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學習目標 課程目標: 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倫理在西方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核心素養: 1.掌握近代西方法律產生的淵源及其在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況,培育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 2.認識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司法獨立,強調保護個人的權利,培育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3.理解中古時期基督教宗教倫理的兩面性,即強化迷信和對大眾的教化,培育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1.認識羅馬法是西方近代法律的淵源 2.理解“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不同特點。 難點:西方宗教倫理與教化的作用和社會影響。【學習目標】【學習過程】【知識回顧-名詞闡釋】▲公民法: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適用范圍限于羅馬公民的法律。▲萬民法:指適用于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大陸法系 又稱民法法系(civil law system)、羅馬-日耳曼法系或成文法系。在西方法學著作中多稱民法法系,中國法學著作中慣稱大陸法系。指包括歐洲大陸大部分國家從19世紀初以羅馬法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和1896年《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國家或地區仿效這種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它是西方國家中與英美法系并列的淵源久遠和影響較大的法系。▲英美法系 亦稱"普通法系"、"英國法系"、"判例法系"、"海洋法系"。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指英國從11世紀起主要以源于日耳曼習慣法的普通法為基礎,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法律制度以及仿效英國的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制度。產生于英國,后擴大到曾經是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許多國家和地區。是西方國家中與大陸法系并列的歷史悠久和影響較大的法系,注重法典的延續性,以傳統、判例和習慣為判案依據。▲自然法 是一種主張一定的權利因為人類本性中的美德而固然存在,由自然賦予(傳統上由上帝或超然的來源),并且這些權利可以通過人類理性得到普遍理解的哲學。因為是由自然所決定的,自然法則被認為是客觀和普遍的,它獨立于人類的理解,以及特定國家,政治秩序,立法機構或整個社會的制定法而存在。【課前預習-體系建構】一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及發展進程 內容淵源 羅馬法 ①《 》:公元前450年左右頒布。 ②《羅馬民法大全》:6世紀編纂,是古羅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發展 “日耳 曼法” 中古時期,各日耳曼王國在記載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習慣法的基礎上編纂了一批成文法,稱為“日耳曼法”,作為 審判的依據。教會法 教會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了教會法。普通 法系 ①11世紀,諾曼王朝建立。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王室設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進行 。 ②12世紀前后,建立在習慣法基礎上、全國普遍適用的法律在英國逐漸形成,這就是普通法。 ③13世紀,英國通過《大憲章》,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 ④“光榮革命”后,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法律體系更加完善。 ⑤美國等很多國家在學習 的基礎上制定了本國法律,它們構成了普通法系,也稱“英美法系”。“大陸法系” ①13世紀以后,隨著王權的加強,法國統一法律的步伐加快,建立在 基礎上的法律體系日益成熟。 ②1804年,拿破侖頒布了《法國民法典》,它與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統稱為“拿破侖法典”。拿破侖法典與此前頒布的法律,構成了法國的成文法體系,最終確立了法國的資產階級法律制度。 ③逐漸形成了以羅馬法為基礎、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體系,稱為“ ”或“民法系”。(課本第51頁)思考點:法國大革命對法律建設有什么重要貢獻?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1.基本特征角度 基本特征 闡釋國家權 力結構 層面上 堅持權力制衡、三權分立 國家權力分為 權、 權和 權: (1)法律由 制定; (2) 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行使行政權; (3) 根據法律獨立掌握司法權法律 內容上 注重保護個人權利 注重保護個人權利,包括 、自由權和 等司法實踐 過程中 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 (1)為了保證從 到審理再到 的每個程序的公開公正,建立了 制度和 制度; (2)無罪推定原則指的是所有被審判者在判決之前都是無罪的2.