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選一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與改革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一)戰國(秦國):商鞅變法1、背景:(1)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急劇變動。(根本原因)(2)政治: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壯大,要求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確立新的政治秩序。(政治原因)(3)軍事:為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各國變法以求富國強兵。(直接目的)(4)思想:百家爭鳴,法家學說成為改革的思想武器。2、目的:富國強兵(附當時各國的改革)時間 諸侯國 主要政策和內容 特點春秋 時期 齊國 “相地而衰征”:土地好壞收稅 稅制改革,側重于經濟基礎,承認土地私有化(按田畝收稅)晉國 “作爰田”:按土地收稅魯國 “初稅畝”:履畝而稅也戰國 時期 魏國:李悝改革 《法經》、“盡地力之教”、“平糴法”;“武卒制”;西門豹治鄴 全面變革,側重于上層建筑,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和宗法分封制,確立選賢與能及中央集權制,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轉型。楚國:吳起改革 封君子孫傳三世即收其爵、整頓吏治、用人唯賢、禁私門請托。秦國:商鞅變法 涉及軍事、經濟、政治、思想。3、內容:領 域 主 要 內 容 評 價政治 廢分封,行縣制,縣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一定程度上瓦解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軍事 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使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弱國一躍成為虎視群雄的政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了基礎。經濟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 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進了秦國農業的發展(小農經濟)基層 社會 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實行什伍連坐制,互相糾察告發 移風易俗,加強了戶籍管理,加強社會控制; 有利于增加賦稅文化 燔詩書而明法令,強化法律意識 加強了思想控制;輕視教化,刑法嚴苛,易形成暴政。4、歷史意義:打擊貴族特權,促進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發展;使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弱國一躍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統一中國奠定基礎。(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場封建化改革運動)1、背景:(1)內遷游牧民族政權征伐不斷(五胡亂華);(2)鮮卑族拓跋部建北魏,于439年統一北方;(3)戰亂頻繁,民族交融成為歷史潮流;(4)北魏統治者馮太后和孝文帝崇尚漢文化。2、內容:前期:制度改革 后期:行漢化內容 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三長制等。 遷都洛陽;移風易俗: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等影響 有效第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縮小了南北差距,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前期政治措施:措 施 作 用俸祿制 國家統一征收籌集,按級別發放,不許自籌,嚴懲貪贓 整頓吏治,鞏固政權均田制(土地制度) 國家將控制土地分配給無地農民耕種,土地一般不得買賣,死后歸還(封建土地國有制,限制土地兼并) 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遏制土地兼并;利于政府稅收和征役;促進北方經濟恢復發展。三長制 縣以下:鄰、里、黨,三長直屬州郡,檢查戶口、征發賦役,配合均田制。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打擊世家大族地主利益,增加國家賦稅收入。租調制(賦稅制度) 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知識延伸】北魏孝文帝為什么要從平城遷都洛陽?平 城(山西大同) 洛 陽經濟 氣候惡劣,生產條件差,不能滿足需要 地處黃河之南,農業生產發達軍事 易受強敵“柔然”威脅,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舉兵南下征服“南齊”文化 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文化 先進的漢族文化,數個朝代之都政治 保守勢力強大,不利于改革措施的推行 東周、東漢、曹魏、西晉之都,利于爭取漢族地主3、實質:少數民族政權自上而下的漢化、封建化(鮮卑族奴隸制統治模式向漢族封建統治模式的轉化)改革。【知識延伸】成功原因:根本原因:順應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民族融合趨勢的推動;改革從實際出發,內容全面,措施得當,符合人民群眾的愿望;馮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決心;局限性:忽視本民族特色,全盤漢化,造成北魏內部的文化分裂(東魏、西魏);盲目吸收漢族文化,吸收了部分漢族文化中的糟粕(如門閥制度)。4、評價:(1)積極性: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加速其封建化;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2)局限:①全面漢化,使鮮卑族喪失了一個民族的獨立性和主體性。②摒棄了本民族勇武質樸的尚武精神,削弱北魏的軍事實力。 ③改革中利益受損的少數民族軍人(六鎮)掀起暴動,導致了北魏滅亡。(三)革祖宗之弊——北宋:王安石變法(1069-1085,宋神宗期間)1、背景:(1)國家統一:北宋建立后,統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導致分裂割據的教訓,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2)社會危機:“三冗兩積”的社會局面致使北宋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3)邊疆危機:西夏、遼威脅宋,戰爭連年;出現嚴重的邊疆危機。(4)范仲淹“慶歷新政”提供了經驗教訓。2、目的:擺脫積貧積弱,實現富國強兵,鞏固封建統治3、內容:目的 措施 內容 作用富國 青苗法 青黃不接之時,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收獲后還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募役法 納錢代役 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政府收入農田水利法 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保證灌溉,防洪賑災均輸法 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 節省費用,增加財政收入,減輕人民負擔方田均稅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農民得到實惠市易法 在東京設市易務 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強兵 實行“省兵”措施,精簡軍隊,縮減編制 節省軍費開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軍的戰斗力推行強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取士 改革科舉制度,主要改變科舉考試的內容 有利于選拔和培養人才;有利于推動改革;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批判“恩蔭”制度,選拔人才貫徹擇優錄取原則4.評價:(1)性質: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是社會改良性質改革。(2)進步性:①變法措施推行,增加了政財政收人,加強了國家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③王安石能夠對北宋的積弊進行大刀闊斧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精神,值得肯定。(3)局限性:①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②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5.失敗原因:(1)改革的實質是對封建國家與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調節,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根因)。(2)改革自身缺陷:變法的理念和措施脫離實際(理念違背經濟規律,措施實施時過于激進)。