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學習目標 課程目標: 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 核心素養: 1.運用文獻資料分析理解先秦時期中國法律產生和發展的歷程,理解德治與法治觀念的主要內容,培養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等學科核心素養。 2.樹立時空觀念,梳理秦漢至隋唐時期法律的發展脈絡,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法律儒家化的主要原因。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的爭論;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 難點:律令儒家化與“禮法結合”問題。【學習目標】【學習過程】【知識回顧-名詞闡釋】▲1. 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際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周初期統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國方針,體現了周初統治者的新認識:認為“上天”只把統治人間的“天命”交給那些有“德”者,一旦統治者“失德”,也就會失去上天的庇護,新的有德者即可以應運而生,取而代之,作為君臨天下的統治者應該“以德配天”。這從理論上為“武王伐紂,以周代商”的歷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釋。▲2. 律令格式:中國隋唐時期法律的基本表現形式。律是對各種違法行為的懲罰條文;令是制度、規章的規定,格是用來防止奸邪的禁令,對律的補充和變通條例;式是官府機構的各種章程細則(“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設范立制,格以禁違止邪,式以軌物程事”)。▲3. 宋代理學:宋代哲學的主流,是儒家哲學的特殊形式,又可稱為道學。因理學家主要討論的內容為義理、性命之學,故稱為理學。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體的思想體系。北宋時期的石介、胡瑗、孫復被稱為理學三先生,但實際的開創者為北宋五子,即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宋代理學的這兩派對后來影響較大,王陽明為明代理學代表,他基本上承續了陸九淵一派思想,對后代影響巨大。▲4 中華法系: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法律以君主意志為轉移;以禮教為指導原則和理論基礎;以刑為主。《唐律疏議》標志其確立,對后世及古代亞洲各國法典產生了重大影響【課前預習-體系建構】一、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之爭1.夏商西周時期的法治與德治(1)法治:《左傳》記載,夏朝有《禹刑》,商朝有________,周朝有________,表明早期國家可能已經有了法律。夏商時期,法律嚴酷。(2)德(禮)治:西周統治者建立起以________為核心的禮制,同時提出“________”的思想,有一定的進步性。2.東周時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1)叔向和子產之爭起因:春秋時期,鄭國的________ “鑄刑書”,把刑法澆鑄在金屬器皿上,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________。概況:子產“鑄刑書”,引發了一場辯論。鄰國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員寫信給子產,反對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罰適用于________,公布刑書會使老百姓更注重________,而不顧________。這是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2)儒家與法家之爭角度 儒家 法家核心觀點 認為人性善→主張________ (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甚至宣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認為________→主張法治代表人物 孔子和________ ________和韓非主要言行 (1)孔子提出,統治者要“________”“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不要過度消耗________; (2)孟子建議統治者“施________于民,省刑罰,薄稅斂”,認為“仁者無敵” (1)商鞅在秦國頒行了一系列法令,保護________的權益; (2)韓非——①提倡君主不要談禮義,而要以________駕馭臣下,②君主賞罰分明,則臣民必能守法奉令,③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以保證________社會 影響 (1)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________、________的戰國時期,無助于國君們實現他們的強國抱負; (2)在重視富國強兵的君主們看來,儒家的________與________思想,難以落到實處 (1)法家思想既能帶來________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________的愿望; (2)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國________,最終________,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秦漢時期。(1)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律的編纂。漢承秦制,制成《________》。(2 )令:秦漢朝廷還發布法律文告,稱“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1)原因:漢武帝以后________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2)措施:魏明帝在朝廷設置________,命令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3)量刑原則: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3.