局限性(1)西方法律制度為 利益服務。它確認了 制度,每個人的財產多少決定著法律地位的高低。(2)對 的認定也有逐漸改進的過程,直到20世紀,黑人、 和 還在為完全的公民權積極斗爭。三、 宗教倫理與教化角度 宗教改革前 宗教改革后基督 教的 發展 演變 (1)392年,基督教成為 國教; (2)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在羅馬帝國廢墟上建立的 國家為了取得羅馬人和 的支持,逐漸都接受了基督教 (1)16世紀,從 開始,西歐各國先后進行了宗教改革; (2)宗教改革后,西歐的基督教分裂為 和教會 宣傳 (1)教士們搜集和抄錄 ,宣講 ——告誡人們必須孝敬父母,不許偷盜、奸淫、殺人、貪戀別人的財物等,要求人們 ,忍受世間的一切痛苦; (2)教會還開辦學校,主要是 學校,也辦一些 的學校 新教適應了原始積累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訴求,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張: (1)反對 ,主張信徒自己閱讀《圣經》理解教義; (2)提倡 和 的態度宗教 的作 用 (1)教士們搜集和抄錄經典,保存了一些寶貴的 ; (2)基督教學校教授算術、 、天文、 、文法、修辭和 ,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中世紀人們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基督教會都要介入,幾乎所有的 也都與基督教有關。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深刻影響了人們的 和宗教 的局 限 (1)基督教學校主要講授 內容,以傳播宗教為目的; (2)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強化了 (1)新教仍然堅持基督教基本教義,束縛 麻醉 ; (2)新教還排斥其他教派,引發多次宗教沖突(課本第53頁)學思之窗:想一想:基督教在中古時期的歐洲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課本第54頁)學習拓展: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是西方兩大法律體系,它們的源頭或多或少地與羅馬法有聯系,兩者之間有共性,也有許多不同之處。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它們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參考答案:一、十二銅表法 莊園法庭 巡回審判 英國法律 羅馬法 大陸法系(課本第51頁)思考點:法國大革命推翻舊王朝,建立新制度,資產階級頒布一系列法律,充分體現自由、平等和人民主權、社會契約等啟蒙思想。拿破侖捍衛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對資產階級法律進行總結,確立法國資產階級法律體系。因此,法國大革命在性質和內容等方面都對法律建設作出重要貢獻。二、1.立法、行政、司法、議會、行政機構、法院、生命權、財產權、立案 判決 律師 陪審團2. 資產階級、私有財產、個人權利、原住民婦女三、羅馬、日耳曼人、教會、德意志、主教、新教經典、教義、逆來順受、宗教、世俗、教皇權威、節儉、積極入世古典文化、幾何、音樂、邏輯、節日、思想意識、日常行為宗教教會、對人們的控制、人們的行為、人們的思想(課本第53頁)學思之窗:中古時期,基督教神學影響歐洲社會各個方面,無論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生活習俗都滲透基督教說教和影響。(課本第54頁)學習拓展:◆相同點①都是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法律。②都與羅馬法有著或多或少聯系,也都或多或少受到中古時期日耳曼法、教會法影響。③都受啟蒙思想影響。◆不同點項目 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定義 又稱“普通法系”,是基于以往判決的判例逐步 形成的全國普遍使用的法律 又稱“民法系”,重視成文法的作用,結構上強調系統化、條理化、法典化和邏輯性法律淵源 判例法為主 成文法為主論證方法 歸納 演繹審判權力 法官與陪審員分工 審判人員統一行使證據來源 人證為主 書證為主審判模式 法官地位突出 法官作用不太突出代表國家 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 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探究學習-思維提升】探究一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材料一 在羅馬法的發展史上,萬民法成長和法學家活躍時期是羅馬法律和法學空前繁榮時期。這一時期,內戰停止,國土擴張,各地交通發展起來,人口流動加劇,各族人民之間聯系加強,羅馬的商業和手工業興盛,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大城市。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使各族人民的平等權利得到充分表現。——摘編自曹全來《西方法、中國法與法律現代化》材料二 羅馬法制文明的進程是循序漸進的;羅馬法對羅馬國家發展和強盛起到過巨大的推進作用;羅馬法中所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原則,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據刁純志主編《西方文化源流》等【問題】 (1) 根據材料一概括影響羅馬法發展的因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問題】 (2) 根據材料二,談談你對羅馬法具有的即時作用和“永恒價值”的理解。