨著時代而變化,因而現行的政治制度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而改革,僅僅依靠“循禮”,無法實現富國強兵、在大國兼并戰爭中勝出的目標。 2.P13 思考點:為什么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學說?你能舉出若干學派的核心思想內容嗎? 參考答案:參見“ 知識解讀”部分。 3.P13 問題探究:查閱戰國變法的材料,結合時代背景與變法措施,分析各國紛紛開展變法運動的原因及其效果。 參考答案:吳起變法主要基于楚國“大臣太重、封君太眾”的現實問題,主要措施是:封君傳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祿,廢除疏遠公族的特權。這從政治、經濟上沉重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加速了楚國封建化的進程,使其國力迅速強盛。李悝變法主要內容是:廢除奴隸主官爵世襲制,以“食有勞而祿有功 ”為原則,根據功勞和能力選拔官吏,使地主階級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權;推行“盡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潛力,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封建政權的田租收入;頒布《法經》,確立封建法制,鎮壓破壞封建秩序的行為,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李悝變法使魏國經濟迅速發展,地主政權逐漸鞏固,成為戰國初期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建立“循功勞,視次第”的因公行賞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韓國治理成果顯著,諸侯不敢侵犯。 4.P13學習拓展:查閱《詩經》和“ 楚辭”中的經典篇章,體會其中的人文精神。 參考答案:可選擇《詩經》中的名篇,來體會古人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比如《詩經 小雅 正月》表達了對貧富懸殊的不平。《離騷》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屈原熱愛祖國、追求自身價值及美好理想的情懷。家國情懷、追求個人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以及關懷人的現實生活,是《詩經》和“楚辭”中蘊藏的寶貴精神財富。 精選素材 情境設計 對接高考 能力提升當堂 檢測 1.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競相改革成為時代風潮。推動這一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 ) A.戰爭頻繁 B .諸侯爭霸 C.百家爭鳴 D.鐵器和牛耕的推廣 2.《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后,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 ”,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車裂的命運。下列選項最能導致商鞅悲劇的是( ) A.普遍推行縣制 B.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C.根據軍功授予爵位和田 宅 D.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3.有人認為百家爭鳴“正是(戰國時期 )政治混亂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斷反思社會的本質以及人民所應該承擔的角色”。由此可見( ) A.社會變革推動百家爭鳴產生 B.諸子百家的主張一致 C.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開始出現 D.諸子都認同民本思想 4.面對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政權更迭、生靈涂炭的亂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統一的歷史證明,哪一種方案最適合當時的社會形勢 ( ) A.儒家:為政以德,仁政治國 B.墨家:互助互愛,反對戰爭 C.道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強化集權 5 .吳起在楚國變法,最后被亂箭射死;商鞅在秦國變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殺,尸體被車裂示眾。上述史實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吳起、商鞅嚴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必須適應歷史發展規律 C.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斗爭激烈 D.吳起、商鞅變法時機不成熟 6.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形成了數十個地域文化, 如河北地區的燕趙文化、山西的三晉文化、內蒙古地區的草原文化、河南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東的齊魯文化等,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異、異中見同。這反映了 ( ) A.諸侯紛爭 B.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 C.百家爭鳴 D.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7.在西周的金文記載中已經有“戎”“夷”之稱?!叭A夏”各國間存在紛爭 ,但無論各國關系多么敵對,它們并不稱呼對方為“戎”“夷”。這一現象反映了先秦時期 ( ) A.實現國家統一成為社會的共識 B.民族和文化認同觀念已經出現 C.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沖突劇烈 D.血緣成為維系政治認同的紐帶 8.孔子在人際關系上倡導“仁”,而孟子將“ 仁”發展成為“仁政”,強調了其治國理政的功用。這一變化 A.體現了儒學應時革新 B.促進了儒學的世俗化 C.提升了儒學政治地位 D.開啟了儒與法的爭鳴 9.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宣揚德治;孟子游說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眾講學 ,抨擊暴政;韓非著書立說,光大法家;孫武遠涉吳國,大展治軍之才。他們共同的出發點是 ( ) A.順應變革潮流厚古薄今 B.鏟除周制弊端加強集權 C.輔佐各國諸侯富國強兵 D.為改善君王統治出謀劃策 10.戰國后期,諸子思潮激蕩,交互影響。例如墨者習儒者 之學,老莊、申韓學術頗有互通之處……調和折衷之思潮逐漸成熟。呂氏春秋之編纂可視為先秦思潮發展的結局。這種思想局面折射出 ( ) A.思想復雜、流派林立 B.相互學習、思潮趨 一 C.經濟轉型、走向統一 D.諸侯爭霸、禮崩樂壞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3個子目之間邏輯性很強,講解時要滲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唯物史觀,通過材料、文物的展示,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歷史概念較多,講解時不易過于復雜,注意時間的分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