唐朝。(1)法律。①表現:唐高宗修訂頒布《永徽律》,后命人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②特點:禮法結合。(2)教化。①提倡禮治,頒行《大唐開元禮》。②基層教化:推廣重視________的經驗,在社會層面強化基層教化。(課本第46頁)思考點:為什么法律與儒學的結合會越來越緊密?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2)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________》,在司法實踐中特別重視“例”。(4)清朝:沿襲《大明律》,重視例,制定《________》。2.教化。(1)理學。形成 北宋代表人物 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影響 ①程朱理學在________逐步建立統治地位。 ②程朱理學控制教育與________,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家訓之中。 ③朱熹《家禮》和《________》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范(2)鄉約。①創造者:北宋________兄弟。②范本:《________》。③發展。明朝 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并引用《________》解釋六諭,具有強制力清朝 宣講康熙帝的“________”和雍正帝的《圣諭廣訓》,宣講時常常引用《________》④特點:經政府利用和推廣具有約束力;與________合流。【知識拓展】中國法律儒學化的內涵指封建法律制度在以法家思想為主導的戰國、秦朝法律制度基礎上,逐步吸收儒家思想并最終成為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法律制度的歷史過程。封建法律儒家化的過程是“禮制”與“刑律”的互動過程,既是在禮制發揮主導作用下的刑律儒家化的過程,同時也是禮制刑律化的過程。(課本第47頁)學思之窗:閱讀材料,想一想:從宋朝到清朝,鄉約所講內容有何變化?(課本第48頁)問題探究:上述材料反映了統治者什么樣的治理思想。參考答案:一、1. (1)《湯刑》《九刑》 (2)宗法“敬天保民”2.(1)子產 成文法 亂世 爭端 道德禮義(2)德治 人性惡 孟子 商鞅 為政以德” 民力 仁政 新興 地主階級 法、術、勢 法令暢通 兼并 戰爭激烈 仁政 德治 富國強兵 君主專制 富國強兵,統一六國二、1.九章律 法律 2.儒家 律博士3. 家訓(課本第46頁)思考點參考答案:儒學成為統治階級的主流意識形態之后,勢必向社會各個層面滲透,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儒學向法律的滲透最初體現為儒家士人以經注律,即以儒學的經典來解釋法律。這種做法也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儒家思想進一步被注入法律制定和法律解釋中。三、1.《大明律》 《大清律例》2. 南宋后期 科舉 《小學》 呂大鈞 《呂氏鄉約》 《大明律》 “圣諭十六條” 《大清律例》法律(課本第47頁)學思之窗參考答案:鄉約最早是儒學士大夫用來教育百姓向善互助的,后來逐漸為統治者所利用,改而宣講最高統治者皇帝的“圣諭”,其教化內容也更多地強調順從(如尊敬長上)、安分守己(如各安生理),說明鄉約已完全由教化手段淪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課本第48頁)問題探究參考答案:漢宣帝教育兒子(漢元帝)所說的“王”與“霸”,就是主張仁義、教化的“王道”與主張武力、刑罰的“霸道”。朱元璋說皇帝治理百姓,靠的就是“教”和“刑”,分別指倫理教化與刑罰。顏鈞說《大明律》這樣的一部法律,其實也是“一部禮經”,守禮教便不會觸犯法律,而不遵守禮教則自然就會觸犯法律,必定受到刑罰,所謂“出禮入刑”。因此,整個社會實際上被統治者所設計的兩套統治手段——教與刑(或者禮與法)——完整地覆蓋了。【探究學習-思維提升】探究一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特點史料 自戰國、秦漢以來,隨著官僚體制的不斷完備以及皇權的加強,“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趨勢也進一步加強。中國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為基礎去構建國法,古代的法制名義上是公器,目的是彰顯王者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和。學術界經常以“以禮入法”“以法入禮”來描述中國古代禮制與法律制度長期的雜糅并用、互為表里、互相促進的發展趨勢,簡稱“禮法合流”。——摘編自趙旭《唐宋法律制度研究》【問題】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特點及形成原因。(培育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深化】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特點(1)從皇權出發,維護皇權:中國古代實行專制統治,奴隸社會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會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實行個人獨裁統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審判官。(2)禮法結合:在中國古代法律中,禮占有重要位置,“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與”,禮既是道德規范,又是法律規范。(3)法定特權:中國古代法律從維護等級制度出發,賦予貴族官僚各種特權。(4)諸法合體:中國古代法律最早表現為禮刑并用,之后形成諸法合體的封建法典。從戰國李悝著《法經》始,至秦、漢、唐、宋、明、清諸律,都是以刑法為主,兼有訴訟、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內容。這種諸法合體的混合編纂形式,貫穿于封建社會各朝代。