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深化】羅馬法的基本原則(1)平等原則:羅馬法時代是奴隸制社會,不會存在人人平等。但是對于民事活動中當事人的地位,主張平等原則,該原則發展成后來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2)法人制度:羅馬法沒有法人名詞,但是設立了法人制度,把法人分為社團和財團。并對法人的權利義務做了比較系統的規定。(3)物權法定:羅馬法強調物權的范圍和種類都由法律規定,所有權為自然權,為核心權利。后來該原則發展成“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4)繼承制度:實行遺囑至上原則,遺囑繼承優先于法定繼承,尊重當事人的意愿。探究二 中古及近代西方基督教的倫理與教化材料一 在神學統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義成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類失去了真實的自我和真實的生活。——摘編自張成崗《從神本到人文:“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精神解讀》材料二 (清教)主張限制消費,尤其是奢侈品消費;認為把追求財富本身作為目的是極應譴責的,但是若作為從事一項職業勞動的果實而獲得它,那便是象征著上帝的賜福……強迫節省的禁欲導致了資本的積累。在財富消費方面的限制,自然能夠通過生產性資本投資使財富增加。——摘編自[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問題】(1) 根據材料一,歸納中古西歐倫理與教化的特征。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教的主張及其積極意義。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深化】 宗教倫理在西方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1)中古時期的基督教倫理①中古時期的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古典文明的“傳承者”和蠻族的“文明教化者”,對歐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②對于西歐社會來說,基督教的宗教規范和宗教信仰對其立法和司法活動有著一定的影響,有助于使社會成員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維持社會秩序。③基督教能滿足當時歐洲人的心理需要而且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所以它能在中古時期的歐洲成為控制性的思想體系,占據主導地位。(2)近代西方社會的基督教倫理①經濟:新教倫理主張合理地追求財富,提倡世俗的禁欲主義,適應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要求,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②政治:基督教所體現的個人主義和權力悲觀主義成為西方憲政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新教的個人觀念成為近代財產法和契約法發展的核心,奠定了統治者統治觀念的宗教依據。③思想:人文主義者的世界觀基本上仍是基督教世界觀,他們對基督教思想的揚棄和利用,促進了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啟蒙學者不再披著宗教外衣,而是進行了反封建和反教會的斗爭,提出了建立理性王國的藍圖。④自然科學:宗教與科學相互影響,其結果是科學戰勝了宗教,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參考答案:探究一:(1)政局的穩定與領土的擴張;各民族人民之間交往與聯系增強;商品經濟的發展;各族人民平等權利的發展。(2)羅馬法在當時起了緩和社會矛盾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有利于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的統治。其影響超越了時間、地域與民族的范圍,具有永恒價值,尤其是對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和歐美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如答史實也可:拿破侖的《民法典》就是以羅馬法為藍本的,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法國的《人權宣言》等都以羅馬法為理論基礎,西方國家的陪審制度發端于羅馬,羅馬律師制度是現在世界各國律師制度的初級形式等)。探究二:(1)變化:教會(神學)控制著人們的言行舉止;在神權統治下,人的精神(人性)和自我受到禁錮和壓抑。(2) 主張:限制奢侈品消費,崇尚節儉;肯定勤奮工作,追求財富。積極意義:解放了思想,有利于資本原始積累;推動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課后測評-考點通關】一、單選題(30分)1.(2023春·河南安陽·高二統考期末)在《十二銅表法》的最后,立法者們加上了簡要的“補充" :前后制定的法律有沖突時,后法取代前法。這反映出羅馬法( )A.滲透了理性精神 B.立法機構缺乏權威C.遵循判例法原則 D.限制貴族壟斷立法2.(2023春·福建三明·高二統考期末)羅馬法是古典的、精致的法律體系的代名詞,而日耳曼民族習慣法則是粗俗的表現。