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古代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1.交通的起源(1)“路的形成”: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2)定居生活生產后交通的發展:以 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但運輸物品依賴的仍是天然的道路與河流。2.陸路建設:人工道路的鋪設(1)古羅馬: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 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2)古代中國:①秦朝:修筑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 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②漢朝: 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③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④元朝:在全國遍設 ,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3.水路建設:運河的開鑿(1)古代中國:①春秋時期:已有運河。②秦朝:開鑿連接湘水和離水的 ,其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③隋朝: 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中國南方和北方。④元代:京杭大運河全長近1800千米,為世界之最(2)近代西方:①法國:17世紀開通的米迪運河開辟了避開直布羅陀海峽、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運河之一。②荷蘭:17世紀 建立的運河系統,是荷蘭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知識點二 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1.對海洋的探索(1)古代中國對海洋的探索: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 ”。①西漢:已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②宋元時期: 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海船載重量、抗沉性能明顯提高,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運用,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③明朝:1405-1433年, 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2)古代世界其他地區人們對海洋的探索①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②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③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④阿拉伯人:在 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2.全球航路的建立(1)海上航線的建立①表現:新航路的開辟及發展a.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b.哥倫布到達美洲;c.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環球航行;d.歐洲人開辟和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②影響: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 逐漸形成。(2)運河的開通①蘇伊士運河(1869年)a.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的水道原先需要繞道非洲的 。b.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②巴拿馬運河(1914年)a.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路最初要通過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b.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知識點三 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1.蒸汽機車及鐵路的發展(1)西方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了 。②人類步入鐵路時代:19世紀上半期,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大發展。(2)中國①唐胥鐵路(1881年):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②京張鐵路(1909年):由 主持修建,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③鐵路主權的喪失:中國的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2.汽船、輪船等的發展(1)西方①汽船:1807年美國人 發明了汽船。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②輪船:蒸汽機以及后來的 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2)中國①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輪船開到中國。②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 的序幕。③1872年,官督商辦的 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3.汽車的發展: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在20世紀以前,汽車還不夠普及。知識點四 交通與社會變遷1.