探究二 中國古代的禮治與教化史料1 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約制度,設立鄉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康熙九年頒布了鄉約組織必須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據楊開道的《中國鄉約制度》整理史料2 中國古代家訓節選(表)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唐·劉禹錫《名子說》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與衣,不可斯須離也,豈候余易哉宋·袁采《袁氏世范》二: “日入之數,多于己出,此所以常有余……有不之悟者,何以支梧。古人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蓋謂此耳。”明·姚舜牧《藥言》 士、農、工、商各居一藝,士為貴,農次之,工商又次之清·張英《恒產瑣言》 人家寶貴兩字,暫時之榮寵耳。所恃以長子孫者,畢竟是耕讀兩字。史料3 以下是清朝時期某地《劉氏族規》的節選:一、敦孝悌:孝悌為人之本,人惟孝悌為先。孝在養其身而順而其心,悌在不藏怒而不宿怨……四、嚴家教: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莊。婦女聲音不聞于外,性情正而品節明。五、篤宗族: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設法,分潤族人,將見祖宗,默佑其衷……七、務本業:讀書明理,自是有用,農工商賈亦自成一家。人必有業,務業須正……十、重名節:族中如有貞女節婦,孝父母、立節操,請旨旌獎,以培風化。【問題】(1)根據史料1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并說明鄉約制度的積極作用。(2)根據史料2,概括中國古代家訓的基本思想。(3)根據史料3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劉氏族規》的出現與哪些因素有關。(4)綜合以上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家訓、族規和鄉約制度的積極作用。【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深化】史論1 中國傳統教化的特點教化理念德性化 德教為先與道德至上這一核心理念貫穿中國古代教化思想。教化途徑系統化 層級教化與立體網絡。傳統教化系統既包括各級各類組織化的學校系統,也包括了鄉約、族法、家規、祭祀禮儀、蒙學等自發的社會教化系統。教化手段多樣化 典范塑造與制度規約。典范塑造、榜樣作用成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規約是傳統教化活動的又一方法。教化內容綜合化 儒學經典教育與通俗教育。在教育內容方面,我國古代傳統教化的顯著特征是以儒學經典教育為主,并以通俗教育輔助之。參考答案:探究一:特點:法律與儒家思想緊密結合(“禮法合流”);國法以家法為基礎;法制沒有根本突破。原因: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封建社會結構的穩定性。探究二:(1)變化:宋代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了宣講“圣諭”的內容;鄉約組織從民間自發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積極作用: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有利于發展生產;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2)基本思想:重視道德修養;灌輸忠孝觀念;提倡節儉治家;重農抑商;重視耕讀立業傳家。(3)因素: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觀念(宗法制的影響);儒家思想發展,理學居統治地位并向基層滲透;社會經濟(特別是工商業)的發展。(4)積極作用: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維護家庭、宗族內部的團結、穩定和發展(凝聚家庭、宗族乃至中華民族);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和諧社會),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傳承和發展。【課后測評-考點通關】一、單選題(30分)1.(2023春·福建福州·高二福建省福州高級中學校考階段練習)西周時期,王朝審理解決宗族之間的糾紛,一般不會干涉宗族內部的糾紛。但當貴族無力控制其屬役,甚至其族氏內部秩序遭到破壞,王朝司法會及時介入其中。這一現象( )A.承繼了原始民主傳統 B.反映了中央集權制度的萌芽C.改變了宗法等級制度 D.體現了國家公共權力的構建2.(2023秋·高二單元測試)戰國時期,儒家對于“禮”的認識不斷豐富,儒家分支之一的稷下儒家認為“禮”是在既定的社會秩序基礎上建立的一套等級制度以及適應于這套等級制度的倫理規范;國家為了維護既定的“禮”,有時必須運用暴力手段強制人們去遵守。這反映了戰國時期的儒家( )A.受到法治觀念影響 B.成為諸侯爭霸有力武器C.完善封建禮樂制度 D.重視基層民眾倫理教化3.(2023春·四川樂山·高二四川省樂山沫若中學校考階段練習)“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故其律始于《盜》《賊》。盜賊須劫捕,故著《網》《捕》二篇。其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為《雜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據材料可知《法經》( )A.根本目的是維護社會安定 B.表明古代立法體系逐漸成熟C.觸及根本政治制度的變革 D.體現出已由人治轉變為法治4.(2022秋·湖南婁底·高三婁底一中校考期中)據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載,每當案件發生后,當地里典要把被告人的詳細情況寫成書面報告呈送上級,縣司法機關接受案件后,由縣丞前往調查或勘驗,然后作出調查或勘驗筆錄,稱為“爰書”。在同時出土的竹簡《法律答問》中有各種爰書,即筆錄。這反映出秦代( )A.重視司法程序 B.判案注重證據C.法律體系完整 D.法律規定詳盡5.(2023秋·高二課時練習)唐朝法律體系包括律、令、格、式,涵蓋定罪量刑的刑法,行政制度與規則,對律令的補充法典,實施律令的細則法規。唐政府頒布的《大唐開元禮》是集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之大成的禮儀法典。