中世紀早期,羅馬法在日耳曼王國內得到一定程度保留,并逐漸為日耳曼法所吸收,這一過程又導致羅馬法本身的日耳曼化,也即粗俗化。這一現象表明( )A.游牧民族的落后 B.人口結構的變化C.文化的雙向交融 D.羅馬法走向衰敗3.(2023秋·湖南·高三統考開學考試)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憲章規定了國王對教會財產及諸侯領地所擁有的權利,特別是載明了國王所不能做或決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確規定封建關系的法律文件。該( )A.明確了君主立憲制的原則 B.體現了王權有限的觀念C.激化了王權與教會的矛盾 D.維護了市民階層的利益4.(2023秋·高二課時練習)中世紀教會學者馬西利烏斯認為法律應從公民的實際利益出發,因為由人民立法者制定的法律,來源于人民的思想和意愿,自然不會違背他們的自身利益,所以這樣的法律也可稱為更高效的法律,人民能很好地遵守。這一主張( )A.沖破了封建神學的束縛 B.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C.繼承了古羅馬法律精神 D.蘊含著人民主權思想5.(2023春·遼寧遼陽·高二統考期末)馬克思認為《拿破侖法典》以資本主義絕對的私人財產所有制代替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和等級制度,把消滅了封建專制主義之后“剛剛誕生的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譯成了“司法法規的語言”。馬克思在此強調,該法典( )A.摧毀了歐洲大陸的封建制度 B.捍衛了法國大革命成果C.是拿破侖對法國的最大貢獻 D.根除了歐洲的封建基礎6.(2023秋·全國·高二課堂例題)1803年,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馬歇爾對“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作出判決:法院不能行使憲法沒有授予的權力,國會通過的立法如果違背憲法則無效。從而確立了最高法院有權審查國會立法或總統行政命令是否違憲的司法審查制度。該制度的確立( )A.維護了憲法的至上原則 B.司法權力高于立法權力C.限制了總統的行政權力 D.削弱了國會的立法權力7.(2023春·遼寧丹東·高二校聯考階段練習)美國司法制度中有一條款稱為“米蘭達權利”。在審訊犯罪嫌疑人之前,警察必須明確告訴被訊問者有權保持沉默,如果選擇回答,那么所說的一切都可能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有權在審訊時要求律師在場;如果沒有錢請律師,法庭有義務為其指定律師。“米蘭達權利” ( )A.推動律師制度的發展 B.強化了立法機關的地位C.蘊含司法程序的正義 D.保護了人民的民主權利8.(2023秋·全國·高二課堂例題)168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撤銷了關于信仰自由的法令,數千名法國新教徒被迫移民國外,其中許多技術熟練且深受法國審美品位影響的工匠定居北歐,并間接推動了倫敦、阿姆斯特丹等奢華工藝品生產中心在18世紀的迅速崛起。這反映出( )A.君主制度阻礙社會發展進步 B.工匠遷徙導致城市地位變遷C.宗教改革助推了歐洲技術交流 D.法國引領了資本主義發展潮流9.(2023秋·全國·高二課堂例題)1541年,加爾文教控制下的日內瓦議會立法限制人們佩戴奢侈的首飾,并禁止制作宗教物品,與此同時,大批在國內受到迫害的法國鐘表匠來到瑞士,本地手工業者轉而從事鐘表制作。日內瓦很快成為世界鐘表業中心。這反映出( )A.工匠精神決定了經濟發展成果 B.宗教改革推動日內瓦經濟發展C.人文主義精神緩和了社會矛盾 D.政治制度的差異促成技術轉移10.(2023秋·河南商丘·高二統考期末)宗教改革后,新教倫理把獲得財富視為上帝對于選民的期望,不僅鼓勵人們通過勤奮勞動獲得財富,而且把勞動獲利看作是遠離罪惡和墮落的手段之一。由此可知,新教倫理( )A.揭露了資本擴張階段的罪惡 B.強化了教會的思想控制C.有助于推動資本的原始積累 D.確立了因行稱義的原則二、材料分析題11.(2023春·福建莆田·高二莆田華僑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代,儒家以禮作為區分社會等級的行為標準,主張德主刑輔,立法是保證禮得以實施的強制手段,并將道德教化作為執法目的。至魏晉,法典都由當時造詣極深的儒者制定,杜預、張裴曾分別注釋晉律,經晉武帝“詔班天下”,后世稱為“張杜律”,使儒家思想法律條文化。隋唐時期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 完成階段,《唐律》把大量道德規范轉化成法律規范,用法律手段來懲罰所謂的不道德行為,最終完成了 法律儒學化、禮教法典化。古代法律的儒學化起到了法律規范與普及的作用,為后世中華法系的最終形成奠定基礎,并對周邊國家產生深遠影響。而教化為先,以人為本的獨特法律思想也具有現實意義。——摘編自周導杰《立法、司法、守法視域的中國古代法律儒學化》等材料二 公元4世紀后,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羅馬法的發展也受到了基督教影響:衡平法的產生為以后人權平等的觀念莫定基礎,而羅馬法的系統化也被認為是體現基督教博愛精神的必由之路。至中世紀,在政教權力斗爭的過程中,法律被認為等同于神的理性,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使得法律具有宗教一樣的內在神圣性,這種神圣性使法律至上、法律被信仰能夠成為現實,還促成了西方以分權和制衡為核心的憲政制度。基督教所強調的“倚靠神而不依靠人”的觀念,也為非人治以及法治奠定了思想基礎。宗教改革后,平等、自由觀念等新教精神也深深浸潤在近代法律之中,這些教義和近代法律一道成為建立國富民強的資本主義民族國家的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總之,基督教與西方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的發展有著緊密聯系,并對近代西方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摘編自柴英《基督教對西方法律的給養》等(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中西法律演變歷程中體現的特征。