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1)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2)加強了中央集權(3)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2.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1)中國①清江浦:因京杭大運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運路線的改變和津浦鐵路的開通而衰落。②鄭州:京漢和陀海兩大鐵路開通后鄭州發展態勢超越了洛陽與開封兩大古都。(2)西方①美國紐約: 將紐約與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區聯系起來推動紐約發展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②英國曼徹斯特:通海運河的建成使 迅速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1)唐朝:水驛、陸驛發達,主要郵路有7條,從事驛務的人員眾多。(2)明朝:出現民間通信機構 。(3)清朝:①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②1897年創辦的 ,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其業務范圍包括收寄信函、明信片、包裹和辦理匯兌等。③晚清時電報、電話傳入中國。【能力提升】1.秦朝建立后,陸續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三種道路交通網絡:一是向東直通燕齊地區、向南直達吳楚地區的馳道;二是從咸陽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賓)到達滇池地區的五尺道。這些道路的修建客觀上( )A.促進了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 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武力控制C.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D.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2.漢唐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大量的中國植物在中亞、西亞和東歐地區被栽種,大量的中國生產工具在這些地區被仿造與利用,諸多中醫經驗在這些地區被用于人和動物的治療。由此可知,絲綢之路( )A.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B.體現中華民族開放進取的心態C.便利了中國商品的對外輸出 D.惠及沿線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3.從隋至元大運河線路的延長以及從人字形到南北貫通的一字形的改變,不僅從空間上拉近了中國南北的距離,更從國家戰略格局上促進了傳統經濟格局和政治地緣格局的改變,由此可知,大運河的發展( )A.解決了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 B.帶動沿岸出現新的生產關系C.影響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轉移 D.連接南北區域促進文化趨同4.清代“衣食”漕事者甚眾,除直接參與漕運的運丁和水手,輔助漕糧運輸的纖夫和腳夫,還有對運河進行日常維護的淺夫,圍繞漕事逐利的商販。漕運成為運河沿岸乃至于更大區域的社會各階層謀生牟利的社會場域。這反映了清代漕運( )A.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B.導致了重農抑商政策松動C.縮小了南北間的經濟差距 D.影響了大眾出行方式5.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開辟的新航線將“海上絲綢之路”從區域性的海上航線延伸為全球性的交通網絡。此后,歐洲人逐漸掌握了海上航線的主導權,改變了傳統“海上絲綢之路”以和平貿易為基調的特性。這反映出( )A.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B.新航路開辟推動了資本主義擴張C.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加強 D.中國喪失了在對外貿易上的優勢6.17世紀歐洲《海軍手冊》的前言提及:他們可以不知道整個地球是什么樣的,但至少應該知道奧斯曼帝國和其鄰國之間的地圖。這樣,他們在率軍征戰時,才能根據知識向前推進。該前言強調( )A. 開辟新航路的意義重大 B. 認識世界地理并不重要C. 推進海外擴張十分必要 D. 掌握地圖科學的重要性7.“蒸汽和新的工具機把工場手工業變成了現代大工業,從而把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基礎革命化了。工場手工業時代的遲緩的發展進程變成了生產中的真正的狂飆時期。”下列出現在“狂飆時期”的歷史現象應是( )A.英國人霍金斯第一次將黑奴販賣給西班牙B.英國第一艘商用汽船成功橫渡大西洋C.最早的托拉斯組織美孚石油宣告成立D.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8.1908年,湘潭紳商們對于粵漢鐵路正線不經過湘潭深感憂慮:“潭埠勢必永遠成廢”“數百年祖宗營業,一旦歸于無何有之鄉,萬眾能不寒心!”最終結果,湘潭隔江與鐵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則因鐵路通車走向興盛。由此可見( )A.鐵路改變南北經濟格局 B.新式交通影響地方興衰C.列強通過路權蠶食掠奪 D.地方紳商掀起保路運動9.“查俄國海線可達上海,旱線可達恰克圖。欽使曾紀澤由俄國電報到上海,祇須一日。……是上海至京僅二千數百里,較之俄國至上海數萬里,消息反遲十倍。倘遇用兵之際,彼等外國軍信速于中國,利害已判若徑庭。”這說明( )A.外交和軍事合力收回伊犁 B.電報在軍事中的重要價值C.新疆問題加速了電報鋪設 D.電報鋪設在中國各地受阻10.在使用傳統交通工具的時代,陌生男女共處某一交通工具內的情況是很少見的,近代以來,隨著輪船、火車和公共汽車的相繼傳入,男女同處一個公共空間的情況越來越多,人們從開始的憂慮、防范,逐漸過渡到習以為常。這反映出( )A.市民對新式交通工具的贊同與認可 B.大眾交通工具的層次性日益突出C.近代交通工具改變了人們的出行觀念 D.西方的自由平等觀念已深入人心答案以及解析【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古代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1. (2)住地2. (1)各行省 (2)咸陽;絲綢之路;驛站3. (1)靈渠;大運河 (2)阿姆斯特丹知識點二 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1. (1)海上絲綢之路;造船工藝;鄭和 (2)印度洋2. (1)環球交通網絡 (2)好望角知識點三 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1. (1)蒸汽機車 (2)詹天佑2. (1)富爾頓;內燃機 (2)造船工業;輪船招商局知識點四 交通與社會變遷2.