(3)觸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對。(4)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引起民間不滿。(5)宋神宗變法態度的動搖。6.結果: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有些措施欠妥當,執行中存在危害百姓的現象,后被廢止。(四)緩統治危機——明朝:張居正改革(地主階級的改革無法從根本上清除統治危機)(1572-1582,明神宗時期)1、背景:(1)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府庫空虛,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起義不斷,統治危機不斷加深;(2)邊患猖獗,外來侵略乘虛而入,邊疆危機。(3)明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4)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發展。2.概況:1572年明神宗即位,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進行改革。3.內容:政治 整頓吏治,頒行考成法,加強官吏考核軍事 ①“內修守備”:起用戚繼光等名將,并加固長城邊防。 ②“外示羈縻”:改善漢蒙關系,加強互市友好往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經濟 賦稅改革,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按畝征收銀兩:把原來的田賦、徭役和雜稅合并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田畝多少收稅,叫做“一條鞭法”)【知識延伸】“一條鞭法”意義:1、按田地多少征收賦役,增加政府收入,又使無地、少地農民和工商業者減輕了負擔(部分地改變以往賦役負擔不均的狀況);2、松弛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生產力發展;3、以銀代役、計畝征銀的規定,有利于穩定農業生產大量農產品流入市場,刺激了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促進了資本主義關系萌芽的發展。失敗原因:(1)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阻力大(2)用人不當,危害百姓(3)根本原因在于變法本身沒有觸及社會根本問題,不能解決社會根本矛盾。4.改革評價:(1)積極:張居正改革使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萬歷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興”的景象。(2)局限:他死后,除一條鞭法外,其他改革幾乎全部廢止。改革只是在封建體制框架內的微調,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體制的弊端(如:土地兼并問題根源:封建土地所有制;吏治腐敗問題根源:封建君主專制。)二、救亡圖存之變:近代中國的改革【知識延伸】中國近代改革的時代環境(背景):(一)變法圖強:戊戌變法1、背景:(1)政治:甲午戰敗,半殖半封社會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有識之士希望變法圖;(2)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壯大;(3)思想:西學東漸及維新思潮的興起和發展; (4)個人努力:光緒皇帝和康梁的推動。2、內容:頒布新法 改革舊制政治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打擊了封建官僚體制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 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廢除旗人寄生特權; 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文教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設京師大學堂(1912年更名為北京大學),開辦新式學堂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有利于西學的傳播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裁汰八旗、綠營舊軍;有利于增強軍事實力3、評價:(1)性質:這是一場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還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2)意義:①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新思想(是一場愛國的思想啟蒙運動)傳播,一定程度上沖擊舊式官僚體制。②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覺醒。③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政治改良運動,主張君主立憲制,對封建專制沖擊;(3)失敗原因: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強大,阻礙變法的開展;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根本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不高,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妥協性與軟弱性)。(4)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4、結果:戊戌政變,廢除大部分變法措施(保留京師大學堂)5、影響:(1)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2)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3)局限性:沒有涉及到開國會、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等政治主張。(二)王朝自救:清末新政(1901-1911)【概念詮釋】1、廣義上的清末新政:1901-1911年,這10年清政府所進行的改革都稱之為新政,是中國現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2、狹義上的清末新政:指1901-1905年間,面臨內外交困之危局,為實現王朝之自我救贖,晚清政府進行的一場自上而下的涉及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方面的改革運動。又稱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晚清改革、光緒新政。3、預備立憲:指1906-1911年間,清政府在其他改革的同時,主要在政治層面所展開的改革。1、背景:(1)《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政府統治危機日益嚴重。(2)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勢的發展;(3)中體西用思想發展。2、目的、內容、性質目的 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內容 文化教育 改革教育,廢除科舉、興辦學堂、派遣留學生軍事 編練新軍經濟 振興商務、獎勵實業性質 清政府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自救運動思考:清末新政與戊戌維新運動有哪些共同點?向西方學習;自上而下的改革;側重于制度改革。3、評價:(1)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階級基礎、社會基礎、武裝力量等,為革命的爆發提供了導火線;(2)清末新政未能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反而加速了清朝的覆滅,使辛亥革命成為歷史的必然。知識拓展:預備立憲(1906-1911)1、目的:預備立憲,就是正式立憲前的準備工作。它是清政府為抵制革命,籠絡資產階級上層,鞏固自己的統治所采取的措施。2、經過:①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②1906年下詔“預備仿行立憲”學習日本 ,漸行立憲。③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⑤內容:預備期為9年;皇權至高無上。⑥1911年裁撤軍機處,設責任內閣;閣員13人,滿族占9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故稱“皇族內閣”。3、實質:騙局。依據:集權于皇上和皇族。欽定憲法、皇權至高無上;組成“皇族內閣”,按英、日立憲制,皇族不能進入內閣。4、影響:(1)客觀進步意義:預備立憲政體雖不完備,但不同于封建君主專制,帶有向資產階級政權過渡的性質。是一場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質的改革,被動和主動地順應了時代的潮流。(2)立憲派內部開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3)引起漢族官僚的離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4)削弱了自身統治,促進了革命形勢的高漲。(三)民國革新:民國改革1、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2、局限:但由于民國時期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3、結果:這些改革多以失敗告終。