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農業工具的變化(一)耕作工具1.材質的演變:人類的 種類繁多,材質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銅、鐵等。2.分類(1)石器:①舊石器時代的制作方法以 為主;②新石器時代在打擊的基礎上增加了 。(2)銅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已出現小件 ,青銅在當時是珍貴的資源,青銅鑄造的農具數量有限。(3)鐵器:①公元前15——前14 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 ;②中國在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③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 制作的農具。(二)灌溉工具1.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已經能夠制造陶器,汲水灌溉。2.在古埃及和中國等地,人們已懂得利用 進行灌溉。3.中國東漢末期已出現 ,三國時期馬鉤對其進行革新,民間廣泛使用。4.唐朝出現了 ,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三)畜牧業生產工具古人用圈廄飼養禽畜,用馬槽來喂馬。知識點二 手工業工具的進步(一)紡織工具1.古代中國(1)約3萬年前:山頂洞人已經用 縫制獸皮(2)新石器時代晚期:使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3)漢朝:①使用紡車紡紗;②能夠使用構造復雜的 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紡織品(4)元朝以后:紡織機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出現過紡紗用的紡車2.古代西方:出現過紡紗用的紡車。(二)制瓷工具1.主要工具:坯車、匣缽、支釘等。2.發展:(1)新石器時代晚期:采用 來制坯。(2)中國南朝:為防止在燒制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損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火泥制成的匣缽中。(3)唐宋時期:為防止器物在燒制過程中粘連,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經燒好的黏土塊—— 。(三)冶煉工具1.鍛打(制作小型金屬器具)(1)土爐:融化金屬原料(2)錘:打擊金屬原料(3)銼:磨平金屬2.鍛造(制作大型金屬器具)(1)坩堝:融化金屬原料(2)范:①定型,商周時期用于制作青銅器。②定型,戰國以后用于制作鐵農具。知識點三 勞作方式的發展1.農業家庭式勞作(1)背景:① 的逐步推廣,一家一戶的個體勞作成為可能。②集體勞作的形式逐漸瓦解。(2)表現:①中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統治者鼓勵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 生產模式。②古希臘羅馬歷史上,氏族部落解體之后,一家一戶的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2.農業莊園式勞作(1)特點:眾多奴隸或農奴在 的土地上進行集中勞作,勞動者被束縛在土地上,生產力低下。(2)表現①羅馬共和國晚期,戰爭帶來的大量奴隸涌入羅馬,出現了大型奴隸制莊園。②中古時期的西歐,大量農奴或農民在領主的莊園中 。③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 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3.手工業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1)含義:手工業 是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的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作坊式勞作是擁有某種手工工藝的民營和官營作坊。(2)特點:手工業者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能力提升】1.1965年10月24日,河北省易縣武陽臺大隊社員在村西耕地時發現鐵劍、鐵戟各一件,刀幣數枚,于是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結果出土大量鐵器,其中鐵農具有犁、鏵、鏟、鐮等,且鐵農具的數量超過了其他工具的總和,據此可知當時( )A.鐵農具已在全國范圍內使用 B.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升C.鐵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經成熟 D.河北地區經濟最為發達2.“其車之制……車身用板作槽……槽中架行道板一條……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龍骨板系其在上。兩邊各帶拐木置于岸上木架之間,人憑架上,踏動拐木,則龍骨板隨轉,循環行道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A.兩漢時期已經廣泛使用 B.標志著古代水利設施的完善C.開啟了農具自動化先河 D.是農業灌溉工具的重大改進3.魏晉南北朝的豪強地主莊園里,除了從事農業生產外,還從事開礦、冶鐵、制鹽乃至造船等較大規模的手工業生產。這些行業雖歷來為國家所控制,但私家“與公競爭,以收私利”的現象時有發生。材料能夠表明這一時期( )A.鹽鐵專賣制度形同虛設B.莊園經濟一定程度上促進民間手工業發展C.商品經濟得到快速發展D.民間手工業逐漸能夠與官營手工業相抗衡4.在對手工業者的管理上,南朝開始推行的“輪番上役”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個工匠每年服役2個月,在此基礎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傭工匠的制度。這表明( )A.官營手工業地位被民營手工業所取代 B.國家對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國家分裂阻礙手工業發展進步 D.民族交融推動了國家經濟政策調整5.裸燒法是綜合采用支燒和墊燒工具進行的瓷器燒制方法。在北宋中期的觀臺磁州窯遺址內發現的碗、盤底部都有三個支釘痕跡,即為裸燒的痕跡。這表明支釘( )A.為磁州窯最早使用 B.是裸燒時使用的制瓷工具C.在燒制瓷器時起到固定的作用 D.可防止器物在燒制過程中的粘連6.元初王楨《農書》所載100多種農具,其中絕大多數宋代均已有之,并且構成一個相當完整的系列。這個農具家族中的多數成員,一直使用到新中國成立以后。這表明宋代( )A.基本完成了傳統農具的定型化 B.南北農業生產方式已經沒有差異C.小農經濟處于持續不斷衰退中 D.