(2)伊利運河;曼徹斯特3.(2)民信局 (3)大清郵政官局【能力提升】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一是向東直通燕齊地區、向南直達吳楚地區的馳道;二是從咸陽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賓)到達滇池地區的五尺道”可知,秦朝建立后所修建的通向各個方向的交通網絡客觀上有利于加強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和聯系,故C項正確。秦朝建立后全國已經統一,故A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的是秦朝建立的交通網絡的影響,無法得出中央對地方加強武力控制的結論。故B項錯誤;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是長期發展和交融的結果,與材料無關,故D項錯誤。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國的植物、生產工具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亞、西亞和東歐地區,這有利于改變當地的農業種植結構,提高生產力,中醫經驗傳到這些地區有利于當地民眾的疾病防治,降低死亡率,延長壽命,由此可知,絲綢之路惠及沿線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D正確。3.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古代的水路交通。據材料“更從國家戰略格局上促進了傳統經濟格局和政治地緣格局的改變”可知,大運河加強了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的溝通,促使古代政治中心由洛陽向大都北移,故選C項;“解決”說法錯誤,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一直存在,排除A項;“傳統經濟格局的改變”指經濟重心的南移,而不是出現新的生產關系,明中后期才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大運河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且“文化趨同”說法錯誤,排除D項。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清代‘衣食’漕事者甚眾……社會各階層謀生牟利的社會場域”可知,材料反映清代從事漕運職業者數量龐大,類型多樣,且聚集在運河沿線,是運河商品流通、城鎮發展的重要力量,極大地促進了運河區域消費市場和商業環境的繁榮,故選A項;清代強化重農抑商政策,“松動”說法錯誤,排除B項;“縮小”說法錯誤,清代經濟重心仍在南方,排除C項;漕運指中國古代歷代封建王朝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經水路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運輸方式,與大眾出行方式無關,排除D項。故選:A。5.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西方對海洋的探索。由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推動了全球性交通網絡的發展,伴隨而來的殖民擴張與殖民掠奪推動了資本主義的擴張,B項正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A項排除;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題干未涉及中國在對外貿易上的變化,排除D項。6.答案:D解析:根據“他們可以不知道整個地球是什么樣的能根據知識向前推進”可得出地圖知識對于對外征戰十分重要,D項正確;根據“他們可以不知道整個地球是什么樣的”可知,材料并沒有強調開辟新航路的意義重大,排除A項;認識世界很重要,排除B項;材料強調地圖知識,而不是對外擴張的重要性,排除C項;故選:D。7.答案:B解析:材料“蒸汽和新的工具機把工場手工業變成了現代大工業”反映了以蒸汽機為動力,實行機器大生產,因此造成“狂飆時期”的歷史事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出現了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汽船,故B項正確;A項發生在工業革命之前,故A項錯誤;C項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出現的,故C項錯誤;1957年,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故D項錯誤。8.答案:B解析:通過題干中粵漢鐵路通線之后,“潭埠勢必永遠成廢”與“距其15公里的株洲則因鐵路通車走向興盛”的對比可知,粵漢鐵路通車之后,湘潭衰落,而株洲興盛,說明鐵路的修建影響到了城市的衰落與興盛,故選B項;題干只是述及了湘潭和株洲的衰敗與興盛,不能擴大為鐵路的開通改變了經濟格局現象,排除A項;題干沒有提及列強對粵漢鐵路的路權控制,排除C項;題干只是提及了湘潭紳商對粵漢鐵路不經過湘潭的態度,沒有提及其對路權的爭奪問題,排除D項。9.答案:B解析:材料中“倘遇用兵之際,彼等外國軍信速于中國,利害已判若徑庭”,體現電報在軍事中的價值,故選B項;收回伊犁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且材料重點在說電報的作用,排除A項;該材料發生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后,排除C項;材料強調了電報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沒有體現電報鋪設在地方受阻的問題,排除D項。10.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交通工具發展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由“隨著輪船、火車和公共汽車的相繼傳入,男女同處一個公共空間的情況越來越多,人們從開始的憂慮、防范,逐漸過渡到習以為常” 可知,交通工具對人們的觀念產生影響,故選C項;題干提及的是人們對新式交通工具的適應,而不僅僅是“市民”的看法,排除 A項;題干中輪船、火車和公共汽車之間的關系沒有體現層次性,排除B項;題干提及的是近代交通工具的影響,而非西方觀念對中國人的影響,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