思考:如何認識中國近代的改革?1、特點:●近代改革的主題是救亡圖存;●不同階級提供了不同的方案;2、結果:多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進行;中外反動勢力強大; 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3、意義: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思想的解放和社會的進步。改革 意義戊戌變法 沖擊封建制度;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思想啟蒙、促進中國人民覺醒清末新政 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改革 促進了共和觀念、文明風俗和近代教育的發展4、啟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三、民族復興之變:現代中國的改革(一)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改革(1949—1956年)——深刻轉變1、目的: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2、內容:(1)土地改革:從1950年到1953年春,全國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勞動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三大改造:1953年到到1956年底,通過“三大改造”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3)民主改革:民主改革是中國政府對舊中國遺留企業所進行的政治改革。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鞏固了新生政權。3、重要意義:(1)解放了生產力,恢復經濟,鞏固政權,人民當家做主;(2)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二)全面建設時期(1956--1966)——社會主義道路探索變1、良好開端:1956年,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和召開中共八大,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開端。2、結果:(1)曲折: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犯了“左”傾錯誤,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曲折。(“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大躍進”運動:“以鋼為綱”“以鋼為綱”。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使國民經濟和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人民公社化運動:擴大生產,組織集中,提高生產力。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成就:初步建立起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積累了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論述了社會主義建設中應該正確處理的十個方面關系。強調對蘇聯在建設社會主義中暴露的缺點和錯誤,要引以為戒。中共八大: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開,正確分析了中國階級關系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向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決策,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八字方針:1960年,中國共產黨出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對左傾錯誤進行了糾正。思考:社會主義道路的艱難探索給我們留下哪些寶貴的歷史經驗?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②生產關系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③發展經濟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④國民經濟各部門要協調發展發展。(三)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至今)1、重大決策:2、主要內容(1)農村改革——舊貌換新顏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村民秘密寫下了保證書,決定包產到戶,從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②發展鄉鎮企業:1984年以后,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僅安置了大量的農村剩余的勞動力,而且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支柱。③撤公社設鄉鎮;取消農業稅: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取消農業稅,標志著中國農民的命運開啟了一個不同以往任何歷史時期的嶄新階段。④承包地三權分置:"三權分置" 思想可以有效地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承包農戶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更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⑤脫貧攻堅戰:2015年11月,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強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⑥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標志著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迎來了重大戰略機遇。(3)所有制改革:單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4)經濟體制改革: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5)五位一體改革: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時間 會議 重大決策 歷史意義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開始改革開放2012年 中共十八大 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2013年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 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部署、總動員,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總目標2017年 中共十九大 ①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②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③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并載入黨章。 譜寫新篇章2019年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 ①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進一步作出部署。 ②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 邁進新時代3、改革開放的意義:(1)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2)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4、經驗:第一,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第二,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第三,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第四,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五,必須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勢。第六,必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第七,必須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八,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第九,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9 / 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