(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西法律演變的歷史價值。答題卡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11.————————————————————————————————————————————————————————————————————————————————————————————————————————————————————————————————————————————————————————————參考答案:1.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十二銅表法》規定,前后制定的法律有沖突時,后法取代前法,說明羅馬法在不同階段會發展完善,且新法反映了立法者最新的立法意圖,更適合時代需要,這一規定是理性精神的體現,A項正確;材料未強調法律的制定機構,不能得出立法機構缺乏權威,排除B項;這一做法不是遵循先例,而是適應時代需求,排除C項;材料沒有顯示貴族在立法過程中的地位,更得不出限制貴族壟斷立法,排除D項。故選A項。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中世紀西歐。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中世紀,羅馬法在日耳曼王國得到一定保留,并逐漸被日耳曼法所吸收,羅馬法也日耳曼化,這一現象表明了羅馬法與日耳曼習慣法之間的雙向交融,C項正確;材料反映羅馬法與日耳曼法之間雙向交融,而不是指日耳曼人的落后排、也沒有提人口結構的變化,排除AB項;材料反映了羅馬法適應日耳曼王國的統治需要而變化,因此羅馬法沒有走向衰落,排除D項。故選C項。3.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2世紀(英國)。根據材料“載明了國王所不能做或決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確規定封建關系的法律文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王簽署了《加冕憲章》,規定了國王的權力,明確了很多貴族和人民的利益與權力,主張財產自由和人身婚姻自由,為英國民眾和貴族階級維護人權開了明文的先例,體現了王權有限的觀念,B項正確;光榮革命奠定了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基礎,《權利法案》明確了君主立憲制的原則,排除A項;憲章內容規定國王不得私自占有教會財產,不會激化王權與教會的矛盾,排除C項;憲章內容主要與國王有關,與市民階層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4.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根據材料可知,學者馬西利烏斯認為法律來源于人民的思想和意愿,應從公民的實際利益出發,蘊含著人民主權思想,D項正確;中世紀時期神學至上,此時還未沖破封建神學的束縛,排除A項;啟蒙運動發生于17至18世紀,排除B項;材料中的主張蘊含著人民主權思想,未體現古羅馬法律精神等相關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5.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史(法國)。據材料“馬克思認為《拿破侖法典》以資本主義絕對的私人財產所有制代替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和等級制度……”,可知馬克思認為《拿破侖法典》代替了原有的封建主義關系和等級制度,并以法律的形式保存下來,說明其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B項正確;“摧毀了歐洲大陸的封建制度”,表述夸大,排除A項;無其他信息的對比,無法得出拿破侖對法國的最大貢獻狀況,排除C項;“根除了歐洲的封建基礎”,表述夸大,排除D項。故選B項。6.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03年(美國)。根據所學可知,憲法是美國的根本大法,在政治生活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法院不能行使憲法沒有授予的權力,同時還可以審查國會立法和總統行政命令是否違憲,維護了憲法的至上原則,A項正確;在美國,立法、司法、行政三權獨立平行,相互制約,排除B項;總統權力是憲法授予的,最高法院依法審查總統命令,不是限制總統行政權,糾察的是越法行政,排除C項;國會立法權也是憲法授予的,最高法院審查的是國會立法是否違憲,并不能削弱國會的權力,排除D項。故選A項。7.C【詳解】根據材料“被訊問者有權保持沉默”“如果沒有錢請律師,法庭有義務為其指定律師”對嫌疑人的合理保護,可推知“米蘭達權利”蘊含著程序正義的原則,C項正確;律師制度的發展與本體材料并無直接聯系,排除A項;法院地位也沒有因為“米蘭達警告”得以提升,排除B項;本題與民主權利并無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8.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材料表明由于法國撤銷了關于信仰自由的法令,使得數千名法國新教徒被迫移民國外,而這些人很多是技術熟練的工匠,這些工匠促進了倫敦、阿姆斯特丹等奢華工藝品生產中心的發展,可知這體現了宗教改革助推了歐洲技術交流,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北歐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是君主制度阻礙社會發展進步,排除A項;材料只是倫敦、阿姆斯特丹等奢華工藝品生產中心在18世紀的迅速崛起,但不體現之前法國城市的變化,排除B項;在1685年法國還未確立資本主義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9.