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7.匣缽將火焰與坯件隔離,減少了粘釉、火刺、變形等缺陷。陶瓷專家勞法盛指出:越窯因在制瓷時使用了匣缽,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減薄、釉面更為晶瑩光潤,瓷器質量有了極大提高,成為全國瓷器之冠。這表明( )A.中國古代科技應用十分廣泛 B.唐代越窯制瓷水平為中國歷代最高C.中國古代手工業水平享譽世界 D.中國古代技術創新推動了手工業發展8.麻曾是中國古人重要的紡織原料,很多成語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斬亂麻、皂絲麻線和心亂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種植量大大減少,其主要原因是( )A.舒適廉價的棉紡織品的沖擊 B.來自西方工業化生產的沖擊C.官營手工業對民間手工業的沖擊 D.絲織業快速發展帶來的沖擊9.明代史載,松江原本沒有暑襪。有人使用尤墩鎮所產輕薄棉布制成單暑襪,大受歡迎;所以松江本地新開設的百余家暑襪店的店主,把尤墩布分發給當地男婦縫紉成襪,男婦以“從店中給籌取值”為生。這表明( )A.商幫開始介入商品生產 B.江南市鎮體系發展起來C.家庭手工業已逐漸衰落 D.棉紡織業出現雇傭關系答案以及解析【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農業工具的變化(一)1. 耕作工具2. (1)打擊;磨制 (2)青銅器 (3)冶鐵技術;灌鋼法(二)2.杠桿原理3.翻車4.筒車知識點二 手工業工具的進步(一)1. (1)骨針 (3)提花機(二)2. (1)坯車 (3)支釘知識點三 勞作方式的發展1. (1)鐵犁牛耕 (2)男耕女織2. (1)莊園 (2)服勞役;塢堡3. (1)家庭式勞作【能力提升】1.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出土文物系春秋戰國時期的,出土鐵農具的數量超過了其他工具的總和,且種類較多,這表明戰國時期鐵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漸推廣,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升,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鐵農具在其他地區的使用情況,排除A項;出土鐵犁,可推測當時已采用鐵犁牛耕,但無法推斷耕作方式已經成熟,排除C項;僅憑材料不能證明河北地區經濟最為發達,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農業灌溉工具。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我國古代的農業灌溉工具——翻車(龍骨水車),該工具發明于東漢末年,“兩漢時期已經廣泛使用”與史實不符,A項錯誤;中國古代的水利設施一直在不斷進步,B項錯誤;操作翻車仍然依靠人力,C項說法錯誤,排除;翻車是對傳統灌溉工具如桔槔和轆轤等的重大調整和改進,故D項正確。3.答案:B解析:莊園經營較大規模的手工業生產,出現了“與公競爭,以收私利”的現象,說明莊園的經濟活動促進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中現象沖擊了鹽鐵專賣制度,但不能得出鹽鐵專賣制度“形同虛設”,A項錯誤;莊園經濟的一大特征是自給自足,商品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不能得出,C項錯誤;D項夸大了此時期民間手工業的發展程度,且不能由材料得出,錯誤。4.答案:B解析:從“輪番上役”“雇傭工匠”可以看出,南北朝時期國家對工匠采取的不是完全服役,而是有一定的雇傭成分,這表明國家對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官營手工業地位被民營手工業所取代,排除A項;國家分裂與手工業“輪番上役”制度無直接聯系,排除C項;題干無法反映民族交融推動國家經濟政策調整,排除D項。5.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制瓷工具支釘。從材料“裸燒法是綜合采用支燒和墊燒工具進行的瓷器燒制方法”“碗、盤底部都有三個支釘痕跡,即為裸燒的痕跡”可以看出,裸燒時使用了制瓷工具支釘,故B項正確;材料中提到磁州窯遺址內發現的器物上有支釘的痕跡,但不能表明磁州窯最早使用了支釘,故A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支釘的作用是防止粘連,與固定作用不同,故C項錯誤;材料不能表明支釘防粘連的作用,故D項錯誤。6.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元初王楨《農書》所載100多種農具,其中絕大多數在宋代均已有之,不但構成一個相當完整的系列,并且這個農具家族中的多數成員,一直使用到新中國成立以后,這表明宋代基本完成了傳統農具的定型化,A項正確;南宋時,中國經濟中心完成了南移,南方農業生產超過了北方,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小農經濟處于持續不斷衰退中”,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農具的發展狀況,無法反映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是否形成,排除D項。故選A項。7.答案:D解析:“越窯因在制瓷時使用了匣缽,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減薄、釉面更為晶瑩光潤,瓷器質量有了極大地提高,成為全國瓷器之冠”屬于技術創新推動生產發展的典型,故選D項;僅根據材料不能認為中國古代科技應用廣泛,故排除A項;B項說法太過絕對,故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故排除。8.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紡織業的發展。元朝時期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明朝棉花種植區域的擴大和棉紡織技術的進步使棉紡織品變得物美價廉,取代絲麻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因此A項正確。B項錯誤,明朝時期西方工業化還沒有開始;C項錯誤,明朝中后期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這與紡織原料變化無關;D項錯誤,絲綢造價高昂,不是當時民眾衣服的主要原料,明代絲織業的發展不是造成麻種植減少的主要原因。9.答案:D解析:松江原本沒有暑襪,但是松江暑襪店主將尤敦布分發給當地男婦縫紉成襪,男婦以“從店中給籌取值”為生,這是一種典型的雇傭關系。D正確;A錯在“開始”,排除;題干主旨并不是關于江南市鎮,排除B;題干反映出家庭手工業和市場的關系,不能說明家庭手工業衰落,排除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