由此可見,唐律( )A.主張用法和刑來管理國家 B.標志著禮法結合的中華法系確立C.主張以鄉約教化約束鄉民 D.反映了思想界的法治與德治之爭6.(2023春·高二單元測試)朝鮮《高麗律》篇章內容多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寶律令》也以《唐律》為藍本;越南李太宗時期頒布的《刑書》大都參考《唐律》。這實質上反映的是( )A.亞洲國家法律理念是相同的 B.三個國家是中國的附屬國C.周邊國家深受中華文明影響 D.中華法系的逐漸形成和發展7.(2023春·北京朝陽·高二統考期末)我國古代設立“違犯教令”罪,指的是卑幼違抗家長意志的行為。《唐律疏議》曰:“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于事合宜,即須奉以周旋,子孫不得違犯。”家長有處罰施刑的權力,即使有殺傷子孫者也從輕處罰。這一規定意在( )A.賦予家長實施教化的權力 B.推動法律與教化實現合流C.體現宗法觀念的至高地位 D.利用儒家倫理以維護統治8.(2022秋·河北滄州·高三肅寧縣第一中學校考階段練習)宋代體育法律的形式多樣,有律、詔令、格、敕等。律以刑為主,主要禁治危害性較大的運動,如射箭、投石等。敕是律的重要補充,當社會出現新問題時,多由編敕處理。這反映出,宋代( )A.民間體育活動興盛 B.立法功利導向顯著C.重視激勵體育發展 D.法律涵蓋面較廣泛9.(2023秋·高二課時練習)宋代注重族規、家訓的編纂,《袁氏世范》 最初是袁氏家塾訓蒙之作,因其”厚人倫, 美習俗”,經版印后廣泛流傳。這一時期還誕生了大量家訓詩,內容涉及報國恤民、為官廉正、重節崇德、耕讀傳家等。這反映出宋代家訓( )A.是民間自發的理學的產物 B.承載了社會教化的功能C.成為鞏固封建統治的工具 D.在社會上傳播范圍增大10.(2023春·云南迪慶·高二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校考期末)歷史解釋是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評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歷史解釋是( )史料記載 出處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漢書·元帝紀》君之養民,五教五刑焉。……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 朱元璋《大誥·民不知報第三十一》《大明律例》,一部禮經。禮法立教,出禮入刑 《顏鈞集》第5卷A.治國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 B.統治者重視教化的作用C.倫理綱常為立法基本原則 D.統治者禮法結合的特點二、材料分析題(20分)11.(2023·江蘇常州·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校考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下表唐宋家訓主要內容歸類(涉及篇數)序號 內容歸類 唐 宋北宋 南宋1 處己(修身、勵志) 5 19 182 勉學、治學 3 14 153 睦親(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團結兄弟) 3 6 84 治家(包括理財、管理仆從、居所安全、節葬) 6 14 105 處世(包括交友、尊師、尊敬長輩、禮儀) 5 16 106 從政 11 11 67 治國 2 4 08 女誡 5 2 09 教子原則 2 4 2材料二:注:此處文人指未進入仕途的讀書人。——以上材料均摘自陳志勇《唐宋家訓研究》提取材料信息,對“唐宋家訓文化的繁榮”加以闡釋。答題卡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11.————————————————————————————————————————————————————————————————————————————————————————————————————————————————————————————————————————————————————————————參考答案:1.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在西周政治活動中,王朝司法在處理爭端、解決糾紛以及維護秩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增強統治權威產生積極作用,體現了國家公共權力的構建,D項正確;材料現象體現了國家公共權力的構建,與原始民主傳統無關,排除A項;此時西周還未出現中央集權制度的萌芽,排除B項;材料現象體現了國家公共權力的構建,并未改變宗法等級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2.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戰國時期,稷下儒家主張國家應建立與等級制度相適應的倫理規范,即重建禮制;他們還主張必要時政府可運用暴力手段強制人們遵守“禮”,結合所學,“暴力手段”是法家主張的體現,故材料反映了稷下儒家的“禮”的思想受到了法治觀念的影響,A項正確;戰國時期,法家思想是諸侯爭霸的有力思想武器,排除B項;戰國時期,封建制度逐漸建立,包括禮樂制度,排除C項;材料講的是維護“禮”的手段,并非重視基層民眾倫理教化,排除D項。故選A項。3.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論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根據“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又以《具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可得出《法經》中的法律規定較詳實,內容豐富,且有具體的量刑標準,這說明古代立法體系逐漸成熟,B項正確;根本目的是維護統治,而不是社會安定,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到法律的規定,沒有涉及制度層面,排除C項;當時仍然是人治,排除D項。故選B項。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中“書面報告呈送上級”、“調查或勘驗”然后作出“筆錄”可知,秦朝重視案件調查過程,重視司法程序,A項正確;筆錄如果不能與事實本身相關聯,則沒有證據價值,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秦代法律內容和體系,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法律規定的內容,不能得出詳盡特點,排除D項。