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食物采集時期(1)食物來源: 現成的動植物;(2)生產工具: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3)生活方式: 、漁獵;遷徙生活;用火取暖、燒烤食物。2.食物生產時期(1)出現原因:在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人類逐漸學會選擇、馴化野生動植物,原始的農耕和 出現。(2)農耕的起源及畜牧的產生農耕的起源 西亞 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東亞 黃河中上游是粟的發源地;長江中下游的居民最早種植水稻中美洲 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產地畜牧的產生 西亞 距今約9000年前,人們已經飼養綿羊和山羊中國 距今約7000年前, 的居民已經飼養豬和狗南美 距今約600年前,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3.農業出現的意義(1)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①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從采集、漁獵轉向農耕和畜牧,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初步改變了純粹依賴 的狀況。②農業生產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長。(2)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①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逐漸形成 。②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一部分人從食物生產中解放出來,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 。③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因為 的需要而產生。(3)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①人類認識到天文知識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促進了 的較快發展。②數學和其他相關學科也逐漸發展起來。知識點二 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一)四大文明1.地理分布:(1)西亞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2)非洲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3)南亞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4)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古代中國文明。2.生產特征:(1)為了減少旱澇對農業的影響而重視修建 ;(2)統治者重視 的開鑿、疏浚和維護。(二)不同地區的生產與生活1.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1)食物生產:主要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2)社會生活古巴比倫王國 ①王室和神廟擁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員、貴族、商人等也擁有土地,他們合伙經營或將土地出租給佃戶。②頒布《 》。古埃及 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②以 為中心的農業體系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2.古代中國(1)食物生產:古代中國主要分為北方 農業區和南方 農業區。(2)社會生活①農業生產:商和西周時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農夫集體耕作;戰國以后, 得到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②小農經濟:戰國后以 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通過家庭手工業等途徑補貼家用。③國家政策: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推行 政策。④水利工程:秦國修建的 、西漢修建的龍首渠等體現了國家對水利工程的重視。⑤生產特色:秦漢到隋唐時期,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3.古希臘(1)食物生產①大麥和小麥從西亞傳入希臘,成為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②古希臘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在地力較差、不適于種糧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園,種植 ,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2)社會生活:城邦公民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普遍使用奴隸勞動。4.古羅馬(1)食物生產:以谷物生產為主,同時種植橄欖和葡萄。(2)社會生活:在很長時期內實行土地國有,人們以 為單位進行生產。隨著征服擴張,貴族或富人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土地,而小農卻逐漸破產。5.美洲(1)食物生產: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馬鈴薯。(2)社會生活: 人的土地除貴族私有的部分外還有村社公有土地和家庭份地。知識點三 生產關系的變化1.男子在生產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1)農業的產生是這一變化的重要原因。(2)婦女主要從事家務勞動和家庭副業,女子在農業生產中逐漸退居 地位。2.私有財產的出現(1)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人類生產的產品有了剩余。(2)表現:氏族部落首領利用自己的權力把一些集體財物據為己有,變成私有財產。(3)影響:氏族內部出現了 。3.階級和國家的產生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階級產生了。為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需要有一個強制機關, 應運而生。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節的產物。【能力提升】1.著名歷史學家錢乘旦在《西方那塊士》中講到:“由于有了農業,食物有了保障,人們定居下來,生活比較安定了,可以養活更多的孩子,為了養活這些人,人們就必須開墾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現農業”。