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單元總結提升(一)一、先秦至秦漢政治制度的演進與創新時期 中央體制 地方體制 選官體制西周 家國一體,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地方具有較強的獨立性 世卿世祿制秦朝 創設三公九卿制,首次建立君主集權于上、行政分權于下的體制 推行郡縣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推行軍功爵制度;“以吏為師,以法為教”漢朝 設立中外朝制度,在正式行政體制之外另設機構,以達到分權的目的 郡國并行;推恩令;刺史 創設察舉制,有利于人才選拔,后期出現問題二、先秦至秦漢時期統治思想的演變1.商朝的天命思想商朝時期,天命思想盛行,商人作重大決策時都要占卜天命。天命思想是生產力落后和敬畏大自然的產物。2.周朝的宗法思想周朝以宗法血緣作為分配和繼承政治權力的依據,宗法思想盛行,形成了嚴格的貴族等級序列,中國社會從對神的崇拜轉化為對祖先的崇拜,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戰國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張富國強兵、依法治國、專制集權,適應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的社會現實,受到各個諸侯國統治者的推崇。但是秦朝推崇法家思想,二世而亡,引發了人們對法家思想的反思。4.漢代的儒家思想西漢董仲舒發展了儒家思想體系,具有“外儒內法”的特點。漢武帝尊崇儒術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對中國乃至東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秦漢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中的貢獻1.大一統的觀念認同秦朝建立后,廢分封行郡縣,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基礎。大一統的觀念逐漸形成并固定下來。漢武帝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統觀念得以鞏固和發展。從此以后,“大一統”觀念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2.中央集權的制度認同秦漢時期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時期。隨著秦統一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應運而生,權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又高度集中于皇帝。與皇帝制度相適應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機構和官僚體系,保障了中央集權制度有效地實施。3.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秦漢時期是一個由文化多元逐漸走向文化相對統一的時期。秦漢時期采取的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很快實現了“書同文”“行同倫”,漢代以后儒學獨尊地位確立,儒家思想被用來作為統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從此,統一的價值體系形成了。1.分封制下的權力分配周天子并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的諸侯擁有較大自主權。 雖然分封制下的諸侯對周王負有一系列義務,但諸侯同時享有再次分封、設置封地內官員等一系列的權力,擁有較大的自主性。隨著血緣關系的疏遠,西周后期出現了諸侯分裂割據的現象。典例 (2023·秦皇島高一階段練習)文字最初是用于祭祀活動。西周時期,周天子壟斷青銅器鑄造權和對文字的解釋權,并將刻有銘文的青銅器贈予諸侯,由諸侯帶到各自的封地。周天子旨在( )A.確立君主集權 B.強化祭祀活動C.構建政治認同 D.統一全國文字2.諸子百家思想異同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迥異,但他們重構社會秩序的時代追求基本一致。 諸子百家因階級立場等因素的不同,各自提出了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具體思想主張有何差異,其目的基本一致,都是試圖用自己的理論重構社會秩序。典例 (2022·寧鄉高二期末)百家爭鳴時期,孔子提出克己復禮,老子提出無為而治,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韓非主張中央集權。其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 )A.恢復周禮 B.建立君主專制C.維護統一 D.重建社會秩序3.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的區別君主專制反映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而中央集權反映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1)“君主專制”是一種決策方式,其特點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更多地體現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材料中多體現為對中央機構的調整。 (2)“中央集權”是針對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而言,是一種國家行政管理體制,與地方分權相對。其特點是全國軍、政、財等大權都歸屬中央,地方必須絕對聽命于中央,沒有任何獨立性。材料中多體現為對地方機構的調整。典例 (2023·合肥模擬預測)秦始皇設御史大夫,由左右親信出任,負責起草誥命文書,皇帝制書、詔書下達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轉。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會直接交給御史大夫辦理。由此可見,秦始皇設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牽制丞相,加強君權B.輔佐丞相,處理軍政事務C.掌控軍權,統領全國D.控制郡縣,加強中央集權4.全面認識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嚴重危害封建統治,但是一定程度、一定時期也促進社會發展。 自耕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土地兼并會嚴重地影響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失地農民增多,還會激化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地主豪強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會轉化為地方割據勢力。以上,都對封建統治產生嚴重威脅。但是大土地所有制符合社會發展方向,另外土地經營方式也在變化,隨著土地兼并的發展,租佃式經營逐漸超過自耕農式經營,在明清成為最主要的經營方式。典例 (2022·蘭州高一期中)圖一、圖二所示均為河北安平漢墓壁畫中的部分關于當地莊園生活的修復圖案,其恢宏的場面和宏大的規模印證了《史記》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的記載。這類莊園的興起( )圖一 圖二A.緩解了社會的貧富分化B.得益于政府的重農政策C.侵蝕了皇權專制的根基D.擠壓了商人的利潤空間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單元總結提升(一)一、先秦至秦漢政治制度的演進與創新時期 中央體制 地方體制 選官體制西周 家國一體,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地方具有較強的獨立性 世卿世祿制秦朝 創設三公九卿制,首次建立君主集權于上、行政分權于下的體制 推行郡縣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推行軍功爵制度;“以吏為師,以法為教”漢朝 設立中外朝制度,在正式行政體制之外另設機構,以達到分權的目的 郡國并行;推恩令;刺史 創設察舉制,有利于人才選拔,后期出現問題二、先秦至秦漢時期統治思想的演變1.商朝的天命思想商朝時期,天命思想盛行,商人作重大決策時都要占卜天命。