故選A項。5.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大唐開元禮》是集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之大成的禮儀法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唐開元禮》是一部體系龐大、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唐朝提倡禮治,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標志著禮法結合的中華法系確立,B項正確;唐朝律法注重禮法結合,并不只是用法和刑來管理國家,排除A項;宋朝之后,主張以鄉約教化約束鄉民,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出法治與德治之爭,排除D項。故選B項。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朝鮮、日本、越南都參考了《唐律》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周邊國家深受中華文明影響,C項正確;亞洲國家法律理念是相同的,這樣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三個國家是中國的附屬國,不符合事實,排除B項;中華法系的逐漸形成和發展不符合材料要表述的內容,只涉及唐朝法律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7.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于事合宜,即須奉以周旋,子孫不得違犯。......家長有處罰施刑的權力,即使有殺傷子孫者也從輕處罰”可知,《唐律疏議》規定,長輩的意志子孫不得違犯,且賦予家長有處罰施刑的權力,即便有殺傷也可從輕處罰,這體現了儒家思想對律令的影響,而統治者則利用儒家倫理來維護其統治,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賦予家長有處罰施刑的權力,而不是教化的權力,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教化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律令儒家化的現象,沒有體現宗法觀念的至高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8.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宋代體育法律的形式多樣,不同的法律形式所承擔的功能不同,這從側面反映出宋代民間體育活動比較興盛,由此推動了政府立法的發展,A項正確;從材料看不出宋代體育立法的功利性導向,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宋代重視體育立法,這有利于規范體育活動,但不代表政府重視激勵體育發展,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了體育立法,據此推不出宋代法律涵蓋面較廣泛,排除D項。故選A項。9.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宋代注重族規、家訓的編纂,還誕生了大量家訓詩,內容涉及報國恤民、為官廉正、重節崇德、耕讀傳家等,通過對家訓的重視,有利于對社會推廣教化,穩定社會秩序,B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政府層面的重視,不能說明其是民間自發的理學的產物,排除A項;材料主要突出的是社會教化,無法得出其是封建統治的工具,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家訓在社會上的傳播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10.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宋朝(中國)。根據材料“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其中“霸道”指的是君主武力和法律來維系統治;“王道”指的是君主借用仁義,愛惜民力;根據材料“君之養民,五教五刑焉。……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可知,教化百姓與法律相結合;根據材料“禮法立教,出禮入刑”可知禮教與法律相互配合。故三則材料都強調了統治者禮法結合的特點,D項正確;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僅僅是法律或教化,而是兩者的結合,排除A、B項;材料未涉及立法的原則,排除C項。故選D項。11.材料信息:唐宋家訓內容豐富,主要以儒家思想教育為核心:家訓作者多元化,從帝王到讀書人,其中仕宦(士大夫)家訓所占比例最大。闡釋:唐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統治者實行開明寬松的文化政策,為家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儒學的復興和理學的形成擴大了儒家倫理觀的影響;科舉制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學而優則仕”的觀念進一步加強,使社會形成尚學風氣;宋代實行崇文抑武的文人政治,造就了大批的文化學者。唐宋家訓文化體現出儒家傳統價值追求和家國同構的責任擔當,反映了儒學的主流地位。家訓文化繁榮利于推動儒學的社會化,促進家庭和睦、社會穩定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詳解】根據材料中唐宋家訓主要內容歸類和篇數相關信息,可知唐宋家訓內容豐富,主要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根據唐宋家訓作者構成情況,可知家訓作者多元化,仕宦家訓所占比例最大。可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闡述宋代家訓文化繁榮的原因,以及儒家思想和士大夫在家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最后闡述家訓文化發展對于推動儒學發展、社會穩定、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