以下與作者觀點最接近的是( )A.農耕文明具有擴展潛能 B.農耕文明社會分工發達C.農耕文明生產效率較高 D.農耕文明社會組織完備2.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種植植物能養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養活的人口多得多。……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們出于記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發明。”斯塔夫里阿諾斯想表達的是( )A.農業種植要比采集食物先進 B.階級社會的產生與發展C.農耕與人類文明產生的關系 D.祭司與文字誕生的關系3.考古學家發現,古埃及人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豐盛的,包括大麥粥、燉鴿肉、烤鵪鶉、小麥面包、蛋糕、水果等。這些祭品主要是當地的農產品,墓室的壁畫中也常常出現農民種植莊稼的場景。據此可知古埃及( )A. 農業促進烹調水平提高 B.農業影響宗教信仰發展C.財富積累提供物質基礎 D.喪葬習俗反映農業繁盛4.據考證,在山東龍山文化、河南舞陽賈湖、江蘇高郵龍虬莊等遺址中均發現了稻谷的遺存,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干欄式”糧倉(倉中還剩有稻谷)是至今發現的南方最早的儲糧設施。這說明當時( )A.水稻栽培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B.水稻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C.中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D.水稻種植的范圍比較廣泛5.公元前4世紀中葉羅馬出現了重銅錢。公元前268年開始鑄造銀幣,單位是第那流斯,具有貯存攜帶、流通、保值等功能。之后,凡外邦商人抵達古羅馬本土,就要把他們本國的鑄幣兌換成羅馬的第那流斯銀幣才能使用。這說明當時的羅馬( )A.嚴格控制對外貿易 B.商業經濟較為繁榮C.商品交易程序規范 D.遠洋貿易極為興盛.6.根據目前的研究,西亞地區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南亞、中國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農作物。據此可知( )A.人類文明興起以農耕為基礎 B.亞洲地區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C.農業是文明誕生的基本標志 D.糧食作物培育推動了社會分工7.據史書記載,一個古代瑪雅農民使用石器、木器和骨器,就可以供給12口人充足的糧食;在盛產糧食的地區,一個瑪雅農民花兩個月的勞動就能生產出全家一年的食物以及須交納的賦稅和貢物。由此可推知( )A.瑪雅人農業經營規模較大 B.瑪雅地區農耕條件優越C.瑪雅人農業商業化程度高 D.瑪雅文明盛行精耕細作答案以及解析【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 (1)自然界 (3)采集2. (1)畜牧 (2)河姆渡3. (1)自然資源 (2)聚落;手工業勞動;精神生活 (3)天文歷法知識點二 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一)2. (1)水利工程 (2)灌溉系統(二)1. (2)漢謨拉比法典 尼羅河2. (1)粟麥 (2)稻作 鐵犁牛耕;家庭;重農抑商;都江堰3. (1)葡萄和橄欖4.(2)家庭5.(2)阿茲特克知識點三 生產關系的變化1. (2)從屬2. (3)貧富分化3. 國家【能力提升】1.答案:A解析:根據“由于有了農業……可以養活更多的孩子。為了養活這些人,人們就必須開墾更多的土地,于是在更多的地方出現了農業”可知,農業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因而需要開墾更多的土地,促使農耕文明進行擴張,A正確;BCD和材料無關,排除。故選:A。2.答案:C解析:據題意可知,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農業的出現使食物有了剩余,從而產生了新的祭司階級,而文字是祭司們為了記事而做出的發明,即農業的出現推動了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故選C;A項說法屬于主觀臆斷,排除;B、D項說法都沒有體現農業產生的影響,排除。3.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古埃及的食物生產。根據材料可知,古埃及人為死者提供豐盛的祭品,其中大多是當地的農產品,這反映出古埃及農業的繁盛,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祭品大多源于農業生產,A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的宗教信仰,B項排除。物質基礎包括很多方面,豐富的祭品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不能僅由祭品豐富就推斷出財富積累提供物質基礎,C項排除。4.答案:D解析:根據“在山東龍山文化、河南舞陽賈湖、江蘇高郵龍虬莊等遺址中均發現了稻谷的遺存”可以看出,材料中所涉及的地方都證明已經有種植水稻了,反映出水稻種植的范圍比較廣泛,D項正確;A項太夸張,排除A;沒有比較不能得出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排除B;沒有比較不能得出中國是最早,排除C。故選D項。5.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公元前268年開始鑄造銀幣,單位是第那流斯,具有貯存攜帶、流通、保值等功能……”,可以看出由原來的重銅錢發展為銀幣,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古羅馬對外商的相關規定,不是嚴格控制,排除A項;材料涉及外商來古羅馬必須兌換相應的貨幣,涉及的是規定,不是程序,排除C項;材料不能看出遠洋貿易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A解析:A.根據“西亞地區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南亞、中國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農作物”可以看出各個文明區域主要是以農耕為基礎,故正確;B.材料中涉及到了亞洲和美洲,故排除;C.文明誕生的標志有文字的出現、城的出現、禮制的出現等,不包括農業的發展,故排除;D.材料中沒有涉及到社會分工,故排除。故選:A。7.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瑪雅人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但是農業產量高,能夠滿足家庭的生活和消費的需要,說明瑪雅地區農耕條件優越,B項正確;瑪雅人采取極為原始的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其農業經營規模較小,不是精耕細作,排除AD項;瑪雅人農業生產程度較高,商業發展程度較低,排除C項。故選: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