天命思想是生產力落后和敬畏大自然的產物。2.周朝的宗法思想周朝以宗法血緣作為分配和繼承政治權力的依據,宗法思想盛行,形成了嚴格的貴族等級序列,中國社會從對神的崇拜轉化為對祖先的崇拜,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戰國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張富國強兵、依法治國、專制集權,適應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的社會現實,受到各個諸侯國統治者的推崇。但是秦朝推崇法家思想,二世而亡,引發了人們對法家思想的反思。4.漢代的儒家思想西漢董仲舒發展了儒家思想體系,具有“外儒內法”的特點。漢武帝尊崇儒術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對中國乃至東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秦漢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中的貢獻1.大一統的觀念認同秦朝建立后,廢分封行郡縣,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基礎。大一統的觀念逐漸形成并固定下來。漢武帝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統觀念得以鞏固和發展。從此以后,“大一統”觀念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2.中央集權的制度認同秦漢時期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時期。隨著秦統一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應運而生,權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又高度集中于皇帝。與皇帝制度相適應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機構和官僚體系,保障了中央集權制度有效地實施。3.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秦漢時期是一個由文化多元逐漸走向文化相對統一的時期。秦漢時期采取的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很快實現了“書同文”“行同倫”,漢代以后儒學獨尊地位確立,儒家思想被用來作為統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從此,統一的價值體系形成了。1.分封制下的權力分配周天子并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的諸侯擁有較大自主權。 雖然分封制下的諸侯對周王負有一系列義務,但諸侯同時享有再次分封、設置封地內官員等一系列的權力,擁有較大的自主性。隨著血緣關系的疏遠,西周后期出現了諸侯分裂割據的現象。典例 (2023·秦皇島高一階段練習)文字最初是用于祭祀活動。西周時期,周天子壟斷青銅器鑄造權和對文字的解釋權,并將刻有銘文的青銅器贈予諸侯,由諸侯帶到各自的封地。周天子旨在( )A.確立君主集權 B.強化祭祀活動C.構建政治認同 D.統一全國文字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周天子借分封諸侯,傳播文字,構建政治認同,以鞏固其“天下共主”地位,C項正確;西周時期尚未形成君主集權,排除A項;題干信息強調文字的作用,并非祭祀活動,排除B項;統一全國文字的說法有誤,且在材料中也得不到體現,排除D項。2.諸子百家思想異同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迥異,但他們重構社會秩序的時代追求基本一致。 諸子百家因階級立場等因素的不同,各自提出了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具體思想主張有何差異,其目的基本一致,都是試圖用自己的理論重構社會秩序。典例 (2022·寧鄉高二期末)百家爭鳴時期,孔子提出克己復禮,老子提出無為而治,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韓非主張中央集權。其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 )A.恢復周禮 B.建立君主專制C.維護統一 D.重建社會秩序答案 D解析 材料體現了不同的學派提出了不同的主張,但都是針對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都是要重建穩定的社會秩序,D項正確;A項是儒家的目的,B、C項是法家的目的,均排除。3.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的區別君主專制反映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而中央集權反映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1)“君主專制”是一種決策方式,其特點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更多地體現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材料中多體現為對中央機構的調整。 (2)“中央集權”是針對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而言,是一種國家行政管理體制,與地方分權相對。其特點是全國軍、政、財等大權都歸屬中央,地方必須絕對聽命于中央,沒有任何獨立性。材料中多體現為對地方機構的調整。典例 (2023·合肥模擬預測)秦始皇設御史大夫,由左右親信出任,負責起草誥命文書,皇帝制書、詔書下達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轉。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會直接交給御史大夫辦理。由此可見,秦始皇設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牽制丞相,加強君權B.輔佐丞相,處理軍政事務C.掌控軍權,統領全國D.控制郡縣,加強中央集權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設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牽制丞相,以加強君權,A項正確;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系統,排除B項;秦朝設太尉主管軍事,排除C項;材料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D項。4.全面認識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嚴重危害封建統治,但是一定程度、一定時期也促進社會發展。 自耕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土地兼并會嚴重地影響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失地農民增多,還會激化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地主豪強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會轉化為地方割據勢力。以上,都對封建統治產生嚴重威脅。但是大土地所有制符合社會發展方向,另外土地經營方式也在變化,隨著土地兼并的發展,租佃式經營逐漸超過自耕農式經營,在明清成為最主要的經營方式。典例 (2022·蘭州高一期中)圖一、圖二所示均為河北安平漢墓壁畫中的部分關于當地莊園生活的修復圖案,其恢宏的場面和宏大的規模印證了《史記》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的記載。這類莊園的興起( ) 圖一 圖二A.緩解了社會的貧富分化B.得益于政府的重農政策C.侵蝕了皇權專制的根基D.擠壓了商人的利潤空間答案 C解析 通過圖片并結合所學可知,漢代豪強地主的莊園堪比“千戶侯”,此類莊園經濟獨立、軍事防御設施相對完善,不利于小農經濟的穩定,威脅中央集權,侵蝕了皇權專制的根基,C項正確;莊園經濟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分化,排除A項;漢代豪強地主莊園并非政府重農政策的產物,排除B項;漢代莊園經濟以自給自足為主,產品很少進入市場,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