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宗教改革時期的歐洲。根據材料“加爾文教控制下的日內瓦議會立法限制人們佩戴奢侈的首飾,并禁止制作宗教物品”“日內瓦很快成為世界鐘表業中心”可知,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主張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從而有利于日內瓦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A項錯在夸大“工匠精神”的作用,排除;材料未涉及人文精神的發展,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宗教改革的影響,非政治制度的差異,排除D項。故選B項。10.C【詳解】依據材料“新教倫理把獲得財富視為上帝對于選民的期望,不僅鼓勵人們通過勤奮勞動獲得財富,而且把勞動獲利看作是遠離罪惡和墮落的手段之一”并結合所學可知,新教倫理鼓勵人們發財致富,促進了資產階級的對外擴張,有利于推動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中的新教倫理是為資本擴張階段的罪惡辯護,而非揭露,排除A項;材料中的新教倫理是為資產階級服務,而且沖擊了教會權威,排除B項;因行稱義是教會的主張,新教主張因信稱義,排除D項。故選C項。11.(1)中國:以禮入法,禮法結合;法律處于輔助地位,服務道德教化,突出等級性;立法內容儒學化,強調道德規范;維護政治統治。西方:追求平等,體現博愛觀念;法律至上,追求法治;內容體現分權和制衡色彩。(2)中國:法律規范與普及,發展中國法律文明,豐富了中華文明內涵;形成中華法系,影響其他國家;獨特法律思想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借鑒。西方:有利于近代資本主義法律的建立,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有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推動以分權和制衡為特征的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形成。【詳解】(1)特征: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中國:根據材料一“漢代,儒家以禮作為區分社會等級的行為標準,主張德主刑輔,立法是保證禮得以實施的強制手段,并將道德教化作為執法目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法律演變歷程中體現的特征有以禮入法,禮法結合;法律處于輔助地位,服務道德教化,突出等級性;根據材料一“至魏晉,法典都由當時造詣極深的儒者制定,杜預、張裴曾分別注釋晉律,經晉武帝‘詔班天下’,后世稱為‘張杜律’,使儒家思想法律條文化。”可知立法內容儒學化,強調道德規范;根據材料一“而教化為先,以人為本的獨特法律思想也具有現實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法律是為了維護政治統治。西方:根據材料二“衡平法的產生為以后人權平等的觀念莫定基礎,而羅馬法的系統化也被認為是體現基督教博愛精神的必由之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法律演變歷程中體現的特征有,追求平等,體現博愛觀念;根據材料二“法律被認為等同于神的理性,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使得法律具有宗教一樣的內在神圣性,這種神圣性使法律至上、法律被信仰能夠成為現實,還促成了西方以分權和制衡為核心的憲政制度。”可知法律至上,追求法治;根據材料二“這種神圣性使法律至上、法律被信仰能夠成為現實,還促成了西方以分權和制衡為核心的憲政制度”可知內容體現分權和制衡色彩。(2)歷史價值: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中國:根據材料一“隋唐時期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完成階段,《唐律》把大量道德規范轉化成法律規范,用法律手段來懲罰所謂的不道德行為,最終完成了法律儒學化、禮教法典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法律演變的歷史價值有法律規范與普及,發展中國法律文明,豐富了中華文明內涵;根據材料一“古代法律的儒學化起到了法律規范與普及的作用,為后世中華法系的最終形成奠定基礎,并對周邊國家產生深遠影響。而教化為先,以人為本的獨特法律思想也具有現實意義”可知形成中華法系,影響其他國家;獨特法律思想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借鑒。西方:根據材料二“宗教改革后,平等、自由觀念等新教精神也深深浸潤在近代法律之中,這些教義和近代法律一道成為建立國富民強的資本主義民族國家的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法律演變的歷史價值有,有利于近代資本主義法律的建立,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有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根據材料二“這種神圣性使法律至上、法律被信仰能夠成為現實,還促成了西方以分權和制衡為核心的憲政制度”可知推動以分權和制衡為特征的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形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